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高僧

中國古代十大高僧《三味書屋754》2014年11月29日編輯整理 曆史上的許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並不是因爲他們擁有良田千頃,華屋萬間,而是在於他們的甘於淡泊,他們不貪安逸,不務奢華,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斷地升華、滋長。

NO.1取經第一---法 顯 法顯(公元334—420年),俗姓龔,平陽武陽(今長治市襄垣縣)人,,一說是並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東晉高僧,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三歲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顯六十多歲的高齡,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四人結伴,從長安出發西行。至張掖,又遇見智嚴、慧簡、僧紹、寶雲、僧景,共進至敦煌。敦煌太守李浩,供給法顯等五人渡流沙河,經鄯善,至烏耆國。與法顯同行的僧人,或至高昌,或至罽賓,法顯與其他三人則渡過蔥嶺,到達北天竺。 隨後法顯與慧景、道整,欲前往東天竺。又橫穿尼泊爾南部,至東天竺,在摩竭提國(即摩揭陀)首都巴達弗邑(今巴特那)留住3年,學梵書佛律。與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顯乃取海路單身回國。他由東天竺著名海港多摩梨帝(今加爾各答西南之德姆盧克)乘商船到師子國(今斯裏蘭卡),留2年,續得經本,再乘商船東歸,中途經耶婆提(今蘇門答臘島或爪哇島),換船北航。在今山東半島南部的撈山附近登陸,轉取陸路,於義熙九年(413年)到達建康(今南京)。義熙十年(414年),他寫出曆時15年遠赴天竺的旅行經過,兩年後增補爲流傳至今的《法顯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是宋代藏本。 《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曆遊天竺記傳》等。書中記述的地域甚廣闊,對所經中亞、印度、南洋約30國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産、風俗乃至社會、經濟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國和印度間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於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NO.2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 (Kumārajīva,公元344-413年),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或「什」,意譯「童壽」。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父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棄宰相之位周遊列國學道,後來龜茲,與龜茲王妹結合生羅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羅什7歲隨母出家,初學小乘經典。9歲隨母赴罽賓(今克什米爾地區)從盤頭達多誦讀雜藏、阿含等經。12歲與母返龜茲途中,在疏勒駐留年余,修習阿毗曇及六足論,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複從佛陀耶舍授讀<十誦律>等。後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譯佛經。羅什爲人神情開朗,秉性坦率,平時虛己善誘,專以大乘教人,而善於辨析義理,應機領會,獨具神解。羅什回龜茲後,廣習大乘經論,講經說法,成爲中觀大師。時盤頭達多從罽賓到龜茲,羅什曉以大乘宗義,使之垂信。於是羅什之名聲大震西域﹐在漢地也有傳聞。前秦建元十八年(382)符堅遣呂光攻伐焉耆,繼滅龜茲,劫羅什至涼州。三年後姚萇殺符堅,滅前秦,呂光遂割據涼州,自立爲涼主,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達16~17年。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入逍遙園西明閣,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爾後十餘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後秦姚興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即東晉安帝義熙五年(西元409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在逍遙園火化。所譯經論影響很大,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爲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爲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爲天台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爲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稱「什門四聖」。與真諦(499—569)、玄奘(602~664)並稱爲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說還有義淨(635—713)(又說爲不空(705—774))並稱爲四大譯經師。

NO.3不幸經僧---真 諦 真諦(梵文 Paramārtha,公元499—569年),音譯波羅瑪訶陀。原籍西天竺優禪尼國,出身婆邏門族。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其他三位是鳩摩羅什、玄奘和不空。少時博訪衆師,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爲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傳人,主宗無相唯識學。學通內外,尤精於大乘之說。少時博覽群書,精通佛理,立志周遊諸國,弘闡佛法,不畏艱險,到達扶南國(約當今柬埔寨)。 後由梁武帝禮請來到中國,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真諦三藏從西天竺(印度)抵達建業(南京),因遇侯景之亂,被迫逃難於蘇杭,後開始從事佛經翻譯事業,一生共翻譯76部315卷,其中以《攝大乘論》、《俱舍論》、《金七十論》等經最爲著名。晚年(562年)因感慨「弘法非時,有阻來意」,於是坐船欲西返印度,但卻被風浪所阻,又飄回廣州。 受刺史歐陽頠竭誠供養,智愷等人亦來皈依,由此繼續其翻譯、弘法事業。真諦翻譯經典的特色,是一邊講學、一邊翻譯,譯述並進,並時常從事「義疏注記」。史載他「循環辯釋,反複鄭重,乃得相應。一章一句,備盡研核,釋義若竟,方乃著文。」 在講經途中,終因哀傷過度,發病停講,至第二年宣帝太建元年(569)正月十一日入寂,終年71歲。在他的影響下,成立了攝論宗、俱舍宗一派。

NO.4智者大師---智 凱 智顗(公元538—597年),陳隋時代的高僧。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生於荊州華容(今湖南潛江西南)。是中國陳、隋之際的著名佛教領袖和佛學思想家,被天台宗人尊為四祖(中國佛教天台宗高推龍樹為初祖,以慧文、慧思為二祖、三祖),實際上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創始人,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年十八,投果願寺法緒出家。未久,隨慧曠學律藏,兼通方等,後入太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諸經,二旬通達其義。陳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蘇山,參謁慧思,慧思爲示普賢道場,講說四安樂行,師遂居止之。一日,誦法華經藥王品,豁然開悟。既而代慧思開講筵,更受其付囑入金陵弘傳禪法。於瓦官寺開法華經題,從而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

NO.5飲譽華夏---玄 奘 玄奘(公元602—664年),梵文音譯名:摩訶耶那提婆,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第一高僧。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法相宗創始人,爲我國傑出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13歲出家,遍讀佛典。因覺得當時佛典多有出入之處,令人迷惑,於是決定去印度取經。貞觀元年時,他一人從長安出發,西行五萬裏,曆時19年,到印度取真經,曆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賢爲師,後升至該寺副主講。在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其後,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長安大慈恩寺設譯經場,與弟子等人專心翻譯所帶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曆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産、習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爲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爲「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他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衆生的真實事迹。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NO.6著名唐僧---義 淨 義淨(公元635—713年)俗姓張,字文明,祖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一說齊州(山東省濟南市)山荏人,唐代高僧,爲我國著名之經佛經翻譯家、旅行家。 幼年出家,天性穎慧,遍訪名德,博覽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顯、玄奘之西遊,二十歲受具足戒。於鹹亨二年(671)經由廣州,取道海路,經室利弗逝(蘇門答蠟巴鄰旁,Palembang)至印度,一一巡禮鷲峰、雞足山、鹿野苑、祇員精舍等佛教聖跡後,往那爛陀寺勤學十年,後又至蘇門答蠟遊學七年。曆遊三十餘國,返國時,攜梵本經論約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陽,武後親至上東門外迎接,敕住佛授記寺。其後慘與華嚴經之新譯,與戒律、唯識、密教等書籍之漢譯工作。自聖曆二年(699)迄景雲二年(711),曆時十二年,譯出五十六部,共二三○卷,其中以律部典籍居多,今所傳有部毗奈耶等之諸律大多出自其手,與鳩摩邏什、真諦、玄奘等共稱四大譯經家。師於譯述之餘,亦常以律範教授後學,盛傳京洛。著有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卷,並首傳印度拼音之法。著作中備載印度南海諸國僧人之生活、風俗、習慣等,系了解當時印度之重要資料。先天二年正月入寂,世壽七十九。建塔於洛陽龍門。

NO.7禪宗祖師---惠 能 惠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祖籍範陽涿(今河北涿州市)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爲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益大鑒禪師。是中國曆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也是中國曆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 他出身貧寒、目不識丁,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爲了佛祖釋迦牟尼血脈嫡傳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師爺。而後,他又遭人追殺,被迫隱姓埋名15年……是他將達摩撒下的禪的種子培育成了慘天大樹,並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實現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玄學佛教生活化,貴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義理佛教實用化;是他對傳統佛教進行了重大改革,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風行草偃,不但使得禪宗其他流派盡歸其宗,而且,他所創立的禪法,幾乎成了漢傳佛教的代名詞,所謂中國佛教,其特質在禪。其後,禪宗百花齊放,爭奇鬥研,大師輩出,五家七宗相繼建立,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慧能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成爲享譽青史的一代宗師,被西方人稱作「東方耶穌」。 慧能著名的四句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典型地體現了其唯心觀點。慧能認爲,「佛性」是人心本有的,人們在選擇「成佛」道路時,要有堅定的主觀信仰,相信自己的內心,這樣就可以解脫苦難。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門人建報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圓寂於新州國恩寺,世壽七十六,唐憲宗益號大鑒禪師。惠能圓寂後,其真身不壞,被運回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其門人裹綜塗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真身塑像至今還保存在南華寺,供奉在六祖殿中。

NO.8以法濟世---法 藏 法藏 (公元643--712年),唐朝佛學高僧,武則天賜號賢首,世稱「賢首國師」。華嚴宗實際開創者,宗內稱爲三祖。本康居國人,共祖父僑居長安,以康爲姓。 17歲入太白山求法。後去雲華寺師事智儼,聽講《華嚴經》,得其嫡傳。高宗鹹亨元年(670),榮國夫人楊氏死,武後施宅爲太原寺,度僧以樹福田。於是同學道成、薄法及京城其他大德連狀薦舉,度他爲僧,得受沙彌戒。先後於太原寺、雲華寺講《華嚴經》,武後命京城十大德爲授具足戒,並賜以賢首之名,人稱「賢首國師」。爲使武則天契入華嚴境界,法藏指殿前金獅子爲喻,深入淺出廣闡妙義,其文字記錄便是著名的《金獅子章》。 此後,廣事講說、著述並參加譯經。證聖元年(695)于闐沙門實叉難陀在洛陽大遍空寺,重譯《華嚴經》,他奉詔筆受。新譯《華嚴經》,雖較舊譯增加了《如來現相》、《普賢三昧》、《華藏世界》、《十定》等品,卻仍有脫漏。他用晉、唐兩譯對勘梵本,並把中印度沙門地婆訶羅在長安補譯的《入法界品》闕文補在新譯的脫漏處,使現行《華嚴經》得以完善。聖曆一年(699),新譯《華嚴經》告成,詔令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宣講,深得武後賞識。他還參加翻譯了《密嚴經》、《金光最勝王經》、《大寶積經》、《顯識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等多種經論。

NO.9丈量地球---一 行 一行禪師(公元683-727年),俗名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魏州昌樂(今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人,唐代高僧,也稱爲沙門一行、一行阿闍梨,唐人還呼爲「一公」。他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風水學家,真言宗將其列爲傳持八祖之一。 一行精通梵文,熟悉印度的宗教文獻,同時了解印度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的成就,一行的研究充分利用了當時印度的三角學知識。 一行曾祖是唐太宗的大臣張公謹,在初唐是極顯赫的世族。其祖父張大素官至門下省東台舍人,後被貶爲懷州長史,家道中落。父親名叫張懍,任武功縣令。 二十一歲時因父母雙亡,遇見天台宗玉泉弘景大師,興起了出家的念頭。遂在嵩山普寂大師門下剃度爲僧,因爲深入「一行三昧」,故法名一行。後於嵩山、玉泉寺學習佛教經典和天文數學。 開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專人將他接回長安,參與善無畏大師的譯經,協助翻譯《大日經》。開元九年(721年),經張說推薦,唐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編新曆法《大衍曆》。同年,他和梁令攢一起,設計製造了黃道遊儀、渾儀、複矩等天文測量儀器。他利用新製成的黃道遊儀測量恆星的赤道坐標,發現和漢代的測量結果有很大的變動,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2年提出自行運動的觀點要幾乎早一千年。開元十二年(723年),一行主持大規模的全國性天文測量,測量了北到鐵勒(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區)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其中還測量了河南四個地點的距離。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結果推翻了「日影千裏差一寸」的傳統說法。根據其測量結果可以計算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開創了科學史上用觀測方法確定子午線長度的先河。《大衍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NO.10六次東渡---鑒 真 鑒真(公元688-763年),唐朝僧人,江蘇揚州江陽縣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爲「天平之甍」,意爲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爲高峰)。 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鑒真出生於揚州,俗姓淳于。702年,鑒真入揚州大雲寺爲沙彌,706年,受菩薩戒,709年,隨道岸禪師入長安,在實際寺荊州弘景律師門下受具足戒,跟隨他學習南山律宗。 在長安期間,鑒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詣。715年,他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爲當地佛教領袖、大明寺方丈,受其傳戒者前後有四萬餘人。時人譽其「江淮之間,獨爲化主」。 天寶元年(742),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延請他去日傳戒,鑒真欣然應允,從當年開始至天寶七載,12年中,先後五次率衆東渡,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沈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鑒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弘法之志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載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鑒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旋爲日本天皇、皇後、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爲沙彌證修等440餘人授戒;爲80們僧舍舊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鑒真被尊爲日本律宗初祖。756年孝謙天皇任命他爲大僧都,統理日本僧佛事務。759年,鑒真及其弟子們苦心經營,設計修建了唐招提寺,此後即在那裏傳律授戒。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面,他與弟子採用唐代最先進的工藝,爲日本天平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異彩。如唐招提寺建築群,即爲鑒真及其弟子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都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鑒真去世前,弟子們還採用幹漆夾 這一最新技藝,爲他製作了一座寫真坐像。日本奉爲國寶。《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中國獨佔700多個世界第一
中國四方神靈
寬嚴相濟:貫穿於刑事訴訟全過程 | 法學中國
因為這件事韓國人恨透了朴槿惠,並感謝中國!
如此詩意的中國禮儀,一定要傳承給孩子!

TAG:中國 | 古代 | 高僧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