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師應有的思想境界
2 人贊了文章
我常問自己:假若不為應試,數億中國學生還有幾人苦學外語呢?即使有人學,外語教師該有怎樣的思想境界,正確引領學生呢?
為求解第二問,用心通讀了北大西語系名教授李賦寧先生八十五歲時撰寫的大作——《學習英語和從事英語工作的人生歷程》,同時,參閱了李先生辭世後,其故交、同事、門生及親友們的感懷文章(見《李賦寧先生紀念文集》),答案基本明了。
李先生說:「我常去北京外國語學院,和王佐良、許國璋討論教學中的問題。我們的看法比較一致,要讓學生學會地道的英語,因此要學範文,要學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名篇。同時要加強筆頭訓練,寫出好的英文作文。」
「學會地道的英語」,這是李先生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欲達此目的,首先必學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名篇。李先生堅信,「通過文學作品學語言是一條多快好省的途徑。」「因為文學作品的來源是整個社會生活,那麼想要學會人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裡(人們)進行活動時所運用的實際語言,除了全面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難道還有更好的教材嗎?」第二,「我覺得要寫好英文,必須學到英文的神韻,因此應該細心體會用詞和句子的結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本作品,反覆閱讀、琢磨。我常朗讀,聽念出來的聲音是否好聽(先生特別欣賞英式英語的語音、語調,發音十分考究,始終保持極純正、優雅的牛津音。先生此雅好,不禁使我想起梁任公的話,「好的文學是涵養情趣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練習快速閱讀,來體會文章的神韻風味。」這是李先生認定的欲「學會地道的英語」,理應完成的「作業」。
如今的大學生,若果能效仿李先生的做法,用心完成「作業」,必不難體會英文之美,進而逐漸養成學習興趣乃至愛好。如此,學英語定然有持久的內在動力,斷不會被功利所牽引、被應試所左右。
相比今天為應試四、六級的學子們採取的學外語方法——單調、枯燥甚至痛苦地反覆背單詞、做習題 ,李先生的主張、做法,不令眼下數以萬計的中國高校的外語教師們臉紅嗎!真是「麻袋換草袋——一代(袋)不如一代 (袋)」啊!
除上述「基本要求」,李先生更重優秀作品所具有的教育、審美功能,反覆強調閱讀作品「既能獲得智慧,認識真理,又能得到快感和美的享受,達到心靈和諧,悟出做人的道理」;肯定「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陶冶性情,對讀者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等等。先生鄭重、動情地說,「我常常被作品的內容所感動,帶著感情講授。」「由於我的職業是高校教師,因此我特別重視文學作品的教育和感化的功能,力求在論述作家和作品時有助於青年讀者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這,就不是僅把教書作為謀生手段者所能企及的思想境界。李先生已超越了為實現「基本要求」應付出的努力,自然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此點至為重要,可惜多年來,太多教師竟然罔顧之),滿懷一顆被英美文學名篇感動、化育的赤子之心,深情地感化、培育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衷心期盼後生們早日達到高品位的人生境界。
偉哉,李賦寧先生!(2012.3.25)
推薦閱讀:
※一個老師在貧困山區里的特崗支教故事
※教師的個案研究
※幼兒教師備課的藝術與技巧
※如何看待「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
※為何「咒罵教師」之風越演越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