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評選讓中國工藝陷於「死亡地帶」
07-21
洪巧俊
巧哥早就想寫一篇批判有關非遺傳承人的文章,一個經商了半輩子的老闆,突然心血來潮做起了工藝,卻評上了「國大師」,更荒唐的是還是非遺傳承人,不知他師從何人?哪個老工匠言傳身教於他?明知他家老字號造假,當地有關部門還睜隻眼閉隻眼地讓他申報「非遺傳承人」,且一路綠燈。而真正的傳承人卻沒有評上。借用張翰聞先生的「中國的非遺傳承會死在這件事上」來說,如果再這樣弄下去,中國的非遺與工藝真的會死的很難看!公號「故宮史話」在8月30日刊登了張翰聞先生的《中國的非遺傳承會死在這件事上》一文,網友們都認為寫得很現實,一針見血,他談到的現象不僅僅是在非遺傳承上,整個工藝界都存在著類似的嚴重問題。現實的確如網友所說,會搞關係但沒有真手藝的人把錢給賺了,有手藝但沒關係的手藝人活的很慘淡,冷了手藝人的心!更荒唐的是師傅不是「非遺傳承人」,而徒弟卻是,因為師傅只埋頭做,徒弟耍嘴皮,善表演,懂關係。評大師就更加烏煙瘴氣,官員大師,老闆大師比比皆是。他們做不了作品,就買別人好的作品去評獎,去評大師。評上國家級大師後,名氣也來了,就搞什麼「傳承項目」,帶一般人,好的作品就變成他的作品,賣上了天價。有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從小就是手藝人,工藝水平也高,但評上「國大師」之後,他幾乎就不再創作,純粹是一位老闆,固了一批人在他手下干,作品都署上他的大名。有的乾脆收購成品,然後署上自己的大名,進行包裝出售,天價賣的就是這「頭銜」。因為不懂藝術,只看名頭、附庸風雅的大有人在。傳承人作為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並承載著非遺的知識和精湛技藝,是確保非遺生生不息、世代相傳的最為重要的載體。問題是當今的不少傳承人不要說精湛技藝,有的只是「半路出家的和尚」,只會念幾句阿彌陀佛,至於「功德功夫」那是很淺的。實施非遺傳承的項目,其目的是國家鼓勵藝人們發揚工匠精神,不讓瀕臨失傳的藝術失傳,讓民間藝術發揚光大,後繼有人。可如今是浮躁的經濟社會造就了太多荒唐之事,從而助長了歪風邪氣及腐敗現象的滋長,敗壞了社會風氣。巧立名目、弄虛作假、不擇手段,他們把這個時代引領到一個魚目混珠、以次充好、行騙坑人、欺世盜名的尷尬境地。張翰聞先生說,在國家大力投資倡導保護非遺的時代。許多非遺的技藝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非遺匠人的能力沒啥增長,脾氣倒是大幅增長。傳承人的收入提高了,但真正由傳承人創作的作品卻越來越少了。國家的扶持和輸血助長了匠人的貪婪。非遺傳承人對社會規則的無知演變成狂妄自大的個性和對金錢的畸形渴望。這個觀點我贊同,他說的很現實,一些手藝人申報傳承人、評上大師以後牛氣衝天,其實不是他的藝術水平牛,而是他賺的錢多就牛。我見過一位很牛的大師,「八項規定」前,由於他善於與官員搞關係,又是「國大師」,作品賣到了幾萬,幾十萬。他黃婆賣瓜,說他的作品是當今這個領域最好的。可當我問他的作品好在哪裡?他又講不出,事實上他的作品大都是仿製前人的作品,沒有個性,藝術性並不強。「八項規定」後,幾乎是賣不出去。張翰聞先生還說,現在的所謂非遺傳承人已經變成了演員,變成了商人,甚至變成了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行業協會領導。每天的工作變成了給前來參觀的官員表演和在媒體面前作秀。技藝荒疏已久者眾多。這同樣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巧哥說過:「真正的作家是孤獨的。有著與生俱來的孤獨,才會選擇寫作這樣清冷的路。因為真正的思想者都是孤獨者。當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思想才是自由的。作家只有在孤獨中產生創作的源泉,在寂寞中下筆如有神。在孤獨中碰觸靈魂,在寂寞中碰觸思想。作家都是孤獨的靈魂,但這靈魂又因為文字而變得那樣豐富而深遠。」其實對於工匠來說,同樣需要耐得寂寞與孤獨。那些追逐名利,注重表演的浮躁工匠,是難以創作出有收藏價值的佳作來。我曾經告誡過許多收藏愛好者,買大師作品就要對這位大師有所了解,不要被他的頭銜蒙了眼,他是不是從小做這一項,天賦、文化素養、品德咋樣?我一再告誡他們,老闆大師,官員大師的作品最好不要買,時空會是最好的檢驗,以後他們的作品就是垃圾。評選大師與非遺傳承人當今如同中彩。有報道說,評上一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要花上千萬,有人為了評上是不惜傾家蕩產,從評市級大師到省級、國家級,一路評來,如吃了鴉片,脫不了癮,之因就是一個字「利」!為逐名利,各種名目繁多 的「大師」,便應運而生、接踵而至、數不勝數。景德鎮從許愛民當市委書記時代開始,藝人們都瘋狂地愛上了這種「鴉片」,以至大師泛濫。民間有一說,大師比下崗工人還多,一不小心,上個公共廁所就有可能遇到數個不同等級的「大師」。身為市委書記的許愛民也被評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巧哥多年前曾痛批他不務正業。景德鎮由此也成了腐敗雅賄的集散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藝術評論家侯樣祥指出:在全國各級各類之巧立名目的「大師」評定作用下,不僅造成了真假難辨的「大師」「滿天飛」,已經導致「大師」總體文化含量的急劇下降。隨著數千年中國文化史為「大師」所積攢的深刻文化與歷史內含即將被稀釋殆盡,「大師」曾經擁有的崇高而神聖也即將消失,這無疑是一場「文化史災難」。如果中國工藝美術界不能懸崖勒馬、改邪歸正,「大師」很可能會與「小姐」一樣,當其極具優雅而高尚的內含被逐漸磨蝕之後,距離其成為眾人皆不齒和不屑的負面用語已經為時不遠了。屆時,「大師」的掘墓人一定是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自己。當然,有所區別的是,「小姐」的質變是在完全非官方化過程中實現的,而「大師」的變質卻有著十分明顯的官方助推因素。他還說,「大師」的極速泛濫和嚴重變質,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顛覆與破壞,而且是對一些真正具備「大師」氣質的工藝美術人的嚴重玷污,更是對中國工藝美術行業之未來的嚴重戕害。既然評選大師是「文化史災難」,又成腐敗溫床,還嚴重敗壞社會風氣,為何不停止評選呢?「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評選已被叫停,其他的如濫評的「中國工美藝術大師」等評選,都應該一律叫停。寫作不易,打賞隨意!
洪巧俊:雜文家、時評家、藝術評論家。曾在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光明網、新浪觀察、南方都市報、香港文匯報等媒體開設過專欄。獲「新華網十大優秀評論員」「全國優秀網路評論員」等。已出版著作《生命,千古之謎》《三農情結》《廣東藝道》等7部。
推薦閱讀:
※中國佛教史之北朝佛教
※中國高塔集錦(下)【26P】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8)
※轉型中國第10期:意淫強國:大清朝「禮崩樂壞」元年
※三個面向:崛起的中國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