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讓你們的溝通多了一種可能
來自專欄心理諮詢
當溝通遇到了瓶頸,應該如何解決?
當覺得無法了解孩子,沒法走進孩子的內心,應該怎麼辦?
戀愛當中,如何能夠知道對方和自己是否合適,如何能夠了解對方
文: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賀曉萌
心理學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門學科,即使你不在這個行業施展拳腳,它也會對你的生活、人際關係有著很大的幫助。在參加的培訓課程裡面,經常會遇到其他各行各業的人,有的是老師、有的是高管、有的是家庭主婦,不論是什麼身份,都是想通過學習,更加的認識自己、了解他人,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係。
任何角色之間都離不開關係不是嗎?
雖然心理學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對它不了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有些人會覺得很虛,畢竟這是一個靠語言發展的行業,看不見摸不著,難免會令人感到困惑,但這些只是表象,心理學有著大量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支撐著這些語言的力量,並不是某一個諮詢師憑藉自己的「經驗之談」去幫人諮詢,都是建立在科學的、嚴謹的理論知識之上。
按照發展心理學的理論來說,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其思想,都有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所以,永遠不要用一個成人的眼光去點評一個孩子。
曾經我在給一個教師機構做青少年培訓的時候,講到埃里克森的人格八個階段,其中埃里克森有一個概念就提出說,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它將決定著青少年能否順利度過青春期,也將決定著青少年未來的道路能否順利發展,自我同一性,就是青少年能否對自身的認知和外界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和未來的自己做一個很好的整合。
這時候有一個老師提出了他的疑惑,首先他問我,這個埃里克森是哪國的人?我說是美國的,是很有名的一位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這位老師又接著問,我覺得這個概念,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我覺得這些孩子根本就沒有任何想法,他們根本就不會想到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思考未來,我覺得那些孩子都很憨,傻的天真,不會去想這麼高深的問題。
首先呢,我覺得這位老師問的關於埃里克森的問題,我覺得他自身就對這些概念有些不相信,產生懷疑。再加上後來說的對於青少年的理解,我覺得他是完全不了解青少年,不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性。如果真的都天真爛漫、沒有想法我倒覺得還好,怕就是怕他們的想法太多,所以才會如此難搞,狀況百出。
孩子們的想法不被支持、不被理解、不被認可,就會讓孩子自身產生一些矛盾。有些孩子是將這種衝突轉向外界,比如那些逃課、打架、酗酒的孩子,這些孩子一看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個性張揚、桀驁不馴;有些孩子是將這種衝突轉向內在,一種自我攻擊,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內在波濤洶湧,這些孩子看起來比較「乖」,比較安靜一些,不會製造出太大的破壞性事件,實則內在暗暗較勁,情緒堵塞。
有些孩子的青春期會一直持續到成年,有些人雖已成年,但骨子裡還是透著一種倔勁,有些事情就是莫名的討厭、不想做就不做,不管後果如何,討厭婚姻、討厭人際交往,即使成人但是還是要和父母對著干。但是相比青春期,成年人有一定的自知力,也能夠察覺到自身的這種叛逆勁,雖然調整之後就改善自己的態度,但是在之後的時候下意識的還是會說不行、不願意、我偏不的這樣一種心態。
青春期的孩子沒有想法,我是不相信這種說法的,大家普遍只看到了表面,並沒有看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些非常強勢的成人根本就不願意去看到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不論你多大,你都得聽我的「這種強勢型的家長,是根本就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語言的溝通有時候會顯得很乏力,當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僵化的時候,說什麼都顯得無用,諮詢師的介入讓孩子也會覺得是說客,孩子潛意識就覺得諮詢師是和父母站在一個立場上的,都是想讓自己變「乖」的。而通過繪畫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這是一個16歲的男孩子畫的一幅畫,這幅畫就很好的驗證了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是否有想法。
從畫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男生不僅有想法,而且想法全部落空了,果實全部掉落了,而且是受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外界因素造成的,樹葉也掉落了,整棵樹給人的感覺很落敗、凋零,生命力不好,這就折射著這個男孩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也非常的不好。
如果說一個人的外表可以欺騙人、語言可以欺騙人,那他的畫則能很好的呈現出一個人真實的狀態。
再看下面這一副畫,高二的男生,因為常在社會上面混,另家長和學校都非常頭疼。其父親述說自己的孩子不學無術,整天弔兒郎當,在外面鬼混,說也說不下,實在是沒有辦法。
但是從孩子的畫上面看,孩子確實是一個比較固執和倔強的人,但並不是像他爸爸所說的沒有一點想法,而是這個孩子的想法太多了,並且有想尋求其他途徑來解決問題,只是失敗了,再加上孩子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束縛與約束。父親看到的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孩子真實的內心感受,也是因為很多情況,讓孩子不再願意和父親進行深入的溝通與交流。
有時候當孩子不願意去表達的時候,繪畫就可以作為一種打破防禦的方式,作為一個突破口,拉近你們溝通的距離。
公眾號——愛之源心理諮詢室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