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開心學國學

何不開心學國學

——在中央電視台《子午書簡》欄目主講《開心學國學》

好書需要分享,閱讀豐富人生。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書是《開心學國學》。

一般人認為國學難讀難懂,佶屈聱牙,或者是很難背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看到都是腐儒在搖頭晃腦、在挑字眼。那麼國學應該怎麼學?是不是很難呢? 其實,學國學有三種態度:第一種就是咬文嚼字,字字去琢磨。當然他獲得了文字的含義可能與經的思想遠了;還有一種就是把它大眾化或者娛樂化,他可能會背離了國學的本意。 當今社會掀起了一片國學熱,從呀呀學語的孩童到白髮蒼蒼的老者,都喜歡學國學。然而,在普通人心目中這有些遙遠,有些神秘,又有些崇高的國學似乎有點難學。那麼,該如何簡單地學習國學知識呢?深奧難懂的國學能夠「開心」地學嗎? 如今圖書市場上鋪天蓋地的國學書籍中,為什麼王岳川教授要推薦這一本《開心學國學》呢?這本書究竟有怎樣的與眾不同呢? 那麼這本《開心學國學》它卻反其道而行之,強調了讀書,讀國學的準確性。比如:他把所有的題目分成了若干的知識點,然後呢是ABCD四個選擇題,讓你在似乎模糊的國學知識當中去字斟句酌,去思考哪句是真正的答案,還有它國學的明晰化。一般人認為學國學總是一些字、詞、句、篇章構成的內容,總是說不清道不明,總是玄而又玄不得要領。它通過一種明確的一種知識點把你的知識透明化,準確化。更重要的是,他通過縱線排列,比如他是童生級,秀才級,舉人級,進士級和貢士級,多種的級別讓你自個去挑選題。你通過挑選童生,發現你能答對60%,你覺得很開心,那麼秀才、舉人,甚至到了進士你又能答對60%,你就感覺到自己的國學已經登堂入室了。在具體的知識點上他又分成了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軍事、經濟、教育、科技、宗教、風俗,學一反三,舉一反三。當你知道了哲學知識,還需要知道歷史,有了歷史知識,知道文學,有了文學需要藝術,同時還需要軍事,還需要宗教等等……這就把我們所說的國學的狹義的經史子集當中,人們理解的出經入史擴展成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這點來說這本書集趣味性、層遞性,一層層的遞進和透明性趣味性為一身。 《開心學國學》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讀書方法,以一問一答的選擇題來教給大家國學知識。讀者看著書中的試題可以自我測試,在每章節的試題後面還附上了準確的答案註解。這樣能夠讓我們在輕鬆中掌握許多國學知識,並且能夠從這些趣味的問答中了解到世界,同時得到很多智慧,樂趣。然而,有些人又會問了,我需要學國學嗎?國學跟我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國學不能給你發橫財,國學不能讓你獲得高樓大廈,也不能獲得名車寶馬,但是國學有更深的含義,它讓你知道世界,讓你知道自己的心靈,知道自己應該有怎樣的人生態度,國學還給我們很多的智慧。我們有了很多生活的技巧、技能,但是我們可能會喪失一些趣味和智慧,那麼一本國學在手,它會觸及到經史子集各個方面,一本開心學國學在手,它會讓你通過自檢,三省吾身的方法去了解自己究竟知道了多少,彌補哪些缺陷,填平哪些鴻溝,讓自己的知識逐漸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於是,你的世界觀、方法論看世界的眼光都變了,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學國學原來是無用有大用。 人們說讀書可以開智慧,我沒有時間,甚至我們又沒有讀書的心態怎麼做呢?其實這本書以一當十,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獲得真正的知識。我們知道,宋初有一個丞相叫趙普,此人幫助皇上打下江山,但是坐江山需要知識需要智慧,所以他每天回來就關門閉戶,從抽屜裡邊拿出一本書偷偷地讀,如是這般一個月。他的成群妻妾很納悶,這個人深夜在讀什麼書?等趙普上朝後,她們把抽屜打開一看,是一本《論語》。為什麼《論語》一個丞相要偷偷地讀?原來在唐朝的時候《論語》被定為兒童讀物,但是就是這麼一本被定為初級讀物的書,這個丞相學了半本,說出了天下名言:「半部論語坐天下」。可見讀書,對一個丞相而言,半本《論語》有如此大的功效。對我們來說,同樣的也是功不可沒的。不讀書使人愚蠢。 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在《開心學國學》這本書童生級的考題中,就有一道關於《論語》作者是誰的題目,書中給出了四個答案:A 孔子,B 孔子的弟子及其在傳弟子,C 莊子,D 荀子。那麼答案究竟是哪一個呢?您能回答出來嗎?一般來說C和D很快排除了,人們會在第一個答案和第二個答案,孔子和孔子的弟子及其在傳弟子之間反覆斟酌。一般的人會選擇A,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正確答案是B。那麼應該是這樣的,根據漢書的記載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在傳弟子撰著的。孔子是述而不作,他修五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樂經》失傳,所以他的談話錄被學生記了下來。 學國學在當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學問,中國的國學是東方智慧當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的方面。所以今天全世界不僅僅是全盤西化或者是現代化,全世界尊重每個國家的精神財富和它的文化建設,中國文化的哲學、文學、藝術等等……包含著我們的經史子集當中的國學,應該為國人們所欣賞。因此,快快樂樂學國學,正確地去領悟哲學並且輕鬆愉快地把我們說的國學的知識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和現代相連接的重要環節。 二

為什麼要提出國學?國學是中國古代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很多人誤解了,說國學在先秦就有了,在漢代就已經怎麼了。不對,「國學」這個詞是在晚清提出來的。想要進一步了解國學,首先得先了解「西學」的概念。西學亦稱"新學",與"中學"相對,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文化,成為當時先進人士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根據,包括西方的神學、哲學、科學、數學等等……統稱為「西學」。隨著西學在清末時期逐漸引入中國,為了與之相對,人們便把中國固有的學問統稱為「舊學」「國學」等。 因為當時中國作為中央大國,它的學問當然是具有輻射四海之力。但是在全球化時期以後,中國的國學慢慢被西學邊緣化,甚至被西學去神化。就是說它不再有精神的魅力,它不再具有精神指導意義了,甚至是被稱為腐朽沒落的一份文化遺產。所以有一些人為了重新去張揚國學的精神,保存中國文化的命脈提出了兩個字「國學」。所以國學的產生是和全球化和西方化同步的,它也是拯救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瑰寶,保存國家的文化的元氣而產生的一個名詞。今天我們學國學,它除了自己獲得知識的含義以外,還有把自己本民族最精華的部分傳承下去,在全民心目當中保留出來。因此學國學的含義,首先要理解國學和西學的關係。 西學當然是從古希臘到當代的西方的文、史、哲、考古等等的總稱。它和中國的國學經史子集在若干方面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但是在幾個關鍵點上有區別。西方人強調分強調細微,中國人強調整合,強調的是一種總體的把握,綜合的能力;西方的思想強調的是鬥爭衝突,中國的恰好是強調中庸,強調和為貴,強調綜合之美;第三我認為更關鍵的是中華民族講究生態和平,但是在西方的現代性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都過分的去擴張,生態惡化,每一個人都瘋狂地攫取,永遠不滿足。而中國古代提出的是,知足常樂。真正的智慧者不是貪婪之人,而是留下空間,退後一步天地寬闊的人。國學它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彌補西學的一些誤差,可以和西學共同來指導人間的情懷和關懷,來指導我們的生命前進的方向。所以國學被邊緣化,被排擠化,被妖魔化的歷史已經過去了。今天中國可以這麼豪邁地說:國學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份瑰寶,也是和西學一樣,值得全世界人們尊重,學習和保存的。 掌握了國學與西學的關係,接下來國學該如何學呢? 有些人認為學國學就應該按古人的學習方式來學,像古人一樣搖頭晃腦地吟誦,這樣才能學得徹底。然而,我卻認為這樣的讀書方法並不能夠很好地掌握知識。對於怎樣學好國學他有一套很好的讀書方法,那麼這種方法究竟是什麼呢? 讀書是有方法的,不是一味地搖頭晃腦去苦讀。讀書是讀一種思路,讀一種啟迪,讀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正確的態度。讀書的智慧,它確實不能增加物質方面的成果,但是對我們心靈的完善,對我們精神的提升有功不可沒的效應。比如說,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4000萬冊,我算了算,我就是每天勤奮地讀書,一日一部,三十年才能讀書破萬卷。我若活到70歲,我能讀兩萬卷了不起了。但是比起4千萬冊的海洋來說,只不過是其中一滴水,因此讀書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果不掌握到門徑,不掌握到方法,我們的讀書,可能是低效率的,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同類相讀。 最近比如說我在研究國學,我在整個的時間挑選國學當中最優秀的最前沿的,最具有創新精神的,甚至是最經典的書來閱讀。這樣我的知識就變成一個整塊,一個整塊可以造一座大樓。相反我今天讀國學,明天讀西學,後天學建築,大後天去學音樂,就有可能讓我的知識變成了一個七巧板,變成了一個萬花筒。看固然好看,但銀樣蠟槍頭,終不頂用。 第二條是:持之以恆。讀書的要領其實很簡單,你堅持下去,必在這個領域當中有新的發現。有一個數據統計說東亞國家,日本每個國民每一年讀書45本,而中國人讀書不到5本,這說明什麼呢?中國本來是一個讀書的大國,是一個可以說是人人要成為聖賢的讀書風氣非常好的國家,但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很多人慢慢地重利輕義,重物質輕精神。所以對自己而言,堅持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讀一本書,我認為是很好的。 那麼讀書的第三條,我認為就是磋商對話。如果好朋友不多,大家都很忙,怎麼對話?這本書它就是你對話的夥伴。我們試一試,比如說裡邊有一條,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春節是全國人民最大的節日,春節又叫過年。這本書很有意思,就問年是什麼意思?我們都知道年、月、日這還用問嗎?年是什麼不好回答。它給出了四個答案很有意思:A一個特殊的日子,B是一隻怪獸,C一種食物,D一種活動。年肯定不會是一種活動或者一個食物,排除了。又剩下了A和B,特殊的日子和怪獸,人們一想既然是全國同慶的佳節,那肯定是日子。錯,年是一種怪獸。這種怪獸藏在深水當中,到了年關的時候出來興風作浪,所以人們貼帖子,發對聯,放鞭炮,就具有驅邪鎮凶鎮災的意思。年字看是簡單,裡邊有很多道道,開不開心呢?我相信會很開心。原來學國學那麼簡單、清晰、明了開心地獲得正確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為什麼要提出國學?國學究竟包含了什麼樣的東西呢?在《開心學國學》這本書中我們讀到了這樣一道題: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佔主導地位的是:A 道家的道德觀,B 儒家的道德觀,C 法家的道德觀,D 墨家的道德觀。那麼,國學的中心內容究竟是什麼呢?中國古人讀書,他不是去想讀書完以後自己獨享、我偷著樂,不會。讀完書有了知識以後,他一定想到的是治國平天下,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學而優則仕」。中國古代的大文豪屈原是士大夫,蘇東坡是杭州市市長,王羲之,寫書法的書聖,是右將軍。他們學好了以後,不是自私地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自己享受自己偷著樂,而是把自己知識貢獻出來,這就是中國的儒家。我們看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下求索,九死未回的人,大部分都是儒家。 這樣我們就把儒學的,三個重要的東西提出來,儒、道、釋。儒家講什麼呢?講和諧。它的關鍵是做什麼呢?是平天下,是治國。道家呢?不太一樣。如果儒家是積極進取,道家是退後一步天地寬闊。儒家是入世,道家是出世,正好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外儒內道,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精神寫照。舉個例子,蘇東坡何其瀟洒,可以說在詩、文、詞、書、畫各個方面非常了得,但是一貶再貶,貶黃州,貶嶺南,貶今天的海南。他很樂觀,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酒。他瀟洒而堅韌地活著,這裡面難道沒有道家精神嗎?所以道家,它的根本的方法是養身,是長壽。今天看來,道家在中國的養生學方面、國學當中很多的貢獻。佛家是講什麼?講眾生平等,慈悲為懷。它關注的在一個關鍵點:治心。佛家認為人過分貪婪,天天都是做加法,五子登科:官帽子、房子、票子、車子等等……他說為什麼不可以做做減法呢?去掉一些貪婪心,去掉一些是非心,去掉一些好鬥心,這樣他的人生就變得清明起來,他就會感受生命的悲欣交集。 國中的儒家強調治國,道家強調治身,佛家強調治心。這樣國家,個人生命和我們的心靈都被整體觀照。嚴格意義上說,國學的中心是儒學,然後它的補充的部分是道家和佛家這樣,之前提出的那個問題可以做出答案了,答案是:B 儒家的道德觀。 既然儒家是國學的中心,那麼就有人會問了,儒家經典離我們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那以儒學為中心的國學與我們現代的生活有關係嗎?國學會不會離我們有點遠呢? 我舉一個例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孔夫子用這麼一句話把一個人的人生概括了。我們可以看一下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中國古代沒有中學,所以十五歲以前叫小學,十有五志於學了,這個時候就要讀經、史、子、集。那麼「三十而立」,「立」什麼意思?這個立是你必須有獨特的思想、精神和自己的理念。就是你要解決為什麼活著,活著幹什麼。你立起來了,別人立起來了,你就面對了很多的立,你怎麼樣去說服別人,怎麼樣在多種理論當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需要智慧,所以四十而不惑。經過了十年的辯駁,十年的艱苦的探索,於是,我立下一條心堅信自己的理論,不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人才知道,身體慢慢差了,病痛纏身。這時候人才知道扛不過天命,「知天命」,天命意味著人總是要死的,人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人世不是永恆的。同時,一種正氣啟發了:就是只爭朝夕。要九死而不悔,要追求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東西。「六十而耳順耳」,「順」指的是一個人到了這個年齡可以同時聽,接受採納兩種以上的不同意見。「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到了七十歲幹什麼都不會違反規律了。 孔夫子的這一句話說明了人生分三個階段。五十以前的中國人是儒家,但是五十知天命,他可能變成外儒內道,他得關心自己的身體,關心自己的壽命等等……我想問問朋友們,八十呢?九十呢?他離死亡那個虛無越來越近,他的身體越來越弱。這時候他的好強鬥勝心消失了,他的那種道家的天地寬闊的心已經所剩無幾,他關注的是死後是去天堂還是地獄,他哪怕臨時抱佛腳他也多少了靠近了佛教。所以中國的儒、道、釋離人不遠,就在我們人生的八十年當中,我們都要體會,儒家的積極進取,道家的退後一步和佛家的慈悲為懷。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儒學並不是玄學,道家也並不是空想家,佛家也不完全考慮彼岸的世界,它共同構築我們此生此在的很多的聯繫。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學恰好變成了我們人生的一個體會的綱要。我們可能有了人生的很多計謀、很多手腕,人生的很多的技巧,但是,一個人喪失了人生的大智慧,此生就空走了一遭。因此國學填充我們貧困的心靈,完成我們富裕以後的精神的提升。國學就這樣,伴隨我們一生。悄悄走來,同行再同行。

這本《開心學國學》強調了讀書讀國學的準確性。比如,它把所有的題目分成了若干個的知識點,然後呢是ABCD四個選擇題,讓你在似乎模糊的國學知識當中去字斟句酌,去思考哪句是真正的答案。還有它國學的明晰化,它通過一種明確的一種知識點把你的知識透明化、準確化。在具體的知識點上,它又分成了歷史,哲學,文學,藝術,軍事,經濟,教育,科技,宗教,風俗,學一反三,舉一反三。從這點上來說,這本書集趣味性、層遞性和透明性為一身。中國的儒學是中國國學的主體,其中提出了三綱八目就來自於《大學》這本書。 在《開心學國學》這本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關於《大學》的一些知識點。比如這道題: 《四書》是公認的儒學經典,它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部分,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認為讀四書是有一定順序,那麼最先要讀的是哪一部呢?下面要解讀的"三綱八目"中我們能夠找到答案嗎?這「三綱八目」究竟講的是什麼?哪三綱?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首先提出大學是有道的,它不是一個技術,它不是創造出一種只為「稻粱謀」的人而創造出為道,去推進道的理想家,思想家。它有三個綱領,在明明德,把每一個人內在的光輝放大,所以第一個「明」是動詞。因為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明明德把每個人內在有的美好的德性通過《大學》的教育把它放大出來,這是《大學》的第一條綱領。第二條是「在親民」,也可以說在新民。也就是說,你獲得知識以後不能自私自利的獨享,而是要去啟蒙他者。有很多大學畢業生畢業以後,分到老少邊窮地區去教那些鄉裡面的娃娃,是什麼指揮他的思想?在新民是很重要的理論來源。他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點點滴滴春風化雨般的播撒在廣闊的農村,為了那些幼童的心靈,他們才會重新奔赴城市,上完大學以後奔赴世界。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而作為教育傳承下去的能量是無窮的。在新民,啟蒙他者,這是最高的一條,很難。止於至善,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 就是不達到最高的善,我永遠不停步。所以在中國古代才會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才會有上下求索九死未回的屈原,才會有一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前赴後繼地去實現自己的偉大的理想,不惜拋頭顱、撒熱血。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就來自於止於至善。中國的古人這三綱,在今天我看來,並沒有消失它的魅力,國學還有它的光輝。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大學》被定為儒學的入門讀物,朱熹也把它列入《四書》之首,之前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們可以做出回答了答案是A。 了解完《大學》的三綱之後,我們來解讀什麼是八目。八目是什麼意思?要達到三綱必須有方法,有途徑,古人給出了八個步驟,就成為八目。 第一叫格物,什麼叫格物呢?「格」今天還有這個詞,叫格鬥,畫格子。格鬥就是把一些偽善的不好的東西擠出去,打出圈外,畫格子是把整體的東西變成精細,精細化。所以格物就是去把握規律,去偽存真。 第二是「致知」,這個知應該看成智慧的「智」,我們有了格物的知識技術,還需要達到很高的智慧,什麼智慧?比如說人家都說做加法,我拿回東西越多越好。越拿越多,心越來越大,懶、饞、占、貪、變,所以致知的智慧,就是去掉很多的貪婪性,讓自己永遠是高風亮節,兩袖清風,他得到了最大的心靈的快樂和人生的安寧。 第三,誠意。一個有了智慧的人,容易犯錯誤就是鼻子高高地仰起看著天下的人都不如我,驕傲,傲慢。心不誠,意不正,誠意是讓自己的心態平和下來,讓自己的心靈和大家形成和諧流動的關係。這樣你的心靈意誠了,不撒謊、不自欺、不自滿。這個時候心靈達到了一種和諧安寧、高原廣闊的境界。 第四,正心。什麼叫正心?心不正,每天想的都是歪門邪道,都是一些害人的,或者是又不利己又不利他的事情。正心很重要,它代表了儒家思想當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就是不能有妄心,不能有壞心,不能有是非心,更不能夠去講一些歪門邪道。子曰:「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說這四個字,怪,奇奇怪怪的;力,暴力的;亂,亂倫的;神,神神叨叨、神秘莫測的東西,孔子都不說。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他重生,重實踐。正心,皇帝曾經問過柳公權一句話說,你寫字為什麼寫得那麼好?柳公權只說了一句:「心不正,則筆不正」。你的心都不正,筆就不正,反過來你筆正,必心正。 儒家的八目的前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關於人內心的修養,那麼,後四目又是什麼呢?

這本《開心學國學》里有一些有趣的問題,我舉一條:我們說中庸之道是古代哲學方法論,道德實踐,要求人們誠意正心等等,那麼請問這篇文章出自哪部典籍呢?給了四個答案。朋友們就會說,王老師不是說《中庸》是一本書嗎?怎麼又說是一篇文章呢?原來《論語》《孟子》是兩本完整的書,《大學》和《中庸》都來自另一本書當中的兩篇文章。哪一本書呢?這本書提供了四個答案備選:A《論語》,B《孟子》,C《禮記》,D《荀子》。 很明顯,我們讀《論語》和《孟子》當中沒有這兩篇,《荀子》也沒有,選擇是C:《禮記》。可以這麼說,正是這兩篇被《禮記》記載下來,流傳到今天。在南宋朱熹那裡,變成了四書當中的兩本書:《大學》和《中庸》。 在《開心學國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大學》提出了三綱和八目。三綱包括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關於八目,先講了關於人內心修養的四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對於這四目中的誠意和正心我感受非常深。 誠意在中國古代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我舉一個例子,東漢有一個太守叫楊震,途徑昌邑縣的時候,縣令王密去拜訪他,感謝他曾經舉薦之恩,送他十公斤黃金。財富誰不想要呢?但是沒想到這個太守楊震,熟讀史書,仁義厚道,推辭,堅決不要。王密縣令就說了,這事只有你知我知,沒關係。他說不對,還有天知地知。他把十公斤黃金砸在地上,然後憤然離去,這就是誠意。 儒學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提倡的是個人要進行道德修養。那麼另外四目又是什麼呢?它包含了怎樣的哲學原理? 儒家的四個目,前面都是關於「內聖」的。而後面四個目,則是關係到「外王」的。 第五.修身,是個人與公共空間的聯繫。有人就說修身很簡單,今天到處都在美容、減肥,都在做很多的讓自己漂亮起來的事情,那就是修身嗎?古人不這麼看,修身不是讓自己的容顏變得很俏麗,而是讓自己心靈提純。修,第一修儀態。坐,要坐如鐘;站,站如松;行,要行如風。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動有行動之相,待人接物如沐春風,這才是一個君子。然後是修言辭,我們看到很多帥哥,很多靚女,穿著衣著很合體,也非常得亮麗,但是一開口慘不忍睹,所以要修言辭。我們的言辭要利己利人,要學會很多謙辭,我們的語言不能去傷害人,不能惡語傷人,即使有人惡語傷我,我要做到思之再三,忍讓再三,而不能夠惡言相對,這就是中國的古代成君子之道的五條標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五條結束以後就要做大事了。 第六,齊家。有朋友告訴我,我讓家裡面很整齊:爸爸媽媽聽我的,爺爺奶奶聽我的,甚至他的女朋友的父母,也都聽他的。那不是齊家。古人說的家是一個大家庭,多大?大到《紅樓夢》的榮寧二府,都是一家子。我們設想一下,古人一代有五口人,五兄弟,第二代二十五口,第三代七十五,第四代三百多,四世同堂五百多人。五百多人,男女老少,七姑八舅要搞定,《紅樓夢》只有一個人能搞定,王熙鳳。可惜王熙鳳用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臉上一盆火,腳下使絆子,口蜜腹劍的做法都不是和諧共生的,因果相生,王熙鳳最後也死於非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齊家是對一種家族企業,對一個自己內部的管理的很高的考察。皇帝在前殿可以指揮千軍萬馬卻搞不定後宮,老百姓清官難斷家務事,可見家務事也不那麼好判斷。能夠把一個大家族,一個家庭產業能夠搞得整整齊齊,秩序井然,頗為不易。儒家認為達到這一條,可以進入第七條。 第七,治國。這個國不是我們所說的大國,是指的古代的諸侯國,齊、魯、燕、趙相當於今天的一個省。這是很高的考驗,能夠治把一個大家族治理好,就可以出來做省幹部了,你能夠把三姑八舅的各種各樣的矛盾抹煞在萌芽當中,讓大家和諧起來,你就可以出來為老百姓做事了。最終的儒家思想是:第八,平天下。平,不是踏平,是太平,讓天下太平,這需要多高的智慧,要多大的心胸,要多麼殫思竭慮,才能真正地為老百姓做事。 儒學經典著作《大學》提出的這三綱八目,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這些對於現代人也是非常適用的。 三綱八目當中固然還有一些封建的或者是一些過時的成分,但它的主要思想是告訴一個人怎樣從一個凡夫俗子,從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怎樣從一個社會人變成一個關心人類的君子。這難道不是一個中華民族值得讚美的一個美德嗎?三綱八目人們已經久違了,很多人說起國學已經談不清楚三綱,也想不明白八目,其實大家注意到沒有,三和八在毛主席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裡面也曾出現過。這種模式,前者是總體規律,後者具體方法。儘管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能夠和三綱八目比,它們說的內容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只是說它在形式方法上用了這種方法,可見古人在兩千多年前的方法還是有生命力的。

《開心學國學》這本書從兩千多個清晰、明了、有趣的國學知識當中,讓你擁有豐富的私人空間。那麼今天要講的一個話題比較難,是國學當中的一個根本的本體論的範疇,叫中庸。 中庸一詞可以說不斷地有人攻擊,它的名聲在二十世紀很不好。有人說是和稀泥,騎牆派,或者是牆頭草等等等等……總之好像中庸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精神痼疾,或者是一個精神的病痛而存在著,我認為這是很大的誤解。中,什麼叫中?不偏不倚,容易嗎?不容易。舉個例子,在A樓和B樓之間拉一條鋼絲,外面刮著七級八級大風我們要從上面走過去,你往左邊,掉下去,往右邊,掉下去,是高人嗎?不高也。你能夠堅持正中的不偏不倚,從這東倒西歪搖搖晃晃當中堅持走過去了,那是高人。中庸的中,還有一種解釋,我們看一下,亞里斯多德稱之西方的中為正中。我們看到天平是二者相折取其中的正中,左邊這個盤子掛一斤的東西,右邊這個盤子就要有一斤的砝碼,那麼這邊如果掛一個大山這邊要用多大的砝碼?中國不是這樣,他把正中左移,移到這上面一稱,一秤砣一個衡,如果是一斤的盤,他在上面找到平衡,如果你稱一座山,他挪動那個四兩撥千斤的秤砣,就找到平衡。這是中國最高的智慧,它能在紛繁複雜險象環生的環境當中去找到一個四兩撥千斤的平衡,那是多麼了不起。從這點看它和正中的平衡,和通過移動來調節的平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叫做中。那麼庸呢?庸在《說文解字》當中是通假字,庸者,用也。就說有多麼高深的理論,多麼四兩撥千斤找到平衡的關鍵,都要運用於實踐。南宋朱熹推進了他解釋庸,庸者,常也。常,經常、時常,每時每刻天天月月年年往前推進。 怎麼解釋呢?打一個比方,我的一個學生北大的,跟我說王老師我一定要學好英語出國。我說好啊,出國,說完這句話他告訴我,他一天下決心背一百個單詞。我想了想,搖搖頭不可能。大家算過沒有,一天一百,十天一千百天一萬,二百天兩萬單詞。兩萬單詞什麼概念?差不多相當於一個英語博士生的水平,而這個中文系的學生僅花半年時間就超越了人家九年,可能嗎?說完這句話我就出國了,一年以後我回國,見到他在校園裡面溜達。我說你出國回來了?他說我還沒走呢。我說英語學得怎麼樣?他說還是原來老樣子。朋友們,當一個人口出狂言,誇下海口總是不按照規律去做,不是把每天每時每刻的常,經常、通常把握住,那僅僅是說大話的人,僅僅是天天想趕超,卻是永遠落後的人。所以「庸」告訴我們,不在於誇海口說大話,而在於堅定地,每天推進一點點。哪怕你每天只背五個單詞,一年按照三百天算,一千五百個單詞,十年你就一萬五千單詞,真正不是說在半年之內達到,而是用十年時間你就永遠變成英語高手了。 所以「庸」並不平庸,「庸」是在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當中做出驚天偉業,在我們平平淡淡當中顯示出超出平淡的了不起的大事。 在《開心學國學》這本書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關於中庸的一些知識點:例如中庸所提出的行為目標是知行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可見在國學中,中庸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論著,那麼怎樣才能更準確更明晰地掌握中庸之道呢? 我經常問我那些聽課的朋友,我們在六樓上課,我說今天朋友們是按照金庸先生的高人從原地起跳跳到六樓嗎?這功夫道行得練多少年?他們都說王老師我們是沿著台階一級一級走上來的,這就是「道」。我們走路的道,也是我們的規律的哲學的綱領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是一步步地踏著「平庸」的台階不費勁,但它可以送我們上雲天,我們明天可以去登泰山而小天下,後天可以登喜馬拉雅山。「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登上世界的屋脊就靠每一步,從腳下做起,從每一步做起,這就是中庸的庸。中庸聽著這麼講,好像很容易,沿著很平庸的每一台階,我們走過了人生的若干台階就自然達到了。不,孔子不這麼看,因為孔子一定要做到:「止於至善」。他說了一句話:「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什麼意思呢?天下國家都可以均分,難不難?很難。爵祿可辭也,一個大官可以把爵——官帽子不要了,祿都辭掉了,難不難?難。白刃可蹈也,一個將軍可以在刀尖上起舞,在槍林彈雨當中前赴後繼,難不難?難。 孔子認為,這三者之難都難不過中庸,「中庸不可能也」。孔子還說自己一輩子,只做到了兩次中庸。在儒家的中庸思想當中,中庸是有剛性的,中庸是有底線的,中庸是有難度的,中庸中國文化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當然我們不用去咬文嚼字,我們只要理解它的精神,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平衡,四兩撥千斤,然後堅持到底。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開心學國學》,開心還有另一個含義不僅僅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它是讓我們的心靈打開。難道我們為自己的智慧提升,不開心嗎?

《開心學國學》這本書有很多的意思在裡邊,尤其是我們前面沒談到關於音樂繪畫方面的。我舉一條,比如說,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世界上能夠以文字書寫成藝術的唯獨中國的漢字,那麼被以書法界稱為飄若游雲,矯若驚蛇的書法家是誰?他提供了四個答案:王羲之,顏真卿,張旭,懷素。您認為答案是什麼呢?我們要分析一下,顏真卿是以寫楷書為主,當然他也寫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張旭是以寫狂草,懷素也寫狂草,這飄若游雲,矯若驚蛇,當然是中國書聖王羲之。您能夠答對嗎? 不過書裡邊有一些答案我們還可以進一步修改。比如說在科技知識,有一道題說,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宋仁宗時期畢升通過它進行了發展完善,創立了活字印刷術,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四個答案:《春秋公羊傳》,《孟子》,《周禮》和D《金剛經》。它標明的正確答案是D《金剛經》。我對此持一點點不同的看法。《金剛經》是公元858年刊印的一本雕版印刷品,但是韓國的慶州的佛塔裡邊出土了一份《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是武則天末期印刷的,時間是公元705年。我認為這份東西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印刷術上和韓國有緊密的交流,所以中國的印刷術,雕版印刷還可以推到更早。 這本書有科技篇,宗教篇,文學篇,藝術篇,哲學篇等等……知識的海洋當中提供最清晰,明了的知識,我覺得很好。國學完全可以輕輕鬆鬆,開開心心地學習,只要維護國學的權威性,不把它庸俗化、娛樂化、功利化,任何方式都可以嘗試。《開心學國學》這本書將知識與趣味相結合,讓我們以愉快的心情來學習祖先的智慧,這將是對學習國學方式有益地探索。如今,國學在中國乃至在世界上究竟有什麼樣的地位?學習國學對於我們的意義將會有多大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國學是大國之學,是本民族精華之學,他是不可丟棄,但是不可迷信的。在全球化時期東方和西方要進行平等對話,用什麼對話?在全球化時期,作為一個大國,她的軍事,她的經濟,她的政治當然要崛起,但她的文化應不應該傳承創新崛起?當今全世界西風甚烈,東方失語,這時候談國學不僅有了一種傳承的意義,而且還有一種保持中華文化的命脈,把中國文化的精神在新的世紀重新發揚光大的意義。所以這就進入了就開心學國學,它其實讓天下每個人都能接觸國學,國學不是教授們的專利,國學不是那些皓首窮經們們研究的結果,國學是千千萬萬老百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一份瑰寶。這樣一來,國學就變成了中國形象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那麼什麼叫做中國形象中國形象很多,人們都知道GDP世界第二是富國形象,人口世界第一,大國形象,我們正在崛起要變成強國形象,但是,文化的軟實力是最重要的中國形象。在這一點上我要舉幾個例子,2000年全世界選修漢語的人三百萬,2010年十年過去,全世界選修漢語學習漢語的人6千萬。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經濟,中國的崛起,文化正在被海外的高層知識層、知識界關注。在網路語言上,漢語突飛猛進僅次於英語,據高盛公司公布十年以後,漢語將超過英文變成全世界第一門語言。那我想問問朋友,當漢語在網路上通行的時候,變成了新媒體最主要的語言的時候,它流行什麼呢? 我做了一個艱苦卓絕的調查,把結果告訴朋友們。8年前,我在國內的兩大圖書館辛苦工作了半年調查,中國從魯迅的拿來主義,也就是說,1900到2000年一百年期間,中國的知識分子前赴後繼、鍥而不捨翻譯了英法德意、西班牙、俄文六種文字多少本書,結果是10萬6千8百多冊。中國的知識界拿來的可謂成果頗豐。我利用出國的機會去海外,比如說去英國的圖書館,去美國的圖書館查,很遺憾,中國二十世紀在海外人翻譯中國人的書不到一千冊。也就是說,中國空前關注西方,而西方空前忽略中國這種文化赤字,引起我們的深思。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今天如果中國對自己的國寶都不開心地去學,都不開心地去思考,怎麼可能讓海外關注呢?所以我們應該做的更大的事情是,每一個人開心地學國學,每一個人開心地傳播國學,每一個人都變成中國的文化使者,我們走出去不僅僅是大量的購貨進行消費主義的行列,我們走出去也不是大聲地談笑,我們走出去應該講和為貴,講天下為公,講大道之行。這樣我們就能理解極高明而道中庸,將中華民族的和為貴和的文明和西方的競爭的文明共同構成人類未來的雙元。我認為這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傳承創新正大氣象的一個結果。 一個被老百姓所不了解的文化是死的文化,一個被傳媒遊戲的文化是一個空的文化,一個文化的精神必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因此我推薦的這本《開心學國學》。它用了現代教育的方法就是ABCD選項,但是它告訴我們比較準確的知識。一書在手,可以說經史子集各科各業基本上了如指掌。當然要進一步深造,要進一步去學習,還得看原著。這樣我們就從初級階段慢慢進入中級,最後人書俱老,境界越高,一覽眾山小。 謝謝朋友們這幾天和我一塊分享《開心學國學》這本書,再見!

推薦閱讀:

春分 | 體悟生命最高境界,調和陰陽第一樁
國學經典:千家詩卷二
法藏 – 國學網
國畫 國學 文化 書法1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四):朱子治家格言·朱子家訓 – 國學網

TAG:國學 | 心學 | 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