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球驟變的威力

地球會發生驟變,這絕不是聳人聽聞,我們大多相信地球在億萬年中的改變只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驟變則令人難以置信,因為這將預示著突然滅亡,預示著人類可能在一次驟變中從此在地球上消失……地球母親孕育了我們,但我們對這位母親了解得並不那麼深入,她發起怒來可能在一瞬間毀滅我們,就像她讓曾經的地球統治者恐龍滅亡一樣。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是爬行動物恐龍的天下。它們大多體積龐大,並且種類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恐龍化石就多達幾百種,這樣一種曾主宰地球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滅亡了,在生物史上寫下了令人費解的一筆。距今約兩億年前,為海陸交替的地質時期,全球氣候溫暖濕潤,裸子植物羽杉、蘇鐵、銀杏等生長十分繁茂,成為森林中的主要成員。同時,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到侏羅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種類繁多,成為動物界的霸主,這一種族佔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空中有飛龍,海洋中有蛇頸龍,陸地上有梁龍、雷龍等。因此,後人將這個時期稱之為「侏羅紀」,即恐龍的世紀。經過一億年的盛世,到侏羅紀末期,龐大的恐龍卻神秘地滅絕了。因為恐龍早於人類統治地球,不可能有相關資料幫助我們解開恐龍滅絕之謎,因此這也一直是人類所關心的話題。迄今為止,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其中最受人關注的莫過於由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他在研究義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土層時發現,微量元素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陡然增加了30~160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在全球範圍內具有普遍性。於是阿爾瓦雷茲便以此推測,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為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恐龍就是在這次撞擊中滅絕了。按照阿爾瓦雷茲的假說,恐龍的滅絕和一顆天外「來客」密切相關。他推測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天外一顆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時間空中布滿灰塵,滿天的灰塵遮蔽了陽光,大氣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植物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大量死亡,食物的金字塔一下子倒塌了。最先死去的自然是那些可憐的大塊頭食草性恐龍,隨著大量食草動物的死亡,以巨大身軀著稱的恐龍,此時龐大的身體成了它們最大的負擔,因找不到大量的食物,曾經輝煌的統治者只能被活活餓死。另一方面,由於地殼運動及火山噴發,氣候的變化很大,強烈的季節性氣候佔據了優勢。持續變冷或持續變熱,對恐龍造成極大的威脅。氣候的驟變對冷血性的恐龍來說更是致命的,它們不能像恆溫動物那樣懂得靠調節體溫來維持生命。極冷極熱的氣候讓大批恐龍被凍死或者熱死。再加上恐龍軀體龐大,它們無法像小巧的蛇、龜和蜥蜴那樣,可以鑽孔或爬進洞穴,躲避惡劣的氣候,從而免遭滅頂之災。恐龍軀體大,頭腦小,指揮不靈,適應能力不強,也是造成它們滅亡的原因之一。人們還猜測,到後來,由於食物極度匱乏,恐龍們為了獲得生存的機會便開始互相殘殺爭奪食物,這也加劇了它們的滅亡。但有人也指出,用小行星撞擊地球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的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的隕石;2.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3.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能均勻地散布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銥元素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銥元素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因此,也有人提出了恐龍的滅絕與地球內部的驟變有密切關係。我們知道,地球內部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的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衝破地殼並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被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誌著白堊紀結束的黏土層正是由大量火山灰塵堆積而成。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並不能說明當時有隕石撞擊了地球,這很可能與當時地殼內部發生的一次普遍性劇烈噴發有關。從現有的化石中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而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地層中,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相吻合。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完整的恐龍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的痛苦中死去的,其中還有整群的幼年恐龍的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層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因為,如果地球的環境是在較長時間內逐漸變化的,恐龍種群也是緩慢消亡的話,那麼它們是不會留下這麼多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群幼年恐龍化石的。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的。大量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杉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環境大變化後,當那些身軀龐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濕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倖存下來,也無法適應相對寒冷乾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存。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還有一部分幸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羅紀就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遵循著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的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溫血動物(鳥類、哺乳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蜴、蠍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地球岩層中的生物遺迹揭示,在生物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間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生物進化史上唯一的災難,在比恐龍消失還要早的年代,就曾發生過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內突然毀滅的現象,即「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就像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它們需要一個進化的過程。對於最為人所認可的「恐龍滅絕是外來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這一說法,迄今仍然沒有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但是,地球內部至今仍在繼續的地質構造頻繁變動的事實表明,周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中的。周期性天體爆發(如新星爆發)是包括地球在內的所有行星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好說明。後來,一群加拿大的恐龍化石考古學家在對他們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進行仔細研究後,對地球驟變導致恐龍滅絕又提出了一點依據,他們通過研究證明,早在所謂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這一物種實際上就已經瀕危了。他們在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發現了一組大型的恐龍化石,而正是這些化石說明了它們死亡年代氣溫的急劇變化。這些化石大約是在白堊紀的最後1000萬年前形成的,這在地質年代中屬於極短的一段時間。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的館長、考古學家唐·布林克曼是這次考古發現的領頭人。他表示在發現化石的周圍環境中有著溫度變化的種種證據:化石周圍的泥土和石頭,以及泥土中的煤炭形成,還有當時植物生長緩慢和伴隨著連綿不斷的雨季。這一切的證據都表明,當時地球正在經歷著一場溫度急劇下降的劫難。考古學家認為,從發現的種種證據表明,當時的溫度從華氏77度一直下降到了華氏59度,一下子下降了將近20度。這種驟變使恐龍對環境極為不適應。因此這批科學家得出結論:導致恐龍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溫度的急劇下降。適者生存,物競天擇,在地球發生驟變的時候,恐龍滅絕了,但生活在同一時代的烏龜和蛇卻存活下來了。究竟地球的驟變意味著什麼,驟變是否是一個進化必要的過程?
推薦閱讀:

戰漢玉龍——生龍活虎 威力無比
六字大明咒的秘密威力
[轉載]王子老師柱量線的威力之一
怎樣練出崩拳的威力
常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威力!

TAG:地球 | 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