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讀寫教學應重視文體
讀寫教學應重視文體
鄧木輝
【摘要: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讀寫教學比較輕視文體。這帶來諸多弊端:如閱讀教學「去文體」,不依體而教,不落實知識點,只是泛泛地討論人文話題,使學生欠缺閱讀能力;作文教學急功近利,不搞文體訓練,使學生作文「四不像」越來越多……輕視文體弊端多,讀寫教學應重視文體。】
關鍵詞:讀寫教學;重視文體;依體而教;讀寫結合
大家知道,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其中讀寫能力又是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的兩種最為重要的能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很長時間以來,讀寫教學比較輕視文體。比如:就閱讀教學來說,由於課標淡化知識,閱讀教學往往也淡化知識,表現之一是迴避文體知識,不按文體教學(教學中淡化知識的現象十分普遍,其他方面筆者有多篇文章談及,如《語文教學勿「無知」》[1],本文不再涉及);有的教材為落實課標淡化知識的教學理念,不按教學文體組元而按人文主題組元,導致教學「去文體」,不願依體而教,也無法依體而教,只是泛泛地討論人文話題。再如:就作文教學來說,多年來,高考作文都是允許學生「自選文體」的「三自」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審題難度大、易偏題離題,為避免偏題離題,考生絕大多數選擇不易偏題離題的議論文體,而這導致中學作文教學基本上不搞文體訓練(對材料作文審題難及作文教學不搞文體訓練的情況,筆者也有多篇文章談及,如《高考作文:莫讓學生「猜啞謎」》[2])。筆者認為,輕視文體弊端多,讀寫教學要重視文體。下面分別從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兩個方面談談:
一、閱讀教學要重視文體
毫無疑問,不同文體對文章的表達方式、構成要素、語言風格等要求各不相同,這決定了不同文體的文章各有特點。既然不同文體的文章各有特點,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要重視文體。
1.文體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抓手,閱讀教學只有利用好這個抓手,依體而教,才能抓住重點,深入文本,準確理解。如教記敘文,應該扣住記敘文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關注要素的交代、欣賞過程的描寫、品味細節的刻畫等;如教說明文,應該扣住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了解說明的順序、了解說明的方法等;如教議論文,應該扣住議論文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文章所闡述的論點、了解證明觀點所用的論據、掌握證明論點所用的方法等。教實用類文本如此,教文藝類文本亦然。如教散文,應該扣住散文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了解其豐富的聯想、自由的取材,品味其含蓄的語言、形象的表達,領會其「不散」的中心、含蓄的主旨等;如教詩歌,應該扣住詩歌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意象,通過了解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主旨等;如教小說,應該扣住小說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節、欣賞環境描寫等;如教戲劇,應該扣住喜劇的文體特點,著重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了解矛盾衝突、欣賞舞台說明等。依體而教不僅是抓住重點的需要,而且是準確解讀的需要。如教小說《競選州長》,只有讓學生知道《競選州長》是小說,明白小說不同於記敘文(小說虛構,記敘文寫實),才能使他們不將小說中參加競選州長的馬克·吐溫「我」等同於作者自己;而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了解小說與記敘文的區別,學生就會誤以為小說中參加競選州長的馬克·吐溫「我」是作者自己。筆者多次教過這篇課文,對此深有感受。同理,只有依體而教,讓學生明白不同文體的表達特點,他們才不會將同是魯迅文章的《吶喊·自序》(寫實的散文)中的「我」與《一件小事》(虛構的小說)中的「我」混為一談。類似的例子太多太多,不再舉例。總之,要「依體而教」,只有抓住「文體」這個抓手,才能抓住重點,深入文本,準確解讀。反之,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僅得皮毛。如教《致橡樹》,如果不扣住詩歌的文體特點,不顧及詩歌的意象塑造,只是泛泛地討論「應該有怎樣的愛情觀」等,實在是僅得皮毛!
2.文體是語文因素的一個標誌,重視文體,依體而教,語文教學才有語文味,才能避免「非語文」。毋庸諱言,當今語文課堂有人文泛化、討論泛濫的趨勢,特別是供人「觀賞」的公開課(常被戲稱為表演課),這一現象特別突出。觀賞公開課通常見到的情形是:不管教學什麼文體的文章,老師總要提幾個問題或叫學生提幾個問題,先讓學生分組「探究」三兩分鐘(且不說三兩分鐘能探究什麼),然後讓全班討論;討論中,學生往往天馬行空,漫無邊際,各執一端,莫衷一是;老師或不置可否,或一味肯定。這樣的課非常熱鬧好看,且學生髮言的確不乏新穎之見,閃現了「創新」的火花。但都沒有扣住文體特點進行,缺少語文味,甚至是「非語文」。我在外省聽過兩節公開課,一節是《雷雨》,一節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中《雷雨》的討論環節談到周朴園發不義之財不應該,要靠勞動致富,不能靠「我爸是李剛」(且不管周朴園是否「勞動」及其「勞動」的性質,且不談周朴園的情形是否類似「我爸是李剛」);談到要構建和諧社會;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要靠社會規範來約束言行,使之去惡向善……但整節課幾乎不涉及戲劇的文體常識,只是一般的社會話題的討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討論環節談到了海子該留什麼樣的髮型,該穿什麼樣的衣服,該怎樣打扮才瀟洒;還討論了海子該不該自殺……但整節課幾乎不涉及詩歌的文體知識,只是一般的社會話題的討論。類似的現象太多太多,比如大家熟知的上《背影》討論「父親」是否違反交通規則,上《孔乙己》討論孔乙己該怎樣打官司,上《孔雀東南飛》討論劉蘭芝該怎樣處理婆媳關係……雖然不能說這些討論全無價值,比如討論的「插柳效應」或許會點燃學生的某些創新性思維的火花,但是不能不說,這些討論沒有緊扣文體要素進行,沒有「語文味」,屬於人文泛化的「非語文」。因為這些問題,政治課可以討論,歷史課可以討論,班會課可以討論。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新課改強調討論、強調活動、強調體驗,比如新理念重視人文、淡化工具,比如新教材忽視文體、主題組元,但最直接的原因是缺乏文體意識,沒有依體而教,沒有明白文體對教學內容具有規定性的淺顯道理。
3.文體是文本的表達範式,它是文章形式特點的規律性描寫與概括;語文教學只有抓住文體,依體而教,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文章浩如煙海,數量眾多,然而某些文章在表達形式及構成要素上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與規律。如:有一類文章主要運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有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構成要素,人們將這類文章叫記敘文;有一類文章主要運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有說明對象的特徵、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等構成要素,人們將這類文章叫說明文;有一類文章主要運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有論點、論據、論證等構成要素,人們將這類文章叫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是人們根據表達方式及構成要素等概括歸納出來的文體類別。儘管有人對這種概括歸納有不同看法(事實上,對現成的許多術語概念,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些概括歸納還是合乎理據、比較合理的。同理,實用類文本的各種應用文,文藝類文本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都是人們根據其形式特點及構成要素概括歸納出來的文體類別,揭示和反映了某些規律性的東西。相同文體的文章有些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語文教學抓住文體,依體而教,才能讓學生掌握規律性,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依據文體,可以將教材重新整合(如將人文組元變為文體組元),突出規律性,落實知識點,釀造語文味,實現教學的優質高效。任何學習都要遵守從感性到理性的規律,都應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按體整合,依體而教,可以做到這一點。
二、作文教學要重視文體
1.「言之有體」是寫文章的一項基本要求。寫文章有三項基本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體」。「有物」是指內容充實,「有序」是指條理清楚,「有體」是指文體規範。這裡只著重就「有體」的情況談談。寫文章,主要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認識與見識;然而,怎樣表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人認為,認識深化了,見識增多了,自然會寫好文章,因而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文體訓練。這不符合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的作文實際,因而是不正確的。認識深化了,見識增多了,能解決「有物」的問題,但未必能自然而然地解決「有序」「有體」的問題。要做到「有序」「有體」,還需專門訓練,故要解決「有體」的問題,還需進行文體訓練。因此,作文教學,特別是中小學作文教學,應該重視文體訓練。學生作文,首先要符合文體,做到文體規範。比如:學生對生活現象有某種認識,且這種認識比較成熟,要將這種認識表達出來,可以用記敘文的形式,可以用議論文的形式;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可以用詩歌的形式,可以用小說的形式,可以用戲劇的形式……然而,不管選擇哪種形式,一旦選擇了一種形式,寫出的就必須符合那種形式的文體規範。這是作文最起碼的要求。因此,現在的中高考作文,雖然一般允許「自選文體」,但同時要求「符合文體」。而要「符合文體」,就必須懂得文體常識,進行文體訓練。
2.學生作文「四不像」問題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作文要求「符合文體」,這似乎十分簡單,不成問題。然而,學生作文不符合文體的現象一直突出、普遍地存在,中高考作文「四不像」的問題一直突出、普遍地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現在,學生作文一般寫議論文,不會寫記敘文,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什麼叫記敘文!學生常寫議論文,按理,議論文總該寫得還可以吧,然而,情況並非如此。學生應試議論文的「範式」通常是:開頭提出觀點,中間堆砌事例,結尾總結呼應。這些文章,首尾議論,中間敘述,半敘半議,夾敘夾議,議論文的套路,記敘文的表達,算什麼文體?基本要求的符合文體尚難達到,更不要說較高要求的觀點新穎,論據適切,論證嚴謹等。自選「擅長」的文體尚且如此,如果指定陌生文體,情況之糟糕不難想像!
3.學生作文「四不像」的主要原因是教學不搞文體訓練。學生作文「四不像」,其主要原因是教學不搞文體訓練。不搞文體訓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裡略作列舉與分析。一是中高考允許「自選文體」。多年來,中高考作文允許「自選文體」,使教學「掌握」了中高考作文的「規律」:能寫一種文體就可對付,「擅長」一種文體就可「優勝」!這種「一招鮮,吃遍天」,不必擔憂「文體變天」的心理,必然會導致教學急功近利,不願「浪費時間」去搞紮實的文體訓練。二是中高考盲目「接軌」。如果中高考沒有「接軌」,如果初中作文教學能進行紮實的文體訓練,那麼,學生作文「四不像」的問題也許不會存在,至少不會十分嚴重。然而,由於中高考盲目「接軌」,中考作文同樣是給材料「三自作文」,這導致初中作文教學「克隆」高中作文教學,不搞文體訓練,從而使初中生作文「四不像」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三是多年不變的給材料作文。相對於無材料命題作文,材料作文的審題難度大得多,它要求讀懂材料,在材料的含義及範圍內立意;否則離題。為避免離題,學生往往選擇表達直白的議論文體而不用相對含蓄的記敘文體,平時也不願進行記敘文的寫作練習。四是認識偏差。有人認為搞文體訓練是技術層面的雕蟲小技,因而不搞文體訓練。五是閱讀教學欠缺文體意識。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而閱讀教學欠缺文體意識(原因之一是有的教材按人文組元而不是按文體組元),必然導致學生欠缺文體常識。這些情況足以說明:作文教學要重視文體!
那麼,作文教學怎樣重視文體,進行紮實有效的文體訓練呢?
首先是端正認識。觀念決定行動,認識決定行為,眼界決定境界。故進行文體訓練,首先要端正認識,充分認識到進行文體訓練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應該認識到:作為一個合格的中學生,需要的不僅僅是應試分數,更應該是紮實全面的能力;就寫作來說,需要的是不僅僅是會寫議論文獲取高考分數的能力,更需要會寫各種文體適應社會的能力。故作文教學不能短視,不能急功近利,滿足於學生會寫一種獲取高考分數的文體,而應進行紮實全面的文體訓練,使學生獲得會寫各種文體以適應社會的能力。再說,誰也不敢打包票中高考作文永遠都允許「自選文體」,如果命題專家充分認識到「自選文體」的危害,高考作文一旦變為指定文體,不搞文體訓練還能有效對付考試嗎?答案不言而喻。故即便僅僅為了應試,進行紮實全面的文體訓練,使學生「各體」都會,以不變應萬變,這比較保險。當然,這裡的「各體」不可能包羅萬象,是指常見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實用類文體,簡單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類文體及簡單的常見的應用文等。
其次是依託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標教材不僅課文按文體組元,而且「表達交流」板塊按一定的順序有比較系統的文體訓練安排。比如:必修1——必修4圍繞基本要求(相當於高考作文的基礎等級要求),著重訓練學生的記敘、描寫(包括說明)、抒情、想像、議論等能力。其中:必修1著重訓練寫人敘事的能力,安排有「心音共鳴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園丁讚歌 記敘要選好角度」「人性光輝寫人要凸顯個性」「黃河九曲寫事要有點波瀾」4個訓練點,每一個訓練點又各有若干題目;必修2著重訓練描寫抒情想像的能力,安排有「親近自然寫景要抓住特徵」「直面挫折 學習描寫」「美的發現學習抒情」「想像世界學習虛構」4個訓練點,每一個訓練點又各有若干題目;必修3與必修4著重訓練議論分析的能力,安排有「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會寬容 學習選擇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 學習議論中的記敘」及「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於思考學習辯證分析」共8個訓練點,每一個訓練點又各有若干題目。必修5圍繞更高要求(相當於高考作文的發展等級要求),著重訓練綜合表達、充實、深刻、新穎、有文采等能力,安排有「緣事析理學習寫得深刻」「謳歌親情 學習寫得充實」「錘鍊思想學習寫得有文采」「注重創新學習寫得新穎」4個訓練點,每一個訓練點又各有若干題目。從以上不厭其煩的列舉可以看出,人教版課標教材的作文訓練安排是具體而有序的,而每一個訓練點的若干訓練題目,又使訓練內容更加具體化、系列化。教材具體而有序的作文訓練安排,為依託教材進行文體訓練提供了方便。故一般來說,只要按教材的安排進行紮實全面的文體訓練,就能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當然,前提是必須有全面訓練的意識與紮實訓練的行動;否則,依託教材全面訓練云云只是一句空話。
再次是讀寫結合。不言而喻,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且讀寫聽說能力緊密聯繫,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故一般來說,語文教學應讀寫結合,換言之,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事實上,不同的人對讀寫該不該結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認為「閱讀不是寫作的附庸」,語文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閱讀能力[3];有人主張「表現本位」,認為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旨歸[4];有人認為讀寫結合會導致「將閱讀當作寫作的附庸」,讀寫不能結合,結合兩敗俱傷[5]……但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教學應讀寫結合,且認為讀寫結合是全面進行文體訓練、全面提高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與手段。那麼,讀寫怎樣結合呢?當然不能機械呆板地、面面俱到地結合,而只能是有目標、有選擇地結合。語文教材幾乎涉及各類文體,不要說不同文體各有其表達特點,就是同一文體,不同的文章又有各不相同的表達特點。這些特點,有的淺易能夠學,有的深奧不能學(因為很多課文作者的認知水平及表達能力遠遠超出學生);有的吻合教學目標有必要學,有的偏離教學目標無必要學。因此,語文教學不可能學一篇課文就照葫蘆畫瓢寫一篇作文,而只能選擇那些淺易能學且吻合教學目標需要學習的搞讀寫結合。讀寫結合還需注意幾點:一是閱讀教學要有文體意識,引導學生注意課文的文體特點及表達特點,讓學生作文練習學有榜樣,學有依託,學有憑藉;二是作文布置、批改及講評儘可能聯繫所學課文,讓學生知道不足,明白差距,學有方向;三是要藉助寫隨筆、寫日記等適當增加作文訓練密度,因為每期統一安排的幾次作文訓練,數量實在太少,不能保證讀寫結合落到實處。
比較全面地進行文體訓練,主要是個認識問題,認識到位了,辦法總會有的。比如,教材按文體組元且有作文訓練安排的(如人教版),可依託教材進行;教材沒按文體組元(如蘇教版)且沒有作文訓練安排的,可以根據課文文體特點搞讀寫結合(儘管教材沒按文體組元,教師還是知道課文文體的);教師也可以自己開發作文文體訓練的校本教材……當然,有教材為依託,教師省事些;沒有教材為依託,教師麻煩些。
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認為,「一個人可以拙於敘事,但不能不精於議論」,因而主張中學生作文最應該進行議論文的寫作訓練。[6]潘教授加強議論文寫作訓練的理論與主張自有其合理性,因為學生能寫好議論文的確是件大好事。但筆者認為,「精於議論」還不夠,「拙於敘事」更不行,中學生作文最好是「各體都會」,實用類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能比較熟練地寫作,文藝類的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指劇本)等也能略知一二,大致能寫,因為中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而打基礎的階段是需要打下各種基礎的。當然,「能」和「會」是沒有窮盡沒有止境的,對中學生提出過高要求是不切實際的,這裡只要求「大致能寫」,基本上做到「有物」「有序」「有體」。何以做到「各體都會」?何以做到「大致能寫」?這就需要進行紮實的文體訓。
以上理由或從正面或從反面說明:讀寫教學要重視文體。
參考文獻:
[1]鄧木輝.語文教學勿「無知」[j].語文教學通訊(A刊),2009(12).
[2]鄧木輝.高考作文:莫讓學生「猜啞謎」[j].中學語文教學,2009(6).
[3]李華平.閱讀不是寫作的附庸——兼評潘新和「表現本位」語文教育觀[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5(5).
[4]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2004.
[5]楊吉元.讀寫結合:一種閱讀教學方法的重新審視[j].現代語文(教研版),2007(1).
[6]潘新和.寫作教學應以議論文為重點——試論寫作教學的文體次序[j].語文學習,2010(10).
推薦閱讀:
※紫微七殺星精義闡述教學
※少林金剛拳9式!武僧動態教學展示!
※小班美術教學
※CCTv5《游泳教學蛙泳》40集
※《合歡樹》教學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