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丹培拉繪畫】

潘世勛

丹培拉(Tempem)是歐洲繪畫傳統中一種特殊而又包含豐富的技法和材料體系;以這種技法和材料繪成的丹培拉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一個非常重要和影響深遠的畫種,特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的大師們,從我們熟知的喬托、安吉利柯、波提徹利,直到米開郎基羅,他們傳世畫作除濕壁畫外,幾乎全部是丹培拉。15世紀在北歐產生的油畫,實際上也是在丹培拉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革新技巧,最早期的油畫不過是在丹培拉繪畫表面上,加上一層用油調的透明顏料罩染塗層而已。後來這種混合技法逐漸豐富與成熟,才使油畫在歐洲全境普及成為主要畫種,但丹培拉傳統並未完全斷絕,從近代到現代,西方畫家中專門使用丹拉技法而負盛名者大有人在。遺憾的是在中國美術界至今對丹培拉這一名詞尚十分陌生,包括美術史家和專業畫家對其準確含義大都不甚了了。美術期刊尚未見有專門介紹,國內出版的辭書和繪畫技法書,對此或語焉不詳,或是完全做了錯譯。

張元《紅荷濕地》之一 麻布丹培拉綜合材料 80x65cm

丹培拉的譯名

細心的美術愛好者,有時會從一些外國畫冊上見到Tempera一詞,(1982年在北京舉辦「韓默藏畫展」,展品目錄即英文標明有兩件Tempera作品,是法國近代畫家維亞爾和美國當代畫家懷斯之作)。但若查閱外文詞典卻難找到詳切的解釋,一般詞典不收此詞,有的只簡單譯作「膠彩畫」,個別譯為「蛋彩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華大詞典》解釋略為詳細:是「用蛋黃調合顏料的蛋黃彩畫」,但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新英漢辭典中》又變成了「用蛋白(或膠水)代油調合顏料的一種畫法」,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簡明美術詞典》中索興定名為「雞蛋清畫法」。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英漢美術辭典》是較為充實的專業詞典,tmnpera條全文如下:

1.丹配拉畫;蛋彩畫;雞蛋和膠顏料畫法(用蛋清代油調合),2.泛指除油畫顏料和水彩顏料以外的所有顏料,實指由某種乳劑(如油加某種乳化劑如雞蛋合成的調合劑)結合的顏料。

原文應是準確和標準的,但中文翻譯者由於概念不清,翻譯得讓人不得要領。首先丹培拉並非使用了什麼特別顏料,它只是使用一種特殊的顏料結合劑,而錯誤的最大處是所謂「蛋清代油調合」和前述的「雞蛋清畫法」等說法,純屬中國才有的想當然的錯譯。

據記載,在歐洲丹培拉技法體系中,中世紀在羊皮紙上繪製手抄本「福音書」插圖的僧侶畫家,確曾有人使用過蛋清調合顏料,但只用於簡單的花紋裝飾,或最後用做上光材料,因為蛋清結合力很不堅固。最古典的雞蛋丹培拉技法,倒是主要使用蛋黃或使用全蛋。我想有上述的錯譯,最初的翻譯者很可能請教過某些畫家,由於中國畫家沒有使用蛋彩的實際經驗,畫家出自主觀臆測;蛋黃本身有色,用蛋調顏色必蛋清無疑,此解一立,於是以訛傳訛流傳甚廣,如近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今日美國藝術》便用此說。四川美術出版社《技法大全》美術叢書中的《歐洲繪畫技法》,也稱之為「蛋清膠粉畫」,並具體解釋為;「調合顏料的結合劑是雞蛋清(加水),使之調成糊狀,稀釋劑則用蛋黃調水製成,所以叫它蛋清粉畫。」就越發把中國畫家弄胡塗了。筆者所見唯有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近年翻澤出版的《蘇聯百科辭典》,翻譯比較準確:「膠彩畫,繪畫的一種,用天然乳膠(全蛋、蛋黃或植物汁液),或人造乳膠(水溶性膠加油等)調製成的顏料作畫」。

此處譯作「膠彩畫」雖然容易與近代的水彩與水粉畫混淆,但比簡單譯為「蛋彩畫,」反而要準確一些。欲詳其道理,需要從歐洲的古代膠彩畫說起。

曹吉岡【煙雲過眼1】 240X200,亞麻布坦培拉,2013

丹培拉的歷史

不論西方還是東方,人類為繪畫最早可找到並方便易用的顏料結合劑,即是膠,包括動物類膠和植物類膠。在歐洲,從三萬多年前的原始人洞窟壁畫,直到近代的水彩、水粉和色粉筆畫,皆以膠做媒介,其間當然逐步改進了膠種的優選和精製技術。(如法國畫家對於傳統膠類至今仍最迷信兔皮膠)。但不論用多麼精製的皮膠或樹膠結合顏料,過量則易裂,不足又可能「出粉」,並有不宜多層復蓋和不耐潮濕等缺點。這對於宋、元以後主要以捲軸、冊頁形式流傳的中國文人畫危害並不嚴重,故中國畫一直保守膠彩為唯一畫種至今(國畫用的明膠即是精製的皮膠,墨也是膠彩)。日本繪畫長期亦然,(近幾十年發明出適合顏料厚塗的所謂「鹿膠」,使畫法有所變化,但仍是膠彩)。歐洲繪畫的發展,長期以來始終與教堂或宮廷的高大建築需要相聯繫,以壁畫、祭壇畫和架上繪畫為主要形式,大型繪畫對顏料結合劑的堅固耐久要求更為迫切,促使歐洲古代畫家對膠種的選擇和研發,較東方畫家有更廣泛的探求,除使用一般的動物膠和樹脂膠外,古埃及和古希臘人的「蠟彩」(Ecaostic, Cire),稍後盛行的「濕壁畫」(Fresco),亦稱「石灰彩」,皆可算入膠彩畫範疇。Tempera源出古義大利語調合、攪拌一詞,法語的debampe,英語的Guache(來源於義大利語Guazzo),最初皆有類似含義,因此這幾個問都曾泛指一切可水溶的膠性顏料結合劑及用此繪成的圖畫,至今西方辭書中也有將三個詞互相混同的情況,如某些法文美術辭典即將Tcmpcm與Dcusmpe同義,(雖然後者曾專指一種用草木灰皂化的蜂蠟溶液加膠做結合劑的拜占廷繪畫技法,十八世紀以後,這個詞在俗語中又用為「粗製濫造的畫」)。Guache今天則被世界通用為水粉畫及具顏料的名稱,(這種以阿拉伯樹膠為結合劑的水粉顏料,正確譯法應為樹膠水彩或不透明水彩,是近代才有的)。

參展畫家 康蕾《品戲·殺宮》直徑200cm

歐洲古代畫家非常廣泛的膠彩發明中,還包括兩種特殊膠類,即雞蛋與乾酪素,這是中國繪畫史上未見人用的膠種,(曾耳聞個別民間畫家用牛奶調色,但並未見推廣)。這兩種膠與普通的皮膠、骨膠和樹脂膠不同之處,在於其膠液中同時存在有水溶性黏液物和水不溶性的油脂成份,(如蛋黃中含有一半水,30%油脂以及蛋白質黏液),呈「分散體」乳液形態存在,故稱「天然乳性膠」,用它調合顏料乾燥迅速、結膜強固,干後呈水不可逆性。

蛋彩(Egg Tampera)和酪彩(Cacien)的使用,最早皆可上溯到古希臘時代,中世紀中被廣泛應用於木板聖象畫,羊皮紙上的手抄本插圖和某些壁畫中,傳說十三世紀末佛羅侖斯畫家奇馬布將這種繪畫技巧引入義大利,剛來繪製大型拼板祭壇畫,後來喬托更加完善了這種技法,使之在義大利北方廣泛流傳。據其門人森尼尼記載:喬托是採用蛋黃和無花果樹汁液做丹培拉的乳化劑,大大提高了繪畫的寫實能力。同時代的「西耶那」畫派大師,則一直熱衷於將丹培拉畫法與金銀箔畫地相結合的拜占廷式裝飾風格。進入十五世紀,出現廠安吉利柯、菲利波·利比、弗朗西斯卡、曼台尼亞、波拉郁洛兄弟、古朗達約等一大批丹培拉巨匠,稍後的波提徹利更是將這種技巧推到光輝的頂峰。地處北歐的弗拉芒派畫師,自中世紀起也都是使用丹培拉材料作畫。一般認為凡·愛克發明油畫,其實對其貢獻較為可信的說法是:(一)在雞蛋這種含油性成分的天然乳性膠中再加入油和樹脂,製成油性更強的乳液(Emilsion),用於底層畫,(二)將用鉛化物催化熬稠的油脂與樹脂混合,製成行筆流暢、既透明又可速乾的光油,用於上層釉染(Glazing),因此今天的繪畫技法專家多將這種畫法歸類為丹培拉和油的混合技法,有人也稱之為油性丹培拉技法。達·芬奇中年所作現存盧浮宮的重要繪畫作《聖安娜與聖母子》,就是純粹的蛋黃丹培拉作品,而畫在牆上的《最後晚餐》並非濕壁畫,而是他自創的一種油性丹培拉材料,據說配方不夠成功,畫後不久即出現色層脫落。十六世紀時稱「新繪畫」的凡·愛克技法,經過威尼斯畫派大師的推動,普及到整個洲大陸,但丹培拉技術並被畫家完全放棄。從十六世到十八世紀的歐洲繪畫,可謂古典技法油畫為主的時代,但不論卡拉瓦還是盧本斯,仍是使用丹培拉底層手段,與油性釉染的交替結合,故與近代的直接法油畫不同,應稱之為「間接法」或「透明法油畫」。直到十九世紀德拉克洛瓦畫《坦丁的小舟》仍是用這種標準的古典技法。經過印象主義運動,西方畫家似一度遺忘了丹培拉傳統,但到了十九世紀末,伴隨歐洲「新藝術運動」浪潮,一批畫家又重新探索丹培拉的技法奧秘,以畫《死島》著名的瑞士畫家勃克林最為積極,他曾使試驗用骨膠,魚膘膠和澱粉膠等,加入油與樹脂,製成非天然的所謂「人工乳性膠」,也使用臘乳液,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當時還有英國的帕恩.瓊斯,奧地利的克里木特,德國的蘭巴赫,法國的唯亞爾,以及俄國的謝洛夫等皆留下不少坦培拉作品。現代畫家中如畢加索也曾使用丹培拉材料。以丹培拉畫法為專門者,五十年代美國曾出現維克奈等一批時稱「魔幻寫實」的蛋彩畫家。至於懷斯和法國的巴爾丟斯,現在更為中國繪畫界所熟知。1985年一位加拿大畫家柯爾維爾作品來華,展品即有數幅純粹丹培拉、或丹培拉與油彩罩染結合的畫作,外文標註非常清楚,可惜翻譯失誤,將Glazed tempera on panel硬譯成「光滑蛋白油釉上版畫,」就人荒唐可笑了。

參展畫家瞿倩梅《 西藏系列A8》244cmX122cmX3

坦培拉的正確定義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Tempera做為歐洲繪畫技法發展史上的—個專門用詞,在古代曾有包含一切水溶性膠彩的廣義,又有僅限於用雞蛋等乳性膠類結合劑繪製作品的單指,如果譯作「蛋彩」也不妥當,(西方對純粹蛋彩要標註EggTempera),因為它還包括雞蛋以外如酪彩等多種乳化手段,如勃克林用來繪製《死島》的經皂化而成的乳蠟溶液,亦屬丹培拉技巧。所以我一貫主張在一些專門領域中,對不便直譯的外文名詞,寧可音譯,反而會少生誤解。日本人就是一直這樣做的,日文中Tempera就翻譯為テンペラ畫,而不譯做「卵彩」或「卵畫」。

那麼丹培拉準確的定義到底應該是什麼呢?應取西方美術界公認為繪畫技法學科權威的,己故德國墨尼黑美術學院教授Maxdoemer的說法:

「丹培拉繪畫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是用一預製的乳液(Emilsion)做為顏料結合劑作畫,這種黏稠的、混濁如牛奶一樣的聚合物,同時包含有油和水的成份」。

引文見於他首版於1921年的《繪畫用材料》一書,作者生前與死後該書多次再版,至今仍被西方繪畫界奉為「技法聖經」。

參展畫家宋克《無題》130X100

丹培拉技術

單純用雞蛋(全蛋或蛋黃)或乾酪索乳液直接調顏料作畫,屬於最古老的丹培拉技術:蛋黃要去掉胚絨與外膜,可加入無花果樹汁或白醋或4%濃度的甲醛防腐,畫時加水震蕩成乳液調合顏料,適合畫在打磨光潔的純膠性的,用石膏或白堊塗好的畫底(Jesso)上,如用多層厚塗畫法,最好採用木板或麻布貼在板上的硬底。古代如波提徹利,現代如懷斯都是取此種只用蛋黃液的方法。蛋黃本身的黃色經光照會自行消失,但蛋液不宜與含硫的顏料如鎘黃、硃砂等結合,如加醋與群青調合會使顏色變綠,故多用鈷蘭代替。

干乳酪或千酪素需預先用溫水浸泡,古法是加入石灰,今法是加入碳酸銨溶液使之乳化,它的結合力比蛋液更強固,適合顏色的厚塗與多層復蓋,它亦可再加入油脂成份製備成人工油性丹培拉。

參展畫家 李學峰 綜合材料 40×120cm 2009年

油性丹培拉流傳的配方甚多,今日常用者舉數例如下;

(一)蛋黃一枚,加一茶匙亞麻仁油,用匙或毛刷單一方向攪拌乳化。

(二)蛋黃一枚,加一茶匙重合油,與光油等量混合的油,攪拌乳化。[注]重合油(Standoil)

是經高溫氧化變稠的亞麻仁油或核桃油。

(三)全蛋打渾後,加一茶匙亞麻仁油,要一滴滴加入並不仃攪拌,可加白醋四滴。

(四)全蛋打渾再加入1/4量的達瑪光油(Damarvanich)和丁香油,裝瓶中用振蕩法乳化。

前兩種乳液攪拌乳化後要再加一倍水裝瓶保存,畫時可根據個人愛好再加水稀釋(如加水產生分解則是乳化沒有成功)。四種中第一種近似古老蛋彩,但更有光澤;第二種最適合重彩多層畫法,並能與油彩混合使用,色層表面30分鐘內即可干固,有利於連續釉染,並能在油性塗層上面再重複用它繪畫。第三種最具透明效果。第四種可臨時與顏料粉結合,但厚塗有可能脫落。用其他膠加油製備的人工丹培拉乳液,干後仍具一定的水溶性,可單獨使用,或用做油畫的底層畫,但不能在油性色層上重複。

近代丙烯、乙烯顏料的發明,原從模仿丹培拉特性而來,干後亦呈水不可逆性,因使用與保管方便,促使不少西方畫家採用現成的丙烯顏料取代了需要自制的人工丹培拉材料。

順便提一下古時使用蛋清的方法:蛋清雖早膠液狀但並不能直接調合顏料,需先攪打成雪花狀再用棉芯導流,或用海棉反覆擠吸使成清水狀態,再加膠礬水,方可調顏料用於簡單小面積的染色,也可單獨用做上光材料,如多層塗布會使色層開裂與脫落,固不為傳統丹培拉所取,因此並沒有什麼「蛋白畫」或「蛋清畫法」。

參展畫家胡勤武《HQW-1406》150X120cm

丹培拉的藝術特色

(一)所有呈顆粒狀態的固體顏料或無實體的染料,一經與某種結合劑混合,其原來色相皆會發生或深或淺的變化,特別與油脂結合色相更會變暗,干後隨著油分子在空氣中繼續氧化,變化還將加重。與油和其它膠類相比,丹培拉較能保持色彩的最大鮮艷度,故波拉徹利和凡·愛克的作品歷經五百餘年,至今仍能色彩如新繪。在不嚴重受潮和意外損壞的情況下,丹培拉的壽命也要比油畫長几倍。因此今日西方亦有技法專家呼籲少用油畫材料,恢復優秀的丹培拉傳統。

(二)丹培拉乳液同時具有親油與親水的兩樓性質,結合顏料可稀可稠,能畫得如水彩之透明,亦可畫得如油畫之渾厚。速干更是顯著特點,利於反覆修改和連續作戰,故能極大地縮短創作時間。古典透明法油畫就是充分利用了丹培拉底層畫可以快乾,並容易和油彩釉染結合的優越性。非此,很難想像盧本斯怎麼會在幾天之內即可完成一幅大畫。

(三)丹培拉乳液加水稀釋則行筆流暢,便於精勾細描,波提徹利畫中連綿不斷的線條,凡·愛克畫中不爽毫髮的細節表現,皆為丹培拉以外材料所難能。當然丹培拉畫法亦有弱點:大色域不易塗勻,色塊之間不易銜接,故從波提徹利到懷斯多取小筆觸的點彩法,例外者有俄裔美國現代畫家班尚(1898-1969),他的畫索興全用半透明的不勻的塗法,稚拙樸素而別具特色。

參展畫家李剛《來去匆匆》 綜合材料 200x356cm 2011年

(四)丹培拉可與油畫、膠彩、壁畫直至版畫多種材料混合使用,自由結合。在古代,義大利文藝復興前期巨匠曼台尼亞即是將丹培拉與濕壁畫技巧結合,畫出著名的曼都瓦宮壁畫傑作。當代不少前衛畫家亦將其用於各種混合材料和混合技巧的製作之中。

(五)丹培拉繪畫乾燥後,形成水不逆性,特別是用蛋黃丹培拉畫成的畫,畫面相當堅固,不但水份甚至酒精與節油松皆不易使之溶解。而且它的表面結構區有其它畫種所沒有的,如蛋殼般的柔潤光澤。當然在其內部油份徹底乾燥後(一般需半年以上時間),仍可再塗大光或半光的光油保護。

對於今天的中國畫家,了解一些丹培拉的技法於材料知識,很有益處。不僅有利於歐洲繪畫傳統的深入研究,對古代大師傑作的觀摩借鑒,亦可推動現代中國繪畫材料應用的多元發展,不僅油畫家而且國畫家都可得到啟示,因為四、五百年前的歐洲丹培拉繪畫,不論在藝術觀念和表現手法上,與中國傳統繪畫存在很多相同相通之處,包括使用天然礦物顏料,後來油畫興起,不少顏料如石綠、雌黃、天青、白堊等皆因不宜與油結合而致淘汰,如用丹培拉即可保持住這類優質穩定的顏料了。

(完)


參展畫家崔齊《寫生人體》 65×35cm 特種紙 2015年

參展畫家艾則孜阿吾提《人體》綜合材料 50x50cm 2011年

參展畫家熊祖國 《塔吉克老人》80128 (底稿未完成作品)

參展畫家張勇《浴系列—拔罐》 布面聚氨酯 120×180cm

參展畫家石小波《歲月有痕》色粉丙烯苯丙乳液墨 90×70cm

參展畫家田乙彤《肌理》墨 VAE 100x80cm 2010年

參展畫家曲鴿《記憶三》 綜合材料 180×80cm 2012年

參展畫家李強《02》160X130

參展畫家 肖穎《幻像No.11》 25cm×25cm 2013年

參展畫家 劉梅 《緒語三》 150x160cm

參展畫家賈煒《鐵山城堡之二》綜合材料,80X60,2014

參展畫家袁偉《碎片3》180X130

參展畫家康昌美 《糾結系列No.2》150X120com

參展畫家譚玉濤《 靜思系列之凝視 》90×61cm2015年

參展畫家烏日晗《 莽原 二 》 46×34.5cm 宣紙水墨 2015年


推薦閱讀:

【轉載】德國女畫家Heide.Presse繪畫作品欣賞
堅持畫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曼陀羅繪畫減壓療法講解
素描靜物入門教程繪畫步驟
張宇繪畫作品賞析

TAG:繪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