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配合學校教育
一、家庭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影響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給兒童的影響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兒童成長和發展的基礎。
二、父母和子女之間有密切的聯繫和深厚的感情,兒童總是把父母看著最可信賴的人,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兒童的心靈上起著決定作用,家長的政治態度、思想作風、愛好特長、行為習慣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兒童。人們常說「孩子的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家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刻刻在影響著兒童的思想、行為和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一堂生動的課、一次嚴厲的談話要深刻得多。
那麼,現代家長如何根據學校的要求和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呢?
一、了解孩子正在學習的知識內容。
既然學校教育是主導,那麼,家長就要了解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了解孩子所處年級的課程內容。也可以說,家長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與孩子一起學習各科知識,做一個「陪讀員」,跟孩子一起拼拼音、讀課文、練寫字,一起唱歌、繪畫,一起掰著手指頭算「1+1=2」。通過這些在家長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來了解孩子的學習,這個過程一直要持續到孩子掌握基本技巧後才可以稍微松一下勁,繼而轉為監督學習、檢查作業、指引技巧上來。這時,孩子的學習上了道,樹立了學習信心,學習輕鬆了,家長也輕鬆了。
二、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都有貪玩、依賴性強的特徵,如果家長不能給予正確引導,勢必使孩子在學習上懶懶散散、沒有計劃,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制定學習時間表,要求孩子按時學習,做完作業後才允許去玩耍。有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比較少,孩子在學校就完成了,這時,家長要督促孩子採取讀書的方式複習和預習,或者給孩子補充一些有趣味性的習題,使孩子擴大知識面。總之,每天晚上都要給孩子安排一定的學習時間,使孩子養成按時學習的良好習慣。
三、維護學校的尊嚴和教師的威信,樹立學校是「神聖殿堂」的思想。
學校的管理或教師的教育方式等總有不可避免的不足和疏漏之處,當孩子說起時如果抱著埋怨的情緒,甚至盲目仿效時,作為家長應該採取恰當的方式進行解釋,切不可順著孩子的口氣火上澆油,以免誤導孩子。有時候,孩子在某一問題上堅持「老師說的」但又不恰當時,家長更要思考其原因,不能在語言上譴責教師,使教師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沾上污點,最好是從其他途徑了解教師的真正用意,再採取適當的方法向孩子解釋。
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
在學慣用品上,要充分滿足孩子的要求,並讓孩子明白:只要學習需要,父母都會支持。從一年級起,孩子都有家庭作業了,家長在孩子的作業時間內要保持安靜祥和的氣氛,使孩子安心學習。現代的家庭娛樂中,以鄰居好友搓麻將賭博最為普遍,如果孩子在上學,家長應盡量避免在家中賭博或外出賭博,因為未成年人的思想比較幼稚、可塑性強。牌桌上吵吵嚷嚷、髒話連天的不健康氣氛既影響孩子的學習,又容易使孩子產生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不健康心理,損害孩子幼小的心靈。
五、教育孩子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交往、生存。
楊振寧博士指出:如果說在過去還有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諾貝爾獎項工作的話,那麼,進入八十年代以來,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以來,沒有人們的共同參與,相互合作,任何重大發明創造都是不可能的。[3]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大趨勢之下,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比較多,而獨生子女普遍存在著缺乏同情心、性情怪僻、惟我獨尊等等不利於團結合作的性格缺陷。因此,家長要注意從孩子的言行中發現他們的缺點,對症下藥,採取有效辦法,逐漸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在與同學朋友的交往中形成良好的性格。例如,教育孩子與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玩具;遵守遊戲規則;與小朋友發生糾紛時要理智、寬容大度等等。
六、不能溺愛孩子,包庇孩子的錯誤。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有的父母往往把自己小時候的苦難經歷與現在的寬裕生活相比,不願讓孩子受一點苦,從而放縱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因此,父母要真正認識什麼是愛孩子、「溺愛孩子等於害孩子」的道理,滿足孩子的要求時要掌握一定的度,不能讓孩子養成要什麼給什麼,連過分要求也得到滿足的壞習慣。家長可以向孩子提出條件,讓他做一些小事,完成後再滿足要求,有時甚至要給孩子一點挫折,讓他知道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人生哲理。
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經常會發生糾紛,家長要慎重對待,特別是自己的孩子有錯時,包庇錯誤就會導致孩子繼續犯錯,要向孩子講明白道理,必要時採取一點體罰手段讓他知道錯誤的嚴重性,也能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我的孩子在幼兒圓時,稍不如意就動手動腳,有一次,把小朋友的眼睛踢傷了,回家後我叫他跪在地上,過了一段時間才讓他起來,然後告訴他:愛打人,是壞孩子,沒有人喜歡,打傷了別人,爸爸媽媽要賠錢,以後就沒有錢買玩具了。從那次以後,直到現在五年級了,他再也沒有打過同學,甚至自己受了委屈也不動手打人。我想,也許他會變得怕事,但是他卻會擁有更多的理智,從我國的傳統教育理念來說,消除孩子惹禍的根源畢竟不是壞事。
七、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現代中國的教育已經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獨生子女家庭教育」轉變。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可以起到互相監督、制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如哥哥姐姐的先進帶頭作用會引導弟弟妹妹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絕對地位卻使他們在獨享父母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愛的同時,也承受著更多的壓力。2005年12月,遵義市某中學一14歲的初二男生在家中跳樓自殺,他口袋裡的遺書告訴了人們他自殺的原因:學習成績差,對不起家長。類似的中學生自殺事件常常見諸於報端,而自殺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一點小事而覺得不如意,以結束生命為代價來逃避失意、困難、挫折。這種現象折射出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亟待關注的普遍社會問題。
作為家長,要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善於從現象探尋本質,真正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為孩子的思想把好舵。家長不可「只養不教」,簡單的以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要求,把孩子送入了學校就百事大吉,要知道,相對於物質需求,現在的孩子更渴望心靈上的理解與尊重。
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家長任重而道遠,平時應該多學習孩子的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識,對孩子進行性格糾正,培養孩子自尊、自信、自強、自立以及寬容大度、樂觀開朗的心理品質;適當進行挫折鍛煉,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正確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進行情感教育,提高孩子的情商,使他們感受親情、友情的溫暖,從而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還要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不同的教育方式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家長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孩子更容易養成樂觀精神,長大後,他就會笑對人生。
家庭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期的教育工程,家長要有「三心」:愛心、耐心、信心。在孩子的點滴進步中感受教育孩子的快樂,用親情和關愛溫暖孩子因犯錯而受傷的心靈。當家成為孩子激烈拼搏後的堅實基地、溫暖的心靈港灣時,每一個父母都會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無比的欣慰。
推薦閱讀:
※教育隨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10歲男孩玩遊戲花掉15萬救命錢:我們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
※教育應該讓誰「滿意」?
※【醒學教育】你不必活在別人的期待里
※在終身學習理念中探尋中美教育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