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丁季峰經驗介紹

丁季峰老師的主要學術觀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繼承發揚,不墨守成規;取長補短,倡導中西醫結合;發揮特長,須尊重科學,制定適應症和禁忌症。丁季峰老師創(扌袞)法推拿,其學術流派是從一指禪推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保存了傳統的一指禪推拿的特點。(扌袞)法其對體體進行有節奏的、剛柔相濟的持續刺激得到了加強,從而使(扌袞)法的刺激滲透到肌內深層而直接作用於患病部位。這是在總結前人推拿手法的經驗,經過數年探索、反覆推敲、改革創新而形成的一種推拿手法。在理論方面融合了現代生理、解剖、病理學等基礎理論,從而指導臨床實踐,形成獨特的以滾法推拿為主學術流派,是對一指禪推拿手法不拘泥於此而作出的改革創新。(扌袞)法推拿的理論基礎不但有傳統的中醫經絡學說,而且把現代生理、解剖、病理學知識與推拿療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辨證與辨病方面,更注重於辨病,對疾病的治療,只有了解病理,才能明確診斷,從而制定治療方案,使療效明顯地提高。推拿療法毋需打針、服藥,具有廉、便、驗的優點,能治療各種疾病。創立滾法推拿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推拿療法的特長,避免盲目治療對推拿帶來的不良後果,特制定了推拿適應症及禁忌症。這在以前的推拿文獻記載中是未見的。(扌袞)法手法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擅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等。對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關鍵是病變的早期治療能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即消除或減輕神經麻痹的程度。如中風後遺症、面神經麻痹、小兒麻痹症等的治療,就是越早進行推拿治療越好。例如中風後遺症常由腦血管意外所致,造成半側肢體活動功能障礙,舌強語謇等。中醫認為由於肝風內動,風中經絡,氣血不通而致偏癱。(扌袞)法對偏癱的治療有獨到的療效,主要掌握以下幾點。1.中風後經搶救脫險,凡神志清醒、血壓穩定二周後即可進行推拿治療。2.治療的重點部位是以脊柱(督脈及膀胱經)為主,輔以患側肢體的各關節,上肢以肩、時、腕關節;下肢以膝、踝關節為主施以(扌袞)法、按法等法,並配合各關節的被動運動,可以改變肌張力,改善關節的活動功能。3.指導患者配合作自主性功能鍛練,能促使關節功能早日恢復。對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原則是早期治療、正確的操作方法、指導功能鍛練,都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對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如肩關節周圍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扭傷、骨關節急、慢性損傷,腱鞘炎等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由於各種疾病的病理及病程的長短等不同,在臨床中注意針對各種疾病在不同病程階段的病理變化,作出不同的治療方案。例如對肩部疾病的治療,就有較為詳細的辨證論治的論述。如:雖然(扌袞)法推拿的適應症在病理上常有不同之處,但大多具有疼痛和運動障礙等相同癥狀,如果不重視各種疾病在病理上的區別,對各種適應症採取千篇一律的方法來對待,就會因具體治法不當而削弱了對某些適應症的治療效果。所在臨床上必須掌握辨證施治的原則。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必須對每一病症都通過細緻周密的臨床檢查來鑒別各種不同的病理改變,分析臨床癥狀的改變和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輕重、病期的長短等區別,結合手法和配合治療運動的實際作用,除了排除那些在病理上非手法的刺激和配合治療運動所能改善的類似適應症的病變外,就是要在它們的共同癥狀中,查出它們的特點,根據其中不同的特點,作出有的放矢的相應配合的治療。例如:崗上肌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和肩關節周圍粘連症,雖然它們都具有肩部、上肢的疼痛和運動障礙等的共同癥狀,但它們都具有各不相同的特點,崗上肌肌腱炎是屬於退化性病變,它的劇痛是發生在上臂外展到達60度~120度範圍內,由於劇痛而使上肢在這範圍內出現運動障礙,這是本症的特點。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反應,其疼痛是較為廣泛的存在於肩部,肩部有明顯的肌肉痙攣,上臂外展或外旋時運動障礙較為嚴重,這是本病的特點。肩關節周圍粘連症在靜止狀態中疼痛並不明顯,但當上肢進行各項動作時,都出現劇痛和運動障礙,這是本症的特點。根據它們不同的特點,具體治法即有下述的區別。崗上肌肌腱炎重點治療部位是在於肱骨大結節崗上肌止點處,手法壓力不宜過輕,在治療的同時,必須配合上臂在外展到60度~120度範圍內的連續不斷的被動運動。肩關節周圍重點治療部位是在肩部肌肉痙攣最明顯之處,手法的壓力宜輕柔,早期不宜配合任何形式的被動運動。隨著疼痛的減輕,壓力須逐漸加強並配合緩慢的較小幅度的上肢被動運動以防止關節周圍組織粘連的形成。本症的疼痛和運動障礙主要是由於肌肉痙攣形致,因此,在肌肉痙攣得到減輕或解除後,疼痛和運動障礙即能改善。肩關節周圍粘連症只有在肩部周圍的粘連組織分離的情況下,疼痛和運動障礙才能解除,但組織發生粘連的部位和粘連程度各有不同,如有的上肢外展方向粘連程度較重而內收方向較輕;有的上臂外旋粘連程度較輕而內收內旋較重等,因此具體治法也因之而不同。一般以粘連程度較重之處作重點治療部位,手法壓力宜深透有力,在治療的同時,還須針對粘連程度輕重的不同,配合各項不同方式的被動運動。以上詳細例舉了對肩部疾病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看出丁在四十年代初就注重於用現代生理、病理、解剖學知識來指導推拿臨床實踐,從而取得較好的療效,為中西醫結合開創了先例。推拿是以各種手法作為治療工具的物理療效,所以對手法操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及對機體刺激強度是否得當,可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手法刺激對人體的生理產生良好的反應,並使病理得到改善,必須要使這種刺激具備剛柔相濟的特徵。所謂剛柔相濟刺激特徵,就是指(扌袞)法等手法對機體所發揮的刺激不但具有適當的強度,而且更富有最大限度的柔軟性。要發揮這種剛柔相濟獨特性的刺激並非任何一般性的手法都能勝任。只有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通過嚴格刻苦的鍛練來提高手法的操作技能後,才能掌握這種技術專長。這種技術專長正是(扌袞)法推拿學術流派的精髓。(扌袞)法推拿即是以其主治手法--(扌袞)法而命名的。(扌袞)法推拿的創立是經過臨床數年潛心研究和探索而形成的,它對於一指禪推拿來講,具有刺激力量強,刺激面廣的特點,因此對(扌袞)法推拿學派中的手法學習,不僅僅是在於學會了它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於掌握手法發揮這種剛柔相濟刺激的操作技能,使它在臨床上,對人體的頸、肩、腰、背、臀及四肢關節部位的疾病和損傷具有較好治療價值。在臨床上,熟練地掌握了(扌袞)法的操作技能,使之發揮剛柔相濟的刺激特徵,能使手法的刺激作用深透到肌肉的深層,這不僅有利於神經功能的調整,而且更能深刻地影響肌肉最基本特性,在改善肌肉的痙攣、麻痹、強直、硬化、攣縮、粘連等肌組織的病態,增強肌肉收縮功能,改善肌張力和彈性以及肌腱、韌帶的靈活性方面,均能直接起到良好作用,從而使它對神系統疾病、運動系統疾病和軟組織損傷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治療因素。案一、包××,女,48歲。初診1999年2月22日。主訴:嘴歪、右眼閉不攏十個月。現病史:去年5月突感嘴向左歪,右眼閉不攏,即刻在美國當地進行治療。經服激素類藥物及理療,癥狀未見好轉。現感神疲乏力,失眠,嘴歪身左側,右眼閉不攏,吃東西食物滯留在頰齒間。舌質淡,苔薄膩,脈沉細少力。檢查:神萎、懶言,口歪向左側,右眼閉不攏,右側額紋,鼻唇溝消失,吹口哨漏氣,不能鼓腮,右側翳風穴,風池穴壓痛。辨證:風中絡脈,營氣不運,肌膚麻木不仁。治則:活血祛風,調和營衛。治法:1.患者仰卧於床,醫者施揉法、按法於患側顏面部,以印堂、陽白、魚腰、太陽、四白、睛明、迎香、人中、地倉、承漿、頰車等穴為主,往返3~5遍。2.患者取坐位,按翳風(雙)、風池(雙)、曲池(雙)、合谷(雙)、按足三里(雙)。診斷:中醫、中風、風中絡脈、營氣不運。西醫:面神經麻痹。按:丁季峰老師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經驗是要抓住發病的早期階段,該患者雖然早期在美國以服激素、理療治療,但收效甚微。其在美國的職業為大學教授,該病久治不愈,對她的心理影響較大。後經家屬聯繫,邀其回國治療。該病雖然耽誤了治療的有效期,但是仍按丁老的治療經驗診治,經過精心的推拿治療,10次後患者睡眠改善,右眼在睡眠時已能閉攏,但閉不緊。經20次治療,嘴歪亦改善,食物滯留頰齒間日益減少。其經50餘次治療,右眼已完全閉攏,嘴歪明顯好轉,僅在大笑時稍向左歪。患者已於8月中旬重返美國講台。返美時已神清氣爽,紅光滿面,與初來時不可相比。案二、高××,男,65歲。初診1999年5月24日。主訴:右側肢體活動欠利5月余。現病史:去年底因高血壓腦溢血昏迷,經送上海長征醫院開顱搶救,去除血塊後留下右側肢體活動障礙,經高壓氧及康復治療,效不顯。現感右側肢體活動障礙,步履乏力易絆跌,需別人扶持方能行走,語言不清,舌右偏紅,面少津,苔薄,脈弦,檢查:血壓145/90mnHg,神清,語言不清。右肩三角肌萎縮,上肢不能上舉、外展、內收及後彎等活動,作上述活動時肩部疼痛劇烈。右腕,指關節呈屈曲痙攣,手腕不能背屈,動則痛甚。右髖、膝、踝關節較僵,伸屈活動阻力較大,右足呈輕度內翻下垂畸形,行走呈劃圈樣步態。辨證:肝腎虧虛,風中經絡,氣血不通。治則: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調補肝腎。治法:1.患者俯卧位:在脊柱(督脈)及膀胱經施以(扌袞)法、按法。然後在患肩後外側施以(扌袞)法,配合外展及側上舉被動運動。再在下肢施(扌袞)法,配合膝、踝關節作屈伸被動運動。2.患者仰卧位:在患側肩、臂、時、腕、指關節處施以(扌袞)法,配合肩關節作外展、上舉、內收等被動運動。患側上臂、前臂及時、腕關節施(扌袞)法後配合作時、腕關節伸屈被動運動。各指關節施以(扌袞)法、捻法,配合屈伸被動運動。按肩(骨禺)yu、肩俞,拿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在患側下肢前外側施以(扌袞)法、按法、拿法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屈被動運動。取穴:髀關、風市、伏兔、足三里、陽陵泉、承山、懸鐘、太沖等。3.指導患者作自主性功能鍛練:如肩關節可拉滑輪、以健肢帶動患肢作上舉、外展等運動。下肢鍛練可扶固定物進行站立,以防跌倒造成新的損傷。鍛練下肢力量,早期以站立為主,隨著下肢力量的增加,可以作下蹲起立運動,次數可隨體力情況增減。診斷:中醫:偏癱:風中經絡,氣血不通。西醫:中風後遺症。按:該患者腦溢血中風,雖經開顱搶救脫險,留下半身不遂後遺症,又經高壓氧及理療等康復治療,癥狀改善不顯。來我處推拿治療10次後,言語較前清晰,患上肢作前上舉時前臂可以過頸部,行走時下肢力量較前增加,步態較前穩定。20次治療後,右上肢上舉運動前臂已過鼻尖,並可單獨行走,不需扶持。30次治療後手已能高舉過頭頂,活動時肩關節、腕關節的疼痛亦有明顯減輕。其他各關節的功能亦得到改善。案三、陳××,男,46歲。初診1994年8月4日。方訴:腰及後下肢痛三天。現病史:患者自進入暑天一月來每天下班回家後在浴盆中冷水浸泡1小時,出水後再躺竹椅休息。3天前患者泡冷水後推躺椅致腰部疼痛,並影響右下肢,腰部疼痛劇烈,不能活動,坐、立亦感困難。舌質暗紅,苔薄白而膩,脈弦緊。檢查:脊柱居中,腰生理曲度變平直,扶入診室,腰活動不能配合,L4~S1棘上及右側L5-S1棘旁壓痛,伴向右下肢放射痛,叩擊腰部亦有放射痛,腰部骶棘肌張力增高,腰後伸試驗(+),直腿抬高:右30度,拉氏征(+),右80度,右拇趾(足石)zhi屈肌力稍弱,右踝反射減弱。腰椎CT片示L5~S1椎間盤向右後方輕度突出,L4~5椎間盤膨出。辨證:寒濕入絡,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治則:行氣活血,溫經散寒,和絡止痛。治法:1.20%甘露醇200ml靜脈加壓滴注。2.丹參注射液16ml加入500ml生理鹽水內靜脈滴注。3.腰臀部及右下肢施以(扌袞)法、按法、拿法配合腰後伸被動活動,腰部斜扳被動活動。取穴:腰部壓痛點、腎俞、大腸俞、環跳、秩邊、季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等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鐘。診斷:中醫:腰痛:寒濕阻絡。西醫:腰椎間盤突出症(L5~S1)醫囑:1.需保暖,避寒濕。2.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練。按:該患者因入夏後每天浸泡在冷水中1小時消暑,日久致寒濕入絡,經絡痹阻,氣血瘀滯造成腰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後水腫導致腰腿痛,由於就診及時,給予脫水消腫,活血化瘀的甘露醇、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後,再每天進行腰及右下肢推拿治療予以溫經散寒,疏通經絡,二天後腰腿痛癥狀明顯減輕,並可下床活動,共連續治療七天,癥狀基本消失而愈。案四、胡××,女,49歲。1999年7月16日初診。主訴:腰痛二天。現病史:昨天彎腰不慎致腰痛,當時即感腰部疼痛,不能伸直,卧床時翻身亦感困難。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弦。檢查:脊柱居中,腰生理曲度消失變平直,L4-S2棘上壓痛,無放射痛,腰後伸(+),直腿抬高均80度,余(-)。辨證: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血失和。治則:行氣活血,調補肝腎,濡養筋骨。治法:1.患者俯卧:腰骶部施(扌袞)法配合腰後伸被動運動。按腎俞、大腸俞、腰陽關等穴。2.患者側卧位:施腰椎斜板被動運動。3.患者仰卧:下肢向腹部作屈膝屈髖被動運動,然後作伸腿被動活動2-3次。最後拿委中、承山穴結束治療。診斷:中醫:腰痛:氣滯血瘀。西醫:腰椎骨關節炎。按:該患者經首次治療後,腰痛即明顯減輕,活動改善。經3次治療,腰痛癥狀已基本消失而愈。案五、胡××,女,49歲。初診1999年7月21日。主訴:右肩關節痛三個月。現病史:三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肩關節疼痛,後彎欠利,不能摸褲袋。舌質淡紅,苔薄,脈細弦。檢查:右肩無腫脹,結節間溝處及喙突處壓痛,前上舉160度,外展80度,後彎虎口平S1椎處(只能在右腋後線處),內收肘尖在右鎖骨中線處。辨證:氣血不足,經絡痹阻。治則:行氣活血,疏經通絡,滑利關節。治法:1.仰卧位:在右肩臂部施以(扌袞)法配合肩關節作外展、內旋、外旋及上舉被動運動。2.健側卧位:在右肩臂外側施(扌袞)法,配合作肩關節前上舉被動運動時(扌袞)法施於腋後緣(肩胛骨外側緣外)。3.坐位:右肩在外展位時滾三角肌前、中、後緣,配合作肩關節內、外旋及上舉、後彎被動活動。拿三角肌,按肩(骨禺)yu、曲池、拿手足里、合谷等穴。搓肩部結束治療。診斷:中醫:肩痹:氣血不足。西醫:肩關節粘連證。按:經三次治療,右肩痛顯減,活動改善,尤以後彎達L3椎處。經八治療治療,上舉已趨正常,外展達90度,內收已在前正中線,後彎可達L1椎。此後因癥狀緩解,患者就診斷斷續續而進展緩慢。案六、萬××,女,40歲。初診1999年9月17日。主訴:腰及右下肢痛2小時。現病史:今天下午拎壺水時不慎致腰痛,並感右下肢發麻,行走困難。原有腰痛史數年。舌暗紅、苔薄、脈弦緊。檢查:脊柱略側彎,腰生理曲度平直,腰活動不能完成,L2-S1棘旁壓痛,以L4-5、L5-S1為甚,伴向右下肢放射痛,腰後伸試驗(+),腰部叩擊痛伴放射痛,直腿抬高:左75度,右70度,拉氏征(+),右下肢感覺、肌力對稱,雙膝,踝反射對稱引出。辨證:腰痛日久,肝腎虧虛,復受外傷,氣血瘀滯。治則:行氣活血、疏經通絡、調補肝腎。治法:1.20%甘露250ml靜脈加壓滴注。2.丹參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3.腰骶部及右下肢施(扌袞)法、按法、拿法配合腰後伸、斜板被動運動。4.腰椎CT攝片示:L4-5椎間盤輕度向後膨隆,L5-S1椎間盤向右後方突出,壓迫硬膜囊,椎小關節增生。診斷:中醫:腰痛,證型:氣滯血瘀。西醫:腰椎間盤突出症(L5-S1)。按:該患者經首次治療,腰腿痛即見減輕,活動亦改善。連續治療5次,腰腿痛明顯緩解,活動功能恢復,共治療10次,患者未再來就診。案七、許××,女,29歲。初診1999年9月16日。主訴:右臀及小腿後外側酸痛半年。現病史:半年前無誘因出現右臀部及小腿外側酸痛,不耐久行,經外院傷科及推拿治療,效不顯。現感右側腰臀部酸脹不適,在行走及站立時右臀及小腿外側酸脹尤甚。舌痰、苔薄、脈細弦。檢查:腰脊柱向左側凸,腰生理曲度存在,腰骶部壓痛(+),腰後伸試驗(+),直腿抬高試驗均達90度,右「4」字試驗股前內側略有牽痛。L1棘突右偏。辨證:風濕勞損,互阻經絡,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治則: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治法:1.腰椎攝片。2.腰骶部及右側臀部、下肢後外側旋以(扌袞)法、按法、配合腰後伸及斜扳被動運動。拿季中、承山穴。診斷:中醫:腰痛。證型:氣滯血瘀。西醫:腰椎骨關節炎。按:該患者腰骶部慢性損傷致氣滯血瘀,經3次治療後,腰骶及右臀、下肢牽痛顯著減輕,經10次治療而愈。案八、殳××,男,40歲。初診1999年9月11日。主訴:項背部痛二月余。現病史;二月前始感項背部酸痛,三周前感右手食指發麻,經服藥治療未見效。現感項背及左臂酸痛,右手發麻。舌質暗紅、苔薄、脈細。檢查:頸居中,生理曲度變平直,頸活動向前32°,向後10°,向右20°,向左15°,C4棘突右偏且壓痛,右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頸臂牽拉試驗陰性,霍夫曼氏征陰性。輔助檢查:外院MRI示C5-6椎簡盤突出,C6-7椎間盤膨隆。X線片示頸生理曲度平直。辨證:氣血不足、痹阻經絡。治則:行氣活血、疏經通絡。治法:項背部及左上肢施滾法、按法、拿法、配合頸椎作屈伸、旋轉、側彎被動運動。拿肩井、肩(骨禺)yu、曲池、手三里等穴,搓肩背部及左上肢結束治療。診斷:中醫:頸痹。證型:氣血不足。西醫:頸椎病(神經根型)。按:經2次治療,頸項酸痛及活動時牽掣感減,5次治療後手麻亦緩,經10次治療,項背癥狀明顯減輕而未繼續治療。案九、左××,男,39歲。初診1999年9月18日。主訴:頸痛二周,加重一天。現病史:原有頸項酸痛病史,昨天無誘因感右側頸項酸痛加重,外院X片示C3側偏,經外院推拿治療後當晚頸項酸痛尤為加劇,活動嚴重受限,並影響左手活動,咳嗽噴嚏時亦感牽掣不適。舌暗紅,苔薄,脈弦。檢查:頸生理曲度平直,頸活動向前0°,向後5°,向左10°,向右10°,頸脊柱略向右側凸,C2-4棘上壓痛,C3-4兩側棘旁壓痛,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對稱引出,霍夫曼氏征陰性。辨證: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治則;活血化瘀,疏經通絡,調補肝腎,濡養筋骨。治法:1.頸椎正側雙斜位加張口位攝片:片示頸生理曲度變直,環樞關節半脫位。2.(1)項背部施(扌袞)法、按法、拿法配合頸椎作屈伸、旋轉被動運動,以緩解項背肌痙攣。(2)C2定位旋轉扳法予以複位。診斷:中醫:頸痹:肝腎虧虛型。骨節錯縫:氣滯血瘀型。西醫:頸椎病,環樞關節半脫位。醫囑:1.頸項部保暖。2.加強項背肌功能鍛練。按:該患者經首次治療後,項背痛緩解,活動好轉,經三次治療,項背痛續減,活動明顯改善,經五次治療,頸痛基本消失,活動恢復正常。案十、黃××,女,58歲。初診1999年9月21日。主訴:右肩臂痛四月余。現病史:四月前因用力不當後出現右肩臂痛,並向肘部放射,上舉不便,後彎欠利。舌淡、苔薄、脈沉細。檢查:右肩結節間溝、肩峰下及肩胛骨外側緣均有壓痛,右肩前上舉達150度,外展80度,內收搭肩試驗肘尖在右鎖骨中線處,後彎虎口平L5椎處。辨證:氣血瘀滯、經絡痹阻。治則: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治法:1.左肩周圍施以(扌袞)法、按法、配合肩關節作外展,外旋、內旋、上舉、後彎、內收等各項被動運動。2.按法、拿法施於肩(骨禺)yu、肩俞、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3.肩部施搓法結束治療。診斷:右肩關節粘連症。按:該患者經首次治療後,肩痛稍減,活動輕鬆些,經3次治療,上舉達160度,後彎虎口平L3椎,經八次治療,上舉已趨正常,後彎虎口平T12椎,經十次治療,肩痛基本消失,活動恢復正常。案十一、徐××,女,50歲。初診:1999年9月21日。主訴:腰痛半天。現病史:今晨起床後感腰部酸痛,雙下肢無力,腰部活動不利。舌質紅、苔薄、脈細弦。檢查:脊柱無側彎,腰椎生理曲度尚可,L2-4左棘旁壓痛,腰後伸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均達90度,雙下肢活動功能及肌力,反射均無異常可見。辨證: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治則:調補肝腎、濡養筋骨。治法:1.腰椎攝片示:腰椎骨質增生、S1隱性脊柱裂。2.腰骶部施滾法、按法、配合作腰後伸、斜扳被動運動。拿委中、承山、崑崙、太溪穴。診斷:1.腰椎退行性骨關節炎。2.腰肌勞損。按:經首次治療,腰痛明顯減輕,共三次治療,腰痛消失,活動恢復正常。
推薦閱讀:

在線考試系統功能模塊介紹
福德根源:千部論主之深入龍宮的龍樹菩薩介紹!
6種常見的浮漂種類和漂型的詳細介紹
平派命理體系介紹
每天煩惱煲什麼湯? 這裡介紹32道湯品 ~ 天天換著喝 ~ 趕快收藏起來吧 !!!

TAG:經驗 | 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