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頸動脈內的斑塊可以切除嗎?

黑博,崔紹傑,顧建文,解放軍306醫院,腦科醫院神經外科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編輯

一、頸動脈狹窄

腦卒中已成為國人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其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和高額負擔,已成為影響社會和家庭的嚴重問題。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佔全部腦卒中的 60%~80%。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佔25%。常見原因為頸總動脈分叉處或頸內動脈粥硬化性斑塊。

二、危險因素

當出現下列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等情況下,更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必要時行深度體檢以檢查自己有無斑塊,以免耽誤了病情。因此當高危患者出現下列癥狀時應及時至醫院就診:

前循環癥狀 後循環癥狀
身體一側軟弱無力或輕度麻痹 眩暈(很難保持平衡)
身體一側麻木或失去感覺 共濟失調,不能控制步態或不能用手摸到某一物體
言語困難或失語 雙側視覺模糊
行為異常 複試
黑矇(短暫的部分或完全失明) 雙側感覺異常(皮膚有刺痛或麻刺感)或感覺缺失
同側偏盲 摔倒

三、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arotid endarteretomy,CEA)至今已被證明為治療顱外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CEA相比較常規藥物治療能夠有效地降低由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NASCET)、無癥狀性頸動脈粥樣硬化研究(ACAS)、歐洲頸動脈外科試驗(ECST)、退伍軍人管理局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VAST),上述試驗均證明了CE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手術適應症

癥狀性患者:6個月內有過非致殘性缺血行卒中或一過性大腦缺血癥狀(包括大腦半球事件或一過性黑矇),具有低中危外科手術風險;無創性成像證實頸動脈狹窄超過70%,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超過50%,且預期圍手術期卒中或死亡率應小於6%。

無癥狀患者:頸動脈狹窄程度大於70%的無癥狀患者,且預期圍手術卒中或死亡率應小於3%。

慢性完全性閉塞患者:鑒於該類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可能並不高,指南並不推薦對該類患者行CEA治療,但近年來部分中心的閉塞再通嘗試似乎有所幫助,因此,建議僅在下述情況下嘗試閉塞再通:(1)癥狀性患者;(2)腦灌注影像證實閉塞側大腦半球呈現血流動力學障礙;(3)僅在有經驗的中心或醫生實施;(4)建議在嚴謹的前瞻性臨床試驗中實施。

五、圖解CEA

暴露頸動脈分叉部

剝離頸動脈內的斑塊

斑塊剝除後光整的血管內壁

重新縫合後的血管

切除後的斑塊

六、認識CEA的重要性

流行病學報告,我國現有腦卒中患者750萬,每年新發250萬,每年因腦卒中死亡約150萬。但我國年實施CEA手術僅千餘例,美國年實施CEA手術已達到125000例,如此巨大的差距與中國醫療衛生體系中健康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意識較差是有關的,因此大家認識到這個疾病及其治療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CEA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安全、有效、可靠,直接切除斑塊是無法替代的優勢,不受斑塊性質的影響,直接清除「垃圾」-遠期再狹窄率低,可以大大降低頸動脈狹窄患者腦卒中的發生率。

  • 推薦閱讀:

    頸動脈常見疾病超聲診斷
    斑塊導致重度頸動脈狹窄,該不該放支架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天壇醫院董可輝教授:如B超報告提示有頸動脈斑塊,千萬不要忽視
    疾病科普|頸動脈斑塊危險性,如何判斷?

    TAG: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