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經辨治疑難病症——學用經方的體會和感悟

《思考經方》作者:毛進軍(主任醫師) 長期以來,作者臨證辨治急、慢性疾病以及一些疑難雜症及危重症,一直是應用六經辨證,活用經方,可以說每治必用經方,所經治的病人普遍反映方簡價廉,療效迅速且明顯。實踐證明,學好經典,活用經方,確可成倍地提升中醫的療效,這也充分證明了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強大生命力,現將作者實踐經方的體會和感悟及寫作本書的初衷寫出,作為前言吧。過去,接診的一些病人,特別是一些病情遷延難愈,病情較重的病人,有時靠西醫控制住危重症進程後,而全身癥狀並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如有些難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後仍然有心慌、水腫、乏力及動輒喘甚等癥狀;慢阻肺和肺心病患者,一發病便咳嗽、咳痰、心慌、喘憋較甚,西醫有時雖然控制住了急性進程,而一旦停葯,病情又有反覆;一些慢性胃炎、膽囊炎患者,經常發作腹痛腹部脹滿不適,遷延不愈,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等等。不少患者因病痛的長期困擾,生活質量較差,痛苦萬分,曾寄希望於中醫治療,但應用一些時方或專病專方治療,有時認為針對性較強,辨證也較準確,但療效並不甚理想,無奈,患者最終又仍然是歸於西醫治療,中醫只是輔助。對此,作者曾迷惘過,反思過,古代沒有西醫,中醫在治療急慢性病及疑難危重難症方面不也大顯身手嗎?為何幾千年來行之卓有療效的中醫在當今卻逐漸滑坡,療效不好了呢?認真思考之後,作者認準了一個道理:中醫的療效在於繼承經典,熟讀經典,理解經典,實踐經典,而經典中最為臨床所實用的就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上的方子堪稱經方,是一切時方的本源,也是歷代濟世救人的秘方、良方、高效方,要想當一個好中醫,要想實實在在地為病人解除痛苦,非掌握和會用經方不可,中醫療效的源頭在於經方,清代醫家陳修園有一句話的確是說到了為醫治病的根本上:「儒者不能舍聖賢之書而求道,醫者豈能外仲景之書以治療?」從此以後,作者就下苦功夫溫習和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重點條文,在臨證中,儘可能以六經辨證,儘可能多應用經方治療。開始應用經方時,對於較為複雜的病證,六經辨識得不太熟練,對於經方的加減和類方取捨也不太準確,但使用經方辨治,所收療效明顯優於應用時方,這逐漸增強了自己學經典,用經方的信心,更加體會到了深入研讀經典的重要性。後來,為提高臨證水平,在不斷地研讀經典的同時,想方設法搜集學習古今一些傷寒大家的學術思想,力求幫助理解經方應用的內涵。特別是在2004年初,作者去某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進修期間,有一次,與一位老師談到了《傷寒論》經方的學習與目前中醫的臨床療效問題時,這位老師讓我看了一份經方大師胡希恕教授早年的傷寒學術報告講稿筆記,作者如獲至寶,反覆閱讀了數遍,對於胡老全新的的六經陰陽概念,如在表之陰證、陽證,在里之陰證、陽證,在半表半里之陰證、陽證的劃分及其獨特的方證辨證治療體系等重要學術觀點,頓感耳目一新,這真正是有是證則用是方,有是證則用是葯,大道至簡,不尚浮華,注重實效,令作者對六經辨證有了一個全新的理念,真是找到了一把活用經方的金鑰匙。此後,又很快在書店購買了一本馮世倫教授主編的《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胡希恕》,仔細閱讀了胡老將經方方證靈活地應用於臨證實踐中的學術經驗,受益匪淺。自從接觸了胡希恕教授的三陰三陽六經(病)及方證思辨治療體系後,將胡老的學術思想體系應用於臨證實踐中,感到中醫辨治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和層次,療效的確迅速提升。用經方辨治病證(症),可不考慮西醫病名或中醫病名,就是一切以三陰三陽六經為綱,執六經之牛耳而統百病,有是證則用是方,有是症則加是葯,病變治亦變,證變方亦變,對於經方應用不失大法,精辨方證,靈活而圓通應用,不論急慢性病證(症),皆可收到顯著療效,現舉幾例以說明之:李老先生,80歲,2009-02-16初診。有2型糖尿病史、冠心病史10餘年,體質素虛,最怕寒冷,近幾年來,每入秋、冬季便經常感冒,平時亦遇冷便鼻塞、流涕、畏冷伴頭暈、心慌,防不勝防,非常痛苦,診其舌淡,舌體胖大、苔白水滑,脈沉細。辨證為太陽、少陽兩感,陽虛飲停,方擬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炮附子18g(先煎1h),麻黃、細辛各12g,桂枝、白芍各20g,炙甘草、白朮各15g,茯苓30g。一劑葯即見療效,據證加減共服用15劑,隨訪至今,再無畏冷感冒現象。周女士,63歲,2009-01-08初診,者有高血壓病史10餘年,冠心病心力衰竭史7年,2型糖尿病史5年,乳腺癌切除術後2年,身體極度虛弱。此次因左踝部骨折術後3個多月,一直感到渾身疼痛,背痛、肩痛腰部重痛,夜間痛甚。畏冷,眠差,近一周來逐漸加重,痛得睡不著覺,幾乎整夜地呻吟,並伴心慌,乏力,雙下肢凹陷性水腫,納差,診其舌質紫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舌中有裂紋,脈沉細,心率98bpm。辯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兼瘀飲,方擬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加葛根湯、甘姜苓術湯合方加味:炮附子(先煎1.5h)30g,麻黃、細辛各15g,乾薑、茯苓、桂枝、白芍、葛根、狗脊、生薑各30g,白朮、炙甘草各20g,炒棗仁30g,紅棗7枚(掰開)。訴服1劑葯後,夜間疼痛就有減輕,已不呻吟了,走路也逐漸有力了,下肢水腫有所減輕,據證加減又服用16劑,諸症悉除。張女士,58歲,2009-02-16初診,右上腹部撐脹疼痛難忍,並放射至背部5天,夜間疼痛難以入眠,輸液服藥效果不顯,診其噁心欲吐,口乾,口苦,納差,進食便腹部撐脹,大便乾結,舌暗,苔黃膩,脈弦細。B超示:膽囊腫大,泥沙樣結石。辯為少陽、陽明合病,方擬大柴胡湯加味:柴胡、白芍、法半夏、金錢草、生山楂、生薑各30g,黃芩、枳實18g,生大黃15g,炙甘草15g。訴1劑葯只喝了1汁,夜間就不痛了,共服用6劑葯,諸症消失。王女士,39歲,2009-03-16初診,頭暈耳悶脹感20餘天,陣發性頭暈,耳悶脹,起卧時較重,暈甚時噁心欲吐,口乾不欲飲,輸液10天並口服多種藥物治療無效,診其口苦,舌暗,苔黃膩水滑,脈弦細。辯為少陽樞機不利,痰蒙清竅,方擬小柴胡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合方加味:柴胡20g黃芩、党參、、炙甘草、白朮各15g,法半夏、澤瀉、葛根、川芎、生薑各30g,天麻18g,紅棗7枚(掰開),訴葯後明顯減輕,6劑葯後諸症悉除。胡老先生,70歲,2009-03-23初診,頭暈頭脹、焦慮煩躁3個月余。去年底因感冒輸液5天,感到頭暈加重,血壓達220/90mmHg,住市某醫院治療一個月,基本無效,仍然每天頭暈頭脹,漸至失眠、胸腹滿悶不舒、右脅肋處撐脹、嗝氣不斷,坐卧不安,焦慮煩躁,對治病失去信心,幾欲自盡。診其不時嗝氣,異常心煩不安,口苦,咽干,舌質淡暗,舌體胖大、苔白膩微黃水滑,脈寸關弦滑,尺脈不足。辯為少陽、厥陰合病,樞機不利,水飲內結,寒熱錯雜,方擬柴胡桂枝幹薑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柴胡、桂枝、天花粉、生牡蠣、生龍骨、茯苓各30g,乾薑、生白朮各20g,黃芩15、炙甘草各15g。訴服1劑葯後,即感心情舒暢,病情好轉,後又共據證加減服藥20餘劑,諸症悉除。張姓男患兒,1歲零2個月,2009-03-08初診,上呼吸道感染,發熱(37.7℃)、咳嗽5天,輸液後,無精神,渾身發涼且咳嗽、流涕加重並伴腹瀉,診其雙肺呼吸音粗糙,聞及痰鳴音,右側較重,咽充血,舌淡紅,苔薄白。辯為太陽、太陰合病,方擬小青龍湯加味:炙麻黃4g,桂枝、乾薑、法半夏、炙甘草、白芍、五味子、細辛、砂仁各6g,茯苓9g。共服藥4劑,患兒精神轉佳,熱已退,已不腹瀉,咳嗽痰鳴消失。劉某某,男,38歲。牙痛伴頭痛5天,2009-04-01初診。5天前,突感左側牙痛,漸加重並放射左側頭部也痛,時輕時重,重時難忍,夜間更甚,服清熱瀉火中成藥及西藥止痛無效。診其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辨為太陽少陰合病,方擬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炮附子、麻黃、細辛、砂仁、炙甘草各12g,黃柏15g。訴服藥後40分鐘後就基本不痛了,3劑後諸症悉除。上述病例還有很多,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對於經典理論如果真正領悟了,經方用活了,的確是能夠大大提升中醫臨床療效的,因為,不論何種醫學,療效是硬道理。中醫要想振興和發展,要想獲得大多數人們的認可,必須提升療效。東漢醫學大師張仲景著成的千古聖書《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必讀的一部論述疾病辯證論治的重要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外感疾病及內傷雜病的辨證論治,言簡意賅,樸實無華,理法方葯俱全,歸納了疾病千變萬化的各個層次,全方位地表達了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後的作用,如果說中醫學是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那《傷寒雜病論》就是這生命科學的皇冠,而六經方證思辨體系則是這皇冠上的明珠。《傷寒雜病論》的真諦,就是告訴醫生,如何從人體錯綜複雜的病變中理出清晰的頭緒,如何整體考慮,辯證思維,洞悉病機,見病知源,準確地抓住主證,針對病本,有是證而用是方,有是證而選是葯,出手中的。六經辨證不是孤立的辨證體系,其涵蓋了八綱辯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氣血(精)津液辨證、經絡辨證和臟腑辨證等各類辯證方法,是六個辨治(病、證、脈)層次和體系的集合,六經辨證的重要內涵就是觀其六經病脈證機,知犯何逆,詳辨方證,隨證治之。《傷寒雜病論》所載方劑,方葯簡要質樸,法度謹嚴,被後世醫家稱之為「經方」。經方最講究辨證施治,方證相應,仲景的著眼點就在於方證的組合與對應,而不在於具體的病名,因為,人體是複雜的非線性系統,非線性問題的「個性」很強,對於非線性問題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認識到疾病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以整體調控著手而對「證」的個體化處置,是臨床治療的最高境界,而經方即可達到這個境界,病機不同方不同,有是證則用是方,如辨證準確,方證相合則療效卓著,歷代醫家多有讚譽。成無己讚歎道「仲景之方,最為群方之祖」,張元素指出:「仲景葯為萬世法」,朱丹溪更是認為:「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清代醫家陳修園指出:《傷寒論》「是書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 」(《傷寒論淺注》)的確,仲景「經方」就是嚴格以病機為依據,以陰陽為準則,病機萬變,證隨機轉,方從法出,法從證出,環環相扣,隨機應變,逐機施治。經方要義在於授人以漁,醫者如能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深悟其微妙之處,參透其旨趣要義,攝取其辨治精華,掌握其圓機活法,則妙用無窮,庶可盡得濟世活人之真諦,真正做一個明(明白)醫。俗話說:不學張仲景,辨證無要領,不讀《傷寒論》,治病沒分寸。所以,要搞好臨床,想濟世活人,就必須學好傷寒,而學好傷寒,就必須會活用經方,只有靈活運用才能看好病。通過對《傷寒論》的學習,及對傷寒醫家特別是胡希恕學術思想的學習研究和探討,並經過反覆的臨床驗證,作者在臨證實踐中總結了經方辨證的要訣:明辨六經,顧及兼證,方證對應,重視兩本,據機合方,葯參神農。作者認為,中醫之治就在於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自身各系統之間的和諧,經方的治療大法實際上就是恢復機體被破壞的和諧平衡,方證辨治就是有是證則用是方,辨明六經病位、病性,整體著眼,具體施方遣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糾偏救弊,恢復機體陰陽的和諧平衡,辨方證的學術思想是經得起臨床檢驗的,在經方的活用上,只要辨證準確,方證相應,不僅見效迅速,而且療效非常好,而且可重複性較強。因而,促使本人將經方活用的經驗和體會全面而系統地總結出來,寫出此書,希望醫者都重視經典,重視經方應用,提升中醫療效,切實濟世救人。
推薦閱讀:

讓人深思的愛情感悟語句,請溫柔對待愛你的人
【轉載】精闢的人生感悟
讀書感悟(十二)之莫言《豐乳肥臀》
婚姻生活感悟,外遇與真情
看幽默笑話而感悟人生

TAG:感悟 | 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