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建築】5:帝國的西部邊界

【伊斯蘭建築】5:帝國的西部邊界

來自專欄寫給吃瓜群眾的古代建築史45 人贊了文章

自864年起,突厥將領艾哈邁德·伊本·突倫(Ahmad ibn Tulun,835-884)先後以突厥人貴族巴亞克貝克(Bakbak)和哈里發穆爾台米德(Al-Mutamid,870-892在位)之子賈法爾·穆塔瓦德(Al-Muwaffaq)的名義在埃及行使統治權力。突倫將原先派駐埃及的稅收長官逐往敘利亞,奪取了埃及的稅收大權。接著他罷免了驛政長官,迫使屬下的埃及臣民效忠於突倫家族,儼然成為了尼羅河流域的君主。埃及也自此獨立於阿拔斯中央,不再聽哈里發號令。

伊本·突倫雖然出身卑賤,但是由於他受過很好的教育,因此得以在哈里發的班底中顯露頭角。在突倫統治埃及的20年中,埃及得以從之前的橫徵暴斂中恢復過來。突倫及其後裔關注經濟、改進農作、修繕水利,使埃及在這個時期經歷了短暫的繁榮。

伊本·突倫大清真寺主體

隨著大量歲入流入埃及,尼羅河流域的建設發展得到了充足的保證。突倫在弗斯塔特(Fustat)郊外營建新城蓋塔伊爾(Al-Qatai),並斥資12萬第納爾(Dinar,中世紀穆斯林所使用的一種金幣)在弗斯塔特修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伊本·突倫大清真寺(Mosque of Ibn Tulun)……


作為為頌揚統治這座城市的野心勃勃的突厥統治者而修建的清真寺,清真寺由兩個方形和一個矩形構成,主體部分矩形內圍牆構成的面積為122×140米。方形的內院落邊長為92米。院落中心還置有鍍金噴泉(968年倒塌)。清真寺的禮拜廳部分以五條與拜向牆平行的廊道構成,其他方面設立雙拱廊。

開羅-弗斯塔特 伊本突倫大請真寺 平面 (據K.A.C.Creswell)

伊本·突倫曾經在薩馬拉生活多年,深受阿拔斯王朝思想觀念的影響。因此這座清真寺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伊斯蘭建築】3:帝國時代(下)中所提到的薩馬拉形制傳統的繼承:院落的形制沿襲了薩馬拉清真寺的傳統;而立在柱墩上的拱廊則是阿布·杜萊夫清真寺的先例;在每一座扶壁的轉角,都有一根用磚仿造的附柱,它讓人喚起了對穆塔瓦基勒(Al-Mutawakkil,847-861年在位)所修建的薩馬拉的回憶……

大清真寺鳥瞰場景

開羅-弗斯塔特 伊本突倫大清真寺 東北立面及西北-東南剖面 (據K.A.C.Creswell)

伊本·突倫大清真寺在結構布局上呈現出與薩馬拉大清真寺相似的對稱性,而這種對稱性,也是憑藉在軸線上的螺旋型宣禮塔來進一步強調的。雖然現存的石構宣禮塔是1296年統治埃及的馬穆魯克(Mauluk)王朝的蘇丹萊金(Lachin,1297-1299年在位)時所重建的,它偏離了清真寺的主軸。但是根據10世紀的文獻來顯示,清真寺最初的宣禮塔是螺旋型石構宣禮塔,在外觀上也採用了與薩馬拉相同的形制。

開羅-弗斯塔特伊本突倫大清真寺。柱頭立面 (圖版取自Wilhelm Lubke和Carl von Lutzow: 《Denkmaler der Kunst》, 1884年)

清真寺現存宣禮塔與屋頂欄牆,建於1296年,鏤空的欄牆緩和了整體結構的沉重之感

清真寺的裝飾完全從屬於建築形式:不寬的條帶勾勒出每個拱券的邊線,既強調了它的結構,又沒有搶它的風頭,分寸把握得當,清真寺的協調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於巧妙地採用了基部稍稍迴轉的兩心尖券。這雖然不是清真寺內獨創的結構,但是它為建築師提供了一種更為輕快的造型,能在這種不斷延續的單調開敞跨間里達到輕快的效果。因而成為留存下來保存這種美學的觀念變化的最早實例。

開羅-弗斯塔特 伊本突倫清真寺 平面及剖面(取自Henri Stierin:《Archi-tecture de I Islam, de I,Atlantique au Gange》, 1979年。 禮拜廳五條廊道均與拜向牆平行,建築外部三面另設外院ziyada)

清真寺內莊嚴肅穆、寧靜祥和的氛圍也為其他地方所罕見,它可能是9世紀的阿拔斯清真寺中最為完美協調的一個。沉重的柱墩和莊嚴的拱券所形成的莊嚴序列將人們的運動引向了寬闊的通道並屏蔽了所有的雜訊。作為一座用來佈道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可能並不是那麼的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在萊金的重建中,會把清真寺部分改建為教經學院(Madrasa)的原因之一。

清真寺旁的教經學院(Madrasa)

在清真寺拱券鼓腹上的雕刻灰泥裝飾,他們的模壓,精美的灰泥窗欞,以及眾多大門的木頭過梁的殘跡都表明:各種各樣的薩馬拉風格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而從清真寺的某種裝飾類型中,我們已經看出了一種動態的和「無限」的傾向,儘管這要比後來的裝飾更加簡練一些,但是一種不再局限於裝飾邊框之內的無限生長便有了可能性。這將成為今後伊斯蘭裝飾的一種主要發展形式,是後來的伊斯蘭裝飾中最具精髓的一部分……

大清真寺柱廊的的花紋裝飾

開羅-弗斯塔特 伊本突倫大清真寺。柱頭及花飾細部 (圖版取自Prise d,Avennes: 《Arabic Art, after Monuments in Cairo》,2001年)


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的埃及不同,居民中柏柏爾人(Berber)占相當比例的馬格里布地區(Maghreb,意為「日落之地」大致涵蓋了今天的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和茅利塔尼亞)在許多方面都有別於其他伊斯蘭教地區。與帝國中央過於遙遠的距離讓北非成為了伊斯蘭神秘主義者的聚集地,也促成了北非在政治上的地方割據與分離。在見證了在9世紀哈里發帝國統治的崩潰後,穆斯林世界的西部開始走上了自我發展的道路……

突尼西亞大清真寺(Al-Zaytuna Mosque) 突尼西亞城

穆斯林對北非的征服始於645年的征服利比亞,此後穆斯林馬不停蹄地相繼征服了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從而與西班牙的基督徒隔海相望。670年阿拉伯將領奧卡巴·伊本·納菲(Uqba ibn Nafi)在今天的突尼西亞境內建立了凱魯萬(Kairouan)——北非的第一座穆斯林城市。儘管穆斯林城市在北非被迅速建立了起來,但是在征服北非的早期,穆斯林最常見的建築類型,是一種被稱為「里巴特」(Ribat,意為「營寨」)的軍事設施。

營寨遺址 莫納斯提爾 突尼西亞

和我們在【伊斯蘭建築】1:新世界定居點中說過的「阿姆撒爾」(Amsar)相同的是,里巴特也是有軍隊駐守的設防營地,但是相比於阿姆撒爾,里巴特的另一用途,便是它可以在戰鬥之外的空閑時間進行宗教祈禱和其他的學習活動,這樣看來里巴特更像是帶有軍事性質的駐防寺院,在這裡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們可以馬上投入對異教徒的戰爭。

營寨遺址 蘇斯 突尼西亞

營寨都是一些方形的設防建築,它們有一個中央院落,房間和禮拜堂呈兩層圍著院落布置,同時還配有一個高的角塔。一個營寨通常都具有高大的設防圍牆,圍牆上是圓形或者半圓形的防衛塔樓。在今天突尼西亞的莫納斯提爾(Monastir)和蘇塞(Sousse)的營寨遺址大多保存完好,給我們現在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

隨著征戰行為的結束,營寨在失去自身軍事職能的同時,保留了其宗教職能,繼續為信眾服務:信號塔可能會被改建為宣禮塔,聚禮清真寺會被加以擴建修繕,並在之後的城市裡繼續繁榮,但是除了營寨中的清真寺外,北非的穆斯林仍然會進行大規模清真寺的修建,這也是我們要說的帝國時代最後一個重要清真寺——凱魯萬的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

凱魯萬大清真寺 內部

大清真寺的歷史和凱魯萬本身一樣古老:奧卡巴·伊本·納菲在建造凱魯萬城的同時也創建了配套的清真寺和長官官邸,但是它們想必是非常簡樸的。772-774年,阿拔斯王朝易弗里基葉(Ifriqiya,大致涵蓋了今天利比亞西部和突尼西亞的沿海地區)總督葉齊德·伊本·哈特姆(Yazid Ibn Hatim)對清真寺加以重建。葉齊德修建了一個精美的拜向龕——到現在仍在被使用,其餘部分均毀於9世紀初割據北非的阿格拉布王朝(Aghlabid dynasty)重新規劃建設清真寺時。

凱魯萬大清真寺(836、 862及875年) 總平面、院落立面 (取自Henri Stierlin:《Architecture de l, Islam, de I, Atlantique au Gange》,1979年)

阿格拉布家族來自阿拔斯王朝的龍興之地——呼羅珊(Khorasan)地區,在800年,哈里發哈倫(Harun al-Rashid,786-809年在位)以上繳貢金為條件,將易弗里基葉行省賜予了阿格拉布家族將領的易卜拉辛·伊本·阿格拉布(Ibrahim I ibn al-Aghlab)隨後阿格拉布家族憑藉個人的奮鬥贏得了世襲的職位,攻陷西西里也讓王朝的領土進一步擴大,作為統治中心的凱魯萬也隨之愈發繁榮。隨著領土的擴張,原先的清真寺已經無法滿足信眾的要求,重建清真寺的任務也被提上了阿格拉布的兒子齊耶德特·阿拉赫一世(Ziyadat Allah I,817-838年在位)的日程。

凱魯萬大清真寺 剖面,局部詳圖 (據Lucien Golvin)

在836年完成的新清真寺長寬分別為135×80米,在現在都仍然是是柱廳式清真寺的完美實例。禮拜廳部分寬約72米,內置16條廊道,每條深7個跨間。和【伊斯蘭建築】3:帝國時代(下)中提到的阿布·杜萊夫清真寺(Abu Dulaf Mosque )相似的「T」型平面已經被採用來和傳統的多柱廳相結合,相當明顯。「T」型平面也在在今後成為了北非大多數清真寺的典型形制。

凱魯萬大清真寺(836、 862及875年) 宣禮塔剖面及拜向龕立面 (取自Henri Stierlin:《Architecture de l, Islam, de I, Atlantique au Gange》,1979年)

整個清真寺的平面呈不太規則的矩形,宣禮塔也被偏離了主軸線,可能是有意為之來給主軸線上的門廊留出位置。而在清真寺所使用的所有石拱券中,大多數都是圓拱或者是不規則的馬蹄形拱券,用來支撐三角形穹頂的拱券則呈尖形。馬蹄形拱券(horseshoe arch)在葉齊德時期修建的清真寺里就被加以使用,在隨後發展起來的北非及西班牙穆斯林建築中,它還會大有用武之地。

凱魯萬大清真寺 平面 (取自A.Lezine:《Archeologie Mediteraneenne》)

根據穆斯林歷史學家的記載,阿拉赫一世在拆除原先葉齊德所修建清真寺時,民眾「強烈反對拆除奧卡巴的拜向龕」(mihrab of Sidi uqba)由於在伊斯蘭世界第一座有據可查的拜向龕在706年,因此奧卡巴·伊本·納菲不可能在他的時代建一個拜向龕,這裡可能指得是葉齊德時期建造的的拜向龕。阿拉赫一世保留了原先的拜向龕,同時還增設了新的拜向龕,隨後這座龕室被阿格拉布王朝的第六任統治者艾哈邁德(Ahmad ibn Muhammad al-Aghlabi,862-863年在位)加以翻修改造,更顯華麗。

凱魯萬清真寺 結構詳圖 在中央院落有一葉齊德時期的水池留存至今

凱魯萬大清真寺 剖析圖 (取自Brgitte Hintzen-Bohlen:《Andalousie, Art And Architecture》, 2000年),圖中: 1、宣禮塔,2-3、噴泉,4、禮拜廳,5、拜向龕,6、圍屏區(中上)

艾哈邁德還在禮拜廳的進深上增修了兩個跨間,並新增了一個穹頂。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體形制便是完成於艾哈邁德時期。清真寺最後一個完成的重要部分是它的圍屏區,其位置極不尋常,沒有將主要的拜向龕和宣教台圍括在內,而是將伊瑪目的門和老的龕室圍括了起來。這項工作於1042年前完成。

凱魯萬大清真寺 柱廊

但是凱魯萬大清真寺最大的特色卻屬於其他兩個方面。一是在拜向龕室之前的穹頂區,人們似乎是第一次注意到了通過前方的穹頂區來體現拜向龕的神聖地位,這個方形空間也被華美的裝飾加以精心布置。第二個特色則是朝向院落的跨間具有三個不同的尺寸:中間的最大,其兩側及每端最後一個跨間最小,其餘跨間尺寸居中。此外,清真寺還具有三條軸線:中央軸線居中而中央本堂兩側的跨間則可以視為以側面軸線為中心的獨立構圖單位,就這樣在立面各部分之間形成了更為複雜的連鎖關係。

大清真寺中的三種不同跨間尺寸及三條軸線示意圖,圍屏區設置在拜向龕右側的突出部里

和凱魯萬同一時期的清真寺案例還有856-863年改建的突尼西亞城的大清真寺(Al-Zaytuna Mosque),其禮拜廳在與拜向牆平行的廊道上設置了雙排柱,用以強調了自身的「T」型平面。所有這些「古風時期」的北非穆斯林建築都作為了今後古典時代的積澱,一些「長壽」的建築形式也在此時定型,並在此後的古典時代中繼續發揮著它們的作用……


寫在後面:

1:在獲得獨立之前,埃及是哈里發帝國重要的糧食產地和稅收來源,因此哈里發派駐埃及的總督大多橫徵暴斂,竭澤而漁。倭馬亞時代先後有22人出任埃及總督,阿拔斯王朝控制埃及的90年中,更是有54人先後出任埃及總督。哈里發國家的統治和財富的外流,也導致了當時埃及經濟的極大衰退。

2:突倫王朝(Tulunid dynasty)時期還在埃及修建了一系列大型公共工程,其中以在弗斯塔特的尼羅河丈量儀(Nilometer )最為出名,其石構工程和散荷拱及其優美。

丈量儀主體為一根石柱,柱上刻有深度標尺,便於丈量水位

3:在修建凱魯萬城的20年後,奧卡巴·伊本·納菲(Uqba ibn Nafi)死於同柏柏爾人的戰鬥中。當他征服了摩洛哥到達大西洋時,他曾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

"O God, if the sea had not prevented me, I would have galloped on for ever like Alexander the Great, upholding your faith and fighting the unbelievers!"

「真主啊 ,如果大海沒有阻止我,我會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永遠馳騁,堅持對您的信仰並同異教徒不懈戰鬥!」

4:凱魯萬意為「軍事/平民營地(military/civilian camp)」,在9-11世紀曾繁榮一時.作為西部伊斯蘭世界的中心,凱魯萬聚集了北非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同時它還是北非最大的伊斯蘭教義中心,凱魯萬在中世紀西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可以和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 )在歐洲中世紀學術界的地位相提並論。

20世紀初拍攝的凱魯萬大清真寺

下期預告:

參考資料:

《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王瑞珠

《世界建築史叢書 伊斯蘭建築》約翰·D·霍格

《中東國家史:哈里發國家史》哈全安

Great Mosque of Kairouan

Mosque of Ibn Tulun

文章中所用所有建築平面圖均掃描自王瑞珠《世界建築史 伊斯蘭卷》

圖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視覺中國

推薦閱讀:

TAG:建築史 | 歷史 | 裝飾藝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