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如何嚴密論證生一個孩子智力不會下降

當年如何嚴密論證生一個孩子智力不會下降

  摘自:《人民日報·大地》 作者:郭田珍

  論證的焦點問題是要不要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會帶來哪些問題。「只生一個」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中國要這樣做必須做出科學的論證。譬如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會不會導致人口智商下降?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我國的計劃生育工作經歷了曲折、悲壯而輝煌的歷程。人口政策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立為基本國策,著名人口經濟學家田雪原,見證了這一歷史過程。

  為馬寅初新人口論翻案

  1959年,當年輕的田雪原跨進北大校門時,北大乃至整個社會正在鋪天蓋地地批判老校長馬寅初的新人口論。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秩序安定,生活條件大為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大幅提高,我國迎來了第一次人口快速增長時期。時任北大校長的著名人口學家馬寅初,在利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身份進行社會調研的過程中,被「到處看到的小孩子」嚇了一跳。1957年7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馬寅初提出應該大力控制人口數量和提高人口質量,實施生育兩個孩子有獎、生育三個孩子徵稅、生育四個孩子征重稅,以徵得來的稅金作獎金的主張。

  馬寅初控制人口的主張,與當時「人多力量大」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馬寅初被批為「中國的馬爾薩斯」。

  在一片批判聲中,學習經濟學的田雪原,躲在北大閱覽室的一角,找來了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我的哲學思想和經濟理論》等論著以及批判馬寅初的文章,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在對照閱讀的過程中,田雪原發現馬寅初的文章很有道理,而批判他的文章卻並沒有講出什麼具體道理,只是戴大帽子而已。由此他產生若干疑問,種下了當時並不知道的一種學術情結。

  1960年1月,馬寅初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此後,中國人口失去控制,短短十年時間裡,總出生人口達3.2億,1971年,中國人口超過8億。

  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1974年底,毛澤東在國家計委《關於一九七五年國民經濟計劃的報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可。

  1979年4月,田雪原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此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剛剛開過不久。在田雪原眼裡,十一屆三中全會最大的貢獻就是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認為科學的春天來了。

  今天,在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辦公室,已入古稀之年的田雪原回憶往事時說:「當時,如果不把馬寅初的案子給翻過來,錯誤的人口觀念和政策就不會得以糾正,人口理論研究就不會有所突破。為馬寅初新人口論翻案,是人口理論撥亂反正的關鍵,也是實施控制人口增長政策的理論準備。」

  1978年底,當時還在教育部工作的田雪原,根據自己多年積累和對馬寅初人口思想的思考,著手撰寫為馬寅初先生新人口論翻案的文章。1979年初完成後,他將稿子投給《光明日報》。為什麼選擇《光明日報》呢?田雪原解釋說:一是當年批判馬寅初時,《光明日報》充當了急先鋒角色,發表了大量批判文章。今天需要站出來反思當年的錯誤批判,翻案也應從這裡開始。二是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了震動全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掀起了在全國範圍內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推動了思想解放和理論撥亂反正,樹立了《光明日報》新的形象。1979年8月5日,《光明日報》以近整版的篇幅,發表了田雪原《為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論翻案》文章。在文章前,《光明日報》加了大段「編者按」,對該報過去的錯誤作了檢討,並以該文的發表表明該報現在的立場和觀點。馬寅初先生看到後,深有感慨地說:「當年我曾說過《光明日報》不光明,《光明日報》發動那場突然襲擊不光明磊落,今天《光明日報》帶頭呼籲為我和《新人口論》平反,把顛倒過去的理論再扳正過來,我還是很感激你們的。」  以此為契機,田雪原接連在《人民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文章,批駁了人口越多越好的「人手論」,「人口不斷迅速增長是社會主義人口規律」等的禁錮和教條,對當時人口理論的撥亂反正起到了推動作用。1979年11月,由田雪原收集整理的馬寅初關於人口問題的文章、講話和手稿彙編成書,以《新人口論》冠名出版,三年內連續再版印刷三次。

  人口理論的撥亂反正,為中國人口問題的解決做了必要的理論準備,改革開放後新人口政策已經呼之欲出。

  「只生一個」漸次浮出

  援引國家人口計生委辦公廳研究室的觀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走過了曲折、悲壯、輝煌的歷程。

  其實,早在1953年,我國《農業發展綱要》首次寫入了計劃生育內容,計劃生育開始在一些地區進行試點。但由於「左」的思想影響,計劃生育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20世紀70年代初,面對嚴峻的人口形勢,國家開始在全國城鄉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增加了控制人口增長的力度。1971年,國務院批轉了《關於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把控制人口增長的指標首次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到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制定了「晚、稀、少」的生育政策。「晚」是指生育年齡晚,「稀」是指生育孩子的時間要間隔開來,「少」是指生育的孩子數量要少。晚、稀、少三者中,「少」是核心。那麼少到什麼程度呢?當時,有的地方就曾經提出過「只生一個孩子」的口號;全國則普遍流行「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宣傳。 1978年國家第一次明確提出「提倡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的要求。同年3月,「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第一次被寫入憲法。

  1979年12月,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辦公室在成都開會,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在會上提出:「提倡一對夫婦最好生一個孩子,是我們計劃生育工作的著重點轉移。過去我們說,『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現在提出來『最好一個』,後面那個『最多兩個』沒有了。這是我國目前人口發展中的一個戰略性要求……」

  人口學界對未來人口變動和發展趨勢做出預測,時任七機部二院副院長的控制論專家宋健等自然科學工作者,應用控制理論做出多種方案的人口預測。他們同田雪原等合作推出一批研究成果,經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和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推薦,送中央和國務院主管領導,中央和國務院主管領導報送中央政治局,引起中央的重視。

  為什麼「只生一個」

  1980年3月~5月,中央書記處委託中央辦公廳,連續召開五次人口座談會。

  五次座談會,論證的焦點問題是要不要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只生一個孩子會帶來哪些問題。「只生一個」在國際上沒有先例,中國要這樣做必須做出科學的論證。

  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三四十人,學者十來個人(逐步減少到一二個人)。田雪原從始至終參加會議,並受中央主管領導和會議領導委託,承擔座談會向中央書記處起草報告的任務。

  田雪原說:「這是理解中國人口政策的樞紐。我們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主要是這五次座談會的結晶,五次座談會把今天所遇到的人口問題差不多都涉及到並且做了必要的論證。」 「作為學者參加這樣的會議,與人口相關性各部門領導均在會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談出不同的觀點,十分難能可貴。據我所知,像這樣認真負責的民主討論,在當時恐怕是少見的」。

  田雪原記得,五次座談會從中南海西樓會議室開到人民大會堂安徽廳,最後在中南海勤政殿形成文件。出席會議的有中辦等中央相關部委領導,國務院系統有國家計委、經委、公安部、民政部、衛生部、教育部、科委等部門的領導,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首都高校有關專家學者。會議圍繞著「只生一個」會帶來哪些問題,進行了慎重而充分的論證。

  一是提倡一對夫婦生一個孩子會不會導致人口智商下降?會上,有一位副部長提出:群眾中流傳著這樣的話,叫作「老大憨,老二聰明,但是最聰明的還是老仨,俗話說猴仨兒、猴仨兒的嘛」!此言一出,引起一片騷動。是啊,人口數量控制再好,如果智商下降、人口素質下降,這個責任誰負得起!於是組織論證。第一,一些同志查找資料,如查到美國飛行員中是第一個孩子的佔到40%左右,證明「老大憨」沒有科學根據。第二,中國老百姓的說法,主要同過去多生多育有一定關係:因為孩子多、生活困難,老大就要照顧弟弟妹妹,往往顯得很大度,給人「老大憨」印象。第三,1980年中國改革剛剛開始,雖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尚沒有確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但是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已經走到了歷史的盡頭,發展商品經濟取得相當的共識。發展商品經濟,商品和交換價值升值,人們的婚育觀念和行為就會發生變化:離婚率上升、未婚先育和流產比升高等現象在預料之中。其結果會造成提倡生育一個,但是生育和留下來的孩子不是所懷的第一個孩子的比例,會增多起來。有了這三條,才得出提倡生育一個孩子不會導致智商下降的結論,才敢於做出相應的決策。

  二是只生一個會不會帶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倡生育一個孩子,控制人口數量增長,肯定會引起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因為少年人口所佔比例下來了,老年人口比例自然會升上去。但是老齡化到什麼程度,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只要我們的政策符合客觀實際,將生育率控制在合理水平,老齡化就可以保持在社會經濟能夠承受的限度之內。關鍵在於生育率和出生率的下降不要過於急速,更不是生育率和出生率越低越好,要掌握好下降的度。

www.stnn.cc

  三是只生一個會不會帶來勞動力供給短缺問題?控制人口增長,將來是否會發生勞動力供給短缺?「世界有兩類人口問題:一是人口和勞動力過剩,發展中國家大多屬於這類人口問題;另一類是人口和勞動力短缺,發達國家多數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屬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人口問題屬於人口和勞動力過剩性質,因而要控制人口增長。」田雪原如是說。但是同老齡化問題類似,只要將生育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就可以避免將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出現。不僅如此,在出生率長期持續下降過程中,還會出現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即老少被撫養人口所佔比例低,勞動年齡人口所佔比例高,社會負擔較輕的有利時期,亦即「人口盈利」或「人口紅利」,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四是只生一個會不會帶來「四二一」家庭結構問題?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獨生子女結婚後也只生一個孩子,某些家庭可能出現四個老人、兩個成年人、一個孩子的「四二一」結構。然而就整個社會來講,「四二一」結構是不會發生的。首先,人口年齡組別死亡分布告訴我們,從20多歲結婚和生育開始,四個人都活到老年是不可能的,某些家庭可能,全社會不可能;其次,二和一必需是兩代人都是獨生子女結婚和生育,而我們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政策上是一代人,雙方都是獨生子女者結婚可生育兩個孩子。

  「只生一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田雪原說,提倡生育一個孩子不是最好的辦法,而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為了儘快將人口增長率降下來,一定歷史時期採取的生育政策。它既非永久之計,兩代人以上都生育一個孩子,就會發生年齡結構難以承受的老齡化、勞動力供給等問題;也非權宜之計,時間很短,三年五載是難以收到成效的。當時的指導思想,主要是有效降低一代人的生育率,因此主要是20世紀內的事情。這一指導思想在田雪原起草給中央書記處的《報告》中,得到充分的體現。1980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也體現了這一思想。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兩個月後寫入新修改的《憲法》,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1984年提出生育政策調整,各地普遍實行了農村獨女戶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

  2003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在繼續控制人口總量的同時,對提高人口質量、改善人口結構予以越來越多的關注。

  田雪原在回顧這段歷史之後,提出,現在的人口政策,應該向「大人口」方向發展,大人口是指人口的數量、素質、結構,即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人口結構。素質的提高,包括教育素質、健康素質、文明素質的提高;結構的調整,包括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城鄉和地區分布結構等的調整,使之趨於合理化。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大人口」更應謀求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將人口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中。

來源:星島環球網 編輯:王志菊
推薦閱讀:

【崔玉濤談餵養】米粥、米粉做輔食要稠,否則阻礙孩子成長!
從「熊孩子」到「壞人變老」別總怪罪於時代(圖)
家長必讀:上學前教孩子學會四大規矩(圖)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微課筆記
閑話 | 為給孩子辦喜酒,看這些官員有多拼

TAG:孩子 | 智力 | 論證 | 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