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分析】吳寄南:中日關係轉圜

//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521/b87baacc22e543a5ae485c8b433b3e0d.jpeg

學人簡介

作者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市日本學會會長

5月8日至11日,中國領導人抵達東京參加中日韓領導人會晤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領導人時隔8年首次訪問日本。那麼,中日雙方對這次訪問究竟有何考量?這次訪問有哪些看點?它將對中日關係未來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本版編輯特請專家做詳細解讀。

時隔八年訪日,雙邊關係陰霾稍散

問:中國領導人為何在時隔8年後訪問日本?中方對此次訪問如何定位?

答:中日邦交正常化40多年來,逢「8」的年份往往會給人們帶來驚喜: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今年恰好是40周年;1998年,中國領導人訪日,這是歷史上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踏上這塊土地;2008年,中國領導人再次訪日,簽下了第四個政治文件;2018年,則將以中日重啟高層互訪而載入史冊。

中國領導人這次訪日堪稱實踐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場「重頭戲」。這次訪日的頂層設計定位很高,就是通過兩國高層對話,重新確認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讓雙方重回正常發展的軌道,能共同致力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將構建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付諸實踐。

中國領導人這次訪問是驅散中日關係陰霾、融化積冰的一場「及時雨」。近8年來,中日關係陷入了邦交正常化以來的最低點,但中方在堅持原則立場的同時,從未放棄改善和發展中日關係的努力。近一時期,安倍內閣陸續釋放了一些希望改善中日關係的積極信號,中方緊緊抓住這一有助中日關係局部轉圜的「機會之窗」。中國領導人這次訪日,既有在東京的高層峰會,也有到地方的參觀訪問,廣泛接觸日本各界人士;既有開誠布公的交底,又有接地氣、得民心的舉措,特別是時隔11年再向日本贈送一對朱?,顯示了改善中日關係的極大誠意。

中國領導人這次訪日也是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一場「熱身跑」。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日本政府、企業和民眾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日本是唯一對華直接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國家。中日經濟互補性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開放面臨新挑戰之際,亟需與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取長補短、擴大互利合作。事實上,這次訪日期間雙方達成協議最多、成果最顯著的是兩國在節能環保、共享經濟、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互利合作。

安倍進行戰略調整,接待規格明顯提高

問:日本政府對中國領導人到訪給予高規格接待,日方的主要考慮是什麼?

答:與8年前訪日相比,日本政府將這次對中國領導人訪日升格為僅次於國家元首的「公賓訪問」,接待規格明顯提高:一是增加了明仁天皇的宮中會見,二是安倍首相在國會會期內破例地離開東京隨中國領導人赴北海道出席「中日省長知事論壇」,三是在北海道全程陪同中國領導人參觀豐田汽車場和視察農場。安倍還臨時起意,親赴機場為中國領導人送行。

首先,突破對華僵局是安倍彌補外交空白、進行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安倍復出5年半里累計出訪63次,超過他叔祖父佐藤榮的11次。他所謂的戰略外交是以遏華制華為主線,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的。但目前不得不有所調整。這一方面是中國這些年來國力迅速增強,GDP已是日本的2.44倍,「一帶一路」構想扎紮實實地取得進展。另一方面,特朗普上任後不按常理出牌,日本越來越擔心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安倍需要適當淡化與中國的分歧,變「一邊倒」為「兩面下注」。這是他近來不斷發出改善中日關係積極信號的背景。

其次,改善中日關係是安倍應對外部挑戰、改善戰略態勢的緊迫需要。去年以來,國際形勢的兩大變化讓日本當權者措手不及。一是特朗普秉持「美國優先」,極力推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僅次於中國,擔心美國用來敲打中國的大棒遲早會落到自己頭上,亟需就應對貿易摩擦與中國進行協調。二是半島出現和緩趨勢,日本似有被撇在一邊的可能。安倍和他的執政團隊迫切希望中國支持日本參與半島和平進程的談判,支持日本解決被綁架日本人質的問題。

最後,改善中日關係也是安倍擺脫政治困境,爭取連任的外交牌。中國作為日本最大的經貿夥伴,對日本經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據調查,在華日企盈利的佔60%以上,持平的近20%,日系汽車在華銷售量已逼近日本國內市場。去年,訪日中國遊客達735萬人,成為各地方自治體競相爭取的「香餑餑」。近期,安倍深受「地價門」等政治醜聞的困擾,內閣支持率已跌至30%的「危險水域」。在這種情況下,如能在改善中日關係上取得進展,不僅能最大限度地凝聚輿論響應和社會支持,也能為自己爭取連任自民黨總裁「加分」。

訪問取得豐碩成果互訪機制重新運轉

問:中國領導人此次訪問日本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由於雙方的共同努力,中國領導人此次短促而緊湊的日本之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日關係的改善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概括而言,主要有三大成果:

第一、重申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等四個政治文件是中日關係健康發展必須牢牢堅持的政治基礎。中國領導人和安倍首相在回顧總結過去經驗教訓基礎上就推動中日關係重回正常軌道,實現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目標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安倍承諾將按照中日聯合聲明的規定,僅同台保持民間往來。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比喻為引領兩國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的「指南針」,這是迄今為止日本領導人在溫故知新上最明確的表態。

第二、簽署海空緊急聯絡機制的備忘錄,這是兩國歷經10年的艱難談判取得的旨在管控衝突的重大成果。中日間存在領土爭端是客觀的事實。兩國在2014年底曾就管控分歧、緩和對立達成四項基礎共識,而這次雙方決定啟動海空緊急聯絡機制,等於是摘除了有可能引發日本自衛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衝突的「導火線」,為雙方進一步磋商建立軍事互信措施奠定了基礎。

第三、圍繞深化雙邊經貿合作和推進區域一體化建設,達成一系列有重大突破性意義的共識。中國領導人與安倍首相共同見證了10份合作文件的簽署,涵蓋了社會保障、服務業、醫療養老、金融、節能環保等諸多領域。例如,中方同意給予日方20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對東京設立人民幣清算行持積極態度;雙方就協商重啟本幣互換協議等達成共識;雙方還將合作向第三國出口基礎設施;雙方還一致同意加快中日韓自貿區協定談判步伐,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儘快出台,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關係回暖邁出首步,爬坡過坎不進則退

問:中日關係轉圜對兩國未來發展有何影響?對東亞地區有何意義?

答:中國領導人訪日前在《朝日新聞》發表署名文章稱,中日關係正「站在重返正常發展軌道的路口」。安倍首相予以積極的回應,他在歡迎招待會上強調中國領導人此訪實現了兩國關係重回正常軌道,中日關係「開始進入協調的時代」。雖然雙方的看法略有差異,但有一點是毫無疑義的,那就是這次訪問標誌著中日關係開始回暖。這是兩國人民之福音,也是東亞地區之幸事。

歷史經驗證明,中日兩國「斗則俱損,和則兩利」。雙方都希望有一個穩定的周邊環境,而彼此在經貿領域的互補性更是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經過邦交正常化以來40多年的發展,中日關係已經完全超越了雙邊的框架。中日關係轉寒為暖,重構戰略互信,不僅有助於壓縮域外大國縱橫捭闔、挑撥離間的空間,也為同處東亞生產價值鏈的中日韓三國的全面戰略合作奠定基礎。中日韓將加快締結自貿區協定,進而催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步伐。如果東亞各國能在政治上加強團結,經濟上互利合作,文化和人文交流日趨活躍,那麼,無論國際上掀起怎樣的狂風惡浪,終究難以阻遏東亞地區和平、穩定、繁榮的歷史潮流。

毋庸置疑,中日關係的回暖目前還是比較脆弱的——兩國間圍繞領土和歷史問題還存在著一些結構性的矛盾,國民感情的改善也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中日關係總體上仍處於爬坡過坎、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進入小陽春以後也隨時可能遭遇冷氣旋而出現倒春寒。雙方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改善勢頭,推動兩國和平友好合作的航船沿著正確的航向破浪向前。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新民晚報;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編輯


推薦閱讀:

中日互派特使 兩國或將達成重大協議
學者談中日關係史:中國強大日本落後兩國才和平
中日早晚有一戰,不打解決不了歷史恩怨和釣魚島爭端
1000多年前,中日這場戰役竟打得日本改了國名!
日美密構多個三角同盟圍堵中國|日美關係|中日關係|中美關係

TAG:中日關係 | 中日 | 關係 | 聚焦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