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納整理:一部關於極簡主義重要事情的紀錄片
來自專欄整理師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深入分析自己,專註地追求,簡單的生活,從而獲得最大幸福,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今天,微絨君為大家推薦一部耐看的紀錄片----《極簡主義(Minimalisn)》,一部描述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為男主帶來的變化,進而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途徑,片源已經放在「閱讀原文」,點擊即可觀看。
鮑曼在其社會學新著《工作、消費與新窮人》中說:「現在是消費美學佔據了過去由工作倫理曾經統轄的位置。對於經過消費者訓練而成功畢業的人來說,世界是一個由可能性構成的巨大母體……世界及其所有碎片都由它來評判——誘發慾望的能力。」
物質並不是決定幸福的唯一途徑
約書亞·貝克爾,曾經是美國一個年輕有為的公司高管,還有一個漂亮優雅的妻子。和無數的許多埋頭努力、追求體面的年輕人一樣,拿著位數越來越多的薪資,坐擁城市中心的數套豪宅,開著酷炫高級的名車。這樣優渥的物質生活令許多人無比艷羨,可是貝克爾卻還是難以感到開心。
高慾望壓抑著的往往是人性中的自私、貪婪,一旦噴涌,湮滅的常是最初的滿足感與欣喜感。
從前他認為,物質上覺得富有,就能擁有幸福。於是,他不顧休息,玩命進行高強度工作,每周工作時間長達80小時,平均每年工作362天。
他變得越來越有錢,越來越風光。可是,我們看不到的是,貝克爾的身體並不好,每天依賴藥物才能入睡。兒子和他也不親,甚至連面都很少能見上。妻子對名存實亡、缺少溫暖的婚姻家庭生活再也無法忍受,提出離婚。也直到母親生病去世,貝克爾才悔恨愧疚從前給他們的陪伴、關心太少。
他開始審視自己交給生活的這份答卷,原來他一直都在給自己的生活做無盡的加法,但內心的幸福感卻只減不增,微薄甚少。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邏輯出了錯,金錢永遠也掙不完,然而世上真正珍貴重要的東西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失意的狀態下,他開始收拾整理家裡的東西,把那些用不著或不需要的物件兒一樣一樣地打包捐給慈善商店Goodwill,給那些需要的人繼續利用,或者乾脆直接扔掉,慢慢地貝克爾發現自己也正在慢慢摒棄美利堅資本主義在身上隱隱作祟、根深蒂固的某種觀念。
貝克爾現年39歲,他似乎找到了生活的真諦,開始回歸家庭的溫情。他說:「那些被丟棄的東西,包括那幾台價值不菲的電視,不僅不會讓我們幸福,而且還會讓我們分心,無法專註於那些真正能夠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事物。」對貝克爾而言,最珍貴的是妻子和兩個孩子啊,和他們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
貝克爾開始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他不停地扔東西,最後,他生活里只剩下288件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後來,貝克爾稱自己為「極簡主義者」(Minimalist),開了一個博客,和網友們分享令自己受益匪淺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約書亞只有288件生活必需品的家
這場「極簡主義」運動,很快就席捲了英美和其他許多發達國家。美國出現了一些比較極端的極簡主義者,比如科羅拉多的安德魯·海德便認為,簡約意味著只擁有15件東西。
英國TwoLess http://Things.co.uk的博主克里斯·雷(Chris Wray)說:「極簡生活並不意味著房間里空蕩得只見白牆,沒有任何傢具。它真正強調的是一個人的生活空間里,去除會分散注意力的五花八門的東西,只保留最為必要的部分。」
簡約生活的含義不只是把眼前的凌亂收拾整齊,而是要永久性擺脫凌亂的生活方式。
同時,他也開始反思一些非常尖銳直接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買這些自己其實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呢?
《積極心理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人們購買物質產品是因為受到了誤導,以為這樣會讓他們更幸福。該論文的作者之一、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萊恩·哈維爾說,實際上物質財富並不會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人們實際上很清楚,生活歷練才能讓內心更加幸福。我們真正低估的是自己從生活中所能得到的貨幣價值。儘管他們清楚經歷會讓自己更幸福,但仍然認為物質產品更有價值。
42歲的極簡主義者愛倫·提維特認為,遠離廣告可能是幫助人們少買物品的一個關鍵。她說:「六年前我們就拋棄了電視,因此我們不會有消遣性的購物活動。我們家接觸的廣告比別人少得多,我確信這會讓我更容易少買東西。」
提維特一家在出國生活四個月回來以後搬出先前的百年大宅,租了一套公寓。她說:「我已經明白物質對生活的改善是有一個臨界點的,一旦超過這個點,物質就會開始成為我們的主人。」
Francine Jay在《簡單的快樂》里寫:「簡約主義生活方式需要人們留心對待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所購買的物品,以及對時間的利用。這種生活方式重視生活體驗而不是擁有的物品。」
推薦閱讀:
※睡前脫下的衣服,你是放到哪裡的?看完別再亂丟啦!
※收納用品的取捨之道009
※#ET衣櫥收納和整理系列教程# :衣櫥設計一踩一個坑,再踩還是坑,一定要小收!
※解救您的電腦桌,蜘蛛網一去不復返,整理不只是 簡單的收納,而是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