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我做主:記香港大學的社團與宿舍文化
(2011-05-06 09:28:02)
轉載
分類: 【D】【新東方文化】 |
[來源:新東方 作者:韋瑋]
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彷彿從進入大學的那刻起便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變得既「宅」又「腐」,一臉前途未卜的茫然。瑣碎的生活消磨了奮鬥的激情,未知的恐懼拖住了前進的步伐,於是,「御宅族」成了大學校園最大的社團,打遊戲、看美劇晉陞為同學們最受歡迎的課餘活動。不知不覺,掛科了;不情不願,大四了;然後硬著頭皮找工作,或者想辦法讀研,繼續躲在校園裡耗個兩三年。這種悲劇性的描述令你連連搖頭,但現實卻大抵如此。
然而,來到香港大學(以下簡稱港大)後,我卻看到了另一種面貌。香港的大學教育模式相對比較自由開放,很像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寫的:「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可能正是這種模式造成了香港雖被稱為「文化沙漠」、卻不乏商業奇才和科技精英的局面。受益於這種模式,香港的學生能夠更加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因而,這邊的課外活動搞得可謂風生水起、異彩紛呈。在此,我就給大家介紹介紹香港的社團活動和宿舍文化。
在港大,加入學生會或其他校園社團被稱為「上庄」。與內地大學的情形類似,莊員一般是從普通幹事做起,然後發展成小組領導,進而晉陞為副部長、部長或學生會主席。在內地,很多同學加入學生會或其他校園社團經常就是「掛個名」,做的事很少。但在香港的大學裡,上庄與否可以說直接決定了你接下來一兩年在大學裡的發展路線,因為從準備加入的那天開始,你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要花在莊上。
每年的11月左右,香港大學裡的社團開始陸續換庄,各社團的宣傳海報鋪天蓋地,整個校園充滿了興奮與躁動。而一旦正式開始招庄(即招募新的社團成員、換屆選舉等)時,競選者們就要進入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24小時車輪大戰的打庄(即競選)環節。學生會的每個部門各自擁有一塊公開的競選區域,在這裡,競選學生會幹部職位的同學身著黑套裝、黑領帶和白襯衣,正襟危坐,氣宇軒昂,隨時準備回答社團成員甚至是過路人的任何問題。每隔一兩個小時,參加競選的同學還要起身拿著擴音喇叭,對路人完整地闡述自己的「施政綱領」,以爭取群眾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尖酸刻薄的問題甚至一定程度的人身攻擊都可能出現,競選者遇到這種情況時需保持風度,微笑作答,化解尷尬。有時,競選者們還會展開公開辯論,辯論激烈時甚至會連喊帶跳,那些西裝革履的競選者嗷嗷叫陣的場景可一點都不輸於斧頭幫的群魔亂舞。當連續兩三天的打庄環節結束後,競選者們又要開始新一輪的拉票大戰。西裝筆挺、面容稚嫩的本科生競選者們站在飯堂門口或電梯旁邊,熱情地和每一個經過的人打招呼,遞上自己花錢印製的宣傳單。
[ 競選者經過千辛萬苦,終於熬上了庄(即競選成功、正式成為社團成員),但這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而是「噩夢」剛剛開始。還來不及風光,他們就要連夜商討,提出一套完整的「施政方案」,遞交上級審批。在任職期間,如果社團里有任何突髮狀況或是人事糾紛,相關的莊員都要第一時間趕來「救火」,解決問題。而且,中期選舉、階段述職和總結等事情常常一個接著一個,莊員們有時真是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在港大的校園裡,如果你晚上10點或11點時看見穿著一身黑西裝的學生表情凝重、步履匆匆地沖向某個活動中心,你千萬別覺得稀奇。
而香港的學生會是完全獨立於學校之外的合法組織。以港大的學生會為例,它成立於1912年,僅比港大小一歲,並於1949年向香港警務署註冊,成為經濟、行政上完全獨立的社團組織。港大學生會的宗旨是「團結一致,獨立自主」,它不僅負責組織和管理學生的學術、文娛等活動,而且也主持著校內諸多與民主、民生等主題相關的事宜。比如,就在不久前,港大的學生會組織全校同學抵制校內某飲食公司,抗議其剋扣員工工資的行為。總之,學生會會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儘力在校內「發聲」,踐行公平、正義的普世價值。
香港大學學生會
學生會的活動資金主要由校友捐助或企業贊助而獲得,同時也有一些活動進賬,自負盈虧,儼然正規企業。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入學生會(也就是上庄)跟進入公司正式工作沒什麼兩樣:企業的生死存亡全仰仗於各個員工的表現,員工如果磨洋工、混日子隨時可能被解僱,上庄也是如此。但同時,上庄就像是去西天取經,雖歷盡磨難,但終會修成正果。在這個過程中,莊員們不僅學會了團隊合作與組織策劃活動,而且還經常有機會代表學生會與各個公司的大老闆進行接觸,非常有利於自己積累人脈和提升軟實力。其實,很多本港公司的中高層本身就曾經是港大學學生會的成員,「咱上面有人」可不是吹的。另外,與內地不同,香港很多私人設立的獎學金會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頒發,比如,有些看重領導能力的獎項根本不會用GPA(學分績)硬卡學生,即使偶爾因為莊上事務繁重影響了成績,也還是可以拿獎學金的。還有的莊員因在活動中表現出色而被「伯樂」相中,結果直接獲得工作offer,這樣的事情也不稀奇。
對於上庄,香港本地的師生都是比較認可的,他們認為這是提升能力、融入社會最直接的途徑。正如學生會的宗旨所言,從之前的競選準備到上庄後的日常工作,獨立自主的精神貫穿始終。
住舍堂
所謂舍堂(hall),也就是我們內地大學所說的宿舍。但舍堂可不僅僅是一個提供住宿的地方,它深受英國傳統文化影響,往往具有和大學本身一樣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而且,在香港的大學裡,由於班級的概念十分淡漠,舍堂就成了大家組織活動、結交朋友的主要場所,成為了學生的第二教育課堂,俗稱「舍堂教育」。
港大的舍堂主要提供給本科生,一共有13間,每間舍堂相當於內地的一棟宿舍樓;研究生有一間專門的Graduate House。各間舍堂零星地散落在港大附近,根據其住宿條件及距離學校遠近的不同,收費標準也有所不同,但每間舍堂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具有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圍與豐富的舍堂活動。比如,太古堂(Swire Hall)因為在國際學生交流場處(Global Lounge)附近,其風格便偏國際化、具有多樣性;而大學堂(University Hall)是最老牌的舍堂,原來一直給貴族子弟居住,因而舍堂的風格顯得格外矜持。
由於床少人多、資源有限,舍堂不是你想住就能住的。複雜的申請流程、紛繁的舍堂活動以及嚴格的年度複審使得住舍堂成為一件痛並快樂著的事情。當時準備申請舍堂居住時,我驚訝地發現要填的表格比申請學位的表格還要複雜,不僅要把對舍堂的期望寫得清清楚楚,還要在材料中充分證明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以符合舍堂的要求,並且能為舍堂做出貢獻。
即使你的材料通過審核,而且在面試中表現優異,也還是不能保證你的舍堂時光一定是段好時光。開學時,舍堂都會開展舍堂迎新活動(Orientation Camp),這可是老生給新生來個「下馬威」的好機會。這一點主要沿襲了英國學校的傳統:由於以前進入大學的往往都是一些氣焰囂張的貴族子弟,老生們為了宣告「我的地盤我做主」,往往會在舍堂迎新時想盡辦法捉弄新生。相信看過歐美青春校園電影的同學對於片中各種兄弟會、姐妹會迎新活動的「慘烈」之狀都不陌生,像老生半夜叫新生光著膀子排隊沖涼水或者反覆打掃洗手間之類的捉弄把戲在港大都算是「小菜一碟」。住舍堂的潛規則之一就是「家醜不外揚」,每間舍堂都有折磨新生的獨門絕技,大家不會輕易透露自己舍堂的具體「活動方案」。不過,陽光總在風雨後,師兄師姐很快就會「變回人形」,關照新生。受完老生們的「下馬威」折磨之後,新生們又得接受高強度的舍堂活動的挑戰。凌晨三點,全舍堂的新生一起跑出去緊急拉練根本不算稀奇,每天睡三四個小時也是家常便飯。而舍堂迎新的高潮是幾間舍堂的新生一起比試「Dem Cheers」,即每間舍堂的新生各列隊形,賣力跳著舍堂操,同時高唱自己的舍堂歌。而捨生會(相當於學生宿舍管理組織)的老生們則指揮新生「排兵布陣」,好像玩真人版「三國殺」,將自己當新生時積累的經驗教訓升華為戰略戰術,儘力激發隊員們展現自己舍堂的亮麗風采。這一場場的「磨難」讓新生們學會了忍耐、堅持和苦中作樂,同時也使入住的新生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說到舍堂的福利,就不能不提高桌晚宴(High Table Dinner)。舍堂往往會在感恩節、聖誕節等重大節日邀請舍友們參加晚宴:富麗堂皇的宴會大廳,琳琅滿目的美酒佳肴,西裝革履的紳士,盛裝打扮的淑女……置身其中,彷彿是在大洋彼岸領略異國風情似的。當然,在這種場合,大家的主要目的可不是美食,而是來比拼禮儀的。如何進餐、怎樣交談、如何著裝與舉止等都是一場暗戰。除了這種正式的高桌晚宴,舍堂平時也會在舍堂餐廳舉行小型晚宴,參加這樣的晚宴時,舍友們往往裡面著西裝,外面罩上港大傳統的綠袍(green gown),以示莊重(凡有正式場合,包括畢業典禮,港大學生往往會著綠袍,這是榮譽的象徵)。由於港大標榜「舍堂教育」,因而舍堂往往會請傑出校友或者各行各業的精英參加晚宴,與舍友們交流、分享,從而寓教於樂。在這個過程中,舍友們可以慢慢體會社交的含義。
最有意思的是,在臨到考試的時候,舍堂里會有一系列頗具香港特色的「壯行」、助威活動,為順利通過考試討個好彩頭。首先,舍友們會一起吃「勁過飯」。「勁過飯」的特點就是會有一道「腰果炒芹菜」,取「要過、勤奮」之意。為顯示誠意,舍友們必須用筷子一個個夾腰果,如果腰果半途掉了,就只能求老天保佑不掛科了。然後是斬「勁過豬」。舍友們七手八腳將一隻完整的烤乳豬大卸八塊,每次都必須一刀切斷。如果有人不幸失手,大家立刻爆發出一陣鬨笑,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因為這表明此人在考場上可能運氣不佳。最後一項「壯行」活動比較具有文藝氣質:舍友們用毛筆在紅色的小紙條上寫下包含「過」字的祝福話語,然後互相贈送,而收到的人會把這張「勁過條」貼在門上、床頭或者寫字檯上,以求個好運。這些獨特的文化活動只有住舍堂的同學才能參與,這不僅是一個體驗正宗港式文化的絕佳機會,而且也是排解鄉愁與孤獨感的極好途徑,最主要的是,這些活動讓舍友們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我初來港大時,就聽聞坊間流傳的在港大必做的五件事:走堂(逃課)、拍拖、做兼職、上庄、住舍堂。這裡沒有否認讀書重要性的意思,只是強調人生的多樣性。如果我們不能在大學時就認清自己,發展專長,就很容易陷入迷惘,不知道為什麼而努力。郭德綱有句精闢之語:「不想當裁縫的廚子不是好司機。」乍一聽,這句話莫名其妙。仔細想想,我們很多人卻正經歷著這樣的過程。身邊很多朋友,甚至包括我自己,好像都在學著裁縫的手藝端著廚子的標準,卻在尋找司機的崗位。如果說香港的大學教育與內地有什麼本質不同的話,我想也許就是它更鼓勵我們正視現實,正視自己。我的大學我做主,請勇敢地做出選擇,並為這個選擇不懈努力。
(本文摘自《新東方英語》雜誌2011年5月號)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1b54e01000btf.html) - 我的大學我做主:記香港大學的社團與宿舍文化_新東方_新浪博客推薦閱讀:
※香港大學教授:靜悄悄的土地私有化已到盡頭
※李克強出席香港大學百年校慶典禮 結束訪港返回北京
※香港大學:新校區落成 不會特殊照顧內地狀元
※「半個留學」:在香港大學「上庄」
※轉帖:上香港大學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