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老出路在何方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

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 民辦養老院身份尷尬 居家養老缺乏服務體系

中國式養老出路在何方

最近,北京的傅大爺和老伴兒終於結束了漫長的等待,可以進入養老院度過晚年。

走進養老院可不容易。按照規定,入住養老院必須有監護人擔保,而傅大爺夫婦是失獨老人,無人擔保。好在北京愛心傳遞老人關愛中心伸出援手,為其擔保。

2012年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且每年以約7.6萬個的數量持續增加。這些老人將無一例外地遭遇無人擔保,從而無法入住養老機構的尷尬。

不僅是失獨老人,家庭健全的老年人也面臨難以破解的養老難題:「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養老越來越難以實現,缺少服務體系使得居家養老舉步維艱,而嚴重短缺的養老機構無法覆蓋所有老年人。

據全國老齡辦預測,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達到1.9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3%,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兩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

2011年我國老年服務機構擁有床位396萬張,平均1000名老人僅擁有17張床位。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平均1000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數為50~70張。

面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社會準備好了嗎?

老齡服務剛剛起步

北京的黃阿姨今年剛剛62歲,但她早就開始計劃入住養老院。黃阿姨只有一個兒子,今年30歲出頭,患有精神分裂症,喪失了正常生活能力。多年照料兒子讓黃阿姨夫婦疲憊不堪,她想一家三口入住養老院。

但擋在黃阿姨夫婦面前的障礙是擔保,兒子已經沒有能力出具這樣的擔保。不僅如此,如果兒子住院治療,夫婦倆還要為兒子進行擔保。

與黃阿姨一家不同,趙阿姨夫婦則從養老院又無奈地回到了家庭。

5年前,趙阿姨唯一的女兒因病去世,老伴兒患有帕金森病。為了避免在家中觸景生情,通過親戚做擔保,趙阿姨夫婦選擇入住養老院。但在接下來的5年中,兩位70多歲的老人先後更換了5家養老院。

先是昌平的一家養老院,趙阿姨的老伴兒因感冒而卧床不起,而這家養老院沒有醫療服務,對卧床不起的老人不予接收,住了7個月後,兩位老人不得不另覓他處。

接下來是房山區的一家養老院。該養老院起初介紹院內將成立一家二甲醫院,但在趙阿姨夫婦入住一個月後,因為入住老人太少,該養老院成立二甲醫院的申請沒有通過有關部門的批准。

趙阿姨夫婦又選擇了朝陽區一家養老院,這家養老院成立了專門的醫務室,還可以使用醫保看病。但這樣一來,趙阿姨夫婦不僅要負擔床位費,還要交納住院費,經濟負擔過重。

隨後,趙阿姨的原工作單位為其聯繫了西城區的一家養老院,但養老院衛生室不具備輸液條件,還是需要往醫院跑。4個月後,趙阿姨轉到了大興區的一家老人護養院,但這家護養院冬季取暖條件不好, 2012年11月,兩位老人決定回家。

養老院軟硬體上的不足還不是促使趙阿姨放棄養老院的全部原因。趙阿姨告訴記者,在他們入住過的這5家養老院中,有3家養老院的護工曾向趙阿姨索要額外的護理費用,最少每個月也要給500元。

「如果不給點好處,她們就可能找各種理由不照顧我們。如果給,照顧我們的護工總共有6個人,一人500元,每個月就要3000元,我們還要支付8000元入住費,這前後下來一個月要1萬多元。我們的退休金加起來每月才7000多元,根本負擔不起。」趙阿姨說。

趙阿姨入住過的5家養老院,都屬於民辦性質的養老院。她覺得公辦養老院可能會條件好一些,但申請了一年多,至今還沒排到。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不僅表現在北京,在全國各地都是如此。

以前沒患病時,趙阿姨並不感覺生活艱難。但如今失去孩子又重病纏身,趙阿姨覺得生活突然間變得很艱難。

趙阿姨的遭遇並不少見。當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相應的老齡服務時,卻發現要獲得這些服務困難重重。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秘書組副組長、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說,從我國現有的制度安排來看,養老保險制度能幫助解決老年人基本生活支出問題,醫療保障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能幫助解決看病問題,但對老年人的失能、精神孤獨問題還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

「如果失去全部或部分生活能力的老人又同時是失獨老人,將是雪上加霜。」黨俊武說,老年人需要社會提供足夠的老齡服務,不僅包括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和臨終關懷,還包含相應的醫療服務。但我國目前的老齡服務僅僅處在起步階段,還沒有一個能夠覆蓋所有老年人的服務體系。


推薦閱讀:

頑石:出路(四)
葉檀:80萬億存款出路在哪兒?
國防生的出路在哪?
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美文)

TAG:中國 | 中國式 | 養老 | 養老院 | 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