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紀念楊絳先生

李旭之:紀念楊絳先生 作者:李旭之 發布時間:2016-06-01 14:02:12 來源:民族復興網 字體:大|中|小

  著名女作家楊絳5月25日天年105歲病逝,新聞連篇發稿哀悼她的去世。去世的她,不僅讓人哀悼她是著名的女作家,有《楊絳文集》八卷存世,而且她是著有《圍城》的著名作家錢鍾書之妻。27日,楊絳的遺體在北京火化,老人楊絳與這個世界作了最後的告別。

  楊絳以一百零五歲的天壽,完整經歷了中國現代史上幾個最重要時期。生於1911年民國開元前後的人,活在世上的已經非常稀少罕見了,即使在世,也恐楊絳將成最後的最有名的一位了。

  錢鍾書的代表作是小說《圍城》。我記得當年拍成的電視劇,是非常受歡迎的,主人公方鴻漸是由陳道明主演的,那時我守著黑白電視機認認真真地看完了這部劇。有了電視人物形象,後來就買了書,不過只匆匆看完,擱在書櫃里,現在在哪個角落裡也都忘記了。

  《圍城》算是一部不錯的小說,首先感覺最明顯的是語言比較詼諧幽默,這一點在現代作家中,錢鍾書的這一風格是獨特的,也許這部小說的語言風格成就了錢鍾書的大名。

  而後從知道錢鍾書,也就知道了他的妻子叫楊絳,楊絳為注釋《圍城》專門寫作了一篇《記錢鍾書與<圍城>》。我覺得要真正看懂《圍城》是必須要讀楊絳的這篇注釋性文章的,也知道在錢鍾書寫作《圍城》的時候,她是第一個讀者,還給了錢鍾書不少的幫助。

  後來再知道的,楊絳是魯迅南下廣州前發生的「女師大風潮」中的那個女校長楊蔭榆的侄女了。

  楊絳的書,我知道的不多,看的更少,因為有時需要研究歷史的緣故,我很認真讀過她回憶她的三姑母楊蔭榆的那篇文章。從楊絳去世後這幾天的悼念中,我知道了《唐吉訶德》的中譯本是楊絳翻譯的最好,還有她寫錢鍾書與他們的女兒的《我們仨》。楊絳的寫作成就最卓越的應該是翻譯,創作成就最引人矚目的時期是她的晚年,應當說其中的《我們仨》是最擁有讀者的作品。

  長壽是上天賜給楊絳的最大壽禮,這是跟她同時代的那些作家們所不能比的,如果沒有估錯的話,楊絳應當是五四運動時期成長起來的現代作家中的最後一位了。能見證,尤其能以文字來見證中國現代文學經歷史的,是讓最後的這位長者親手畫上了句號。

  楊絳的文學創作成就雖然算不上特別卓越,從大家所熟知的作品看,楊絳的文學作品基本都是些記述性小品,其中故事有長也有短,但在耄耋的老年,還筆耕不輟,其精神意志和生活情趣,很教人感動。她在寫作中,堅持了一位作家視文字為生命的情懷,不為外界的紛紜所動,百歲的人生過後,醞釀出的一顆平淡清爽的心靈。她一路把人生萃取之後,寫出了很多真識和灼見。比如她寫道: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她百歲時有這樣一句感言: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這樣的人生感言,只有活到百歲有思想有閱歷且能駕馭文字的才者,才最能悟化他人,而壽不及者,讀來則不免疑於說教了。

  她在談讀書與人生時寫道: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她總結的人生哲學是: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鍊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他對人的規勸是:「你的問題在於讀的書太少而想的太多。」而這恰為今日人們的通病了。

  她勸導人要成功,就必須努力於數倍於人的付出: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要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作為女性,楊絳的情感是細膩的,在細膩中又帶著幽幽的傷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在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這段文字讀來使人傷感,思念著已經逝去的親人,守著家的最後一人雖還留在世上,卻也像個迷途的路人一樣沒有了方向,不知家在何方。

  楊絳老人如她自己所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她以百歲的寫作人生,把對人生的感悟,凝作成文字留存了下來,我想,楊絳的文字愈久必將愈加醇厚濃香。

  ………

  寫到這裡,本可作結,但感覺還有必要再提及她的姑母楊蔭榆。她的那篇《回憶我的姑母》,將開除劉和珍等學生的女師大校長楊蔭榆的形象,用生活的筆給豐富了起來,否則我們所能看到的就只有魯迅先生筆下的推行「寡婦主義」的楊蔭榆了。不僅讓我們知道了楊蔭榆有過怎樣不幸的婚姻,辭撤女子師範大學校長之後,有過怎樣與侄男侄女們一起生活的場景,也知道了在淪陷的蘇州,楊蔭榆怎樣挺身而出保護避難的婦女,又是怎樣慘遭了日寇的殺害。我們知道了,楊蔭榆雖然在政治上逆了時代的潮流,但死難前不失民族氣節,終是個愛國的知識女性。

  在這個翻案成風的時代,魯迅首當其衝不能倖免,魯迅筆下的對立面,在今日里,無不都高大光亮起來,而魯迅則成了專會罵人的「惡人」了。楊蔭榆女士在女師大推行暴政,後來發生三一八慘案,她有難以推卻的歷史責任。而後楊蔭榆的被殘殺,讓人頓生敬仰。人生的陰陽,總是讓歷史噓唏哀嘆。儘管在這些的虛吸哀嘆中,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還會被後世的人們永遠不忘。作為楊蔭榆的侄女,楊絳無疑是很清醒的,她對她的姑母在回憶文章最後總結道:

  「我母親曾說:『三伯伯其實是賢妻良母。』我父親只說:『申官如果嫁了一個好丈夫,她是個賢妻良母。』我覺得父親下面半句話沒說出來。她脫離蔣家的時候還很年輕,盡可以再嫁人。可是據我所見,她掙脫了封建家庭的栓桔,就不屑做什麼賢妻良母。她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對戀愛和結婚全不在念。她跳出家庭,就一心投身社會,指望有所作為。她留美回國,做了女師大的校長,大約也自信能有所作為。可是她多年在國外埋頭苦讀,沒看見國內的革命潮流;她不理解當前的時勢,她也沒看清自己所處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罵她的人還不少,記得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謹以此文紀念楊絳先生。

  2016年5月29日


推薦閱讀:

紀錄片:楊絳,坐在人生的邊上
我把故事結束了,誰也別想再寫什麼續集了:楊絳老人百句經典
錢鍾書與楊絳的長情相伴,才是愛情中最真誠的告白
楊絳談人生語錄
楊絳先生的墨跡

TAG:楊絳 | 紀念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