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低俗趣味:我們憑什麼要因無知或貧窮而自卑?

捍衛低俗趣味:我們憑什麼要因無知或貧窮而自卑?

來自專欄心理學·哲學·批判性思維329 人贊了文章

如果你是一個還沒有脫離低俗趣味的人,那你有福了。今天,我要向你介紹一種理論思想,它能武裝你的頭腦,讓你做一個自豪的「土鱉」,拒絕花花綠綠的優雅。

擁有這套理論武器後,與光鮮亮麗者相比,你不用再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說得再簡單點,從此,你無需那麼焦慮,無論是因沒知識而焦慮,還是因沒錢而焦慮。

兩類奢侈品:實用價值與區隔價值

世上有兩種奢侈品。

一種很有用,但太貴了,人們想用,可惜用不起。

還有一種沒什麼用,卻非常貴,絕大多數人想買,但買不起。於是,少數買得起的人便將其買下,以便向眾人宣示,自己不屬於「絕大多數人」的範疇。

第一種奢侈品有毋庸置疑的實用價值。它可能是某種昂貴的藥品,能治病救人。也可能是某種昂貴的精密儀器,在廠房裡的生產線上至關重要。

不過,這些東西雖然價格昂貴,但富人們並不會熱衷於消費它們,將它們穿戴在身上,或擺放在客廳里。

走進富人的別墅,我們可能在8米高的大廳里看見富麗堂皇的水晶吊燈,雪白的浮雕立柱邊還擺放著古樸的三角鋼琴。這個大廳中不太可能擺著一台昂貴的數控機床,哪怕這台數控機床的價格超過了100台三角鋼琴,理論上,它更能起到炫富的功效。

水晶燈,三角鋼琴,華麗的禮服,鑽石戒指,黃金項鏈等,它們都屬於第二種奢侈品。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第二種奢侈品,它們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區隔」一詞。

「區隔」不是常見的漢語詞,正是不常見,所以才顯得比「區分」、「差別」等辭彙更厲害。我們一般用這個詞來翻譯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的書: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不過,此書實在太厚,作者又以說話難懂而出名。所以,我只好引中譯本譯者劉暉博士所寫的譯後記中的一小段話,來向大家介紹一下布迪厄的要義:

《區分》被公認為布爾迪厄最重要的社會學著作。作者通過經驗調查和理論批判提出,分類者由於他採取的分類而被分類,社會主體由於他們進行的區分而互相區分開。美與丑、雅與俗、高與低等的區分,體現了他們在客觀分類中的地位,分類鬥爭就是階級鬥爭。所以,對分類系統(即趣味)與生活條件(社會階級)之間關係的分析,自然導致了對判斷的社會批判,對康德的「純粹批判」的「通俗批判」,以及對美、藝術、趣味和文化等傳統問題的重新審視。由此,作者著力強調在藝術中被否認的社會世界的存在,並努力揭示藝術生產的社會條件。

這裡頭最關鍵的一句話是「分類者由於他採取的分類而被分類」。

我喜歡看電影,不喜歡看話劇或芭蕾舞表演。我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看偶像劇。我喜歡乒乓球,對高爾夫球沒有任何興趣。我喜歡電子遊戲,也喜歡逛博物館,對酒吧和夜店沒有感覺。我會吹布魯斯口琴和半音階口琴,不會彈鋼琴。比起交響樂,我更愛流行曲。我喜歡讀書,不過不是讀小說,而是讀非虛構類的作品,尤其是學術理論著作。

這些喜歡與不喜歡,感興趣與不感興趣,擅長與不擅長,反映了我的品味。品味是分類的依據。我對他者的分類導致他者對我的分類,我對他者的品味導致他者對我的品味。品味相同的人會主動聚成一類,或者被動地分為一類。如此一來,社會中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人群類型。

不同類型的人不僅有著不同的名字,還有著不同的既得利益。不同既得利益者可能互相合作,也可能相互衝突。在衝突的過程中,弱者遭受強者的剝削與壓迫,雖然不甘,但反抗與鬥爭之旅,總是勝少敗多。

知識分子的雅與俗

不怕大家笑話,我這類人的名字叫「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腦袋裡有很多知識,錢袋裡卻沒有很多金錢。知識分子的人脈圈裡,大多是別的知識分子,他們聚在一起聊的話題,可想而知,就是各種各樣的知識。

人類習慣強調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是多麼值得擁有。知識分子有知識,但沒有金錢。於是,知識分子會強調知識有多高貴,金錢則像糞土,俗不可耐。

由於缺錢,知識分子所消費的文化,一般不貴,但對消費者的學識設定了門檻條件。換言之,知識分子喜歡將快樂分成兩類,一類叫高雅趣味,一類叫低俗趣味。閱讀莎士比亞和柏拉圖的作品,欣賞達芬奇的畫作與米開朗琪羅的雕塑,顯然是高雅的趣味。享受漢堡與火鍋,閱讀網路小說,在網路直播間看帥哥和美女唱歌跳舞,打電子遊戲,觀賞好萊塢商業大片,甚至,從任何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之事中獲得的喜與樂,都算是低俗趣味。

低俗之所以低俗,就在於它足夠簡單。一旦它不簡單了,它變得小眾了,那它也就不低俗了。高雅之所以高雅,就在於它足夠困難,能把許多想要享受高雅趣味的人擋在門外,讓他們只能享受鄙視鏈末端的簡單低俗趣味。

不難明白,知識分子是高雅趣味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也是低俗趣味的抵制者和批評者。知識分子們最喜歡「圈地自萌」,圈地自萌不是漢語成語,而是網路流行語。照字面意義理解,知識分子們拿起小木棍在地上畫了一個圈,然後自己跳進圈子裡,宣稱這塊地屬於自己,而且這塊地比別的地都要可愛,別人要是想進這塊地里欣賞風景,就得給自己付門票錢。

知識分子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不會按布迪厄的思路來分析知識。這些人都不會提到「文化資本」這個詞,把「文化」與「資本」聯繫在一起,好似玷污的文化的純潔。插在牛糞上的鮮花,雖然看起來還是鮮花,但聞起來已經不是鮮花了。和資本連在一起的文化,雖然看起來還是文化,但聞起來還是文化嗎?

藝術門類的知識分子尤其如此,他們視布迪厄們為眼中釘,肉中刺。這些被馬克思所感染的滿腔熱血的社會學家們,閑著沒事幹,就喜歡瞎分析,為弱勢群體打抱不平。布迪厄們喜歡拆穿那些所謂的高雅藝術,不過是孔雀的尾巴,華而不實,只能吸引些附庸風雅的無頭蒼蠅罷了。

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次之,他們或多或少知道布迪厄的名號,不好意思裝作沒讀過這本《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但他們多半不會主動提起布迪厄的思想,以免驚擾了自己「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文人最自豪的地方,不就是用肚子里儲藏的墨水反芻後書寫的長篇大論嗎?長篇大論,講究的就是深奧難懂。說的話一旦通俗易懂了,也就顯示不出自己咬文嚼字的功底了。

理工科的知識分子,學醫和學法律的知識分子,通常不會有這個特徵。在他們看來,自己在大學裡修的那些功課,本就要學以致用。「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句口號,只是「無用」的遮羞布而已。這些知識分子毫不掩飾自己賺錢的動機,市場經濟下的自由交易,既有生產者剩餘,又有消費者剩餘,賣方和買方都是你情我願,互利共贏,有何不可呢?

介紹了理論知識,歡迎各位讀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號入座。我這個作者也不會瞞著大家的好奇心,將自我分析與自我批判隱而不宣。我應該算是七成理工科知識分子,加兩成人文學科知識分子,再加一成藝術門類知識分子的複合體。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在我看來,主要是實用價值,其次才是審美價值。

土豪與土鱉以及資產階級的行為模式

除了知識分子,我們再來分析三類人。一類有錢但沒知識,稱之為「土豪」。另一類既沒錢又沒知識,稱之為「土鱉」。最後一類既有錢又有知識,稱之為「資產階級」。

土豪通常是暴發戶,這些人最喜歡通過高調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財富,強調自己和那些窮人有什麼不一樣。土豪們的脖子上掛著大金鏈子,穿正裝也不忘了露出皮帶扣上的LV標誌。你要是翻看土豪們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是自己與世界著名景點的合影,合影時還恨不得拿著當天的報紙,證明自己真的有足夠的金錢和閑暇時光,消費得起「環球旅遊」這一昂貴的商品。

總之,土豪的特徵很好識別,無須贅言。他們又土又豪,所以叫「土豪」。

資產階級並不像中了彩票的土豪,他們的羅馬城不是在一夜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父輩和祖輩很可能也是資產階級,能送他們去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讀書。如此一來,資產階級也就至少有了本科學歷,多少讀過一些無用之書。

資產階級的成員能從家族資產中獲取相對穩定的收入,他們並不需要從事低技術的體力勞動工作。適合他們的工作通常有兩大特徵,一是涉及對下屬的頤指氣使,以便滿足自己的權力欲,二是能展現自己舉手投足間的貴族氣質,將骨子裡那種揮灑自如的自信心與優越感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說話的動物,那滿足第二個條件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讓這些資產階級者有機會說出一些文縐縐的話,來顯示自己與常人的差異,炫耀自己並不流俗的見解與知識。不過,在職業知識分子面前,資產階級這些業餘知識分子的見解,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知識分子有知識,土豪有錢,資產階級既有知識又有錢,土鱉既沒知識又沒錢。那土鱉究竟有什麼好炫耀的呢?

沒錯,土鱉就是階級鬥爭中的弱者,他們沒有任何可以自豪的資本。不過,土鱉不是一群固定不變的人,而是在各種秀優越感比賽中落敗的選手組成的敗者組。

與布迪厄研究專家相比,我對於布迪厄實在是太無知了,只能算是土鱉。與開自家遊艇去小島上度假的富豪相比,我這種買書都要看看哪個網站更便宜的人,實在是太貧窮了,只能算是土鱉。

但是,如果是在我的BGM里,那就沒有人能打敗我了,我就成了當之無愧的強者。其他人與我相比,都成了土鱉。

不開玩笑了。從主觀角度看,我們不會承認自己是土鱉。但從客觀的角度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不甘心成為土鱉的土鱉。我們這群土鱉正往有知識或有錢的道路上奮鬥。驅使自己不斷奮鬥的,與其說是前方的喜悅,不如說是肩上的壓力和心中的焦慮。我們害怕被知識分子或土豪或資產階級所嘲笑,在後三者面前,我們抬不起頭來。於是,我們希望加入後三者的隊伍,擺脫土鱉的身份。

為什麼要捍衛低俗趣味?

人類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動物,它們的內心總是被兩種慾望推動著,一是對他人的羨慕,二是渴望被他人羨慕。

我也是人類,自然不能免俗。看到成雙入對的情侶們,我這條單身狗眼中,不無羨慕之情。看到資產階級們揮金如土的生活,我都要為自己這精打細算的小家子氣而內疚了。要不是我腦中存有豐富的知識,較少羨慕知識分子們的文化修養,否則,豈不是無地自容?

麻煩在於,如果人只能從向下的社會比較中獲得幸福感,那自己幸福就必然要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這種以優越感為核心的幸福,不是我想要的東西。

我們這種理工科風格的知識分子想要的東西,與羅素想要的三樣東西,大同小異:對於愛情的渴望,對於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於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

說得詳細些,我們想要愛情來驅散內心的孤獨感,想要經過知識武裝的頭腦以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想要建設更美好的人類社會,以便少些對人類苦難的不由自主的同情。

在追求愛情、知識以及更美好的社會的過程中,低俗趣味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毫不誇張地說,低俗趣味就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引擎。

愛情中的低俗趣味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懂的。從性中獲得的愉悅感就是衛道士心目中低俗的源泉。對於這種觀點的反駁,我們日後在討論性科學知識時,再詳細說。今天就專註於知識與美好社會這兩件東西上。

知識曾是貴族的禁臠,識字曾是有錢人的特權。如今,知識已經大眾化了,在義務教育和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我們較少體會到知識的趣味。

不過,如果這意味著知識已經從高雅趣味變成了低俗趣味,那就說明廣大人民群眾的受教育水平變得越來越高了。當窮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學時,這難道不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嗎?

在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中,人們可以自由地享受各種趣味。這些趣味沒有負外部性,它們也算便宜實惠,普通人都能消費得起。可惜,這些趣味是那些有錢或有知識的貴族們眼中的低俗趣味,他們要與我們這些土鱉賤民們拉開差距,便刻意製造出了一些金錢或學識上的門檻,希望我們去羨慕有能力跨越門檻的他們。

但是,我們這些頭腦中有理論武器的土鱉運動員們,才不會跟裁判比賽。在這一場又一場不公平的優雅賽中,裁判會隨時變更遊戲規則,讓比賽結果偏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土鱉一旦中了圈套,那除了加入知識分子、土豪或資產階級的隊伍中去,就再也沒有別的解套方法了。

舉個例子:

布迪厄提到了康德,那我們也來討論一下康德。眾所周知,康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閱讀他的作品,如同攀登一座懸崖峭壁,即是對力量的挑戰,也是對意志力的挑戰。一不小心,一邊讀,就一邊睡著了。

不過,大學和研究所里的一些康德研究專家,已經付出了這些沉沒成本,他們以精讀過康德的德文版全集為豪。在他們面前,我們對康德的理解頂多算是一知半解。

知識就是權力,康德研究專家掌握了一套普通人沒有掌握的符號體系,他們也就擁有了比普通人更強大的康德解讀權力。強權以暴力迫使弱者服從。在這裡,康德研究專家並不會對普通人施以拳腳,而是施以符號暴力。這套符號暴力讓我們這些弱者屈從在專家的淫威之下,被迫去理解他們所理解的康德。

審美並無優劣,實用卻有高下

以免矯枉過正,我還得補充一種對本文的典型錯誤理解:民粹主義。民粹主義是精英主義的極端反面,它強調,凡是精英的觀點,都是錯的,凡是平民大眾的觀點,都是對的。不嚴謹地說,精英主義是少數人的暴政,民粹主義是多數人的暴政。

本文對知識分子、土豪以及資產階級的嘲諷,對土鱉的安慰,並不是支持民粹主義。本文強調的是審美價值並無優劣之分。鮑魚和松露並不比薯條和蛋炒飯更美味,芭蕾舞和交響樂並不比肥皂劇和流行樂更優雅。普通民眾並非欠缺審美能力,無法欣賞所謂的高雅藝術。而是那些高雅藝術已經被定義為小眾藝術,一旦普通民眾參與其中了,它們就不再高雅了。

與審美價值相對的是實用價值,實用價值有相對明確的高下之分。以數學知識為例,假定你參加完一場數學考試,分數公布後,發現自己成績不合格。你很憤怒,於是對老師說:「老師,你這是在用符號暴力壓迫我,試圖讓我屈服在這場不公平的數學比賽之中。憑什麼你以為的數學答案才是正確答案?雖然你所積累的數學文化資本遠甚於我,但我是不會在強權面前屈服的。我要號召其他不及格的同學聯合起來,推翻你的數學暴政!」

你可以試一試,效果我不確定,但「笑果」一定很好。

除了數學知識外,還有許多知識,比如醫學知識、化學知識、生物學知識、經濟學知識等,都有明確的實用價值。對這些知識的無知,會導致你做出愚蠢的行為,最終損害自己的利益。

宣揚讀書無用論的反智主義者,或早或晚,一定會自食其果。大家千萬不要因反感知識分子,就加入反智主義者的團隊中。知識分子中,也是有好人的。

最應該讀本文的人大概不會讀本文

表面上看,本文的目標讀者是鄙視鏈末端的人。我的目的是鼓舞廣大普通人的信心,不用羨慕上流人士高雅的生活方式,大可自如地享受無害的低俗趣味。

實際上,最應該讀本文的人,不是被鄙視者,而是鄙視者,也就是刻意製造區隔身份的知識分子、土豪以及資產階級。這些人讀了本文後,無法再裝作看風景的樣子,左顧右盼,對布迪厄的思想充耳不聞。他們一旦發現,自己的所作所為,原來只不過是有意無意地為弱勢群體創造障礙。自己所珍視的美,原來只有區隔性的審美價值,沒有實用價值。那這些人就像突然被扒光了衣服遊街示眾一樣,一定會惱羞成怒,語無倫次地矢口否認。

與所有生命體一樣,人類的行為也服從趨利避害的原則。惱羞成怒不是什麼好事,為了避免陷入如此境地,那三類人只能將自己放置於一個信息濾網之內,將某些信息過濾掉。本文想必也被打進了黑名單中,永無出頭之日。

該怎麼叫醒這些裝睡的人呢?

把鬧鐘聲音調到最大,放在他們的耳朵邊,我就不相信他們還能睡得下去。

我始終相信,只要把道理講得足夠清楚,人們是不好意思不相信的。我始終相信批判性思維教育,也就是廣義的邏輯學教育,它一定會成為一塊基石,幫助人們聽懂那些足夠清楚的道理,還能分辨哪些說法看似有理,實則強詞奪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你憑什麼說她/他「長得美」?(一)
何應輝|書法四項審美標準:高、大、深、新
陰宅與陽宅的審美異同
開眼界!?歷史?上的畸形審美,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組圖)
熒屏婚戀節目勿忘審美精神

TAG:哲學 | 社會學 | 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