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看《千萬別學英語》的五個階段

近日閑暇,碼些文字在這裡,一來希望能對正在千萬之路上努力的朋友有所幫助,二來是對各位前輩和高手對本人以前的幫助聊表答謝之意。過幾日再忙起來,恐怕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iori網友所言極是,「千萬雖然很系統,但方法並不細,具體的細節大家應該因人而異,在前人的經驗上找到屬於自己的創新。」本人也以為,韓國人老鄭雖然給了我們一個有效的方法,但因該方法是在小說體的書中介紹的,所以難免只是提綱攜領。我想,這可能就是千萬法會引起這麼多爭論甚至爭議的主要原因吧。然而我們不能不說,老鄭還是有其過人之處,因為英語學習本無定法。遠的不說,在中國大地上,用各種方法學好英文的人也早已比比皆是了。但是,千萬法的這個特點,使得我們這些早就習慣了老師教什麼學什麼的人,在開始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多少會有些無所事從的感覺。於是,很多人為了尋找那種心裡踏實的感覺,開始為各個階段進行量化。這本無可厚非,然而我見到有網友因為達不到自己事先定下的量化標準而焦急萬分,甚至對自己的能力和這個方法產生疑問,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其實很久之前,網友RBF 、戎錫雲、王智永等等(排名不全且不分先後,呵呵)早就有文闡述了千萬之精髓和各階段使用方法。然而因為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所以本人也厚顏來羅嗦幾句。因為方法前輩已有諸多闡述,這裡僅談一下我對各階段的看法。第一階段,按老鄭的說法,叫打通耳朵,完全聽清。方法無須說,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詳。現在回頭看這一階段,我認為是鍛煉我們的耳朵能夠聽清英語語音,熟悉英美人說話的方式和語調,從而保證以後能自然地從日常對話中吸收英語。1,聽清的問題。我的感覺是不用刻意地集中精力去分辨,就能把一個個單詞從語流中分離出來。也就是說,當你隨意地聽英語時,如果能夠確定你聽到了每一個單詞,而不是含糊的一句話或是一個短語的時候,就是聽清了。當然這些單詞你可能有些還不知道是哪一個,但是你對它的發音已經很熟悉了。如果你仍不放心,給你個建議,把你耳機的音量調到原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小,只要能聽到聲音就可以。這時如果你感覺磁帶中的每個單詞還是清清楚楚地往你耳朵里鑽,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達到了聽清的要求。書中所說的聽到一個單詞的時候腦子中會有以後的單詞的發音,不過是你對這種語音更加熟悉以後的自然反應而已。你可以繼續直到這種情況出現,畢竟聽的越多,對聽力的鍛煉會越有好處,特別是初學的時候。然而我個人的體會是,不這麼做也不會有問題,因為聽清後我們的耳朵已經適應了英語的發音。這裡我想說,時間允許的話,應該至少聽完兩盤磁帶。當然,這不是說用一盤磁帶達不到目的,而是因為英語象漢語一樣,每個字的發音在不同的場景下、不同的人口中、用不同的語氣說的時候會有所變化,聽的多了,耳朵就能適應這種變化。這樣,在你將來真正與外國人交流時,即使有些音他們發的含糊不清,一帶而過,你也會很自然的聽出他們講的是什麼。換句話說,你才能無障礙地自然吸收你所聽到的英語。2,關於一聽就懂。不斷有網友因為聽音時理解了對話的意思而發帖提問。我的看法是,遇到這種現象,你首先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符合要求,即只追尋聲音不問漢語解釋。如果你做到了,沒有進行翻譯卻仍然產生了上述現象,那麼這是正常的。任何語言都是表達意思的工具,如果一種語言人們聽了之後腦中不會有任何反應,那麼這種語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經歷這種現象的人,絕大多數應該是原來有較好的辭彙基礎。掌握了一定數量的辭彙後(儘管這種掌握是用傳統方法做到的),聽音時遇到自己早已熟知的詞,自然理解其含義也就不足為怪了。相同的現象還有腦中會出現所聽的英語單詞。不過還是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一階段的目的是鍛煉耳朵對聲音的適應能力,所以一、千萬不要試圖去了解每個字的漢語意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翻譯。當然,由於我們大都在學校學過英語,探究所聽到單詞的漢語意思有時是下意識的不自覺行為,很難完全避免。但是為了打通耳朵,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翻譯的時候,最好立即打住。只有這樣聽力才能真正提高。二、千萬不要在這個階段對照文本。邊看文本邊聽的結果會是聽力的鍛煉效果大打折扣,雖然這種做法從理論上講最終也應該能夠練好聽力,但是這個過程會很長,而那恰恰不是我們想要的。因為我相信很多朋友跟我一樣,採用千萬法的目的是想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學好英文。3,用耳機還是音箱。其實,無論用什麼工具,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老鄭之所以推薦耳機,我想是因為用耳機聲音會聽起來更清晰,更容易辨音,因而可以盡量減少打通耳朵所用的時間,僅此而已。從這個角度看,用耳機還是音箱也就是因人而異的了,如果你不習慣耳機,用音箱也不是不行,何況現實生活中,除了專業的報務人員等特殊工作者,人們用耳機聽聲音的機會還是不多的。以我對第二階段的理解,它是進一步鞏固聽力,進而模仿語言學習如何說話的階段。正如我以前的帖子中所說,我個人沒有嚴格按照老鄭的方法來做。不過我還是想說幾句,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指正。1,聽音製作跟讀(模仿)的腳本。千萬法的聽寫特點是不問單詞拼寫,只是記錄聲音。這說明這步的目的其實是進一步鞏固我們在第一階段已經鍛煉的聽力。因為要記錄,所以這時你會發現有些地方雖然自己覺得聽清了,但其實沒有,所以你的聽力會在聽寫之後更進一步。典型的例子是那些所謂介詞,如of,the等等。舉個電影(While You Were Sleeping)中的例子,Lucy在Peter家慶祝聖誕後第二天早上準備離開的時候,Jack曾對她說了句話:Lucy,welcome to the family.但是當你開始聽的時候你會覺得他說的是welcome to family。另一個例子是真實的,我的朋友在平時說who這個字的時候,跟我們一樣發音。但是有一次我發現他快速說話的時候,這個字已經變成了Woo這個音,當然發音比Woo短促多了,如果不注意很難聽到。其實,有這種現象是因為外國人在正常講話的時候會把這些字發地很輕,以至於我們認為他們根本沒說。可是,如果你一遍遍翻來覆去的聽的時候,還是能聽到的,只不過這些音很弱,好像沒有而已。聲音的例子很難用文字來表達,就不再舉了,大家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聽寫既然是為了鍛煉聽力,那麼我們的方法就應該是以句子為單位(因為人們說話是這樣),反覆聽到完全聽清(盡量不漏任何音),然後忠實記錄下來(不問單詞拼法)。要注意的是,記錄時一定要充實於語音,確切地說是自己的耳朵。而不要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語法,在認為該有這個詞而沒有聽到的時候將它添上。那樣的記錄只能在後來給自己一種錯覺,認為自己的聽力已經不錯了。2,聲音模仿。如何模仿自不必多言,但是模仿到何種程度才算過關?我的看法是,模仿到單詞的發音跟磁帶中一樣,語調(不是說話的腔調)接近他們說話的語調就可以了。單詞發音要盡量做到模仿的一摸一樣,因為發音不準或者有誤別人很難甚至會誤解你的意思。曾聽到外國朋友說他對某人說的話完全聽不懂,我很好奇,仔細聽過才發現那人其實是把很多單詞的音發錯了。不過我能理解他的意思,可能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的原因吧。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我覺得中國人之間似乎很容易就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即使他的發音很不準,到現在我還沒找到其中的原因。扯遠了,呵呵。另一個例子是我的,很不好意思,有次跟朋友聊天,談到我們的火鍋。我向他介紹火鍋里要先放湯的時候,不小心發成了soap這個音。他很奇怪的問我,Are you sure?我說,Yep。他再問,Do you mean that kind of soap we use in the toilet?這時我才意識到我把音發錯了,鬧了笑話。單詞發音的重要可見一斑。至於語調,我的觀點是盡量模仿,做到接近就可以了。如果你能惟妙惟肖當然好,如果始終做不到,也不要過於擔心,更不應該成為放棄的理由。現在即使是英語為母語的人講話語調也是各不相同,更別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了。這點大家只要看看或者聽聽CNN、BBC或ABC的現場採訪就立刻明白。而且,美、加、澳等國的當地人已經習慣了世界各國各種腔調的英語,你的語調跟他們有些不同,不會對交流有任何影響。可能追求完美的人不會同意我的觀點,但還是那句話,我學英文是為了交流,所以夠用就好。還有就是外國人的腔調和發音方式,我覺得至少在初學英語的時候沒有必要追求。我曾經觀察過很小就到國外的同胞講話,他們說話的腔調和我們非常不同,已經變的很local了。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和老外一樣,發音的口腔位置和我們有差別。這給了我兩點啟事:一是我們中國人是完全可以模仿的和外國人發音一模一樣的;二是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時間和實用角度出發,似乎大多數人沒有必要在這上面花費過多的精力。3,關於確認單詞。很多網友有疑問,只記錄聲音,會記下很多字典查不到的長詞。如果不確認,怎麼才能知道是什麼詞?這些朋友還是有些著急了,原因我想還是出於對不能掌握單詞的擔心,說白了還是因為我們習慣了那種學一個單詞「掌握」一個的傳統方法,否則心裡會覺得不踏實。放心,這時不會的單詞以後肯定能得到確認,也一定能掌握,只不過現在時辰未到。我在第四階段做聽寫的時候,聽到一個字:mustard。當時我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種調料,因為主人公說它的時候是在買熱狗。但是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它如何拼寫,只好根據發音寫了個mustered。後來用辭典確認拼寫,我試著查muster,master,marster等等幾乎所有我能根據發音想到的拼法,但是要麼是字典中根本沒有,要麼和調料無關,顯然不是他們說的那個。於是我就放在一邊,不在管它了。到了後來的繼續抄讀字典的階段,不知從哪個詞引到了這個單詞,當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時候,就立刻知道了,這不就是我聽到的那個一直沒找到的單詞嗎?我想,這應該就是老鄭所說的方法,不過這對大家的好奇心可是個鍛煉哦。第三階段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培養我們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說話能力,當然附帶著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會提高。這階段最多的還是對光朗讀就能掌握辭彙的懷疑,因為開始讀字典的時候很多朋友象本人一樣,腦子裡根本形成不了清楚的概念,而是混沌一團,遠不如背單詞、讀、背課文顯得踏實實在。所以這階段是最需要毅力來堅持的,我可以確定地說,用這個方法絕對能掌握辭彙,而且掌握地非常牢。同時,我們最大的收穫會是:當你進行第三階段的時候,你的英語思維已經從開始了。1,漢語思維到英語思維的轉換。前兩天看到優優草莓網友發帖問大家轉換到英語思維的感覺和過程,這裡順便說一下我的做法和感受。記得我剛開始進行第三階段的時候,每天用A4的本子抄兩頁或者多一點,然後狂讀,經常讀完後嘴都覺得難受。但是因為生字太多,讀完後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清楚的感覺,還是糊裡糊塗。但這時我從前兩個階段的完成中已經找到了信心,認為只要按這種方法進行下去,應該沒有問題。當然我這麼做的同時,心裡還是稍稍有點懷疑的,呵呵。隨著抄讀的數量越來越多,我發覺解釋中的生字越來越少,解釋越來越容易理解。突然有一天(這麼說是以前我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漸進的而不是一蹴而就,也就是哲學中量變質變的道理),我發現當我讀一個單詞解釋的時候,會立刻在腦中形成一種理解,而這種理解不是基於相應的漢語意思,因為有些字的漢語解釋是什麼我還不知道。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動詞),讀著解釋腦中會浮現出一個場景,而不是相應的漢語辭彙。我知道,我開始能用英語思維了。當然,在剛剛開始的時候,因為一句話中有不少陌生面孔,對那些熟悉的,我也會不自覺地想到它的漢語意思。但是只要我意識到了,我會立刻告訴自己,不要翻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朗讀和聽自己的聲音上去。所以不要怕會有翻譯,怕的是意識到後不糾正。後來就是去聊天了,剛開始時就象我以前說的,還是會有翻譯的過程,以至於對方總認為我在同時跟幾個人聊而跟我說byebye,非常鬱悶。隨著抄讀字典量的增加,我對英文句式也越來越熟悉,漸漸地,我看到一句英文的時候,腦中開始直接反應出相應的英文回答,然後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說法打上去而已。其他場景下(比如面對面聊天)的情況基本相同,不再贅述。這個過程很實在,但是也很需要時間,所以我前幾天寫了英語思維是個漸進過程一帖,算是給大家提個醒,學英文真的需要一顆平常心。2,說話的能力及自然吸收語言的能力。Collins字典是用常用辭彙解釋單詞的,另外它最大的特點也是優點就是用句子解釋單詞。所以我們在不斷抄讀的過程中會很自然的學會說話,即我們可以用常用的辭彙來表達我們的意思。還有一點我覺得特別有用的就是,它可以培養我們自然吸收語言的能力。記得一次我跟一個台灣朋友和一個外國朋友聊天,台灣朋友想說「調料」這個詞的時候,突然停住了,搞得我們倆等了他半天。最後他只好用國語問我調料怎麼說,我當時也想不起來,於是我用英文問老外,He is referring to the things that you can add into the food to add or improve the flavor of it, what do you call it?外國朋友馬上說,seasoning。用這種方法學到一個字是不是很容易?我用千萬第三階段學會了用常用辭彙講話,用這種方式我又可以很輕鬆地學到原來不知道的英文,自然地吸收語言,這就是進行第三階段的好處。3。抄讀還是直接朗讀。我個人開始是用紙質字典,後來down了電子版,所以兩種方法都用過,不過大多還是抄讀。我個人的觀點是,如果你能堅持的話,盡量要用抄讀法。原因是這一階段還是我們確認拼寫、學會書面英語的階段。如果你只能聽說,不會寫字,英文水平自然不能算高。說句不好聽的話,頂多達到外國文盲的水平。所以如果你不是對拼寫特別有自信,還是踏踏實實地抄,踏踏實實地讀吧,這裡摻不得假的。雖然直接朗讀會節省時間,但如果要以寫作能力的損失為代價的話,我不會做這樣的事。第四和第五階段,我的看法是對前三個階段在更高層次上的循環。就第四階段而言,有了前面的基礎,把一部或幾步電影重複一下三個階段並不是特別困難的事。這裡的具體問題在於,電影中的語言更接近真實生活,所以有時追求完全聽清所有聲音是非常困難的。很慚愧,到現在我沒有做到。我個人覺得這不是因為我們聽不清語音本身,而是太多的背景音和噪音使他們無法聽到。不知有沒有人在這階段做到完全聽清,如有,希望能介紹一下經驗。不過,經歷第四階段後,無論聽力、對文化的理解能力、還是英語思維的能力都會感覺到有個提高。第五階段的方法確實沒什麼可說的。只是對報紙的選擇還是要注意一下,老鄭推薦美國出版的報紙我想是為了和他整個方法是美語學習方法有關。就我本人來說,我覺得只要是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出的報紙都可以用,因為現在英美等國的英語本來就有趨同的現象。至於報紙的內容,我不主張選擇那種替政府說話的報紙,因為他們的用詞會非常正式,上面有些詞甚至連當地人說話、寫文章都用不到一次。所以最好是選擇那種給大眾看的報紙,就是相當於我們國內各種晚報的那種。這類報紙的特點是內容豐富,從新聞報道到體育賽事和經濟分析,從招聘廣告到死亡聲明,無所不包;用詞大眾化,有時報上文章中的句子你就可以直接拿來用,因為他們很多就是當地人說的話。我之所以這麼推薦,一是因為我們的水平還不夠高,二是我們讀報的目的是為了學英語,如果我們只學會那些連說英語的人都不用的英文,我想不出會有什麼作用。最後,我想說一下對文化的理解。按老鄭的說法,第四和第五階段完成後應該就能對美國的文化了解了(當然前提是看美國片,讀美國報)。我覺得其實不然,一個國家的文化是多年積澱的結果,即使象美國這樣年輕的國家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很多文化專家甚至終其一生來研究。說通過幾部電影,一份報紙就能了解未免有些牽強。當然這不等於我們不能了解,我只是說深刻理解是有困難的。但問題是語言本身和文化又是相互溶和在一起的,當你看到聽完一個讓美國人笑的前仰後翻的笑話後中國人一臉茫然的時候就能明白,這個目的不是那麼簡單能達到的。有個澳洲人告訴我,以你現在的英文水平,如果有人把你一個人放到西澳(那裡地方偏僻人煙稀少,所以外國人包括中國人很少,因此我只能講英文),你能做一切你需要做的事,從住宿到吃飯,從買車票到辦理各種手續,跟各種人打交道,然後你能順利回到東岸的悉尼或者墨爾本。但是如果你想達到象一個律師那樣的英文水平,沒有5年的本土經歷你是做不到的,因為很多語言的東西都和我們的文化連在一起了。誠哉斯言!雖然我心裡還是有些不平衡,但細想之下,卻也為我現在用千萬法已經得到的沾沾自喜起來。看來千萬的路,我還要走下去。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是時候重新認識一下我們放假期間的好朋友bed 這個詞了
一款專業又實用的英文詞典App
孩子學英語有這麼大個捷徑你竟然沒去走?!為實現雙語養育親自學英語,是我為孩子做過最拼的事!
《經濟學人》180331-AI Spy AI間諜
幫助孩子學英語的十個方法

TAG: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