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之家在大山深處修出一條神奇天路
07-21
平心而論,當西疇縣(位於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官員向我們推薦「西疇愚公」修路的「英雄事迹」,極力慫恿我們去實地考察一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不情願的。因為,千里迢迢來到位於西南邊境地區的大山裡,這裡居住著壯族、苗族、瑤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我更感興趣的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古村落。至於說修路,難道還有比重慶江津農民劉國江為「俏寡婦」徐朝清在懸崖峭壁上鑿出的6000多級石階更感人的嗎? 西疇縣城距省會昆明將近500公里,距自治州首府文山87公里。董馬鄉政府所在地離縣城32公里,芹菜塘村楊家小灣村民小組離鄉政府所在地約5公里。 61歲的張仁貴一家,就住在距離楊家小灣村民小組兩公里外的山旮旯里。就是這位樸實的山民,帶著老伴兒和兩個兒子,4個勞力,三個就是殘疾人,他們硬是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花了近兩年的時間,用磨出血泡的雙手以及大鎚、鐵鉗等簡易工具刨開千年頑石,築出一條2200長的出山坦途。 這是一個美麗凄婉、觸動人靈魂的當代愚公移山故事。 張仁貴居住的地方原本住有幾戶人家。由於太偏遠,沒有出山的路可以走,與外界幾乎斷絕了聯繫。 搬不了山,只有搬家。幾家人先後搬離了山旮旯,只剩下張仁貴一家了。 張仁貴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女兒出嫁後,小兒子成了家,生了兩個孫子。張仁貴犯愁了:今後總不能把倆孫子也窩在這深山窩裡吧? 他想起了自己生活的種種不方便:由於沒有路,種的玉米、大豆等成熟後,得靠雙肩一趟一趟地往家背;由於沒有路,村民組開會,沒辦法通知到他們;由於沒有路,親戚朋友與他們幾乎沒什麼往來。一家人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搬家?自家開出的五六畝地怎麼辦?餵養的牛呀羊呀豬呀雞呀的怎麼辦? 他拿定了一個主意:要修出一條通往山外的道路。 談何容易。大人小孩一家7口人,有三個都是殘疾人:張仁貴左眼殘疾;老伴兒年輕時遭遇火災,右手背燒成殘疾;大兒子張行聰小時候被火燒傷,留下殘疾。 張仁貴說出自己的想法後,一家人都同意了。於是,全家開會進行了分工:老伴兒和二兒媳婦負責種莊稼、管孩子、做飯、喂牲畜,他帶著兩個兒子上山修路。 2009年4月,年近6旬的張仁貴帶著老伴和兩個兒子和小兒媳婦,開始修路。歷時兩年,終於修通了2200米的出山道路。鄉親們敲鑼打鼓前來祝賀,雲南省委駐西疇縣農村工作隊送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主人奮起奔小康,開山築路呈豪情」。 路修成後,有一位苗家姑娘慕名來到張家,與張仁貴的大兒子成了親。 2月26日上午,賓語的廉政空間見到了這一家子中的張仁貴夫婦和他們的大兒子、大兒媳。 張仁貴說,修路和建房讓他家欠下10多萬元的貸款。為儘快還清貸款,二兒子和兒媳到外地打工掙錢,他和老伴兒與大兒子兩口子在家裡養了40多隻羊,4頭,10餘頭豬,還有30多隻雞。 我請張仁貴一家站在他們修的大路上留影的時候,吃飽歸來的羊們從他們身邊蹦蹦跳跳地躍過,一家人的臉上漾起著幸福的笑意。孩子們對著我們的鏡頭,笑得「咯咯」的。 西疇是石頭的天地,石頭的國度。很多年前,一位來西疇考察的澳大利亞地質專家站在亂石頑劣的山坡上,看著光禿禿的山坡,摸著冰涼的石頭髮出感嘆:「這是一個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在這麼一個石頭國度里,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愚公移山的故事,他們用「改土、治水、修路、辦電、辦學、造綠」的一個個創舉,在大山深處唱響了「西疇精神」。【文/圖 賓語】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造福殘疾人 為信陽添彩
※小狗拉殘疾主人逛街 主人:我餓也得先給它吃(圖)
※金庸筆下的4個殘疾人,身殘志堅,武功更是天下第一
※「殘疾」乞丐被質疑是否殘疾求單挑 被對方一把拆穿
※金華市殘疾人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