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皓隱居甪里村

太湖中最大的島嶼是西山,位於山中部有個古老村子,名曰「甪里村」。探索這個村名的來源,真是歷史悠久,來頭不小。據宋范成大《吳郡志》記載:「甪(音祿)頭,即漢甪里,在洞庭山村,漢甪里先生所居。計算下來,這個村已有2200餘年歷史。在蘇州乃至全省或全國來說,其村名的來源與歷史之悠久,怕也是屈指可數的了。」  甪里村的得名,與漢代的「商山四皓」有關。在歷史上,「商山四皓」是頗為著名的人物。商山,位於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是「四皓」的隱居之處。「四皓」即是甪里先生、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四人。甪里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在京師號「霸上先生」,亦稱「甪里先生」。云:東園公姓庾,名秉,字宣明,因住在東園,故號「東園公」。綺里季姓吳,名實,字子衡,號綺里季。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因曾隱於夏里修道,故號「夏黃公」。一說甪里先生系吳人,泰伯之後。宋《齊東野語》引《吳俗記》云:「先生吳人,姓周,今太湖中有祿里村甪頭寨,即先生逃秦聘之地。」四人才學廣博,貫古通今,曾任秦朝博士,掌管史事典籍,辦事公正,德高望重。後來因為不滿秦皇朝的暴政統治,四人一起棄官,隱居於商山。他們都已年老,滿頭白髮,故稱「商山四皓」。秦滅亡後,劉邦稱帝,劉邦知道四人之賢,曾多次下詔,聘請「四皓」出山,入朝為官,但「四皓」因聽說劉邦為人並不正派,影響不好,故不肯出山。劉邦也沒有辦法,只得深以為憾。  劉邦的皇后呂雉,史稱呂后,生有兒子劉盈,已冊立為太子,擬即帝位。但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也生有一子,名叫如意,封為趙王。在戚夫人的再三懇求下,劉邦欲廢掉太子劉盈,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呂后察覺此事後,大為震驚,即與張良等大臣商量,經張良謀劃,並由他寫信給「四皓」,太子劉盈親自坐著馬車趕到商山,呈上張良的信,並送上厚禮,邀請「四皓」給予輔助。由於有張良的信件,劉盈的誠懇,「四皓」最終同意出山,與太子一起來到京城,與劉盈同游。劉邦見劉盈有「四皓」輔助,只得嘆息道:「羽翼已成,難動矣」,就此打消了易立太子的念頭。  「四皓」雖為安定漢室立下了功績,但也得罪了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後來劉盈即位,是為惠帝。「四皓」不願捲入王室之間的鬥爭,也為了避禍,就一起辭官,雲遊天下,約在漢高祖末年(前196),他們來到太湖西山,覺得此處遠離都市,環境非常清幽,決定在此隱居。甪里先生隱居之處,即今之甪里村。如今,甪里有個小地名叫「周家上頭」,傳是當年甪里先生隱居的落腳點。在馬王山南面的小松林里,有個甪庵遺址,是甪里先生當年讀書的地方。甪里原有周家祠堂,供甪里先生之位,由後人祭祀。民國時,李根源先生作西山訪古,到此十分感慨,有力地寫下「甪頭寨」三個大字。  大約是「甪」字生僻,字有點兒奇,音有點難讀。所以「甪里」有多種寫法。一是曾作「祿里「。《史記正義》云:「太湖中洞庭山西南,中號祿里村,即此甪里。今有巡檢司,號甪(角)頭巡檢,俗或作『甪』字。」二是作「角里」。明人胡侍撰《真珠船·古人名字人少知者》云:「甪里先生姓周,名術,字元道。按,《史記·留侯世家》唐司馬貞《索隱》作『角里』先生。」但宋人周密撰《齊東野語》認為:「然甪里作『角里』,也非也。」  在西山,至今仍留有許多「四皓」遺迹。有甪里先生讀書處———甪庵遺址。村中有周姓大族,系甪里先生後裔。東園公隱於鳳凰山西南一里處,即今之東村。綺里季隱居於綺里,今石橋上馬跡猶存,相傳為東園公坐騎過橋時留下的痕迹。綺里舊有「四皓祠」。夏黃公隱居於慈里萬花谷,其地稱「黃公井」,亦稱「黃公泉」。其處居民都姓夏,傳為夏黃公後人。西山縹緲峰山腰有個仙人台,相傳為「四皓」常在此聚會弈棋之處。  歷代騷人墨客遊歷西山,訪古尋幽,甪里、綺里、東村總要去走訪一遍,並賦詩懷古。明詩人高啟寫有長達120言的《甪里》詩,有句云:「我來甪里村,如入商顏山。紫芝日已老,黃鵠何時還。」清詩人姚承緒有詩云:「洞庭煙水渺孤村,亂荻荒蘆掩夕痕。肯向青宮成羽翼,可從黃石悟塵根。紫芝曲罷商山古,皓首人歸漢殿尊。底竟逃名猶未得,幾曾巢許侍金門。」(甪里)「上真宮外白雲封,遺老商山採藥逢。太息石橋空馬跡,人間何處訪仙蹤。」(綺里)「高卧東山作寓公,閑將羽翼衛東宮。紫芝紅似凌霜桔,誰向秋風弋斷鴻。」(東村)。略舉數篇,可見一斑。來源:蘇州日報
推薦閱讀:

一位隱居京城的老師給我們講的第十七個故事:虛空是怎樣粉碎的
招隱士:不要長久隱居的問題
52歲張曼玉落寞隱居 劉嘉玲:跟她不熟
橫山黑木頭川是反清復明基地,也是部分大順軍隱身隱居之地
陳獨秀最後的日子為何要隱居江津呢?

TAG:隱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