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前總統納賽爾曾說,埃及有三大屬性,它是阿拉伯支柱、伊斯蘭支柱和非洲支柱。現在有分析人士說,如果美國把「房子」拆了,就不會有什麼「柱子」了。目前,黎巴嫩與以色列的軍事衝突不斷升級,慢慢地,外界對傷亡數字的敏感度有所下降,人們越來越關心真主黨與以色列冒險「落子」,會對中東大棋局產生怎樣的影響。(chinesenewsnet.com)不少西方媒體分析認為,這局棋似乎對博弈雙方都有好處,伊朗、敘利亞可以藉此極大地刺激中東地區的反美、反以勢力,化解自身壓力;美國則可藉以軍之手打擊伊斯蘭激進勢力和激進國家。最難受的恰恰是貌似看客的阿拉伯國家。在錯綜複雜的矛盾中,埃及、沙特、約旦等國既不能站在真主黨一邊,也不能站在以色列一邊。(chinesenewsnet.com)7月30日,大約100名埃及議員(埃及共有議員450名)走上街頭,抗議以色列空襲黎巴嫩的迦納村。他們舉著各色標語,有的寫著「支持真主黨」,有的寫著「迦納村慘案是阿拉伯領導人送給以色列的禮物」。議員們在給阿拉伯國家聯盟的備忘錄中,要求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斷交,要求埃及立即驅逐以色列大使。(chinesenewsnet.com)部分議員還要求強化阿拉伯聯合防禦條約,共同應對以色列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侵略,同時加強「抵制以色列委員會」的功能,呼籲人們對以色列、美國的商品進行抵制等。此前不久,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明日黨等10多個黨派曾發表聲明,一致要求政府出兵,保護黎巴嫩人民,維護阿拉伯國家的起碼尊嚴。(chinesenewsnet.com)在民間,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認為作戰沒有意義。一個名叫法伍齊·胡薩姆的政府工作人員說:「納斯魯拉是一個偉大的鬥士,但他的所作所為值得那麼多人為此蒙受苦難嗎?」他表示懷疑地說:「真主黨可以打到海法,可以打到特拉維夫。然後又如何?如果打起仗來,以色列總是要贏的。不管是納斯魯拉,還是敘利亞,或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打倒以色列和美國,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chinesenewsnet.com)民間的另一種聲音則認為,「真主黨是抵抗運動的大師,它代表阿拉伯世界的尊嚴」。黎以衝突爆發後,埃及人舉行了數次反以遊行。示威者舉著前總統納賽爾的畫像,高喊納賽爾時代的軍事口號。也有不少人指著納斯魯拉的畫像說:「我們新的英雄就是這個人。」(chinesenewsnet.com)對此,埃及政府一方面對迦納村事件表示「強烈憤怒」和「全面譴責」。另一方面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7月25日,第二次就「出兵」問題表態說,埃及不會為了保衛真主黨和黎巴嫩,捲入與以色列的戰爭。「那些想讓埃及這樣做的人忘記了,對外冒險的時代已經結束了。」(chinesenewsnet.com)早些時候,穆巴拉克曾表示:「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不會成為勝利者,它只會創造更多的敵人。這場戰爭只會激起阿拉伯對以色列的仇恨,導致更多的反以極端勢力浮出水面。」中東媒體認為,與沙特國王「如果不停止衝突,中東地區將爆發戰爭」的表態相比,穆巴拉克的講話似乎更溫和。(chinesenewsnet.com)埃及的兩難處境只是阿拉伯國家的一個縮影。黎以衝突爆發後,美國總統布希於7月14日給約旦、埃及和沙特領導人打電話,希望他們幫忙平息這場危機。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穆巴拉克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譴責真主黨的「冒險主義不符合阿拉伯利益」。此後不久,沙特的一位發言人也進行了類似譴責。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撰文稱,阿盟批評真主黨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這對阿盟來說是史無前例的。(chinesenewsnet.com)因為在與以色列的對抗中,它從未批評過阿拉伯人一方。隨著事態的發展,阿拉伯各國政府也開始嚴厲譴責以色列,但它們一致的要求是馬上停火。阿盟協議中一國受襲各國援手的內容已經沒人再提了。除了黎以兩國,阿拉伯國家是這場衝突的最大受害者,因為它們受到內外多股力量的夾擊。(chinesenewsnet.com)首先,阿拉伯國家的民眾與政府在反美、反以問題上的認識差異是最難彌合的。冷戰時期,中東出了一批政治強人,他們以納賽爾為首,強調阿拉伯主義,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一些學者表示,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埃及開始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阿拉伯利益放在第二位。此後,埃及國內形成了一種分化。政府領導人更加看重國家利益,因此採取了與美國接近的政策。(chinesenewsnet.com)而國內不少民眾則出於民族和宗教原因,依然堅持反美、反以立場。持這種立場的人得不到政府支持,遂轉而支持極端勢力。例如,1977年11月,在沒有與任何阿拉伯領導人事先通氣的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隻身飛往耶路撒冷,次年埃以簽署戴維營協議,1979年兩締結和平條約。薩達特的行為激怒了阿拉伯國家,也激怒了埃及人,外長法赫米第一個辭職。(chinesenewsnet.com)最後,薩達特於1981年倒在了本國同胞的槍口下。類似情況不僅延續到了現在,而且在不少阿拉伯國家都存在。因此,每當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用兵時,民族矛盾都會內化為阿拉伯國家的社會矛盾。民眾不斷指責政府軟弱無能。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國家總是對自己的表態謹之又謹,生怕引起社會動蕩。(chinesenewsnet.com)其次,激進政治力量的崛起造成了政權危機。由於美國一味在中東推行民主,不少激進甚至極端的政治勢力通過選舉進入了各國政治體系。美國原想通過這種方式「消化」這些政治勢力,但現在看來,效果正相反。這些勢力大多與宗教相結合,它們來自草根,與傳統文化和社會相輔相成,有著極強的使命感和強大的政治動員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一直以現存政治的異己力量存在。(chinesenewsnet.com)經過幾十年的政治動員,中東地區已被高度政治化,從受過教育的階層到平民,人們的政治意識都很強。政府在處理阿以矛盾上稍有疏忽,就可能被反對派乘虛而入,危及政權。(chinesenewsnet.com)第三,經濟不振成為重要原因。除產油大國外,長年的阿以衝突和美國兩次出兵中東,使得大部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狀況並不好。它們一方面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另一方面通過與以色列的貿易獲得數量可觀的收入。一旦中東有個風吹草動,以色列進行經濟封鎖,阿拉伯國家的民眾就會無比憤怒。曾有一名技工對西方記者說:「政府宣稱與以色列和平就能帶來繁榮和就業機會。但我們已維持了20多年的和平,卻沒有看到任何繁榮。」在這種經濟壓力下,阿拉伯國家同樣不敢輕易表態。(chinesenewsnet.com)第四,伊朗因素揮之不去。美國的《華盛頓郵報》稱,其實阿拉伯國家也希望通過這次衝突解除真主黨的武裝。因為真主黨的背後是伊朗。與以色列相比,阿拉伯國家更怕伊朗,因為以色列現在對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政權不構成威脅。而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有可能在阿拉伯國家製造分裂,動搖它們的統治。最要命的是伊朗現在扛起了反美、反以大旗,吸引了除教派力量以外的很多民族主義力量。而這些力量又是阿拉伯國家中最不安分的因素。
雖然西方媒體稱伊朗最近在中東的滲透很快,但眾所周知,真正改變中東的是美國。以前提起阿拉伯國家,人們會想到伊斯蘭文明,想到神話,想到沙漠中的綠洲。現在,人們能想到的只有「沙漠」。(chinesenewsnet.com)中東的一盤散沙,伊斯蘭極端主義的崛起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不把它放到西方─伊斯蘭世界交往歷史、中東社會發展進程、伊斯蘭宗教思想、統治集團的長期政策和阿以衝突等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是無法理解、也無法找到破解之道的。而美國反恐政策和後來的民主改造計劃形成於「9·11」事件之後,它以當前的美國安全威脅為主要政策目標,以報復性軍事打擊為主要手段,把拜火教式的善惡兩元論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chinesenewsnet.com)因此,恰如一些美國分析家所言,美國的政策主要是基於信念而不是事實、基於意識形態而不是仔細的得失算計來制定的,因此,美國的中東戰略從一開始就誤入歧途。如果說傳統的美國中東政策可以概括為「以穩定保利益」的話,那麼美國目前的中東政策則可歸納為「以變化求利益」。正是這種無止境的變化,使中東失去了遮風避雨的「大樹」,出現了嚴重的「沙漠化」。
*****************************************************************************
北京於小星信息諮詢部提供各類信息並提供以下籤約服務:
受託對各類信息開展搜集、加工、整理,提供方案、策略、建議、規劃或措施。
參謀、磋商、評議、會診或顧問投資行為的可行性;
大型會議文檔及檔案整理;科技成果密級評價;
受託為外地客戶在北京籌辦大型新聞發布會,產品推介會和相關推廣工作。
受託在北京代辦各項合法事宜。
地址:北京朝陽區麥子店街14-7-001 郵政編碼/PC:100026
電話/Tel:13801068992 電子信箱/E-mail:bjyuxxzxb@sina.com
*******************************************************************************
推薦閱讀:
※雄性領袖——有種男人,霸氣外露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
※屬靈的領袖——保羅
※毛澤東的領袖地位仍然無人能撼動
※領袖的領袖
TAG:中東 | 地區 | 折射 | 困境 | 領袖 | 埃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