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音樂人老鑼的問題是隔靴搔癢的偽問題
隔靴搔癢的偽問題老鑼對中國音樂界分析錯在哪兒?最近,在中國以創作《忐忑》《金箍棒》等「怪歌」出名的德國音樂人老鑼,寫了一篇名為《中國音樂文化正在被選秀節目吞噬》的文章,在朋友圈引發熱議。截至筆者閱讀時,該文已獲得了4.6萬多的點擊率。在公眾號和自媒體多如牛毛的當下,一篇關於音樂的文章具有如此高的閱讀量,無疑會引發人們駐足觀望的興趣。
但讀完該文後,筆者最大疑惑卻是:為什麼這樣一篇文不對題、漏洞百出的文章,會有如此高的轉發率和關注度? 個中緣由除了「名人效應」外,最大的可能是,該文看起來「犀利」的行文吸引了不少網民的眼球。
問題是,「言辭大膽」所展示的卻非洞見的力量,而是暴露出作者對中國音樂生態的偏見和無知。比如,老鑼這樣談及中國音樂的特點:「新的中國音樂缺乏特點是很明顯的。在學術方面,所有的中國音樂學院和教育機構,體系完全是基於西方音樂語言,所有教學材料也都是來自西方音樂的概念。理所當然,這些作曲家創作『西方音樂』,他們當然不會意識到有不同的作曲方式。」以及,「看看中國音樂學院里教授作曲的方式吧,不僅體系是西方的,連教材也是西方的。他們對『中國音樂作曲』毫無概念。」這樣明顯缺乏常識的說辭在老鑼這篇文章中比比皆是。本文無意於一一糾正老鑼的錯誤,只是僅針對該文的兩個核心觀點談談看法。
雖然老鑼這篇文章的主標題是:「中國音樂文化正在被選秀節目吞噬」(本文所有引文均出自該文),但正文中與選秀有關的內容卻只有寥寥數語,更多的是另外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談論中國音樂如何「國際化」;二是對當前中國樂壇現狀的批評。
中國音樂的「國際化」其實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國內以往對此的討論主要置放於如何讓中國音樂的創作和中國音樂文化走出國門獲得國際影響力這一語境之中。但老鑼在這篇文章當中,給出了一個他個人的「國際化」定義:「在音樂領域裡,它意味著一種聲音是被『世界聆聽』的,這種聲音,應該給觀眾國際化的呈現,而不是僅僅面向這兒或那兒的一小部分專家,是面對更廣泛和大眾化的群體。」
———暫且不論這一定義中存在的同義反覆和循環論證問題———按照這一定義,是由聽眾數量決定了音樂是否「國際化」。然而,這樣界定是否合理呢?如果以這個標準,華語「神曲」《小蘋果》,2014年登上洛杉磯全美音樂獎,媒體報道數據顯示,《小蘋果》 歌曲在各主流華語音樂網站上的播放次數已達5.79億次,MV在各主流視頻網站的播放次數已達8.23億次,在全球範圍內至少有5億人主動收聽過這首歌曲(見2014年11月17日媒體報道)。那能否認為 《小蘋果》 比譚盾的多媒體作品 《地圖》 更加國際化? 事實上,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有著不同的國際受眾群體;不同層次的音樂作品留存的時間長短也不一致,經典作品往往反覆上演經久不衰,而有些作品則可能是速朽的,這導致的是二者完全不同的影響力。由此,又豈能用一時之聽眾人數的多少來界定是否「國際化」? 這顯然是荒謬的。
老鑼還說:「中國音樂不能通過複製西方音樂而達到所謂的『國際化』。」此話表面看起來好像頭頭是道,可在現實中,任何一個創作行為 (或真正具有原創性的作品) 都不可能對另一個創作行為 (或另一個作品) 進行「複製」,更遑論一種音樂文化對另一種音樂文化的「複製」了。音樂領域所謂的「國際化」,顯然是指基於某種文化背景創作的作品能被他文化 (其它國家) 中的聽眾所理解和鑒賞,這種理解和鑒賞的基礎顯然是基於作品具備了能適應不同文化需求的多種元素。而這些要素恰恰是通過不斷吸收、借鑒和融合而來的,從來就不存在所謂的「複製」。比如,使用鋼琴和小提琴這樣的樂器無疑能使中國作品相對而言更具「國際化」———至少 比古琴或者熱瓦甫更加「國際化」吧。否則小提琴曲「梁祝」能在日本和西方獲得歡迎又作何解釋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中國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的包容性和博大的容納力,儘管鋼琴和小提琴這些樂器源自西方,但經過數百年的文化融合,這些樂器早已成為中國音樂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在當下這個「地球村」的時代,仍以「中—西」二元對立的視野來看待音樂問題,多少有點食古不化的可笑。
文章的另一個主要內容是對當下中國樂壇振振有詞的批評。在「中國音樂本該遠遠比現在更好」一節中,對當前音樂創作的現狀這樣批評道:「除了旅居國外的華人,中國以外的任何人聽中國當代的音樂嗎? 有哪個中國流行樂手出現在西方流行音樂榜的前十名嗎? 一個也沒有!」其言下之意是,因為沒有外國人聽中國音樂,因為中國流行音樂沒有進入西方音樂榜,所以中國音樂還不夠好。這一論斷的後半部分所涉及的問題稍顯複雜,這裡既牽涉到歌唱的語言問題,也涉及到流行音樂的風格問題,是由不同的音樂審美趣味決定了音樂榜上榜與否,這本身與中國音樂好不好關係並不大———能因為西方國家大型超市不賣中餐,就指責中餐「本該遠遠比現在更好」嗎? 至於前半句……不知那些在國外頻繁上演作品的中國作曲家郭文景、葉小綱、陳其鋼、溫德青、賈國平……看完後作何感想? 事實上,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中國作曲家和有著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音樂走向西方,獲得了他們應有的影響和尊重,怎麼會是「一個也沒有」。
對「嚴肅音樂」等非流行音樂領域,知之甚少尚情有可原,但老鑼作為一個在流行音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人,竟說出「中國流行樂實際上就是北美流行音樂的複製品。最近,中國樂手們又開始模仿起了同樣基於西方音樂風格、同時融入一小部分亞洲元素的韓國流行樂。」這樣的話,著實令人咂舌。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台音樂人敲開了文藝青年們的心扉,彼時港台流行音樂如潮水般湧入大陸。但此後中國流行音樂就開始逐漸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如上世紀80年代「西北風」、90年代「校園民謠」,難道從未聽過嗎?
在某種意義上,流行音樂是一種時尚,它是高度依賴市場和商業化運作的行當———由此,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是流行音樂發展的一大動力,這一結果形成的導向是,流行音樂在不停地變換風格樣式,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如何能簡單粗暴地認為是「北美流行音樂的複製品」?
讀到文章的末尾看見有兩段話介紹作者,「老鑼……已成為跨越多重領域的中國藝術音樂的領軍人物……確立了自 己在中國當代藝術音樂作曲領域中開創性的地位……他創作的優美旋律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同時,其對中國古典音樂的深刻理解而獲得業內專家的認可和尊敬。將中國古典音樂元素成功轉化為全球性的音樂語言,是老鑼最主要的成就之一。」
———唉! 從這幾句話來看,老鑼別的不說,搞笑還是很在行嘛!
推薦閱讀:
※每天要問自己10個問題
※接待顧客之前,導購要先思考這11個問題!
※回答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問題
※問題學生的背後必有問題家長
※這麼灸,經期問題一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