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伯江:解讀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集中講一下日本問題與中日關係,主要講以下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就是日本的對外政策還有日本社會現狀;第二部分是日本即將進行的眾議院選舉和安倍政權對華政策走向;第三部分是中日關係以及南京大屠殺公祭日。

第一,日本的對外政策與社會現狀。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那麼在近年來日本對外戰略走向的一個脈絡,我們知道在戰後日本經過了長足的經濟發展,那麼在60年代末的時候超越當時的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在80年代它又超過了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一直雄踞世界第二的寶座,一直到2010年它的經濟總量GDP被中國所超越,成為世界第三。

在八九十年代,特別是九十年代初冷戰結束以後,有一條規律在日本的發展當中得到了非常典型的體現,那就是經濟能量政治化的問題,也就是說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那麼日本在政治方面的訴求也在不斷地變得強烈,那麼在八十年代初在中曾根內閣時期,當時的時任日本首相中曾根提出來日本要做政治大國的問題,那麼按照當時的日本黨政者的話說,就是日本要發揮與自身的經濟實力相適應的國際政治作用。

這段時間應該說當時的世界格局還處在冷戰的這樣一個格局之下,日本的這種願望提出來了,但是它沒有一個發揮的機會,沒有一個發揮的空間,因為這個冷戰結構緊緊的束縛著日本尋求更大的相對於美國的獨立性和行動自由。那麼在90年代初冷戰結束之後,日本要求大國化,政治大國化的這種訴求進一步增強,同時也開始越來越多的付諸行動。在1994年的時候日本第一次提出來它的政治大國化的目標,標誌是什麼?就是要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就是所謂的入常。

但是這樣一個日本版的大國化戰略始終有一部分死角或者是角落還是沒有得到,在一段時間內是沒有得到澄清的,究竟這些角落怎麼樣去填充,給予什麼答案是沒有的,什麼呢?就是日本是作為一個什麼樣的大國?那麼在那段時間裡邊日本國內存在各種各樣的爭論,我們把它叫做戰略論證,比如說日本究竟是做政治大國還是做民生大國,還是做科技金融大國?或者叫中道國家也就是說走中庸之道,日本要做一個小而閃光的國家。那麼總而言之有各種各樣的爭論,這種爭論到90年代後期的時候基本上就確定了,就塵埃落地,那麼日本還是要做政治大國。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最後給出答案,就是日本的政治大國指標體系當中是否包含軍事大國,這個問題一直懸而未決的,那麼此後進入了21世紀小泉政權時期開始給出大國,那麼我們知道在2001年911事件之後,那麼日本以協助美國進行國際反恐戰爭的這種方式或者是這個借口,那麼在國會通過了多項所謂「有事方案」,第一次把軍旗打向了海外,包括派兵伊拉克,包括在印度洋為美英的艦隻補充燃油等等這些,那麼都是當時的一些重要的表現。這樣的一個動向在安倍內閣時期出現了一個大的跨越,我說的安倍內閣時期是兩次,一次是2006到2007年安倍晉三做過一年的首相,在這一年當中他做了四件大事,如果回過頭來看的話,那麼這四件大事沒有一件是和經濟民生相關的,而都是和政治和軍事安全相關的,都體現了安倍個人的政治理念和他的政治報復。

第一個就是修改了日本教育基本法,因為日本右翼保守派人士說迄今為止日本的教育不行,是自虐型的,所以要把它進行修改,甚至是要做一些顛覆性的修改。第二個安倍內閣時期就是把防衛廳升省,就是在2007年1月份做的,使防衛廳升格到防衛省。那麼第三個就是通過國民投票法,那麼這個國民投票法它不是一個泛泛的法律,而是為未來修憲量身訂作的一個修憲的路徑法,就是將來修憲其中有一條按照第九條,按照和平憲法的相關條例要對憲法進行修改,其中一個環節,一個門檻是要進行國民的投票,那麼國民投票怎麼樣進行,這部法律就是來落實這一條,所以是一個修憲工具法。那麼最後一個第四點就是它通過海洋基本法為此後日本海洋計劃大綱的出台奠定了一個法律的基礎,可見從第一次執政開始安倍的主要的興趣就是在軍事、安全、政治、歷史等等這些問題,而不是在經濟民生問題上。

第二次組閣,也就是在2012年的12月6號,他再次上台之後這種傾向就更加明顯,我們知道在2013年也就是去年年底,他通過「安保三支箭」,所謂的建立日本版的NSC,國家安全委員會還有出台了日本的第一個,戰後日本第一個國家安全戰略,以及在時隔不久推出再次修定新的防衛計劃大綱,統統稱安保三支箭。那麼在今年的話又有兩支箭出台,然後明年可能還有一支箭,這是後三支箭,那是前三支箭,那麼後三支的話,包括今年4月1號日本安倍內閣通過了所謂裝備轉移三原則,用於取代過去武器出口的三原則,雖然只是兩個地方有改動,但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一個是從武器擴大到了裝備,第二個從單向的出口變成了轉移。那麼這裡邊的水是很深的,變化是非常大的,那麼日本的對外出口,武器出口或者說兩用軍民兩用物品的出口,從過去的原則上不允許變成現在的原則上不限制。

第二個就是7月1號以內閣決議方式通過的關於行使集體自衛權的這樣一個決議。

第三個本來計劃年內進行,目前有所拖延到明年上半年也就是日本即將和美國修定防衛合作指針,那麼至此我想一個答案已經揭曉,就是在安倍版日本大國化戰略當中,那麼軍事大國化這個指標是被納入的,也就是說在安倍頭腦中日本大國化戰略,是包含著軍事大國化這樣一個指標在內的,由此呢應該說他把冷戰以後日本大國化這樣一個趨勢推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那麼安倍版大國化我們統稱叫正常國家化,或者是叫全面正常國家化,因為它包括了軍事在內,所以叫全面正常國家化,那麼還有一點是以往的歷屆內閣所沒有的,就是說他在這種戰略上的大國化是和政治上的右傾化相密切聯繫在,這二者僅僅捆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在政治上要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在國際上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指標當然仍然是加入聯合國安理會的行列。

同時在歷史問題上,也伴隨著對於過去的侵略戰爭的否認和美化,所以由此也引發了國際關係特別是日本周邊關係的一系列動蕩,關於這一點我們後面還會有所在敘述。那麼這樣的一個安倍政權在日本國內他的支持率目前還維持在一個不算低的水平,目前以2014年12月10號這樣一個時間結點來看,大概是在43D%大概是這樣一個水平,因為各家媒體民意測驗它的結論不是完全的一致,會些許有所出入,那麼這個支持率縱向來看的話,在近年來日本政治當中應該說不算低的,為什麼這樣一個安倍政權他還得到民眾如此不錯的一個看待或者說給予他一定的支持呢,我想這是和日本目前的社會狀況又是有密切聯繫的。

我們知道日本經濟在1992年出現了兩市暴跌,也就是樓市和股市的雙雙暴跌,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一次周期性的調整,就是說會衰退,崩盤衰退乃至於衰退很慘都沒關係,但是它早晚會回來,景氣早晚會回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這次的問題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的,也就是說日本的經濟結構存在問題,那麼所謂的景氣在離開了十年之後還不見回頭,不見回來,所以在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說日本失去了十年,又過了十年到2012年2013年仍然不見任何的好轉,所以人們就開始議論,特別是日本國內自己議論說日本失去了兩個十年,這樣一個經濟上的低迷不振,就使得整個日本社會處在一種相對壓制沉悶這樣一個抑鬱的狀態之下,再加上日本在人口結構上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就是它相當高水平上的老齡少子化,也就是說適齡婦女的生育率非常低,老齡化的程度非常高,那麼高到什麼程度呢?到2013年日本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的比重已經超過了25%,那麼按照一般國際標準這已經不是一個老齡化社會,而是一個超老齡化社會,這樣一個人口結構下的社會,那麼它在方方面面特別是在經濟上,在經濟無論是生產還是消費各個環節上是失去了活力,缺乏生機,那麼在社會心理方面,在日本自身這種長期的低迷不振的情況之下,那麼相較鄰國,特別是蓬勃發展的中國包括韓國,我們知道韓國以它的國家規模,無論是版圖還是人口來看,它都取得了在經濟發展方面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它的GDP在世界的排名大約十四十五位,那麼最好的時候曾經創過十一位十二位這樣的一個記錄。

反觀日本自己,日本國內的社會心態是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應該說是一種失落或者是失衡的感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麼儘管安倍上台以來採取了一些國家主義的集權主義的政策,但是還是得到民眾的部分支持,那麼我們在反過頭來看一下安倍這個人我們知道他在思想理念上是非常的保守,是右傾的,那麼他右到什麼程度?在戰後日本歷屆首相的名單上他可能是位居第一或者是第二,如果他第二誰是第一呢?那麼第一應該也,肥水不會流到別人家田,那就是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在60年代初曾經當過日本的首相,那麼在政治上安倍是繼承了他外祖父岸信介的政治衣缽的,那麼他對外是民族主義者,而對內其實是國家主義者,搞的政策也是帶有強烈的集權主義色彩的,也就是說要不斷地擴張國家權力,而公權力,同時要削弱市民的個人權利私權利這樣一種傾向,包括他所領導的自民黨所推出的修改憲法的草案,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麼很多地方反映了這種思想理念,所以在這樣一種思想理念支配之下,在2013年安倍內閣還推出了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就是特定秘密保護法,加強對於國家機密的保護,對於失密泄密的情形要給予嚴懲,這樣的法案恰恰在今天失效,這樣的法案通過應該說在戰後經受了民主主義和平主義,教育和熏陶的日本社會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引起來很大民眾的抵觸感的。

但是儘管如此,他的支持率還是維持在43%、44%左右,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可能主要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的話就是在安倍之前的那個政權太差了,也就是說在安倍2012年12月26號贏得眾議院選舉之前,曾經執政了3年3個月的民主黨的三屆內閣分別是鳩山由紀夫、菅直人、野田內閣。那麼我們知道民主黨它是一個新興的政黨,它是在1990年代才剛剛誕生的一個新興政黨,他突然上台,可能快的速度連自己都出乎預料,所以很多地方是沒有執政經驗的,那麼他給老百姓留下的痛苦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應該說老百姓沒得可選,而自民黨自1955年以來幾乎是一直在執政,所以他畢竟在管理經濟民生方面還是有些經驗的,還是比較靠譜的,所以我想這是老百姓支持自民黨政權具體到安倍政權一個原因。

第二個就是目前安倍內閣所採取對於周邊國家強硬政策、不妥協政策和老百姓的心理產生了一種非常奇妙的契合或者說一種奇葩式的契合,什麼意思?就是老百姓總覺得日本這些年太衰,國運很衰,所以要振作一下在國際上能夠挺直腰桿說話,而安倍正是抓住了選民的這種心理,這種心態。所以對周邊不妥協強硬無論是對俄羅斯還是對朝鮮還是對韓國,也包括對中國。它的鄰國跟他之間關係普遍都不好。那麼這兩者在結果上結論上是產生了一定的契合,但是他們的思想根源是完全不一樣,應該說一般老百姓並不能說日本的老百姓,民眾的多數已經是在右傾化,我們講日本右傾化的時候,那麼這個右傾化指的日本政界,日本政治或者是日本政壇的右傾化,那麼老百姓,日本社會所比較適宜,適用的形容詞限定語應該是保守化,就是缺乏一種開拓的精神,希望能夠維持住在此之前所擁有的東西,比如說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以及在國際社會的那種自豪感,那種受到其他國家仰慕佩服的那樣的一種感受,我想一般老百姓包括自己的幸福生活,我想也是在保守的對象範圍之內的。

那麼雙方的思想根源不一樣,但是在對外政策的結論上產生一定的契合,就是不能對外太軟,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也就不難理解,我們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樣一個安倍,應該說在不少方面是倒行逆施的,特別是在歷史問題上,無論是否定強征慰安婦的歷史事實,還是宣稱侵略無統一定義,或者說悍然參拜靖國神社等等這些,但是在日本國內還存在著一定的支持率,他的背景就是這樣一個社會氛圍造成的,這是我們今天要講三個問題的第一個,關於日本對外政策以及他的社會現狀,這二者之間是存在一個密切的連帶關係的。

第二部分我們來看一看日本大選和此後安倍政權對外政策走向,那麼我們知道在過幾天也就是12月14號日本即將進行眾議院選舉,首先這個選舉,它是怎麼引起的?是由於安倍作為日本首相,宣布解散眾議院進行改選,而引發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情形或者說首相能宣布就可以解散嗎?那麼根據情況是這樣,根據日本的相關的法律,那麼首相所代表的行政府,也就是行政部門和眾議院所代表的立法府,也就是立法部門,他們彼此之間是作為一種在設計的時候,當初設計的時候就作為一種相互牽制的這樣一種原則而存在著,具體講就是在兩種情形下國會的眾議院要進行解散提前改選,那麼一種的話就是眾議院對內閣提出來不信任案,但是目前眾議院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安倍所領導的執政黨自民黨和他的聯合執政的小夥伴公民黨所佔據的,所以不可能通過這樣的內閣不信任法案。

第二種就是首相自己法律規定他有這個權力可以主動解散眾議院來提前改選,這裡邊就出來一個問題,那麼因為日本他執行,實行的是間接選舉制度,也就是說先在全國範圍內由選民來選出國會議員然後再在國會議員當中投票,那麼獲得多數票的就成為最高行政領導人,也就是首相,當然這個國會議員在這裡指的是眾議院,我們知道日本分上下兩院,也就是參議院和眾議院,而在多數情況下眾議院的許可權是高於參議院的,也就是下議院是高的,而上議院是低的,那麼在首相產生這個問題也是這樣的,所以說這一次眾議院選舉的結果就決定著政權的歸屬是誰獲得了多數投票支持,那麼誰就當首相,那麼這裡邊就會產生一個疑問,安倍宣布解散眾議院也就意味著他自己的首相的職務也就干到頭了,因為他是眾議院選出來的,眾議院都要解散重新選舉了,那你作為首相當然也就是一個留守內閣了,下次如果選不上你的話,你豈不是好端端的把自己的任期砍斷了一半嘛,我們知道眾議院的任期它是四年,這一屆是從2012年的12月份到2016年12月份,他中間2014年的12月份來這一下顯然就等於說把自己的任期割掉了一半,但是我們看到這只是形式上的,是表面上的,是現象,那麼其實安倍的目的在於,要藉此選舉來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日語叫延命,就是延長自己政治生命,為什麼呢?因為他要通過解散再次選舉再贏得另外四年,一個新的四年的任期,這樣新的四年和已經做了的這兩年加起來就長達6年,這比他按部就班的做完四年要多出兩年,那麼他算的是這樣一筆帳,那麼安倍在這個時候,這樣就出來另外一個問題,那麼安倍在這個時候宣布解散眾議院為什麼偏偏選擇在這個時候,這當然就隱含著一種判斷,就是說在這個時候,解散眾議院進行改選安倍及其他的智囊們認為是對執政黨對他本人是有利,是他的勝算比較大的時候,在邏輯上應該是這樣的,

主要有哪幾點因素來構成呢?第一個的話就是安倍要趁在野勢力也就是反對黨還立足未穩的時候來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我們知道目前日本的反對黨在野黨勢力相對是比較分散的,一個是比較弱一個是比較分散,特別是最大的在野黨,現在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就是在兩年前剛剛從政權上退下來的那個黨,那麼在國會眾議院是有55個議席,自民黨是多少呢?自民黨是295個議席,那麼55個也就是最大的,可見在野黨是相對比較弱比較分散的,他要消除選民對他的這種消極的負面的印象,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才剛剛過去兩年,人們還都沒忘呢,那麼另外的話從日本在野黨這種相互的組合擰成一股繩來整合力量這個角度來看呢,也還完全沒有到位,我們知道在1994年的日本,修改了眾議院選舉相關的章程,那麼在1996年的時候第一次付諸事實,也就說用新章程來第一次,根據新章程來進行眾議院選舉,那麼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從過去的中選區制變成了小選區制,具體講就是從過去一個選區可以產生三四乃至五名議員到現在那麼目前一個選區最終只產生一名議員,也就是說無論有幾個人報名,要做這個候選人那麼最後爭來爭去只能允許有一個人剩下,這樣就導致政黨之間的這種利害的衝突就變的白熱化了,特別是對於想重組整合的在野黨來說,就更是這樣,這不是某兩個黨,某幾個黨在那裡說一拍即合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表面上的聯合,它底下更難做的,更複雜,難以調和是在選區的利益,就是說究竟到最後這個區的這個議員的席位,究竟給你的黨還是給我的黨,所以這種調整,這種整合是非常艱難的是需要時間的,那麼安倍就趁在野黨還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要打他一個出其不意。

第二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安倍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那麼目前選舉比再拖一段時間,比如說過一年過半年更為有利,這也隱含著一個判斷是說安倍再過半年,再過一年,他的執政地位比現在要更為艱難,他面臨執政挑戰壓力比現在更大巨大,這裡面最關鍵就是日本的經濟形勢,安倍上台以後採取了非常激進量化寬鬆政策,應該說這個政策一點都不保守的,是非常的激進的,那麼俗稱安倍經濟學,但是這個安倍經濟學是安倍他的身邊的這些擁躉們炒作起來的一個詞,我想他刻意用安倍經濟學這個詞來概括自己的經濟政策,無非是有兩點。

第一點但凡是在西方包括日本這樣的選舉制度國家裡面,他往往用一個詞比較搶眼的,比較好記的詞來概括自己的政策,更容易得到選民的關注甚至是親睞。那麼第二個我們知道在冷戰結束前夕,那麼美國當時的總統叫里根他的政策當時被稱為里根經濟學,我想安倍的支持們把安倍的經濟政策稱之為安倍經濟學也有把安倍和里根相比擬的這樣一個含義在裡頭,藉此來拉高安倍的形象。無非是這麼兩點基本考慮。那麼這樣的一個政策,實行到今天,效果怎麼樣,應該說從短期刺激效果來說,確實安倍經濟學出現了形成了短期刺激效應,我們看日本的股市,日本的一些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他的工資收入等等這些出現了一個增長,包括股市漲的是不錯,據統計是增長了40%到50%的樣子,但是這種短期刺激效果應該說確實是非常短期的,到目前為止已經基本上是消耗殆盡,下一步就是要維持長期的經濟增長怎麼辦?這面臨非常艱難的問題,所以究竟安倍經濟學救日本目前來看的話,應該說前景是充滿著很大的挑戰的,他需要很多機遇很多條件具備才可以,而要具備這樣的,把這些條件都湊齊,幾乎是只有在實驗室裡面才可以達成的一種狀態。

所以我們看到在2014年也就是今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日本連續兩個季度他的經濟都出現了負增長,首先這從技術層面來說的話,已經可以說陷入衰退,第二從直接原因來說,就反映了在今年4月1號日本提升消費稅從5%到8%所造成的一個後果,也就是說對內需打壓的後果,我們知道在日本的經濟當中,內需包括個人消費也包括企業的設備投資占的比重非常大,大概是60%而這一塊由於提高了消費稅,那麼受到了打壓在第一季度不錯,因為人們鑒於4月1號馬上要增稅了,所以出現了一種搶購,特別是大宗商品比較值錢的,比如說房子、車子,白色家電等等這些大件能買的先買了,以避免去交那個多餘出來3%的稅從5到8,但是在4月1號以後出現一個消費的低落,而且這種消費的低落,並不是呈現一個V字型而呈現了一個U字型,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走出谷底,第三季度日本經濟持續負增長,這比原來人們普遍預期的實現1.6%到正增長應該說是相去甚遠。

所以目前來看的話,安倍經濟學前途多舛,確實是不容樂觀的,所以安倍有了這樣的一個判斷,就是說與其一年之後再選,那麼還不如現在選,現在選是時機最好的,我想這是他判斷進行眾議院提前選舉的兩點主要依據,主要的考量。

那麼在這樣一個情形下進行的眾議院選舉,在2014年的12月14號,再過幾天下馬上就要進行了,那麼結果會怎麼樣,那麼從結論來說的話,目前的日本政治格局不會發生格局性的變化,首先日本自民黨也就是安倍的那個黨和他的小夥伴公民黨所組成的聯合政權還會維持下去,也就是說這個執政聯盟自民黨加上一個小小的公民黨來把持日本政壇局面不會改變,因為這兩黨在眾議院的席位不會減少,甚至會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到什麼程度?這是目前關注的一個焦點,因為增加到什麼程度就意味著他對於眾議院的掌控的力度、強度會有所不同,那麼如果增加到絕對穩定多數這樣一個水平的時候,也就意味著眾議院的17委員會當中自民黨公民黨都可以掌握半數以上,而這17個委員會的委員長也就是主任委員都可以在他們的議員當中來推出,由自民黨或者公民黨的人來出任,這樣的話對於自民黨公民黨來說那麼眾議院是在完全掌控之中了,如果過了三分之二,那麼局面也是不錯的,那麼最極致的一個狀態就是超過了這種,達到了這種絕對穩定多數的狀態。

那麼從目前來看安倍會繼續做他的首相,那麼政權繼續由自民黨和公民黨來掌握著,但是不能說完全沒有變化,那麼在野的一方,也就是作為公民黨和自民黨聯合政權對立面的在野黨那麼以現在的民主黨為核心,首先民主黨的議席也會有所增長,那麼消失的是誰?消失的是一些更小的在野勢力,那麼以民主黨為軸心進行重新組合重組和整合這樣一個進程,會向前有所推進,當然也不可能調整到位,推進到位,因為這是日本政治當中一條規律,也就是說要實現在野黨的整合,通過一次眾議院選舉是遠遠不夠的,要有兩次三次甚至更多,那麼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那麼在大選之後安倍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會是怎麼樣呢?我想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展望。

應該說安倍華政策他迄今為止奉行的是兩面政策,那麼在選後在一些基本政策上還是不會有變化的,那麼首先從他的兩面性來看的話,在經濟上對中國合作的這種需求,他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越發強烈的,因為我們知道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我們更注重質量,更注重進口,因為從國際關係來說的話,那麼影響國際的這種力量從哪裡而來,影響這個國際關係的力量從哪裡而來,或者說一個國家它影響國際關係國際社會的力量從何而來,不是從進口而不是出口,那麼中國現在也重視內需,提高經濟質量等等這些,這就對日本來說,意味著很大的商機,而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規模的中國市場,是日本尋遍全世界都不能找到任何一個替代的這樣一個巨大的規模的市場。那麼不論是在東南亞和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能夠找到一個能夠替代中國的這樣的一個市場規模的市場。

當然反過來中國在今後進一步的持續的發展和建設當中,對日合作的需求也將是繼續存在的,那麼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作為他兩面性的另外一面安倍在軍事安全還有歷史問題上的既定的立場恐怕是很難改變的,那麼首先在安全軍事方面,他會把他還沒有做完的事情,進一步做完,具體講就是在今年7月1號他以內閣決議的方式,所突破的集體自衛權的行使,要把它落實到位,因為這是一個內閣決議,但是要想讓集體自衛權變得切實可行,要落地還要修改相關的十幾部法律,那麼這個法律的修改將在明年春季國會期間進行。

那麼第二個事情就是他要和美國修訂防衛合作指針,這是一個規定日美兩家在戰時如何進行配合的方案,一個作戰的,一個行動方案,戰時行動方案,這是在軍事和安全方面。另外的一個的話就是在歷史領域,我想這也是全世界最為矚目的安倍內閣,特別是安倍本人將何去何從的一個焦點問題,我們知道在去年2013年的12月26號安倍參拜了靖國神社,在全世界範圍內遭到了指責,那麼我們還記得在21世紀的頭幾年當中,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執政5年5個月六度參拜靖國神社,小泉的參拜和安倍的參拜相比是各有特點的,那麼這裡邊都有個人的信念問題,個人的思想問題,也有現實的政治利益問題,也就是說在日本這樣的選舉制度下,那麼其實政治家一遍又一遍上演著是叫所謂劇場政治,或者是有的日本媒體就更為俏皮起了一個名字叫馬戲團政治,就是誰越玩的驚險,誰越玩的讓人心驚肉跳,那麼誰越是好演員,那麼誰是這個演員呢?候選人或者在台上的日本首相是在表演的人。

那麼小泉當時靠了靖國神社參拜,特別是在六次參拜當中的前三次達到了這樣一個吸引國內的關注甚至是一部分支持的這樣的一個目的,但是在後期以2005年為界那麼日本國內對於小泉參拜的這種不支持的聲音,反對的聲音是越來越強了。那麼小泉的參拜他更多的是機遇現實的國內政治利益上的考量,就是參拜能撈取現實的好處,安倍的參拜當然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可以贏得一些政治上保守右傾的支持者的呼聲。為某些勢力出一口惡氣,但是更是基於特別是和小泉相比較,參拜更是基於安倍的個人理念,也就是說他的歷史觀特別是二戰史觀是扭曲的,是有問題的,所以基於這樣一種史觀和他的政治信念參拜靖國神社,這是和小泉相比安倍非常突出的一個特色。那麼在這些問題無論是歷史還是安全、軍事領域,那麼安倍何去何從,恐怕不會徹底改變他迄今所堅持的他個人的一些想法。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中日關係就面臨著更多的複雜的變數。

最後一部分,看一看中日關係與我們即將迎來的第一個12月13號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中日關係1972年邦交正常化以後一直是發展曾經有一段時間發展的是不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雙方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那麼中國的改革開放早期在國外貸款資金等這方面,那麼應該說是得到日方的幫助,日元貸款,所有的ODA,對中國早期的發展是做出了貢獻的,我想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基於一個客觀的評價,但是在進入冷戰以後也就是蘇聯解體,蘇東巨變這樣一個劃時代的事件發生之後,慢慢地中日之間的問題開始多了起來,中日關係開始出現劇烈的波動,那麼其中比較大的在國家層面的這種僵持或者是相持的這個狀態出現過兩次,那麼一次的話就是剛才講到的小泉內閣時期頑固參拜靖國神社所導致的中日政治關係的僵冷。

那麼第二次就是這次,以2010年當時的日本民主黨政權對於釣魚島海域非法抓扣事件的不當處理,還有2012年也是民主黨政府堅持單方面所謂國有化釣魚島所引發的這一輪的風波。這樣一個波動應該說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看似是某一個事件引發的,但是偶然性背後我想是蘊含著必然性的,那麼首先第一個從外圍的環境來說,外圍條件來說的話,那麼中日在1972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簽訂和平友好條約,那麼應該說是有當時國際戰略格局,國際戰略形勢做背景的,那麼當時在70年代的時候中日兩國都面臨著共同的威脅,也就是所謂的北方威脅,來自於北方的威脅,來自於蘇聯的威脅,那麼從另外一個主要角色美國來看,它對於中日之間的這種走近和解合作是抱持支持的態度。

但是在90年代之後這種幕後的格局或者說這種作為國際大背景的格局,那麼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所謂來自於北方的威脅不復存在,因為蘇聯解體了嘛,因為俄羅斯長期處在一個低迷衰退的這樣一個過程當中,那麼反過來隨著中國和平發展的不斷前行,那麼美國看中日關係的目光、心態有所變化,那麼美國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希望中日之間能夠和解加強合作,而是採取了一種所謂挺日的政策,就是強化日本重新武裝日本,或者說特別是在安全領域縱容的這樣一種縱日的政策,在這一點我們看得非常清楚,包括今年4月份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日本的時候,有兩個第一次說,作為現任的美國總統,首先第一次說釣魚島是在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內。第二個作為美國總統第一次說,美國支持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

美國的一個基本的利益需求戰,略利益需求就是要通過強化日本,把日本納入到他所謂重返亞太的戰略當中去,讓日本成為多邊制衡崛起中的中國,這樣一個大棋局當中的一個卒子一個殺手,大概是這樣的一個定位。那麼這種情況下,中日關係的外圍環境很明顯出現了變化,那麼這是問題的一方面,這是一點。另外一點從中日之間來說,我想變化就更大,應該說我們剛才講到在冷戰結束之後,日本開始把他的這種大國化志向不斷是在心裡想口頭上說,而是付諸實施了,他提出來入常的目標就是在1994年,應該說日本從那個時候開始把他的經濟能量轉化政治化,開始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進入小泉安倍內閣時期,這個政治大國當中又被加了一個指標,很明顯就是軍事大國,日本在朝那個方向大國化。

那麼中國從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外,那麼我們就是聯合國五常,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五大國之一,那麼在政治上應該說中國是享有很高的國際政治地位,但是我們的經濟發展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滯後的,所以從1978年開始我們開始奮起直追,朝著建設經濟大國的方向在發展,所以雙方都在大國化,儘管側面方面是不一樣,但是綜合來看,比較來看的話,日本的勢頭髮展的勢頭,那麼遠遠趕不上中國發展的勢頭快,從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那麼中國綜合實力的攀升,遠遠快於日本。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系列的需要調試的問題,我們知道中日關係已經有了兩千年的歷史在這兩千年的中日關係歷史上面,兩千年的中日歷史關係,我想大概是可以分成三種情形,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一種美好的友好的歷史。第二個就是戰爭的歷史,那麼日本侵略中國,中國奮起反擊這樣一個侵略和反抗的歷史。那麼還有第三角度,第三個側面那就是相互隔絕斷了往來這樣的一部分歷史,那麼往往是日方主動停止了對華的交往,包括遣唐使,遣隋使的停止派遣等等這些,往往是由於日本認為他已經學到中國的先進之處,而他自身又面臨內部的一些問題,比如財政問題,而停止派遣遣唐使等等,這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那麼在德川幕府時期,也曾經採取鎖國政策,大概中日關係兩千年的歷史是有這樣的三個側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中國強盛的時候,那麼日本它並沒有做到像中國那麼強,也就是說在兩千年大部分時間裡面是中強日弱這樣一個格局,這樣一個力量對比格局,那自近代以來,特別是在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失敗,甲午戰爭清朝戰敗這樣一個歷史轉折關頭之後,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強國,在那之後的一百多年是日強中弱的這樣一個力量格局。

而目前所呈現的是中日雙強,而且我們地緣相近同處東亞板塊,在這樣一種兩強並列的,兩強並立的這樣地緣政治環境下,那麼雙方的關係就產生出來一些問題,那麼概括而言的話,我覺得是有三方面問題是存在的,一方面的話就是中日之間存在著現實的海上領土的爭端,就是釣魚島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和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的過程當中,那麼雙方是有過默契,這個問題先不談,用當時小平同志的話說就是先擱置起來,留給下一代人去解決。

那麼2012年9月份日本單方面實現所謂釣魚島的國有化,那麼就打破了這種平衡的現狀,破壞了中日之間的這種默契,讓問題陷入了一個矛盾激化的這樣一個狀態當中。那麼第二個就是中日之間存在著歷史問題,那麼具體問題,具體而言的話這個歷史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層面,一個是對歷史的認識問題,還有一個對歷史相關問題妥善處理問題,這個問題在民主黨政權時期不是很突出,而在安倍在2012年12月份率自民黨再次奪回政權之日開始,變得突出了,也就是說安倍本人在歷史問題,再價值觀在史觀等等方面他是比較右傾的。

我們知道中日之間第一次出現歷史問題,在我記憶所及的範圍之內是在1982年,那麼當時第一次出現了日本右翼勢力要篡改歷史教科書的問題,從此以後這樣的事情每隔幾年就要發生一次,但是安倍目前他上台之後中日之間的歷史問題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也就是說這種右傾化或者是右派分子,右翼勢力他和政權的這種結合度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否認歷史,甚至是美化侵略歷史的,不在是一個右翼文人,也不在是一個內閣的閣僚,他上升到了就是最高的行政領導人首相自己,這種局面在此前的中日關係當中還是沒有出現過的,所以歷史問題仍然是中日關係今後順利發展的最主要的政治障礙之一。

那麼第三個問題就是日本的他的軍事和防務政策問題,我們知道日本在戰後奉行和平發展路線,那麼1946年頒布,1947年實施的日本國憲法,我們統稱和平憲法,規定了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確實在那之後日本是重經濟、輕軍備的。但是在近年來特別是在小泉內閣第一次安倍內閣之後,那麼日本關於軍備方面的步伐,強化軍備方面的步伐,這個步子邁得很大的,這裡面有一些看問題的角度,就是究竟怎麼看日本他的這種軍事安全的走向和他現實的政策,我想有兩個角度,至少是有兩個角度,一個是橫向的角度,一個是縱向的角度。如果從橫向來看,不能說日本現在已經到了一個窮兵黷武的地步,日本是一個好戰的國家,當然更不能說日本已經是復活了軍國主義,或者說軍國主義馬上要復活關於軍國主義這個提法,那麼在研究上是有一個嚴格的定義的,在國際上也是有嚴格的定義的,不能隨便說這個就可以隨便講軍國主義,他伴隨著一套制度和國家機器機制的,所以不是能隨便用的一個詞。

比如說從一些基本的指標,比如說軍費佔一個國家它的經濟總量的比重來看的話,目前日本軍費佔它的經濟總量的比重是大約0.96%差不多,那麼這個比重是低於,明顯低於世界主要國家的,大家可以看一看世界前十名國家,前十大經濟體他們軍費佔經濟總量的比重是多少,美國是多少?都可以算得出來,那麼大約聯合國五常比如說前幾年曾經做過統計,大約是2.7%,美國是百分之三點幾,將近4%的樣子。那麼日本0.96%是相對比較低的,包括我們怎麼樣看日本國內普通民眾的他們的這種思想意識,日本還要不要走和平發展路線,他的回答肯定是「是」,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回答,我們如果看民意測驗,民調結果的話,對中國沒有親近感的人,不抱持好感的人比例很高,但是如果你再追問他一個問題,說那麼你既然這麼不喜歡中國,那你準備和中國要打仗嗎?他肯定回答說「不」,那麼和平主義儘管目前不像過去那麼高昂了,但是它仍然是日本社會政治思潮的一個砥流,之所以叫砥流,就是在靜悄悄在下面沉著,但是它是客觀存在的,我想還是有生命力的。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從一個縱向的比較來說,就是不把今天的日本和今天的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比較,而是和過去的日本相比較,你就會發現日本在安全軍事方面的政策的變化是非常非常劇烈的,非常迅速的,我們舉一個非常簡單而直觀的例子,就是關於行使集體自衛權這個事情,我們說行使集體自衛權它一個通俗的定義,即使本國沒有遭到直接的軍事打擊,但是如果我的盟國,或者我的友好國家遭到某一個國家打擊了,那麼我也有這個權利對發動襲擊的實施進攻的國家要還手,簡單說就是這樣的一個權利,那麼關於這個權利在70年代的時候日本以他的內閣的法制局,這樣的一個名義專門有過一個官方的口徑,也就是說日本擁有但不行使集體自主權,什麼叫擁有但不行使?就是根據法律,不論是聯合國憲章,還是日本自身的憲法,日本在理論上是有這個權利,但是現實當中日本不行使,這明顯是一個否定的一個口徑,否定行使這種權利的一個口徑。

一直到2013年也就是去年版日本的防衛白皮書,我們知道日本每年有一些重要的年度性的白皮書出台,比如說防衛白皮書還有藍皮書,比如像外交藍皮書,那麼2013年版的日本的防衛白皮書就講到行使集體自衛權是現在的憲法所不允許的,不能行使集體自衛權這樣的一些意思,類似的一些表達,作為日本官方的立場、政策在裡面,一直到2013年都是這樣,但是到今年8月份2014年這個事情這個調子就發生了180度的轉彎,日本在一些情況下,那麼滿足三要件,三種必要條件的情況下,是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下面就把這個三要件列出來,具體什麼情形下,總而言之他是可以行使了,從不能行使到可以行使儘管你是加了一些附加條件,那麼這個變化應該說是一個本質性的變化,那麼通過這樣的一個比較的角度,你就可以看得出來日本它在相關安全軍事領域的政策的變化,還是非常的迅速而非常劇烈的。我想這也是造成周邊國家包括中國對日本感到擔憂的他未來不確定性感到擔憂的一個原因。

那麼在最近我們中國將迎來我們的第一個法定的以國家的名義所進行的對於12月13號南京大屠殺的一個公祭日,那麼這個事情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常見的一種做法,只是我們的設立比一些國家要稍晚了一些,那比如說在戰後像歐洲的一些國家,那麼都普遍設有這樣的公祭日,那麼蘇聯也有美國也有,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也都有,我想設立這樣一個公祭日,它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首先是要銘記歷史,要珍愛和平,我想反映了中國這樣的一種價值追求,在當時中國是這樣的,現在也是這樣的,未來還是這樣的,我們來紀念這個歷史。

第二點非常重要的一個意義在於要讓沒有親身經歷過當時的戰火的洗禮和戰爭的殘酷的人們,能夠記得過去的歷史的事實,這對於今天的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或者說其他任何國家的人,特別是年輕年齡段的人們來說是非常的重要非常的必要的,這是確保各國之間能夠有一個共享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順利發展彼此關係的一個基礎。而對於當前的日本社會來說恐怕尤其是必要,我們也看到一些現象是比較讓人擔心的,比如說在今年2月份日本的首都東京進行東京都知事選舉也就是東京市市長選舉,其中候選人也是五花八門,有一個是前自衛隊的官員後來因為發表右翼言論被提前退休了,那麼結果他還繼續堅持他的右翼立場,而且不斷發表這種右翼言論,最後要從政,那麼參加了這個競選,競選最後落敗了,但是他居然得到了一些選票,而在得到的這些選票當中,年輕人是佔了較大的比重這種現象是比較讓人感到有憂心的,究竟日本的年輕人怎麼樣?他是不是真正了解歷史?還是說現實中有什麼其他的因素,讓他對這個右派候選人情有獨鍾,我想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而這樣一個公祭日的設立和相關活動的展開,對於化解或者是消除這些負面的問題,這種憂慮恐怕都是會起到一個幫助的作用。

最後一點,我想那麼從我們自己來說,設立這樣的一個公祭日,每年都會去定期制度化的去進行一個悼念一個紀念,那麼我想作為一個民族來說,所謂不知道自己的原來,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來我的目標是什麼?那麼向世界傳達一個非常強烈的信息,就是中國,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平這樣一個幾乎是,我想是帶有普適價值意義的信號,這是非常必要。必須要突出的一點就是我們紀念歷史不是要重演歷史,當然更不是要重演戰爭,所以那麼了解這一點呢,這一點和另外一個現實國際政治當中現象非常的相關,就是我們談到日本問題,日本出現了一些負面的動向,但是為什麼在國際上有些國家還對日本這種負面的動向採取一種綏靖的政策呢?我想概括而言,成因非常複雜,概括而言的話是因為他們並不是喜歡日本這些負面的東西,他們反感他們憂慮日本的做法,反感日本的做法,反感安倍內閣的做法,特別是否認歷史 慰安婦的問題等等這些,那麼憂慮未來日本的走向。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對未來中國的走向有著一些不確定性,這方面的一些不安,這是這些國家和中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戰略互信不足而造成的。

所以公祭日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中國和當時的加害國日本之間的雙邊關係問題,也是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就是通過這樣一個活動的展開,向世界發出一個信號,我們反思的是歷史,珍惜的是和平,追求的一個和平更加美好中國的未來,也是地區和世界的未來,我想如果達到這樣一個效果,我們的活動就應該說是成功了。好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納粹屠殺與南京暴行的研究:範式轉變與比較啟示
中國歷史上的誅殺功臣:勾踐和朱元璋的大屠殺
18. 情人節大屠殺
美議員反對特朗普「穆斯林禁令」:周一夜大屠殺
1983呼倫貝爾盟大屠殺

TAG:國家 | 南京 | 南京大屠殺 | 屠殺 | 解讀 | 國家公祭日 | 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