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後的「新憂慮」:領導調研減少、業務部門稱車補不夠
07-21
昔日,在幾乎看不見人的黑色轎車裡,一張固定的車牌號就是身份的識別器。 東方IC 資料年初市裡開大會,黃凡開上自己新買不久的白色標緻將領導送到會場。領導是副廳級正職,黃凡是領導的秘書。車改後,地市副廳級「相對固定用車」待遇被取消,黃凡的領導在市內的出行不再有公車接送。散會後,黃凡發現,原來開大會時樓下停車場上是清一色的黑色奧迪或者帕薩特。眼下,樓下卻停了五花八門的車,什麼樣的都有,公交站牌前也站了許多人。昔日,在幾乎看不見人的黑色轎車裡,一張固定的車牌號就是身份的識別器。如今,「公車改革稀釋了機關幹部的優越感,官轎子文化也被打破。」新的景象悄然發生。多年難解的公車改革,從2015年底開始,自上而下,勢如破竹。買車與學車車改後不會開車的幹部,不在少數,陳廣運和林增就在此列。林增是某省直機關副局長(副廳級),車改之前坐了十幾年公車。年過50的林增不會開車,車改後的第一天,沒有司機再在樓下等候,不大適應的林增蹭著夫人的車去上班了。林增告訴記者,前不久自己買了一輛新能源汽車,馬上準備去學駕照,「新能源汽車環保,在市區內也足夠跑啦。」和林增一樣,任職某市房地產管理局副局長的陳廣運,同是一位不會開車、年過50的「中老年」。車改之後,上下班及出行變得不便,陳廣運想著要去學車。以前陳廣運坐在有駕駛員的轎車裡,看到路上複雜的車況「心裡都怕怕的!」下定決心學車的陳廣運很擔心自己能否順利拿到駕照,尤其看到網上關於「學車不是學出來而是被教練罵出來」這樣的討論時,心裡更沒底。不久後,在交通局朋友的「關照」下,即便陳廣運因為年齡大,反應比同車的年輕人要慢一點,「教練也一直很客氣,對他很照顧,留給練車的時間比其他學員稍長一點。」同車的一位學員說。經過幾次練車之後,陳廣運感覺學車沒有想像中那麼難。黃凡的領導在車改後一直步行上下班。遇上天氣不好颳風下雨時,黃凡會主動開車將領導先送到家。「下班後領導是否需要送也主要是自己問得多。」黃凡並沒有在意繞路的耗油與多花的時間,他更願意設身處地為領導著想,「尤其單位離家較遠、天氣惡劣時,出行的確不便。遇到開會較多的領導,有時候同事也會輪流送一下。」在黃凡的觀察里,公車改革是大勢所趨,對於被取消固定車輛的人來說,雖然短期內有不適應,但大部分是認可的。「沒有車了也不會覺得面子上掛不住,因為大家都一樣了。」視角下移至基層,某縣農委主任李青告訴《決策》:「一年四季,時間不同出行方式不同。春天騎自行車,夏天騎電瓶車,秋冬天開私家車。」據李青觀察,在縣城機關上班的人,有車一族已經越來越多了。「騎電瓶車上下班的也不少,電瓶車小巧輕便又環保,大街小巷都好走,速度也很快。」在鄉鎮上,因為多數時候需要下鄉,某鄉鎮紀委書記高盛告訴記者,開私家車下鄉每個月會多出一兩百元的油費,「對這一兩百元我也無所謂,因為你下鄉不開車帶人,還怎麼領導下面的人幹事呢?」副鎮長陳華也說:「在基層,鄉鎮幹部還有個職能就是駕駛員,下鄉都是開私家車帶人。」車改以來幾個月時間裡,身兼辦公室主任的黃凡,審核通過了40多次用車申請。黃凡介紹說:「從我們單位用車來看,公車改革主要對市內出行影響多一點,公務出差用車影響不大。」「線上+線下」的新組合公車改革的路上,沒有誰會選擇逆行。多數地方都採取公務用車服務平台統一調度、管理的方式,來為公車改革提供後續保障。以安徽省為例,安徽省公務用車管理信息平台與各地公車服務中心,成為公務出行用車的「線上+線下」組合。整個用車的流程為:用車人提交用車申請——本單位審核——公務用車後台接收訂單進行派車——派車信息同時發至申請人與駕駛員的手機。在公務用車後續保障方面,各地也在摸索中形成新的規則。朱芸是某市直公車服務中心的調度主管。去年底該市車改後的第一天,朱芸至今印象深刻。「調度中心運行的第一天,電話鈴聲、手機鈴聲此起彼伏,大家手忙腳亂,整個中心都炸開了鍋,機關事務管理局的領導也在現場指揮應對。此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培訓、測試、模擬與規制,當第一天真正到來時,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整個人特別緊張。」朱芸回憶道。平台申請的第一天,用車申請人遇到各種問題的、擔心車子沒有預訂成功的,都會再打電話來諮詢與確認。這天,周芸看了下通話記錄:光手機上就有50多條。一周後,周芸和同事們漸漸把流程理順,將規章制度進行了修訂,應付起來變得得心應手。朱芸笑著說:「事後才發現,熟練之後接訂單、調度車輛並不是最難做的環節,更難的則是與用車申請人之間的溝通以及車輛的維修、保養與事故處理等。」朱芸介紹,用車高峰期一天的訂單有五六十個,淡季時平均每天30單左右。朱芸所在的公車服務中心目前有114輛車,45名駕駛員,車型包括轎車、商務、越野、中巴和大客,這一支公車隊伍將為全市70多家單位服務。在技術的輔助下,公車管理變得智能化。「所有的公務用車都要通過這一平台申請,每台車上都會安裝車載終端記錄行車軌跡。」朱芸介紹,用車申請人可以在申請中備註需要的車型,也可以自選駕駛員。「駕駛員的年齡都在30歲至45歲之間,幾乎都是車改前服務於各機關單位的駕駛員。有的單位在申請用車時,也會主動申請以前的老駕駛員。」朱芸分析,「申請老駕駛員有很多好處,比如駕駛員比較熟悉用車人的習慣,也會有針對性地做好出行準備。如林業局用車,要上山進鄉,哪裡能進山哪裡要拐彎,老駕駛員一清二楚,而對於沒有去過的駕駛員來說,可能連路都摸不清。」每天下午三點是朱芸接單的「忙時」,而第二天早上8點則是出車頻率最高的時候。在此起彼伏的電話聲中,朱芸也經常會接到表揚電話,「有表揚駕駛員開車平穩的,有表揚駕駛員考慮細緻的,也有表揚駕駛員會聊天的,各種表揚的都有。」朱芸笑著說,這也是她和同事們一天輕鬆開心的時刻,除了工作獲得肯定,表揚信還會為駕駛員帶來考核加分。有一件事,讓朱芸記憶猶新。「一次一位領導出差去合肥,一路上,這位領導與駕駛員很聊得來,於是返程時特地讓辦公室主任繼續預訂這位駕駛員。辦公室主任電話里聽岔了,以為是說不要這個駕駛員,就重新申請了另一位司機。後來領導收到信息一看不是原先的駕駛員,問是怎麼回事,辦公室主任又打來電話說,很抱歉聽錯了,還需要上次的那位駕駛員。」朱芸娓娓道來,「此後領導還特意打電話給駕駛員解釋這個誤會,很關心駕駛員的心情。」包括這件事在內,朱芸也發現:「公務用車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較車改之初,更能理解調度人員和駕駛員的工作,處處很客氣也很尊重。」公車調度平台經過一段時間積累後,用車信息也已形成一個資料庫。朱芸從中還得出一些工作技巧。有一次市委組織部組織了一項涉及十多個單位參與的活動,在用車事宜上,組織部的原則是讓各單位自行解決用車問題。隨後,朱芸的調度平台上接到了超過十多單出發點、出發時間及目的地相同的訂單。「我猜測這有可能是一次集體出行,於是找到牽頭單位打電話確認。」確定後朱芸與對方協商將十多輛轎車改為一輛大巴車,「對方很滿意,說坐一輛車更好,大家相互之間還能聊聊天。」車改後,如何做到既節約資源又提高效率、如何做好公務用車後續保障成為一項新的重要命題。對於公車服務中心將來是否走市場化道路,朱芸告訴《決策》:「還在待定中,目前我們都屬於聘用制。」「車改後」的新問題像剝筍一樣,公車改革正在一層一層完成。據了解,安徽省內地市級車改基本完成,部分區縣也正在實施。多地的公車改革被當作2016年改革的第一槍在積極推進中,縣域車改動員大會則較集中地在3月份前後舉行,一位車改領導小組組長曾在動員大會上表態:「公車改革,既要改成,又要改好」。事實也顯示出,車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改與變,往往是複雜與辯證的。長豐縣杜集鄉紀委書記朱迎春告訴記者:「以前講公車,就是三個三分之一,領導辦公三分之一,領導家事三分之一,駕駛員三分之一。雖是調侃,但基本就是現狀,公私兼顧。」含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田斌鋒告訴《決策》:「車改之後,自己感覺非常輕鬆,沒有每天安排車輛、照顧不周的壓力;沒有經常被要求保養、維修、加油的煩惱;也沒有看著浪費心疼卻礙於情面、三緘其口的無奈。」毋庸置疑,車改遏制了公車浪費與公車私用。嚴管的氛圍下,沒有人會再去冒公車私用的風險。不過,車改後一些新的憂慮也顯現出來。「從上面下來調研的大幅度減少了。」從省到市縣,調研減少的現象無一例外地相同。林增告訴記者:「調研減少現象雖與用車不是直接關係,但用車是影響因素之一。」林增坦言,「省里改了市裡也改了,你到人家那裡去,人家也不方便。」在林增的印象里,以前的調研「客觀上存在多和濫,干擾基層、騷擾基層的現象是存在的。」但他同時認為「很多必要的調研也是應該的。現在除了很必須很必要的下去外,更多的是通過文件資料傳遞信息,包括會議、開視頻會,這種方法很便捷,傳遞意思也很明確。反過來思考,它又是與當面去布置是有差距的。文件資料看得再多,紙上得來終覺淺,跟實際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還是有差距的。」林增還告訴記者:「你不深入調研,人家給你寫上來的東西都是官話成分多。車改之後,重點工作重心任務會選擇下去調研,像這樣的調研申請用車是有保障的,但保障也是有條件的,另外還需要努力爭取。不像從前,想好了問題協調好了隨時都可以走。」除此之外,與基層對接密度大的部門幹部對公車改革的擔憂相對更多一點。「對於開發區和一些業務部門來說,需要經常深入企業,最遠的地方有近50公里,坐公交車需要一兩個小時,打的需要一百多元,每月車補是遠遠不夠用的。」一位問卷調查對象留言說。朱迎春透露,一碗水端平很難做到,也存在部門受車改影響工作的。「比如需要上級驗收的,上級部門說『沒車,我去不了。』實在沒辦法,我們就只能派車去接一下,因為很多事情是你去找上級部門,而不是他們來找你。」朱迎春坦言,「時間上我們拖不起,一項工作在手上耽誤了,項目資金可能就撥不下來。」車改正在向基層末梢延伸,改革前進中,欣喜與憂慮同在。對於車改中出現的新問題將來如何消解,林增說:「也只有通過改革的辦法來解決。」(文中黃凡、林增、陳廣運、李青、朱芸、高盛、陳華均為化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課堂教學改革的10大追問(下)
※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審視改革的成就
※改革無需大動干戈
※(4)佛教的改革家——慧能
※如何看待前幾天的中央文件〔2015〕9號《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