作為唯識宗的祖師,玄奘大師最後往生何處?

導讀

每年二月初五,

是玄奘法師的圓寂紀念日,

佛教徒都會自發地紀念這位唯識宗祖師。

那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的玄奘大師,

在娑婆世界最後的一段日子裡,

發生了哪些奇異的事情?

命終往生何處?

西安興教寺玄奘大師法像

玄奘大師的晚年生活並不平靜,他與皇室的微妙關係、繁重的譯經工作,都使他漸漸感到體力不支。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感應,玄奘大師預感到自己的歸期將至。那麼,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段時間,都做了些什麼呢?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大師六十五歲,他依然在玉華寺翻譯佛經。在這一年的歷史記載中,有他對譯場的助手和弟子們說道:「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於此伽藍,經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

實際上,由於多年勞累,在翻譯完《大般若經》以後,他自己就覺得體力開始衰竭。

不久,他又對弟子們說:「若無常後,汝等遣我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澗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凈之身,宜須屏遠。」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師的弟子懇請玄奘大師開始《大寶積經》的翻譯,這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佛經。玄奘大師在勉強翻譯了開頭的幾行以後,突然停了下來,他猶豫了很長的時間,平靜而凝重地看著他的弟子,神色黯然地對大家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辦此,死期已至,勢非賒遠。」

玄奘大師從此絕筆,停止了翻譯工作。他要把此後可以預見的很少的歲月留給自己去禮佛修行,為離開這個世界做好準備。

正月初八,玄奘大師的弟子之一玄覺法師,夢見一尊莊嚴高大的浮屠(即佛塔)突然倒塌而驟然驚醒,他擔心這個夢是自己會出什麼事的徵兆,於是趕緊就去找他的師父玄奘大師,請玄奘大師解夢。

玄奘大師非常明確地告訴他:「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

僅僅一天以後,正月初九,曾經翻越過無數崇山峻岭、跋涉過無數滔滔江河的玄奘大師,在屋子後面跨越一道小小的水溝時摔了一跤。

雖然看起來只不過是稍微擦破了腳腕處的一點點皮,但玄奘大師卻從此卧床,病情急轉直下。

正月十六,玄奘大師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口裡喃喃自語:「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凈可愛。」

第二天,玄奘大師又夢見在他住的禪房裡突然出現了成百上千的人,非常高大,身穿錦繡服裝,在他禪房裡來回穿行,院子後面的山陵之間突然布滿了鮮艷的金幡、旗幟,林間奏響了各種各樣的音樂,門外停滿了裝飾華麗的車子,車子上裝滿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來供養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道:「如此珍味證神通者。方堪得食。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

弟子趕緊把玄奘大師叫醒,玄奘大師睜開眼睛,把自己剛才看見的事情告訴了隨時等候在他身邊的玉華寺寺主慧德法師,寺主非常恭敬地把玄奘大師的這些描述記下來,留給了後人。

玄奘大師同時還對慧德法師說:「玄奘一生已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於是他告訴自己的弟子,把已經翻譯完成的佛經編一個目錄。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玄奘大師又吩咐眾僧,造像寫經,廣為布施,燃燈放生,同時他按照佛教的戒律,把自己用的東西全部施捨給寺里的僧眾。

從史料記載上來看,這以後玄奘大師的病情似乎穩定了一段時間。

在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大師還很清醒,他讓一個叫宋法智的塑像工人,在玉華寺的嘉壽殿豎起一個菩提像,把骨架搭好。

他召集了所有身邊翻譯佛經的弟子,留下了在人世間最後的話:

「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並誦偈云: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二月初四夜,在大師身邊的明藏禪師見有兩個人各有一丈許,共同捧一白蓮華,如小車輪花有三重。葉長尺餘。光淨可愛。來到玄奘大師身旁。其中一個擎花人說道:「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今小疾並得消除。應生欣慶。」玄奘大師歡喜注視,恭敬合掌良久。

之後大師右手支撐著頭部,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非常平緩地,右脅而卧,再也不動半分(以右手而自支頭,次以左手申左髀上,舒足重累右脅而卧,迄至命終竟不迴轉)。

二月初五夜半時分,他的弟子問玄奘大師:「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

玄奘大師回答說:得生。

這是玄奘大師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最後兩個字,之後氣息漸轉弱,命終神識往生。

玄奘大師十歲踏入佛門,十三歲正式剃度,二十七歲為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學習,十九年嘔心瀝血的翻譯,終於功德圓滿,安然地往生自己一生所嚮往的彌勒凈土。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本文抄第八卷(大正藏2262部)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
三界唯識,萬法唯心——業惑緣起論的唯心
別境/別境心所——佛教唯識名相解釋
唯識全集

TAG:玄奘 | 大師 | 唯識 | 唯識宗 | 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