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涵養是我的私利
你的涵養是我的私利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新約·馬太福音》第7章
君山的「注目禮」思想,閃爍著真智慧,能和其光同其塵、抱其朴守其真。
——「皇甫平」評論主筆、《人民日報》前副總編 周瑞金
按:前不久,對「注目禮」的含義再作了點整理,撰成《一萬年太短,直到永恆》。
首先的責任當然在我這個自以為的思想推銷員,你產品推銷不動,顧客何罪之有!但如果就學界而言,尤其把學界或學術視為天下公器的話,矛頭可能得指向學界的學風不正,甚至整個社會的風氣不純。
歷史經驗也表明,一種新思想要走向社會,真正的難度常常不在於說理——注目禮更是近乎簡單得不需要說,而在於說理時也必須進行注目禮的安撫,舒緩別人的情緒,消融別人的意氣。一旦意氣之障不復存在,識見之障就可能迎刃而解,甚至豁然開朗,每個人都將自我發現注目禮。這正是多年來為什麼強調涵養,因為別人的涵養正是我的私利所在。
愛因斯坦說:「要打破人的偏見,比崩解一個原子還難。」這話並不過分,但本人可能算幫助過不少人——包括好一些名家——崩解過原子,儘管眼下「原子彈」還沒有爆炸。以個人經驗,可能沒別的捷徑,最有力的便是人格利器,尤其無私不爭與坦蕩真誠。「情到深處天地動」——信哉!
本文寫於2009年9月,原題《為什麼強調涵養》。
======================================================
如何判斷一個人學問高低呢?不是職稱有多麼高、資歷有多麼深,不是論文有多少篇、著作有多少部,不是頭銜有多麼牛、名氣有多麼大,儘管這一切都屬於外在的表現,而且的確也是硬指標,但反映內在高低最真實的硬指標就寫在每個人的臉上,這就是涵養和氣象!
——題記
我曾多次呼籲,學人們要加強涵養,不僅在一些會議或論壇上吶喊過,也寫過好一些相關文章。這可能比較獨特,因為絕大多數學人們都在強調知識,一有場合就滔滔不絕,一有歧異就據理力爭,涵養的問題似乎不入法眼。一位朋友給我談過這一點:君山,你一直在強調涵養的問題,這極其少見。
之所以強調涵養,並非不重視知識,更非不重視思考,絕非不追求真理,獨獨做起人來,心平氣和,沉靜悠遊,八面玲瓏,把官場的那一套把戲搞到學界來。我的意思是,有知識,必定有涵養;高一層知識,必定高一層涵養;深一層知識,必定深一層涵養——知識與涵養是緊密而不可分的,不能夠重知輕養,更不可唯知棄養。
如何來判斷一個人學問高低呢?這是一個問題,內在的學問是一個軟指標,不太好論高低,張三或許說高,李四可能說低,遠近高低各不同。但外在的表現會存在一個硬指標,是什麼呢?不是職稱有多麼高、資歷有多麼深,不是論文有多少篇、著作有多少部,不是頭銜有多麼牛、名氣有多麼大,儘管這一切都屬於外在的表現,而且的確也是硬指標,但反映內在高低最真實的硬指標就寫在每個人的臉上,這就是涵養和氣象!
相關鏈接:《何謂相?何謂貴相》
此中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內外合一,內在決定外在,外在反映內在,人是一個由內而外的整體。中華哲學儒釋道對這一點毫不含糊,即平常所謂的「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就是聖者必有王者氣象,要沒有外王氣象,就不是真正的聖者,還需要再求知、再求真、再思考。借用基督教的話來講,內聖外王其實就是「道成肉身」。
《二程遺書》上有句話可能說得更明白:「欲知得與不得,於心氣上驗之。思慮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意思就是,有沒有學問,從心氣是不是平實自信就足以判斷,一個人如果高度自信,神完氣足,智深勇沉,知真矣,道得矣。
我曾提出一個說法:求知或者說求真的最終結果,就是人胸懷的完全打開,與眾生通,與萬物通,與天地往來,神情溫婉,舉止豁然。人到這時候已經能完全駕馭自己的心氣,用「注目禮」思想的話來講,就是不再以別人的注目禮為轉移了,歸於大定——用道家的話講,開始結丹了。
這當然很快樂很幸福,可說是全身心的愉悅,正如孟子當年說到的,「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什麼意思呢?一個人有道,那享受啊,就像剛剛做了理療,全身通泰,自由王國;事實上,道家有個明確的說法,就叫「周天通」。
當然也快樂別人,用
不幸的是,就個人的接觸與了解,有知識、無見地、缺涵養,可謂學界通病。當然也不獨學界,只是學界相對更明顯一些。這裡面有不自覺的,可能相當一部分是不自覺的,他們真誠地以為自己真理在握,他們真誠地認為真理就是要壓倒一切。但可能還有一部人有意識放棄涵養,他們認為有個宇宙在旁邊需要咱們去研究,哪有功夫講涵養呢?他們甚至提出:自然科學不是做人,更與人無干,要什麼涵養呢?
這是典型的為知識而知識,事實上,即便自然科學,目的也是為人類追求安身立命,這應該也正是大科學家最後也都一個個走向終極思考的原因。怎麼說呢?現假設人類已掌握無限能量的粒子加速器,乃至無限速度的宇宙飛船,把所謂客觀外在的宇宙從宏觀到微觀都摸索了一通遍,想知道的全知道了,甚至不想知道的也知道了,那又怎樣——如果不切身心的話,不就宇宙如此這般嗎,與爾何干!要害還是在於安身立命。
相關鏈接《學問有止境,修養無極限》
這就是我為什麼強調涵養,知識與涵養原本緊密而不可分,知識的終極正表現為甚至唯一表現為涵養。如果從營銷的角度講,一個人缺乏涵養,就是發現真理,也可能不能完成推銷,由己及人。馬克思墓志銘說得好,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多位朋友看到我自稱「思想推銷員」,就問起我注目禮思想推銷得如何。我有時候回答「還不太成功」,有時候回答「現在進行時」,但常常也補充一句:注目禮思想的崛起勢不可擋!
有接觸較近、了解較多的朋友問責我為什麼不急,怎麼急呢,瓜擺上攤了,王婆婆也吆喝了,別人不買著去解渴,那是別人的事,我猴急啥?在《銷售就是談戀愛》的演講中,對銷售下過一自認為終極的定義:啟發並引導顧客發現自我!從這一意義上講,俺搞注目禮思想銷售,天下為公,沒有私利!
相關鏈接:《命》
但這也正是我強調涵養的私利所在:一個人如果能端正學風,實事求是,放下偏見和成見,返本歸源,就一定能夠自我發現注目禮,何勞予哉!
=====================================================================
本文寫於2007年11月,對過去多次就學風與涵養的呼籲進行了總結。
再談學風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一次大規模的思想教育運動,這就是毛澤東在黨成立20周年之際於聖地延安發動的「延安整風」,1941年5月開始,1945年4月結束,毛澤東本人作了三個著名報告:《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
按教科書的解釋,延安整風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中心是反對教條主義,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統一、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作風。
在教科書之外,對延安整風存在不同的解讀,比如歷史學家高華專著《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就別有一番風味。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在某種程度上,一切歷史也是個人史,遠近高低各不同,勢所難免。
不管情況如何、看法怎樣,延安整風以整頓學風為核心整頓黨風乃至文風,應該肯定。從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看,在重大的思想和政治路線轉折關頭,學風問題都首當其衝。即便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是從大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基督也是從改造學風始其傳道。
就個人的經歷和觀察,深感學風問題極端重要,甚至可以說:學風比學問本身還重要!中華古聖先賢講「內聖外王」,儒家的心法聖典《中庸》明確提出「誠於中必形於外」,都強調內與外是統一的。即是說:可以從外在的學風來看一個人內在的學問,學風反映著一個人的學問是深還是淺,是大還是小,是正還是邪。
正因為如此,曾在多個公開場合談學風問題,2006年6月,在山東大學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上,我揮霍寶貴的發言時間,講了治學的「四要四不要」:
1.要實事求是,不要形式主義;
2.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3.要生動活潑,不要面目可憎;
4.要回歸常識,不要故作高深;
2007年元月,在「大國崛起與文藝復興」研討會上,我截取寶貴的發言時間跑題,提出判斷一個人學問上是否成熟的七大標準:
1.看他是不是有窮根究底的銳氣;
2.看他是不是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3.看他是不是有為而不爭的淡定;
4.看他是不是有溫暖別人的情懷;
5.看他是不是有啟發他人的柔情;
6.看他是不是有百折不煩的耐心;
7.看他是不是有心平氣和的從容。
2007年4月,根據一段時間來的所見所聞所思,又一次「發憤而作」,提出判斷一種思想理論是否成熟的四大標準:
1.看該理論是否邏輯簡潔並通透;
2.看該理論是否回歸生活和常識;
3.看該理論是否偏離歷史與主流;
4.看該理論基本概念屬不屬原創。
豐富多採的現實生活再一次打動了我,一段時間來又頗有感觸,再說幾點,這就是我所觀察和感受到的「五多五少」:
蜻蜒點水者多,沉潛究竟者少——學界原需要深刻,以思想為志嘛,但不少學者其實屬蜻蜒點水派,淺嘗輒止,沒有沉潛的功夫,甚至相當一部分根本就沒有在思想上真正下過功夫,拾人牙慧,咿哩哇啦,一知半解。
論資看帽者多,實事求是者少——學界最要講理性,但未能免俗,勢利鬼一大堆,不看真實水平,而看這個人是什麼資歷、有什麼背景、戴什麼帽子,這恐怕正是學界弄虛作假蔚成風氣的重要原因,不看真實水平,騙子當然乘機而入,大顯身手。
風頭主義者多,寧靜致遠者少——學問最需要淡泊寧靜,但真正能坐冷板凳的學者少,鳳毛麟角,更多的是熱衷出場,喜歡出彩,沉不住氣,惟恐自己沒有「注目禮」,惟恐自己的一知半解別人不知不解。
私意自用者多,虛懷若谷者少——學問最需要客觀,而客觀來自於虛心,但學者們往往也是教別人虛心易,要自己虛懷難,不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思想,更不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意見,專斷和自私不亞於任何俗界之人。
山頭主義者多,五湖四海者少——學問最需要包容,兼聽則明嘛,但學界心態開放的人少,具有啟發和引導意識的學者更是罕見,更多的只是自己那一灘淺水,遠不是五湖四海,文人相輕和山頭割據可謂通病。
我沒有說全部,但的確有相當一部分學者專家掉在這「五多五少」的一二情境中難以自拔——還會有思想嗎?說思想太沉重,即便把思想擺在這樣的專家學者面前,也會有眼不識泰山。基督當年的遭遇就正是這樣的情況,法利賽人口口聲聲要拜神,天天日日都讀經,可神來到他們當中的時候,他們卻又識不得,反而是抗拒和侮辱,乃至最後要了耶穌的寶血。有「布爾什維克」當年也曾經指著毛澤東同志的鼻子說:你不懂馬克思主義,充其量是曉得一些「三國演義」。歷史後來扇給這些布爾什維克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殷鑒不遠,謹以此與學人們共誡勉:
1.莫蜻蜒點水,要沉潛究竟;
2.莫論資看帽,要實事求是;
3.莫風頭主義,要寧靜致遠;
4.莫私意自用,要虛懷若谷;
5.莫山頭主義,要五湖四海。
[學養系列]
命
每臨大事有靜氣
天下英雄誰敵手
誰是高人?如何識別高人
何謂謙虛?如何識別謙虛
何謂城府?何謂城府高深
何謂相?何謂貴相
超越自私,內聖外王
學問乃大丈夫事
為什麼強調涵養
溫良如玉茅於軾
推薦閱讀:
※善忘,是人生的一種涵養 (哲理散文)
※讓步,是尊重,也是涵養
※培育好家風 涵養好作風
※10條做人的涵養(經典收藏版)
TAG: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