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蟾蜍
64中華大蟾蜍編輯中華大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爛草中冬眠。其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遊動。冬季多在水底泥中。白晝潛伏,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動。以捕獲蝸牛、蛞蝓、螞蟻、甲蟲與蛾類等動物為食。中文學名中華大蟾蜍拉丁學名Bufo bufogargarizans別稱大蟾蜍、癩肚子、癩蛤蟆界動物界綱兩棲綱目無尾目科蟾蜍科屬蟾蜍屬分布區域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西北都有分布。俄羅斯、朝鮮也有分布。目錄1形態描述2地理分布3生活習性4生殖方式5養殖技術建池苗種培育成蟾養殖6採集蟾酥1形態描述編輯中華大蟾蜍形如蛙,體粗壯,體長10cm以上,雄性較小,皮膚粗糙,全身布滿大小不等的園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舌分叉,可隨時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捲入口中。舌面含有大量粘液。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突出,對活動著的物體較敏感,對靜止的物體遲鈍。眼後方有圓形鼓膜,頭頂部兩側有大而長的耳後腺1個。軀體粗而寬。在繁殖季節,雄蟾蜍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斑紋;雌蟾背面斑紋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四肢粗壯,前肢短、後肢長,趾端無蹼,步行緩慢。雄蟾前肢內側3指(趾)有黑色婚墊,無聲囊。[1]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後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後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跖突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內側3指有黑婚墊,無聲囊。體長79-120毫米。
中華大蟾蜍(4張)2地理分布編輯國內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西南年省區。國外分布在俄羅斯、朝鮮。分布廣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種生境中數量很多。不僅是農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蟲的天敵,而且是動物葯——蟾酥的葯源。但要合理開發利用,不能亂捕濫捉。
中華大蟾蜍(6張)3生活習性編輯中華大蟾蜍屬水陸兩棲爬行動物,喜濕、喜暗、喜暖。白天棲息於河邊、草叢、磚石孔等陰暗潮濕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邊、溝沿、河岸、田邊、菜園、路旁或房屋周圍覓食,夜間和雨後最為活躍,主要以蝸牛、蛞蝓、螞蟻、蚊子、孓孓、蝗蟲、土蠶、金龜子、螻蛄、蠅明及多種有趨光性的蛾蝶為食。氣溫下降至10℃以下,鑽入磚石洞、土穴中或潛入水底冬眠。氣溫回升到10℃以上結束冬眠,在水池朝陽面的淺水區或岸邊活動。4生殖方式編輯中華大蟾蜍為雌雄異體,體外受精,變態前在水中生活,變態後主要在陸地生活。繁殖季節大多在春天,當水溫達12℃以上,在靜水或流動不大的溪邊水草間交配產卵。卵呈黑色,雙行排列於的卵袋裡。5養殖技術編輯建池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向陽安靜的地方建池。大規模養殖應建產卵池、蝌蚪池、成蟾池。產卵池是供蟾蜍產卵時的場所,其面積占整個養殖場面積的1/30-1/20,每個產卵池的面積10-20㎡,長方形,水深30-40cm,並栽植些水草。蝌蚪培育池面積為20-30㎡,水深30 – 50cm。成蟾池面積1000㎡左右,空隙地和水面的比例為2-3.1,池深80cm,坡比1:2,池周築高80cm以上的土牆並抹光滑,或使用其他材料製成防逃設施;池子上面搭遮陽棚,或在四周栽種絲瓜、佛手瓜、葡萄、扁豆等蔓類植物;牆內平地上壘大小不等的若干個洞穴,或放些破舊的空心磚,空隙地上栽種些玉米、大豆、蔬菜及耐濕、蔭的花草等;池中稀植挺水性經濟植物。苗種培育在淮河流域,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蟾蜍產卵盛期,一是在產卵季節雨後在靜水處尋找蟾蜍卵塊,撈回後在池中孵化,每平方米放2500粒卵,溫度18-25℃,3天就可孵化出小蝌蚪。此法必須選擇同一天產的卵,並一次放足,否則孵化時間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響成活率。二是在驚蟄後氣溫穩定在10℃以上,到野外潮濕的地方或淺水邊捕捉越冬成體,選擇健壯、無病無狎、發育良好的個體,雌雄比按3:1放到產卵池內養殖,讓其自行交配、產卵、受精;每天收集卵放到孵化池中孵化;產後的親蟾要另池存放。三是到養殖單位購買優良親蟾或在野外采捕優良親蟾,人工催產孵化。親蟾每平方米放2-3隻。 剛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殼或水草上,靠自身卵黃囊供給營養。2-3天後,小蝌蚪可吃水中藻類或其他料。養殖池提前1周施入少量發酵的豬、牛糞,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後不能再潑灑糞尿,以免傷害應逐漸加深。水質太瘦可投喂些菜葉、魚腸和豬牛血及淘米水或酵母粉,每天1-2次。經半個月培育,體長達3cm。成蟾養殖成蟾養殖方式有3種:一是利用水溝、池塘精養,每平方米水面放幼蟾40-50隻;二是在玉米田、棉花田、稻田及菜地粗養,以自行捕食為主,不另投餌,每1000㎡放幼蟾800-1000隻;三是在果園、花卉、苗圃園中每1000㎡放功蟾1000-1200隻。 蟾蜍喜食蝸牛、螞蟻、蜘蛛、蝗蟲、螻蛄、蚊蟲、葉蟬、金龜子、蜻蜓、隱翅蟲等及螺、小蝦等水生動物與藻類。幼蟾生長快,食量大,食物來源;一是在養殖場上空裝黑光燈,晚上開燈誘蟲;二是將畜禽糞堆積在養殖池陸地上一角,讓其自行誘集與孳生蟲子,供蟾蜍捕食;三是尋挖蚯蚓或配套養殖蚯蚓;四是在無農藥處理過的廁所里撈取蠅蛆,沖洗乾淨消毒後投喂。五是在果園或花卉苗圃中,將雜草與糞便堆積在樹下,繁衍蟲類供食用。如果餌料仍不足時,可用30%餅粕類,40%的屠宰下腳料,25%的麩皮,5%大豆粉做成含蛋白質30%以上的配合飼料馴食投喂。夏秋季池塘應根據水色變化及時灌住新水,保持水質清爽。果園裡或旱作物田內挖2㎡的坑若干個,保持水深15-20cm,供蟾沐浴。作物收穫時,將蟾一同捕起,放在池內養殖待售或者取酥加工。霜降後,氣溫降到10℃以下,蟾蜍隱蔽在土中或鑽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處集群冬眠。越冬期間,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陸地上洞穴要覆蓋柴草保溫。次年驚蟄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蟾蜍開始醒眠、活動、覓食,這時應抓緊投喂。6採集蟾酥編輯蟾蜍有兩大藥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極其珍貴的中藥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後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蟾衣是蟾蜍的角質層表皮。前者可利用鑷子等硬物從蟾蜍體上刮取,後者可由蟾蜍自然蛻殼獲得。 養殖蟾蜍的主要目的是採集蟾酥。6-7月是刮漿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準備好銅製或鋁製或竹製的夾鉗、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簍等工具,後將蟾蜍身上的污漬用清水洗去。左手握信蟾蜍的後腹部,使耳後腺充滿漿液,用夾鉗適當用力夾裂耳後腺,將流出的白漿裝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刮漿。刮漿時忌用鐵器接觸,否則漿液變黑。刮過漿的蟾蜍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濕的地上,防止傷口感染。刮出的漿液在12小時內用60-80目尼龍篩絹或銅篩過濾除雜,過濾後的漿液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曬至七成干,然後放在銅或瓷盆中晒乾製成團酥,也可放在60℃恆溫箱中烘乾。蟾蜍入葯,始見於《本草別錄》,其味辛,性涼,有毒。 歸心、肝、脾、肺經,具有解毒散結、消積利水、殺蟲消疳的功效。現代醫學證明蟾蜍還有局麻、強心、升壓、抗腫瘤等多方面的作用。
推薦閱讀:
※蟾蜍吞蛇
※動物為什麼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為能用它們製作毒品:比如把長頸鹿做成迷幻劑
※蟾蜍
※澳洲狗舔蟾蜍上癮,戒毒所也阻止不了它們復吸
※同為虛擬青蛙偶像,Keroppi和Kermit,誰更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