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需要加息
07-20
2010年09月21日 06:39 AM 中國不需要加息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葉檀 中國需要的不是加息,而是儘快實現貨幣價格市場化。 在加息傳聞甚囂塵上時,筆者認為政府不會加息,引來一片斥責,反對者自以為弱勢階層的代言人,往往主張加息抑制通脹,凱恩斯經典的通脹靜悄悄掠奪民財的理論,成為反覆吟詠的經典。 要弄清楚中國是否應該加息,必須先弄清楚一個難題,中國帳面貨幣量如此之多,卻沒有造成持續的惡性通脹,這些貨幣到哪裡去了? 受過基礎金融訓練的人,都認為中國將發生惡性通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廣義貨幣供給 M2 與 GDP 之比幾乎是單調遞增的。從1978 年的32%增至1995年的106%,再增至2005年的198%。起碼在廣義貨幣上,我們可以自豪地趕英超美。這還沒到頭,李迅雷先生推演,在未來10年中,如果年均增長12%,則M2將從目前的68.7萬億元增加到284萬億元;如果年均增長15%,則M2將從目前的68.7萬億元增長到340萬億元。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奇怪的是,在此期間,我們卻沒有看到一以貫之的惡性通脹現象,從90年代以來,我國僅經歷了三輪加息周期,第一輪在1993年兩次加息,第二輪在2003年10月一次小幅加息,第三輪始於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止共八次加息,其中以第一次加息通脹最為嚴重,到達兩位數。統計部門的數據可能存在水分,但不存在注水三十年還沒有被公眾發現的可能性,每天的菜籃子就能說明一切。 我們只能從儲蓄、投資與資產的市場化估值尋求答案。 我國的儲蓄率居高不下,經濟由政府投資主導未變,而市場化估值憑空增加了一塊財富。看看央企在A股市場的估值,截至2009年年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佔全部境內上市公司市價總值的比重為34.57%,占流通市值的比重達到26.46%。2009年底滬深股市上市公司總市值達24.27萬億元人民幣,央企所佔的份額達到6.42萬億。 這還不是全部,地方國有資產仍在上市的過程當中,以上海國資重組為例,若到年底上海國資資本證券化率達到30%,這意味著完成證券化的經營性國資將超過2838億元。 證券市場的市值並不能計入M2,但不等於與徹底無關,通過股權抵押可以創造出源源不斷的貨幣,大股東還可以兌現。據深交所公布的的增減持股份數量顯示,從7月份到8月初,中小板董監高(指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其關聯人共減持了7507.6515萬股,合計套現11.3億元。房地產市場可以依法炮製。資本與貨幣市場使得貨幣增加無可阻擋。 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因素是,目前中國面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貨幣購買力在國內下降而在國外上升,是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的典型表現。當我們試圖控制匯率時,控制的不是實際匯率而是名義匯率,在控制的過程中,實際匯率就以國內貨幣貶值的方式,露出了猙獰的通脹面目。擺在公眾面前的是兩付苦藥,或者允許通脹,或者允許升值,兩者必居其一。國內通脹是為了緩解升值壓力,反之,加快升值可以減少通脹壓力。 除非我們可以阻止證券市場的兌現進程,除非我們阻止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否則,貨幣增加就是大勢所趨。 既然大勢不可逆,我們需要關注的有兩點: 第一,在資源與財富大規模估值與分配的過程中,到底誰獲得了資源,是由效率更高的企業與真正的企業家獲得,還是由大而無當、效率低下的企業與偽企業家獲得? 第二,中國的貨幣定價是否能夠實行市場化,在匯率基本自由浮動後,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向德國學習,實行單一的通貨膨脹目標制,使貨幣信用屹立於世界之林。 第二點目前還不具備實現的條件,只能逐步放開利率的浮動區間,小步進行市場化。第一點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問題,直接關係到中國改革的成敗,創業板成為偽成長企業的樂土,而國有企業,我們來看看可笑的中體產業吧。 這家國家體育總局控股的公司,成為行業內部的官僚回收站加養老單位,在政府部門再不能升遷的人、快退休的人甚至有問題的人被任命來做上市公司董事長,最新被立案調查的董事長謝亞龍,做過短跑運動員,做過田徑教練,當過市委副書記,當過足協副主席,在中體產業這家上市公司貽養天年,執掌中體17個月,薪水過百萬,業績變虧損。 這是典型的縮影,說明中國很大一部分財富、資源、貨幣掌握在誰手中。權貴資本主義的最大問題,是權貴之下的低效經濟,通脹不過是生產效率下降的貨幣反應。 不必關注加息,關注資源配置、關注權貴經濟、關注市場的獨立品格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東方霸金:5.24美聯儲決議加息定局,黃金開啟多頭趨勢?
※19,美聯儲出手1
※黃一毅:5.24美聯儲凌晨會議紀要給六月加息澆油
※冉茗玉:5.23美聯儲加息黃金還會跌嗎?早間走勢分析!
※中國加息:意外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