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怎麼建

專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

到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確立。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自今年3月寫進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以下稱大灣區)一直備受關注。近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孟瑋介紹,大灣區發展規劃將儘快按程序上報。此前,《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按照協議,粵港澳三地將齊心協力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大灣區的規劃範圍包括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規劃涉及到的重大基礎設施、重點發展平台、重要經貿合作等自然延伸、輻射到泛珠三角等其它區域。規劃期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

2016年6月,廣東省委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組織國內各研究機構的研究力量,歷時一年,開展了大灣區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形成了「1 10」(一個總報告加十個研究專題)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無論是經濟規模、開放程度、產業結構還是城市發展水平、區域化水平,應該說都具備了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張曉強認為,要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目標,必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的一個重要戰略來推動,更有效地創造要素流通的有利環境。按照規劃,到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確立,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位居全球灣區榜首。

形成政策合力

《財經國家周刊》:和國際上其他灣區相比,你覺得大灣區的基礎和發展條件如何?

張曉強:我們不僅到珠三角進行了調研,也對日本東京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進行了調研,與香港、澳門各方進行交流,在多方論證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研究報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球的大灣區經濟都在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載體。不同的灣區發展水平不同,國際上比較突出、有特色、水平高的是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倫敦灣區。粵港澳灣區的範圍相對小一點。灣區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海洋貿易進一步發展到製造業、金融業,未來將是服務經濟,現在大多數灣區都很重視科技創新引領。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無論是經濟規模、開放程度、產業結構還是城市發展水平、區域化水平,應該說都具備了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2007年,粵港澳經濟總量大約只是紐約灣區的一半,大體和舊金山灣區持平。2016年,粵港澳的經濟總量接近1.4萬億美元,離紐約灣區的水平很近,已經是舊金山灣區的1.7倍了。

大灣區的機場、集裝箱貨運等在全球是非常有特色的,廣東省的貨物貿易2016年佔全國的25.8%,粵港澳區域的集裝箱貨運量佔了全國的28%,開放型經濟特徵非常突出。粵港澳灣區的集裝箱吞吐量和機場旅客吞吐量,這兩項都遠遠高於紐約、東京和舊金山三個灣區。特別是港澳的產業結構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非常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該說還是具有很強的作用和力量,按照全球金融中心的指數,香港排名第四。

大灣區建設致力於實現優勢互補,港澳的高端服務業、內地的先進位造業互相支撐,加上香港金融中心的超級聯繫人作用,不同地方通過制度創新深化改革,構建高標準的經貿規則,同時開展包括自貿區、經濟特區、國家級新區、開放性經濟新體制試點,把這些政策形成一股合力。

《財經國家周刊》:通過調研,你認為大灣區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張曉強:粵港澳的文化、語言相通,有認同感。同時這個區域優質生活圈已經初具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在逐步完善,無論是輻射國際、國內的通道還是區域內的通道,都在努力推進。

當然大灣區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和問題。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使得這個區域的人、物、資金等流動還是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約。在理念認知和行動上,坦率來講也是有差異的。對構建緊密型經濟體的相關設想和舉措,有時候存在內地熱、香港冷的現象。在一些特定領域,還有一些競合關係的把握。

從區域的競爭方面來講,在高端製造、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方面,有同質化競爭的問題。另外,珠江口東西岸的發展也有比較大的差距,珠江口西岸的江門、中山、珠海,2016年地方生產總值總量不到8千億,只相當於珠江口東岸深圳、東莞、惠州的26%,西岸人口不到1千萬,只相當於東岸的38%,發展還是不均衡的。而且在創新方面,坦率來講,廣東和上海、北京相比是有差距的,灣區裡面創新合作還不太緊密,創新資源沒有能夠高效地共建共享。

在交通樞紐方面,雖然近年來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區域對外通道還有差距,鐵路貨運壓力很大,內部通道還要進一步完善。在粵港澳之間有些交通碰到高峰期是很擁堵的,我們去年做調研,從廣州去佛山有25公里,我們走了兩個小時,難以想像。跨界交通基礎設施暢通方面也還有差距,比如港口、機場沒能充分利用,巴掌大的區域有五個機場,只有協同起來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在生態環境方面,大灣區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嚴峻的問題。相對來講,廣東的空氣污染、水污染比北方城市好得多,但是像土地開發強度在珠三角地區是非常高的,東莞、深圳、中山、佛山國土開發強度超過國際警戒線30%。珠海、廣州逼近了這個強度,深圳的國土開發強度最高,接近50%。所以深圳現在再發展已經沒有地了,一些新的產業布局只能到東莞或者是惠州。

此外,中央為了促進港澳的繁榮穩定發展、內地和港澳更緊密的經貿聯繫,推了9個CEPA(《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著「大門開、小門不開」,或者是「玻璃門」、「彈簧門」,很多措施沒有落到實處,合作的一些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一些障礙。

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

《財經國家周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是什麼?

張曉強:簡單來講,指導思想還是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堅持合作發展觀,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的互補性,順應灣區發展基本規律,創新合作機制,務實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以互助促互利,以共建促共贏,注重優勢互補,避免重複建設,著力加快跨境基礎設施全面對接,著力加強創業創新合作,著力促進區域產業社會融合發展,著力營造宜居宜業環境,著力提升國際競爭力,攜手打造全球最具發展空間的大灣區都市共同體,形成最具增長潛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大灣區有五個定位: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世界著名優質生活圈、全球最具活力經濟區、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對於這樣的發展目標,我們預測,提出到2020年國際一流灣區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確立,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的先進位造業中心、全球重要創新中心、特色鮮明的國際金融中心,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大幅躍升,躋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2020年,經濟總量追平東京灣區,2030年全面超越各個灣區。

《財經國家周刊》:建設大灣區主要在哪些方面發力?大灣區哪些行業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張曉強:從研究報告來看,重視發展的行業包括新興產業、先進位造業等,這肯定是我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發展重點。在若干重點領域,比如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珠三角這些城市都有優勢。

服務業是以後發展的重點,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業要佔到70%。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要充分發揮作用,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香港的發展前景很大。在服務業裡面還有現代物流,大灣區是最大的航運中心,集裝箱貨運量已經佔全國的28%。航運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未來必然有鐵路、公路、內河水運,還有現代物流服務的不斷完善。香港還是國家定位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航運中心,跟珠三角聯動,前景會非常好。

《財經國家周刊》:「一國兩制」的前提下,內地與港澳共同建設大灣區,還需要在哪些領域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

張曉強:要實現這樣一個發展的願景或者目標,必須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來推動,更有效地創造要素流通的有利環境。比如,居民網路、跨境業務如何更加便利?專業服務人員資質認證、檢驗檢疫、人才引進、金融創新等方面能否有一些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再比如,深圳沒有土地,東莞有土地,能不能引導鼓勵港澳在大灣區搞一些飛地經濟,有一些土地共建,我給你,你來管。

粵港澳大灣區世界城市群的發展不完全是硬體的發展,還包括很多體制機制的改革和規則的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背景下,內地和國際接軌的探索創新,將對我們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推進可持續的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它能夠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 討論


推薦閱讀:

「雙轉型」與粵港澳大灣區(二):以「雙轉型」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第一灣區!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首發!粵港澳大灣區置業指南,給未來留個「暴擊」的可能!
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誰是世界綜合競爭力最強
正式簽訂協議,粵港澳大灣區終於從傳聞變為現實

TAG:港澳 | 怎麼 | 粵港澳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