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海塔爾寺導遊講解|

青海塔爾寺導遊講解2015-2-16 09:19轉載自1019706719 已經是第一篇 | 下一篇:單純的眼光看待人..青海塔爾寺導遊講解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現在我們來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爾寺,所在的這個鎮在藏語里稱為「魯沙爾」,漢語地名是「湟中」,意思是地處湟水的中游。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是發源於古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地區之後形成的一個佛教支派,由於藏傳佛教寺廟中取得佛學學位的僧人在藏語中稱為「喇嘛」,所以喇嘛教這個稱呼就傳開了。」格魯」是藏語譯音,意思是「善規」。佛教自7世紀傳入西藏到最後形成藏傳佛教,經歷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變遷和改革。格魯派是15世紀才出現的藏傳佛教的一支派別,因它的教規對僧人要求十分嚴格,故得名「善規」,又因該派僧人在做法事時戴黃色的帽子,所以更多的人稱它為黃教。雖然黃教在藏傳佛教中出現最晚,但是由於管理最嚴,深得信徒崇敬,因此規模越來越大,在藏族地區信徒居其他教派之首。黃教寺廟更是隨處可見,其中最著名的6座是西藏的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倫布寺,甘肅的拉卜楞寺以及我們現在參觀的塔爾寺。塔爾寺的著名完全在於它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的故事我們隨後再講,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塔爾寺的第一組建築:八大如意寶塔。

(八大如意寶塔) 和很多寺廟的情況相同,塔爾寺的各組建築建成的年代也不盡相同。我們眼前的這一組塔建築年代就比較晚,建於公元1776年,是根據佛經中對佛祖釋迦牟尼的記載為紀念佛祖一生中的八大業績而建。這第1座塔叫蓮聚塔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誕生。據記載,佛祖是從他母親摩耶夫人的右肋下降生的,下地就會行走,共走了7步,每走一步均現出一朵蓮花般的雲彩,即所謂「步步生蓮花」。這第2座塔叫菩提塔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的成佛。釋迦牟尼出生於帝王之家,父親期望他繼承大業,但王子天性聰慧,悟性極高,深感俗世的痛苦,最後終於棄家出走,經過艱難的苦修不得解脫之後,釋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思考,在天朗風清之際參悟了六道輪迴,終於成佛。因些佛經中常以「菩提」比喻成佛。第3座塔是初轉**塔:在佛教中有許多專門用語,例如將佛祖宣講佛法稱為「輪**」,該塔即用於紀念佛祖初次講經說法而建。第4座塔是降魔塔:佛經中常將不同於佛理的見解和作為稱為「外道邪魔」。在佛教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長期同各種反對思潮的鬥爭,佛教最終擁有了廣泛的信徒,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降魔塔就是為紀念這一過程而修建的,並有歡慶佛教獲得勝利的寓意。這座塔叫做降凡勞動保護用品:釋迦牟尼出生之後3天,其生母即故去,哺育他成長當歸功於姨母摩訶波波提,傳說佛祖成佛之後,又為超度其姨母而降臨人間,使得摩訶波小組提最終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女人。這第6座塔叫息諍塔:佛教形成之後教徒內部常出現有關「正道」的爭論,該塔即用以紀念佛祖以慈悲之心平息爭執。這是祝壽:顧名思義此塔用以紀念教徒為佛祖恭祝壽誕而建成。這最後一座塔叫涅而建的。這8座如意寶塔均屬方形底座,圓身,尖頂的典型喇嘛塔,因其形狀像瓶,所以也叫「瓶塔」。這種塔普遍見於藏傳佛教廟宇的進門部位,通常內部是空的,裝進成千上萬個小小的泥佛像,但是塔爾寺的這8個塔內埋著該寺歷代高僧的衣冠,各地信徒常來這裡繞塔參拜,虔誠有加,這也是塔爾寺佛塔具有特色的一個方面。

這是小金瓦寺,又叫護法神殿,是塔爾寺用以供奉「家神」的地方。進院之後讓我們首先看一看四周2樓迴廊上陳列的動物標本。大家請看,有野牛、岩羊,還有狗熊、猴子等。由於是用真的動物皮毛剝製,填充而成,所以形態逼真,它們象徵被佛教征服的外道惡魔。大殿中神龕中供奉的是各種護法神像,它們護佑著寺廟的安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這匹白馬標本,相傳,九世班禪曾騎著這匹白馬從日喀則趕往塔爾寺,近2000公里的路程1天1夜就到了,到了塔爾寺後白馬不吃不喝,最後死去。當地信徒為了紀念這匹有靈性的白馬,就將它製成標本保留了下來。小金瓦寺內的壁畫具有藏傳佛教壁畫的代表性,不僅色澤艷麗而且形象奇特,外行人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這些壁畫很大一部分描繪了藏傳佛教在形成過程中佛教大師,如蓮花生,降服惡魔的故事。壁畫中的動作常被寺廟僧人在宗教節日中加以模仿。而其猙獰的面目形象則用對犯規僧人在心裡上形成壓力,因為塔爾寺中處罰犯戒僧人的地方即在這個院落。出門之前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像筒一樣的器具。這叫嘛呢經筒,在藏傳佛教寺廟裡是最常見的,筒用木頭或金屬做成,中間是空的,裡面裝滿了經書。筒的側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發間的「掩嘛呢叭咪哞」,即觀世音菩薩的6字真言。對這6個字有很多種解釋,從字面上來講並沒有什麼太深的含義。但藏傳佛教徒普遍認為常念這6個字,平時則可以消災免禍,死後即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獄。信徒和僧從用手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經筒,口中默念著6字真言,這樣既念了經書,佛祖又會保佑自己。藏族地區的牧民信徒很多從小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很難誦讀經文,但為了表示對佛的虔誠誦經念佛又是必要的,所以他們採用了這種一舉兩得的辦法。各位朋友不妨也可試著轉一轉經筒,念一下吉祥的6字真言。但請注意一定要按順時針方向轉,千萬不要轉錯了方向。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小巧幽靜的院落,它叫祈壽殿,但一般都叫它花寺,進門之前我們先看一看前山牆上的兩幅磚雕,左手的這一幅叫「鹿鶴同春」,右手的一幅是「葡萄刺蝟」,都是寓意吉祥的含義,塔爾寺的磚雕藝術歷史悠久,而且以做工細膩而聞名,這兩幅即是明證。 進門我們看到的這塊半人高的石頭,非常珍貴,傳說宗喀巴的母親生前背水途中常靠著它休息。現在成了信徒朝拜的聖物。石頭上面貼著的錢幣是怎麼回來呢?原來是信徒對佛虔誠的一種表示,實際上是對寺廟的布施。都是信徒和遊人的一份心意。據說只有心中有佛的人才能夠將布施貼在石頭上,否則佛就不收你的。有心的人都可以試一下自己的誠意,我可以告訴大家這裡面有個小小的竅門,以後再告訴你們,好嗎?大家可以試試。 各位請集中一下,讓我們來看一下大殿中供奉的佛像,當中這一位是佛祖釋迦牟尼,和我們漢地佛教寺廟中的佛祖形象相去不遠。稍前左右兩位是佛祖的兩位大弟子迦葉和阿雅。佛祖的脅侍菩薩照例是習慣上的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騎青獅者為文殊,騎白象者為普賢。你們大概還要問最前面的這3尊小佛像是誰?它們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即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和彌勒佛,左右兩廂各具形態的是十六尊者像,俗稱「十六羅漢」。 回過頭我們來看一看這滿院的濃陰。這種樹在青海並不常見,它叫旃檀樹,也叫菩提樹,據說這座祈壽殿是為給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祝壽而建。傳說達賴喇嘛為該殿開光時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滿天的花雨落下。這也是該殿又名「花寺」的來歷。但我以為這個美麗名字的來歷更多的是由於到了夏天,滿院的綠樹開滿了香氣襲人的白花,遮天蔽日、香煙繚繞,如入仙界,叫人流連忘返之故。現在我們來到這座頗似農家小院的院落,如果說剛才我們還感覺到廟宇的莊嚴,那麼現在一定有種重返世俗的輕鬆感。

這就是塔爾寺的印經院。因為寺廟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經書,因此,負責印經文的僧人便會整日忙個不停。現在,讓我們進房間里來看看他們是在怎樣工作的。 佛教傳人西藏是從古印度和中國內地兩個地區同時傳入的,所以藏傳佛教經典同時受到二者的雙重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的典籍便浩如煙海。我們現在想得到漢文的某部佛經,也得想辦法從藏語佛經再翻譯過來塔爾寺的印經院至今仍然採用比較古老的雕板印刷法,經書的用紙是這種顏色稍暗,韌性極好的棉質紙張,經書開本都不大,多呈長條狀,翻閱方便頗具古意。我們讀不懂的藏文字規範端莊,秀麗整齊,像是幀幀藝術作品,有種樸素的美感。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次參觀一系列最主要的殿堂,它們是塔爾寺的主體建築群,也是寺中僧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請大家先來看一看大經堂。

在藏傳佛教寺廟中大經堂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是僧人誦經學習進修的地方,遇到活佛蒞臨的日子,更是僧眾聆聽介法的場所。進門之前我們先在正門這裡看一下這種特殊的工藝品,好像刺繡一樣,這種藝術品叫「堆綉」,它是在刺繡之前先墊上一層棉花或羊毛,以求立體效果。這兩幅「八仙人物」便是塔爾寺的珍藏品,雖為寺中僧人所製作,但很有民間情趣。因為堆綉製作比較複雜,工藝要求又高,現在寺中已很少有人能製作了,這就更顯出這些珍品的可貴了。目前的大經堂曾經過多次重建和擴建,最後一次完成於民國四年,就是公元1915年,建築面積2750平方米,是典型的土木結構藏式雙層平頂建築。(從側門進入大經堂內部)大經堂由這種藏式稜柱分隔成很多小的開間,柱子一共是168要,其中60根為暗柱,建在牆壁內,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108根,柱身上包裹著的圖案精美的藏毯是蒙古王公的贈品,僧人們就在柱間的這些藏式毯子上,叫做「佛團墊」打坐念經。大經堂的三面牆壁上都布滿了佛龕,這一尊是彌勒佛像,有關它的故事我們等會兒再講。這一尊是十一面觀音,在藏傳佛教中很多佛像都造型奇特,這主要是由於受到佛教密宗的影響。由於塔爾寺是班禪活佛的管轄範圍,他曾多次駕臨該寺居住,講經,所以大經堂當中最顯著的位置是留給他的。還有這尊鎦金像,便是已故的十世班禪,還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工藝精湛,形象逼真。這尊幼宗喀巴像在端莊中透出天真,不失兒童的可愛。現在讓我們大家來看看藏式建築的一個特別的地方:即鞭麻層的利用。平頂的藏式建築是和青藏高原乾旱少雨的氣候相適應的,典型的藏式建築外牆大面積採取「蜈蚣牆」、藏窗、鞭麻層的做法,既有實用性又具有裝飾性。鞭麻草是高原常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來呈白色,現在大家看到的鞭麻層是將鞭麻草晒乾,切碎,上色之後,運用在建築物中。鞭麻具有減壓、吸濕、抗震的作用,是藏傳佛教寺院在建築時就地取材的一個典型。

這個殿叫做金剛殿,在殿的四周,布幔圍住的部分是藏傳佛教中形態各異的護法金剛,正中的塑像是鍍金的,為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宗喀巴戴的黃色桃形帽,是黃教的標誌。但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帽檐部位有一圈紅色,是偶然現象嗎?不是。歷史記載宗喀巴在創立黃教之前曾師從紅教,他悟性極高,以不滿於當時各教派的腐化頹敗,經過多年鑽研,終於創立了一個教律嚴格又為大眾所接受的新派別,傳說紅教徒習慣戴黃色里子、紅色表面的帽子,宗喀巴在改革成功之後將帽子翻了過來,但露出一圈紅色的帽邊,以表示對老師栽培的不忘之情。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磕頭的虔誠信徒和僧眾,這裡面大多數都是遠道而來的藏族牧民。這種全面匍匐的磕頭方式叫做「五體投地」,又叫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中對佛表達虔誠的最高參拜形式。據說信徒若在佛前許過願,還願時就要用十萬個長頭來報答。遠道來的人都是自帶乾糧,白天到這裡還願,夜間就近住宿,一天天不停地拜下去,一直拜到規定的數目為止,而且每次之前的間隔不能超過24小時,也有一說12小時,否則前面的累積數都無效,得重頭再來。 信徒們為什麼要選擇這裡來向佛參拜呢?因為這裡是塔爾寺的主殿,大金瓦殿,據說是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宗喀巴原名羅桑智華,生於1357年。宗喀巴藏語意思是湟水邊人,因共生於湟水之濱,故名。傳說宗喀巴的母親生下他,剪斷臍帶,把血滴在地上,後來就從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棵非常茂盛的白旃檀樹。宗喀巴後來進藏學習藏傳佛教,並成為一代宗師之後派他對弟子回鄉省親。母親見到兒子的書信之後發現原來的那棵樹長得更加茂盛了,樹上綴葉十萬且每片葉子上均有一尊獅子吼佛像。宗喀巴母親感到很奇怪,便寫信把此事告訴兒子,並表達了思予之情。宗喀巴大師回信安慰母親,並讓她繞樹修一座塔,聲稱「見塔如晤兒面」。於是便有了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以後逐年又修建了廟宇殿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塔爾寺,顧名思義,先有塔,後有寺,而那棵被修進塔里的樹,慢慢又從根部衍生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幾棵。請大家先從側面看一下這座大銀塔,它便是由最早的那座塔裝飾加工而來,現高11米,外部鍍銀並鑲滿了珠寶,已經不是早期的古樸模樣了。大銀塔內部藏有旃檀樹和宗喀巴的自畫像,所以信徒才對它虔誠有加。正面的這幅匾額上書「梵教法幢」四個大字,是清乾隆皇帝的御筆欽賜,這柱子旁邊的兩根象牙是日本國的佛僧所贈。大金瓦殿內還藏有塔爾寺歷代傳下的寶物如唐卡、經書、珍寶等等。每年舉行盛大的宗教節日時,僧人們要在這晨用酥油燃起成千盞燈,誦經祈禱,濃厚的宗教氣氛達到了頂點。

中國傳統建築中將四根柱子之間的範圍稱為一個開間。九間殿從橫的方向算共為九個開間,故稱九間殿,室內實際上又隔成了三個大間。我們先看這一間,中間的佛像大家已經相當熟悉,它就是佛祖釋迦牟尼,但在這裡稱為獅子吼佛像,也就是宗喀巴的母親在旃檀樹葉上看到的形象。「獅子吼」是用來形容佛祖在宣講佛法時聲音宏亮,令眾生猛醒。兩廂列侍的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些小神佛如:妙音天女、騾子天王等。 居中的這個殿稱為文殊殿,因為當中所供奉的佛像為文殊菩薩像,他的代表法器為寶劍和經書。左右的協侍分別為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種排列方法在佛教寺廟中非常少見,因三位菩薩實際上地位相同。這是因為藏傳佛教徒認為宗喀巴大師是文殊菩薩轉世,所以在安排佛像時也將這位菩薩的地位提高了。這個殿中的幾尊佛像面部線條豐滿優美,在莊嚴中透出靈秀,是塔爾寺塑像藝術中的精品。 左手的三個開間中供奉著宗喀巴大師,左右兩廂的坐像分戴黃帽和戴紅帽的兩種。戴黃帽者為宗喀巴的兩大弟子嘉曹傑和克珠傑以及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和四世達賴雲丹嘉措。戴紅帽者為古印度兩大戒律師「二勝」及古印度六大佛學家「南贍部洲六莊嚴」。因為在藏傳人佛教的創立過程中他們的學說曾起到很大的作用。殿內兩側各有一造型怪異,面目猙獰的猛相護法神像。右側一尊為怙主,藏語稱「公保」,左側一尊為法王塑像。 彌勒殿建於明萬曆五年,就是公元1577年,藏語稱「賢康」,殿內主供彌勒佛像。讓我們來看一看這座鍍金的坐像。它是彌勒佛12歲時的等身像。大概現在各位心裡已經有了疑問:為什麼今天在塔爾寺看到的彌載佛像包括這尊在內都和我們平常看到的不同?因為我們常識中的彌勒佛總是那位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胖和尚。其實這位好脾氣的和尚據說並不是「正宗」的彌勒佛,而是南宋末年浙江的一位叫契此的和尚,他在世時常手提一隻布袋在集市上走,人稱「布袋和尚」,圓寂後人們認為他是彌勒化身,降臨凡間警示世人,但傳說畢竟是傳說。而因為佛教曾從印度和中原兩個地區傳入藏族地區,佛像在面貌上直接受到印度佛像造型造型的影響。這尊彌勒像就具有濃厚的犍陀羅藝術遺風,或者換句話說,也就是更「正宗」一些。塑像內藏有宗喀巴父親魯木格的額骨、頭髮、僧帽和如來舍利、阿底峽尊者的靈骨等。佛像左、右分別為塔爾寺第一任法台和塔爾寺創建者的靈骨塔。殿內右側圓柱下的這尊雙手合上,食指向上的銅佛像,是觀音像的一種,據說是件出土文物。 九間殿前這個規模頗大的院子被稱為「社火院」,除了平時被寺中僧人用作「辯經」場所之外,每逢塔爾寺的幾個重要宗教節日,還在這裡跳大型宗教舞蹈,如馬首金剛舞、法王舞、怖畏金剛護法舞等等。舞蹈的內容多取自藏傳佛教教義,還包括一些藏族的民間傳說,大意不過是消災免禍,保佑平安。舞蹈中的角色均由寺中僧人扮演,舞蹈動作經過幾百年時間已基本程式化。每逢這裡舉行活動,信徒和群眾都紛紛趕來觀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前邊我曾向各位介紹過塔爾寺有名的兩件工藝品,即壁畫和堆綉,現在我們將要看到的酥油花,是塔爾寺最精彩的藝術品,不僅遠近聞名,還曾拍成過紀錄片。它與壁畫、堆綉統稱為塔爾寺的「藏族藝術絕」。

酥油花,顧名思義,就是用酥油捏成的。其中包括佛像、人物、花卉、亭台樓閣、動物等等。酥油花的來歷,傳說紛紜,我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個傳說。黃教大師宗喀巴在西藏學佛成功後,想在佛前獻花表示自己的敬意,但當時在西藏正逢嚴冬,沒有鮮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一朵花,供在佛前。從此,弟子們紛紛效仿,漸成風氣。很多黃教寺院都有在宗教節日時製作酥油花的習慣,但以塔爾寺的規模最大,也最出名。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恰逢塔爾寺的四大法會之一,寺廟都要展出一批製作精美,選題新穎的酥油花作品,屆時參觀,朝拜者絡繹不絕,稱為「燈節」。 酥油花固然絢麗多彩,但製作過程卻非常艱辛。尤其是製作的季節必須要選在冬季,作坊內還不能夠生火,以保持低溫,由於酥油遇溫稍高便會融化,僧人在製作時若手溫升高,就要將雙手浸入冰冷的水中去降溫,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製作時一般是先搭架子,之後捏成各種形象,需要上色的部分預先就將顏色摻入酥油內揉好。製作的時候需要非常地細心,因為最細小的地方都不能夠馬虎。原來塔爾寺的酥油花製作作坊分上下兩個院,每年都要分別推出一套新作品,但題材事先都是保密的,有些競爭的意味,若屆時推出的作品選題相同,則被認為非常吉祥。酥油是牛奶的提煉物,在藏區應用普遍,不僅用來食用,還用來作為寺廟中長明燈的燃料。以前「燈節」結束之後,酥油花均被重新用作燃料。自從建立了酥油花館之後,當年的作品就可以被保存在這種有空調的玻璃柜子中供人參觀,一般可以保持一至兩年。但因為每年都有推陳出新的酥油花出現,所以我們每年都可以觀賞到新的藝術品。女士們、先生們,今天我們參觀塔爾寺就到這裡結束了,在和大家告別之前首先讓我來解答那些個貼錢幣的秘密,那是因為在石頭表面滿了酥油,有人猜對了嗎?塔爾寺以其崇高的宗教地位和悠久的歷史,使廣大佛門弟子心弛神往,虔誠參拜。同時以其濃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豐富而珍貴的藝術收藏,輝煌而奇特的宗教建築,極大地吸引著國內外數以萬計的遊客來此遊覽觀光。各位就是我有幸接待的貴賓,誠懇希望大家對我的導遊提出寶貴意見,歡迎大家再次光臨青海、光臨塔爾寺。謝謝大家。已經是第一篇|下一篇:單純的眼光看待人..
推薦閱讀:

7月去青海旅行需要注意什麼呢?
醉美青海―金色門源
去青海甘肅絲綢之路必看的攻略(檸萌旅行)
青海甘肅一路吃住行,有啥需要特殊注意的?
青海崑崙玉

TAG:青海 | 導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