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的記憶之二十六:訪府學衚衕
衚衕的記憶之二十六:
文風氣節萬古存
----訪府學衚衕
陣雨
文丞相祠:文天祥被囚禁、也是他寫《正氣歌》的地方北京府學衚衕,可謂文物舊跡甚多,譬如衚衕東口的段祺瑞任北洋政府總理時的住所(現為北京市武警第一支隊駐地)。譬如衚衕西口36號院「天春園」舊址(現北京市文物局)。這些處所過去名聲顯赫,普通百姓只能怯而望之。然而,這些處所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真的不那麼重要。但位於衚衕63號院的順天府學(現為府學衚衕小學)和65號院的文丞相祠,卻令我心生敬意。其中緣由:一則崇文是我的天性;二則敬重民族英雄,是我溶於血脈的本性。我不敢奢談文化或歷史,甚至深深感到自己文字功底都很淺顯。我更不敢妄談「帶長劍兮挾秦弓」,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大,到底能不能經受住民族和國家生死存亡之時的檢驗。但有一點我必須要說,我尊重文化,敬重英雄。因此參訪府學衚衕,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那天來到府學衚衕,恰逢臘月二十,節氣雖已是立春第四天頭兒,但空氣卻流動著陣陣的寒意。望著清澈明媚的陽光,吐納的卻是清冷冰涼的氣息。然而長數百、寬三米的府學衚衕並不顯得冷寂,尤其西衚衕口往往複復,來回穿梭的人群,著實令府學衚衕顯得很有生氣。我發現,就在緊把衚衕口兒北側的一間小屋前,丹青飄香,八哥鳴唱,松獅搖尾,貓咪跳躍。我又見屋檐下兩盞大紅燈籠,在微風之中,搖曳著吉祥,彷彿已將臘月的府學衚衕提前帶入春節喜慶的氛圍。
眼前的所見,令我興奮,而更吸引我的,卻是衚衕西口北側布局嚴謹且氣勢非凡的學宮與孔廟了,嚴格地說,學宮和孔廟,應該屬於順天府學,俺過去的建制,一般學府,都應該設有學宮和孔廟。立於衚衕口兒的路邊,我看到欞星門高高昂立,其上方藍底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輝。欞星門是孔廟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媲美。如今的學宮和孔廟雖然不供遊人參觀,我自然也不得入內,但透過欄杆投向院子的目光,充滿的是敬仰。我也想著,有朝一日,一定進得院內,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觀察和閱讀,讀出文化,讀出禮儀,讀出內涵,讀出一個溫文爾雅,知行達禮的我。
慢慢向東行走,不遠處的一座大院,便是順天府學了。這是一座傳奇和幸運的院落。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今的順天府學已經演進成府學衚衕小學了。就在這座大院,還真深藏著不少故事呢!
原來這座大院最早是元代的一座寺廟,叫報恩寺。據說,元末有一和尚在此建寺,建成之後,佛像還尚未來得及安置,明朝大軍就攻人了大都。和尚心急如焚,非常擔心剛剛建好的寺院被明軍佔用。可就在這時,他湊巧聽說明軍尊崇儒學,所到之處,對孔聖人的處所都會加以保護。於是惶恐中急中生智,將一木製孔子像置於廟內。明軍果然不再進入。可是,孔子像自從置內,寺廟也不可他用了。到了明洪武初年,明建都南京,大都改為北平府。元代的國子監改為北平府學,報恩寺便作為大興縣學了。歲至明永樂元年(1403),北平升為順天府,府學又改回國子監,同時撤大興、宛平縣學,將大興縣學升為順天府學。及至大清朝,順天府學的名字一直未變,衚衕名稱也沿用未變。順天府學,成了明清兩朝北京士子進修、學習、考試的地方。
這座院落,自從1368年興建,至今已經有647年的歷史。光緒二十五年(1903年),順天府學東半部被改為「順天府高等小學堂」,這是我國歷史上較早的近代小學。後來又改名為「京師公立第十八小學校」、「北平市市立府學衚衕小學」、「北京市三區中心小學」,現在的名字為「府學衚衕小學」。現在的府學衚衕小學,是北京最著名的小學之一,這裡不但擁有現代的教學設施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校園文化,使之彰顯著獨特鮮明的「教育博物館」式學校特色。那天,當我來到府學衚衕小學時,孩子們早已放假,在院內的台階上,一位值班的女教師對我說:「我們的小學,有著特有的地理優勢。校內,有大成殿、明倫堂、奎星閣等建築,東側則是文丞相祠。厚重的歷史文化,對培養和鑄造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意義」。
站在府學小學院內,望著古色古香的校園環境,我深深為孩子們能有這樣的學習環境而高興。
邁出校園,眼睛細細品讀著學校大門上的一幅幅楹聯:「道契英華開雲蔚」,「風集桃李胤芳芬」…… 讀著讀著,心靈的界面彷彿有一種聲音在召喚。於是,我開始幻想返老還童,以期能在這所小學讀上幾年書,進而在學業上有所收穫,在靈魂上有所凈化。
緊挨順天府學的一處院子,便是文丞相祠了。這座標記63號的院落,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遭囚禁的地方。為弘揚他的愛國精神,1376年明洪武九年,明朝政府在此建成了祠堂,以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祠堂現存大門、前殿和後殿。不談祠堂的建制,當我看到「文丞相祠」這四個字的時候,內心深處,早已倏然生成無限的敬意。
少年時期,我就曾讀過文天祥的詩詞《過零丁洋》,尤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其間蘊含的氣節和品質,始終影響著我的人生。這兩句千古絕唱,同時又造就了多少英雄人物?時至今日,這兩句詩,依然成為人們報效祖國的座右銘並砥礪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勵志報國。我也讀過文天祥就在這裡寫成的《正氣歌》,其字裡行間抒發的浩然正氣,又激蕩著多少中國人的胸懷和壯志?至今,讀起其中的段落,依然壯懷激烈。我們讚歎岳飛精忠報國「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的氣概,我們更應敬仰文天祥「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的「生死觀」和不屈不撓的無畏精神。
走進院落,目光所及的一切,令我熱血沸騰。漸入靈魂時,又是無盡的悲壯和感懷。我看到的那些匾額,無論掛於門楣還是正堂之上,無不讓我壯懷激烈。看到那些楹聯,無論掛於門柱還是屋內的牆面,無不洗滌我的靈魂。尤其書於東牆上的《正氣歌》,細聲讀著,卻是蕩氣迴腸。入眼「浩然之氣」、「古誼忠肝」、「天地正氣」、「秉直無私」等匾額,入眼「雷潛九地聲元在,月暗千山魂再明」、「正氣識孤忠無愧丹心昭日月,法天輪對榮長縈青史壯乾坤」等楹聯,再聯想起文天祥愛國之真情,不屈之氣節,又有誰不為之肅然起敬呢?
在文丞相祠,還有毛澤東等領袖人物的墨跡,也有劉炳森、李鐸等著名書法家和「楚辭泰斗」文懷沙老人等人的墨跡……所有這些墨跡,說明一個道理:愛國之人,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是偉人名人心目中的英雄!
我深深思考著,文天祥身為宋臣,堅持抗元,即使被捕囚禁於此,受盡百般蹂躪折磨,依然表現出百折不撓的精神和氣概。當面對大元皇帝的勸降與利誘,民族氣節依然巋然不動。如今,文天祥慷慨就義已732年,但他留下的不朽詩篇和凜然大義,卻永昭日月,代代相傳。
走出文丞相祠,對面馬路南側,就是崇禎皇帝的貴妃田秀英的娘家「天春園」舊址。這裡據傳吳三桂和陳圓圓還演繹過傳奇的人生大戲和悲壯哀婉的愛情故事。吳三桂「一發衝冠為紅顏」飽受爭議。陳圓圓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天下聞名。這些自然為衚衕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但其中又有多少深刻的內涵呢?在衚衕東口,也有段祺瑞任北洋政府總理時曾經的住所。如今這裡即不能參觀,甚至門前都不能拍照。其實就是走進大院,又有多少更積極的意義所在呢?但順天府學與文丞相祠不同,它們為府學衚衕留下了深刻的註腳,更彰顯著傳統文化的無盡魅力,光照著萬世敬仰的民族精神。它們給我帶來的感觸和收穫是如此之多,以至回到家裡的我還留下小詩一首:「府學衚衕歲月長,孔廟文祠總流芳。行走於此幡然悟,禮數氣節可安邦」。我還想,有機會一定帶兒子去看看,將來有了孫子一定還要帶著孫子去看看,以在那裡長學問,增正氣!(2940)
----
----
----
----
----
----
順天府學(府學衚衕小學)大門
-----
----
----
----
----
----
----
----
順天府學內景1
順天府學內景2
----
文丞相祠
----
----
《正氣歌》前部
----
----
----
----
----
----
-----
----
----
----
----
----
----
----
----
----
----
文天祥書寫的「和平里」
後殿
----
----
文天祥手植的棗樹,頭向南方心向宋
----
----
----
----
----
北京市文物局,崇禎皇帝的貴妃田秀英的娘家田府「天春園」舊址
一處四合院
----
----
----
----
----
府學衚衕東口的一家酒店附:文天祥詩詞二首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歌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塗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陣陣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屍、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
(1236—1283),男,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宋朝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祐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召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組建了一支萬餘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元軍佔領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佔領。於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儘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過許多艱難險阻,於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到達福州,被宋端宗任命為右丞相。文天祥對張世傑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後轉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岩、梅州等地,聯絡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鬥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於都)獲得大捷後,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恆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市。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於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南宋在?山滅亡後,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來勸降。文天祥北跪於地,痛哭流涕,對趙?說:「聖駕請回!」趙?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於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鬆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在還有甚麼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願早死!」孛羅大發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願為正義而死,關押我也不怕!」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儘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裡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網摘)
推薦閱讀:
※孩子記憶力下降 孩子厭學不想上課怎麼辦
※Nature子刊:你也有一座和「卷福」類似的「記憶宮殿」
※筆在記憶中淡忘
※草木記憶
※魚兒* 桃色記憶 -短袖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