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毛澤東兩首《沁園春》的物境、情境和意境
試論毛澤東兩首《沁園春》的物境、情境和意境
李德身
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思想的詩化結晶,又是中國傳統詩詞繼承、發展、創新的光輝典 范。毛澤東詩詞善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大胸襟、 大眼光、 大意象、 大 筆力托現出雄視千古的思想境界和崇高雋永的藝術境界。我們可以從他平生所寫的兩首《沁園春》詞 作 ,看 他 在 營 造 物境、抒寫情境、創構意境諸方面的獨特詩藝和突出成就,從而探索他是如何將其詩詞推向一個超越前人的新境地, 開闢一個光大詩史的新紀元。 大家知道,毛澤東跟古今很多詩家一樣認可古訓「詩言志」 ( 《尚書·堯典》 ),把詩看作是 主觀情志的表現。六朝詩論家劉勰則深化探索「思理為妙,神與物游」 ( 《文心雕龍·神思 篇》 ),指明詩之構思規律的奧妙,在於詩人的主觀精神與客觀物象的契合交融。到了唐代, 號稱「七絕聖手」的 著 名 詩 人 王 昌 齡 在 其論 詩 著 作《 詩 格 》① 中 ,更 破 天 荒 地 論 述 : 「 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近代美學家王國維乃承其論,大力倡導「境界」 說: 「古今之 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 ( 《人間詞話》 )究其實,王國維之「境界」說是將 王昌齡之「詩有三境」 說運用到詩詞評論、引伸到人生哲理的精彩發揮,對現代詩詞創作的影響卻是很大的。 毛澤東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熟讀中國傳統詩詞,了解千古詩人、詩論家之說,以其熱愛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表達、中國作風的審美個性,特別鍾情於傳統詩詞的大美形式。因 此, 他在「五四」狂飆橫掃舊體詩詞之際,儘管他已服膺於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早期的共產 主義知識分子,站在時代思潮的最前列,但他決不追隨當時他頗為敬重的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的胡適先生去寫揚棄中國文化傳統的歐化自由體新詩,而是堅持探索運用新語言、 新境界、新 時 代 、新 事 物 、新 思 想 的 舊體 詩 詞 新 路子。他在建黨之後兩年所寫的《賀新郎·別友》,儘管詞中還帶有舊時婉約詞家愛用的凄婉語詞的痕迹,但革命豪情超脫了兒女柔情, 已開現代革命愛情詩的先河。特別是他又過兩年於 1925 年秋寫了《沁園春·長沙》,以被湖南軍閥趙恆惕發令逮捕之身②,站在中國共產黨高層領導人的歷史高度,發出了「問蒼茫大 地,誰主沉浮」的驚 天 一 問 ,意 象 宏 偉 ,境 界 全 新 ,成 為 毛 澤 東 詩 詞 中 第 一 首 以 文 人 本 色 、詩 家 三 境寫 成 的 超 越 晚 清「 詩 界 革 命 」成 就 的 長 調 豪 放 詞 。 《 沁 園 春 · 長 沙》作為藝術品,從審美角度看,首先就妙在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達到了寫照傳神的藝術境地,營造出詩中有畫的物境。詩人先用賦筆點明自己「操危慮深」地站在 窯 窯 64 64窯 窯·詩詞研究·橘子洲上的蕭瑟秋風中, 托出 「湘江北去」的「 長 沙 」大 背 景 ,順 勢 而 下 ,以 一「 看 」字 領 起 七 句來 描 繪 長 沙 秋 色 圖。這種秋景的描寫,不僅像劉禹錫、杜牧那樣一掃悲秋之氣,渲染贊秋之情,而且顯示出自家特點:物象如畫,生氣勃發;意象闊大,氣勢充沛;景中有情,內含哲理。作者真是妙用形象思維的大師,深化詞語內涵的能手。寫秋山楓葉之美,既以「紅遍」 、 「盡 染」誇張寫色,還以「萬山」 、 「層林」引發聯想;寫秋江行舟之盛,既以「碧透」 、 「爭流」極力渲 染, 還以 「漫江」 、 「百舸」 促人想像。接以 「鷹」 、 「魚」作為動物代表,用詞精警地寫其「 擊長空」 「翔淺底」之矯健與輕捷;終以「萬類霜天競自由」歸結,不惜重複「萬」字 ( 冰 心 以為「 萬 」字的 使用是「毛詩」的 一 大 特 色 ) ,極 力 表 現 出氣勢雄闊的意象,動靜相映,虛實交融,更將自然界充滿為自由發展而競爭的具體表象折射社會人生,升華為一種深刻的哲理,字裡行間洋溢 著詩人看待自然規律乃至社會規律的激情,從而不露痕迹地將詩人的詩情與人類社會發展 規律的哲理融合起來。王國維說: 「景語皆情語也。」 ( 《人間詞話》 )作為大家,毛澤東確實不 單是寫景,就是寫物、寫人、寫事,除了具有形態逼真的圖畫美,更富有詞語雄闊的意象美,甚至還有一種含蘊在物象之外的情感美和哲理美,從而將描繪客觀事物的生動形象推至物 境之高端。比之王國維推崇歐陽修的「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並稱之為 「此第—境也」 ( 《人間詞話》 ),毛澤東此詞之物境營造,無論思想境界、描寫手法,還是壯闊 意象和哲理內涵, 都有過之而無不及。《沁園春·長沙》的高妙,還在營造物境的烘托下,將詩人對人生、萬物的領悟和激發出 來的情愫集中、強烈地表達出來,達到感人肺腑、動 人 心魄 的 藝 術 境 地 ,抒 寫 出 情 真 意深的 情境。在此詞中,作者緊承「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物境總畫面,引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的 情境噴發。一個「悵」字 ,表 明 詩 人 在 看「 山 」、 「 江 」、 「 鷹 」、 「 魚 」乃 至「 萬 類 」都 在 「 競 自 由 」的「 寥 廓 』』天 地 間 ,想 到作為革命者如何才能改變多災多難的祖國命運而為人民 爭來自由,不禁撩起滿腔的悵望憂憤之情(《說文》云: 「悵,望恨也。」 。)他面對當時軍閥割 據、民不聊生的現實,向蒼茫無際的中華大地激情難抑地發問:誰來主宰你的沉沒、浮升的 命運啊?很明顯,他是用「 蒼茫 大地」 來借代偉大祖國,並用「 沉 浮 」比 喻 盛 衰 、禍 福 ,而「 誰 主 」 二 字 ,則 是 詩 人 悵 望 憂 憤的 關 結 點 。 語 意 之 沉 郁 勃 發 ,猶 如 悶 雷 在 楚 地 秋 空 跌 宕 迴響,表露 了詩人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自覺意識和崇高情懷。這裡不僅有改變封建軍閥統治中國 局面的渴望, 更有究竟由 「誰」 來主宰國家命運乃至革命航向的思索和隱憂。因此, 全詞豪放健 朗的基調上著上了一層勃鬱沉雄的色彩。比之王國維推崇柳永的「 衣 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 人憔悴」 , 並稱之為 「此第二境也」 , 毛澤東此詞的情境抒寫, 不僅思想境界超越塵俗,即使在以 喻表意、大象寫情方面也高柳詞一籌, 已被詞壇公認為寫情警句而達到情境之高層。《沁園春·長沙》的高妙,更在於通過對物象、情志水乳交融的表達來造就言有盡而意無 窮的藝術境地,創建出富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音」的 意境 。詩人在下片中,先以賦筆敘事寫 人,再一次營造物境;然後乘勢升華,著力創構意境。如此,全詞統統籠罩在三境之中,構成 絕妙的整體。下片的過片兩句,既以「百侶」直承上片「誰主沉浮」而啟人思索問題的答案,又以「憶」 字喚起 「往昔」的「 崢嶸歲月」 而總起下文。緊接著由 「恰」字 領 起 的 七 句 ,對「 同 學 少 年 」的「 書 生 意 氣 」進 行 夾 敘 夾 議 的 描寫 ,形 態 逼 真 、繪 聲 繪 色 地 取 型 造 象 ,把 包 括 詩 人 在 內 的「 百 侶 」 ( 大多是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那種年少氣盛、才華橫溢、評論國事、意氣風發,視一切封 建軍閥如糞土的大無畏戰鬥精神,用一連串短句酣暢淋漓、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中特別點明: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 窯65窯 65窯 窯·詩 詞研究·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此處寫「百侶」之「喜怒哀樂」 ,與上片寫長沙秋 景, 同樣屬於 「寫真景物、 真感情」的 極 佳 物境,足顯作者營造物境的高超詩藝。 詩人在營造成功這一以人事為主的極佳物境襯托下,突然向「百侶」發出反問: 「曾記 否,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詞意發展至此, 波瀾頓起, 蘊味無窮。從字面看,詩 人 是 在 喚 起 「 百 侶 」當年曾到湘江游泳的記憶,不要忘記「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的 情 景 。 但 從 游 泳 擊起之浪本不可能遏止飛舟來看,作者分明是用比興寄意的誇張手法表達革命浪漫的理想,熱切期望當年的革命「同學」能一如既往地保持曾經在時代鬥爭的「 中 流 」大 潮 中 急流勇進,掀起革命巨浪的戰鬥豪情。特別是在全詞結構顯示的更深蘊意上,十 分 巧 妙 地 隱隱呼應了上 片「誰主沉浮」的 設 問 ,作 出 並 非正 面 肯 定 但 可 引 發 思 索 的 回 答 。 這 種 言 在 此 而 意 在 彼 的 比 興 寄 意 ,將 我 與 物 、情與 景 的 相 互 滲 透 ,構 成 和 諧 的 統 一 體 ,創 造 出 形 神 兼 備 、妙 合 無 痕 、形 象 意 義 暗 含其 中 的 藝 術 境 界 ,使 得 全 詞 語 雖 完 而 味 尚 長 ,令 人 思 索 內 含 的 深 層 蘊 意 ,從 而 創建 出 與 所 寫 物境、情境相互映襯的意境之高層,成為全詞畫龍點睛的警句。如與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中推崇辛棄疾的「 眾 里 尋 他千 百 度 ,驀 然 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並稱之為 「此第三境也」相比,毛澤東此詞的意境創構,無論是氣魄之雄偉,意象之浪漫,還是寄寓之 深沉, 意旨之重大, 都不遜於辛詞。因此,邁入壯年猶為 「書生」的 毛 澤 東 ,在 創 建詞的境界方 面,已經是可與宋詞名家比試高低的革命詞家了。《沁園春·長沙》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物境、情境、意境的運用和營造開始進行了著力的弘揚與卓有成效的創新。十一年後,經歷了創建井岡山武裝鬥爭的革命根據地和勝利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從魯迅戲稱的「 山大王」 ③變成了領導全黨全軍進入抗日歷史新局面的紅統帥。1936 年 2 月上旬, 「在清澗縣袁家溝,偵察渡口情 況, 督促渡河準備」 , 「遇大雪,作《沁園春·雪》」 ④。1945 年 8 月底,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 和談,曾應柳亞子 「索句」之約,將《沁園春·雪》錄贈給他。後經《新民報晚刊》首次公開發表, —時傳遍山城,引起贊成者和反對者的大和特和,客觀上形成毛澤東詩名遍天下的轟動效 應。蔣介石氣急敗壞,令其御用文人填詞攻擊,結果如「鴉鳴蟬噪」,紛紛敗下陣來。原因就在 於:這些御用文人除了打著反「帝王思想」的 破 旗 胡 亂 叫 嚷 而外 ,無 法 撼 動「 才 華 信 美 多 嬌 , 看 千 古 詞 人 共 折 腰 」 ( 柳 亞 子《 次韻和潤之詠雪之作》 )的「 毛 詞 」大 纛 一 絲 一 毫 。 特 別 在 詩 家 三 境 的 創 建 上 ,不 要 說 什 么 老 酸 丁 — 、石曇乃至東魯詞人、易君左之類的御用文人無法望其 項背, 就是革命詩家郭沫若等的反擊和作也不能與「毛詞」並肩比美。毛澤東這首 「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所填的又一首詠雪的《沁園春》, 「風調獨絕,文情並茂,而氣魄之大乃不可及」 (最先發表「毛詞」的《 新 民 報 晚 刊》副 刊 主編吳祖光語)⑤,成了大氣磅礴、超越蘇辛的絕妙好 詞。《沁園春·雪》與《沁園春·長沙》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作者已不是悵望憂憤、慷慨抒志的 革命「書生」 ,而是統率千軍萬馬、準備渡河抗日的紅軍統帥, 全無往昔空自發問訴諸想像的 沉鬱餘緒,心 中 充 滿 長 征 勝 利 、可 以 勇 承 救國 重 任 的 戰 斗 豪 情 。 因 此 ,詞 — 落 筆 ,便 展 現 了 一 幅空前未有、闊大無垠的北國雪景圖,真可謂「視通萬里」 ,比之長沙秋景圖的意象表達格外 雄闊, 「千里」猶嫌不足,還要說「萬里」,如 此疊 詞 層 進 ,概 寫「 北 國 」無 處 不 是「 冰 封 」、 「 雪 飄 」 的 景 象 ,詩 人 對 這 茫茫無際、動 靜交 織 的 雪中大地的美好「風光」流露出無以言表的喜愛和 自豪。在空間極其巨大的北國雪景總括下, 用一 「望」字 領 起 具 體 分述 的 七 句 。詩 人 遠 眺 遐 想 代 表 中 國 古 老 文 明 的「 長 城 」和「 大河」 ,長城南北的城鄉因雪飄只剩一片迷茫原野,大河西 東的流水因冰封突失滾滾波濤,這樣化動為靜地展現出一種迷離變化、博大靜穆的寒冬雪 窯 窯 66 66窯 窯·詩 詞研究·景靜態美, 映襯出詩人深思歷史的心境和曠遠宏闊的眼光。然後筆鋒一轉, 勾畫眼前逶迤起 伏的「 山 」和秦 晉 高原的「 原 」這 些 大 意 象 ,巧 用 比 喻 ,化 靜 為動,描繪它們「舞」如「銀蛇」 、 「馳」 如 「蠟象」的雪中山原動態美。令人驚異的是,下面特加一句: 「欲與天公試比高」 。這就 不僅是詩人所「望」的 客 觀 雪 景 ,而 且 融 入 了詩 人 所 想 的 主 觀 願 望 ,擬 人 刻 畫 ,景 中 著 情 ,借 助 山 舞 原 馳來寫靈動不羈的雪中物態,詩 人 那 種神 采 飛 揚 、極 欲 大 顯 身 手 的 昂 揚 斗 志 也 正 蘊 含 其 中 。 縱 覽 詩 史 ,像 毛 澤 東 這 樣 運用 大 空 間 、大 意 象 、大 眼 光 、大 胸 襟 、大 筆 力將雪景寫得如此之大氣磅礴而又生動傳神者前所未見,令人感到眼前展現了一派生機勃勃、宏偉壯 麗的畫卷,從而將描繪北國雄渾的雪景推向了營造物境的極致。 如果到此為止,已是一首絕妙的詠雪詞。但是,作者依譜填詞,竟然別出心裁,異想天 開,如同 從 心 里 流 出來似的, 自然貼切地又續三句: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試想,詩人站在黃河岸邊看大雪,作為一位紅軍統帥、人民領袖,他除了豪情澎湃之外,想得最多的一定是國家的命運,人民的未來。最妙的是,他轉換賦筆,改用比興,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在詠唱雪裡河山的豪放愛國情之後,突然以柔美的筆觸升華為對「晴日」到來的切盼和展 望。從脈絡上看, 緊扣雪景描繪之後, 接以 「須晴日」 , 展開對雪霽景色的想像是非常自然的; 但從格調上看, 用「 紅 裝 素 裹 ,分 外 妖 嬈 」來寫「晴日」雪景,真是匪夷所思,而這正顯示出毛 澤東遣詞造境的匠心獨運處。字句表面是說, 等到晴朗的日子到來,紅日與白雪映照,就像穿著紅裝、 裹著素衣的美女, 北國風光將格外嬌媚。實際詩人是在比興寄意,無限深情地說:等到祖國解放到處都是晴朗的天,她就會像心裡最愛的紅裝素裹的漂亮姑娘,顯出格外艷麗嬌媚的美色。這裡不僅運用婉約詞家慣用的嫵媚意象,形象動人地描繪出與北國雪中壯 麗之景相映生輝的雪霽柔婉之美,而且寄予「分外妖嬈」的祖 國 明 天 以 情 意 無 限 的 期 望 和 追 求。如此將物象、情志水乳交融地深層表達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地,從而繼北國 雪景的物境營造,一下子推向北國雪霽意境構建之極致。上片以物境、意境的精彩創造寫盡詠「雪」 之意。下片的過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 雄競折腰」 ,上句承上,回應「分外妖嬈」 ,概括祖國山河豐富多彩的美,流 露 詩 人 執 著 、熱烈 的愛國情懷;下句啟下,引發對古今「無數英雄」的 評 說 和 無 窮 的 聯想 。 這 兩 句 ,不 僅 完 全 符 合 對 過 片 的 傳 統 要 求 ,而 且 以 江 山 像 美 女 、英雄愛美女所以英雄愛江山的邏輯思路,語言精 警、文彩斐然地表達出來,這在詩藝審美方面大大超過《沁園春·長沙》的過片「攜來百侶曾 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成為廣傳於世的警句。 至於由「惜」字 領 起 的 七 句 ,則 以 議 論 風 發 的 詩 意 語 言 , 「 思接 千 載 」地 為 中 國 封 建 社 會 里五位傑出帝王摹寫歷史評判式的畫像。這種畫像, 不是形貌的描繪, 而是其本質特徵的勾勒,以至達到取型造象、寫照傳神的境地。由於詩人選取的角度極高,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極響、影響極大的五位最高封建統治者,而非「書生意氣」的「 百 侶 」,因 此 這 就把營造寫人為主的物境推向了極致。從作者的眼光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武功赫赫、開疆拓土、對 「多嬌」「 江 山 」 傾 倒 操 勞 的「 英雄 」,但 又 都 在「 文 采 」或「 風 騷」的 文治方面「略輸」或「稍遜」 , 至於號稱「一代天驕」的 成 吉 斯 汗 ,盡 管鐵蹄踏遍了中亞和南俄,但他毫無文治可言, 「只識 彎弓射大雕」 , 比之那四位封建帝王還要稍遜一籌了。作為紅軍統帥、人民領袖的毛澤東高踞歷史唯物主義的致高點,雄 視 千 古 ,適 度 點 評 ,突 出 表 明 其 創 作 意 旨 : 「 反 對 封 建主義,批判二千年封建主義的一個反動側面。」 因為這些傑出帝王即使叱吒風雲於一時, 對於「多嬌」 「江山」有開拓之功,但畢竟都是為封建剝削制度建功立業的「 英 雄 」而 已 。 我 們 從 一 個 貫 串 七 句 的「 惜 」字 中,感 受 到 詩 人 以 大 意 象 對「 大人物」進行充滿詩意的形象化「批判」中營造了 窯67窯 67窯 窯·詩詞研究·前無古人的物境,睥睨這些傑出帝王還夠不上真能與 「多嬌」「 江 山 」 相 稱 相 配 的「 英 雄 」。 正 因為作者在這一前無古人的物境營造中顯示出居高臨下、笑傲帝王的磅礴氣勢和宏闊胸襟,以至從重慶談判期間發表此詞起就有—批反動文人攻擊毛澤東有「帝王思想」 ,直到今天還有個別人嚷嚷不息。其實詩人在批判歷代帝王代表人物的「 反 動 側 面 」之 後 ,便 以 千 鈞 筆 力 噴 發 而 出 : 「 俱 往 矣 ,數 風 流 人 物 ,還 看 今 朝 ! 」這 里明明說:一切封建時代的帝王都 過去了,點數一下能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 還得看當今了。 「風流人物」 出於宋 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 風 流 人 物 。 」蘇 軾 詞 只 寫「 淘 盡 」「 風 流 人 物 」的 過 去 ,無 力 去 寫 現 在 和 未 來 。毛 澤 東 當時則是指揮紅軍渡河抗日的統帥, —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認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他為了人民著眼國 家的現在和未來,當 然 決 不 會 說「 數 風流 人 物 ,還 看 朱 毛 」,也 決 不 會 說「 數 風 流 人 物 ,還 看 吾 曹 」,而 是 呼 應 上 文 鏗 鏘 有力 地 說「 數 風 流 人 物 ,還 看 今 朝 ( 與 帝 王 對立的人民)」 。只是由於 有了 「俱往矣」的 反 襯 ,不 需要 點 明「 今 朝 」這 個 表 明 時 代 語 義之詞所要形容的中心詞, 以至有 人臆測解釋,歪曲攻擊。為了糾正誤解乃至曲解,後來詩人自己出來鄭重作注道: 「末三句, 是 指無產階級。」 我們從這承上而來、 直抒胸臆的結語中,感受到有一股勢不可擋的情感急流在 奔騰呼嘯, 一方面掃蕩兩千年來的封建陳跡, 一方面開拓著歷史新局,這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民眾所組成的當代 「風流人物」 發出的偉力,它必將主宰祖國未來的命運和人民 解放的前途。詩 人 以 俯 視 往 古 、把握 未 來 的 氣 概 唱 出 了 時 代 的 最 強 音 ,將 其 震古鑠今的愛國豪 情推到了情境抒發的極致, 動人心弦,引人激奮, 情瀉詞止, 構成完璧。 令人驚奇的是,作為早年的革命「書生」,心 情 悵 恨 地 噴 發「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愛國愛民之情至誠,卻並沒明確作答「由誰來統治中國。」 ⑧作為十一年後的紅軍統帥,豪情激蕩地大寫「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改天換地之志極大,已毫不含糊地寄大任於人民英雄。 兩詞遙相呼應, 一問一答,平 生 兩 首《 沁 園春 》,構 成 絕 妙 姐 妹 篇 。 無 獨 有 偶 的 是 ,這 兩 首 同 以 寫 景 言志為結構形式的長調詞,又同以營造三境為其審美 特徵, 而且三境俱佳, 臻於上乘。王國維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 《人間詞話》 )若以這兩首《沁園春》來看,不僅 「有境 界」 、 「成高格」 、 「有名句」 ,而且意象闊大,氣勢雄偉,情志崇高而寄寓深邃,情景真實而馳想時空,風格豪放而不廢婉約,語言白描而富有文采,既弘揚傳統詩詞看重三境之長,又體現現代詩詞追求創新之路,豈讓五代、北宋之詞獨絕於前呢!如果說《沁園春·長沙》是以 「書生」 之作, 比肩前代文人之精品,那麼,《沁園春·雪》直以紅軍統帥之身, 「睥睨六合, 氣雄萬古,一 空倚傍,自鑄偉詞。」 ⑨不僅成為毛澤東詩詞的巔峰之作, 而且堪稱超越蘇辛的千古絕唱。淤(日)遍照會剛著《文鏡秘府論·論文意》所抄錄。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5年校點本。 於見吳正裕主編《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20頁,中 央文 獻 出 版 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 盂劉繼興《魅力毛澤東》,新 華 出 版 社 2009年版。 榆同於180頁。虞詳情見胡國強《毛對東<沁園春·雪>的創作經過及在重慶公開發表後引發的論爭》,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編《毛澤東詩詞研究叢刊》第三輯(下冊)474-477頁。 愚《毛主席詩詞十九首》,文 物 出 版 社 1958年9月第1版。 輿同愚余見季世昌編著《毛澤東詩詞鑒賞大全·毛澤東詩詞·第一輯》第4頁。南京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俞《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主編吳祖光評價《沁園春·雪》的贊語,轉引自《 毛澤東詩詞研究叢刊》第三輯(下 冊)477頁。(本文已入選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 2015 年年會論文集)?
港城詩話
躍馬海州擒叛徒
李德身
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在古海州這片熱土上曾留下永不磨滅的記憶和光照青史 的詞作。辛棄疾(1140-1207),濟南(今山東歷城縣)人。二十二歲前,是在金國統治區度過的。二十二歲時,他組織兩千餘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農民起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出謀劃策。 《宋史·辛棄疾本傳》載: 「紹興三十二年(1162),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今南 京), 召見, 嘉納之。……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使海州,與眾謀曰: 『我緣主帥命 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 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棄疾時年二十三。」 辛棄疾這位年少才高的民族英雄南歸宋王朝,本想抗金報國,但因南宋投降派的排斥迫害,雖在建康、湖北、湖南任過官職,終從四十三歲起,罷官閑居於上饒農村達二十年之久。當他年過花甲成了白須老人時,不禁回憶往事而感慨系之,寫下這首著名詞作《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詞曰:壯歲旌旗擁萬夫, 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 ,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戍策,換得東家種樹書。他在詞中將青年時代的英雄壯舉與今處老年的投閑置散強烈對比,寄寓了壯志未酬、 報國無門的一腔憤慨。 上片追憶當年在山東聚眾起義,特別是從海州奔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而渡江南歸的往 事。首句寫他 「壯歲」 曾在耿京幕下任職, 統率過成千上萬的士兵;次句寫他穿著錦衣戰袍、 帶 領衝鋒騎兵活捉叛徒張安國而渡江南下。三四兩句更用色彩濃烈的筆墨和借代、對照的手法描寫了擒拿叛徒的經過:敵人( 「燕兵」代金兵)儘管連夜背著銀色箭袋戒備森嚴, 我們( 「漢箭」 代宋兵)一早就將金色名箭飛射敵人。大筆勾勒, 英姿勃發, 以敵襯我, 豪氣逼人。下片感嘆蹉跎歲月、閑置山林的悲涼晚境。頭兩個短句,承上啟下,憶昔嘆今。 「春風」句以諧趣口氣寫出晚年衰老的形象和悲涼的心志。最後兩句,看似「戲作」 ,似乎輕鬆,實際表達得最為沉痛。作者曾向南宋朝廷提出過關於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國土的戰略和計 劃,如《 美 芹 十 論 》、 《 九 議 》等 。這 些「 萬 字 平 戍 策 」飽 含 作 者 滿 腔 的 愛國心血,如 今 都 已 被 拋 棄 無 用 ,竟 然 拿 來 換 取 東鄰 農 家 的「 種 樹 」一 類 的 農 書 ,自 己 廢置家居、老而無用的悲憤和無 窯69窯 69窯 窯奈已到無以言表的地步了。辛棄疾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少有的英雄詞人,直至老年仍念念不忘他在青年時代躍馬 海州擒叛徒的往事。他永遠銘記住海州這片英雄的土地,海 州人民也將永遠銘記住辛棄疾 這位至死不渝的愛國大詞人。
七十年前吟誦勝利的詩章
江 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 本 宣 布 無 條 件 投 降,全中國人民都沉浸在歡慶勝利的氣氛中。為避戰亂寓居貴州湄潭的江問漁,和 大家一樣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他要寫一首詩 歡慶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不由得想起八年來的三千個日日夜夜。1937 年 7 月 7 日,日 本 鬼 子 挑 起 蘆 溝 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13 淞滬會戰,中國人民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大幕。當年,江問漁陪黃炎培先生救護收容難民,奔走在漢口與重慶之間。1938 年,江問漁以無黨派身份受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為抗戰建言獻策。不幸的是,這年冬天, 他身為空軍飛行員的女婿趙茂生在漢口空戰中擊落一架日本軍機後不幸中彈, 以身殉國。1941 年,因戰亂身心俱疲的江問漁體力終於不支,只能去投奔在西遷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的長子江 希明。除了赴重慶參加國民參政會,還為抗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1945 年 8 月, 終於迎來日本鬼子投降的喜訊,江問漁興奮不已,頓時覺得身體也好了許多,他揮毫寫下《勝利篇》 長詩一首。 蘆溝月黑鬼夜號,吳淞雲暗騰江濤。燭天烽火迷江表, 健兒白骨亂蓬蒿。 兩京宮闕湮塵土,哀鴻載野聲嗷嗷。台庄一戰聊雪恥,漢將旌旗耀泗水。劇憐鐵騎蹴彭城,終教芒碭愁雲起。中原自此禍益深,瀟瀟江漢凋霜林。 蜀道遠來建新宇, 羊城悵望阻南琛。洞庭秋水連天碧, 襄陽一柱堅如石。刁斗聲高敵遁逃,捷音亦復轉南北。兵家所貴知己彼, 優劣畢竟難相比。 破碎山河半壁余,嗟嗟日蹙猶百里。國門南望更欷歔,緬疆欲去又迴車。金虜多年豢劉豫,秦人何處遣包胥。況復鐵馬排雲來,巫山巫峽猿聲哀。 山城萬家盡陶穴,巍峨樓閣半成灰。吾民神勇志益決,目光洞矚秋毫末。得天多助古訓昭,潛龍寧是池中物。珠港石破天為驚,海水橫流日倒行。 同仇急難聯秦越,共揮利刃斬狂鯨。飆舉助彼域外卒,雲開援我空中兵。垂危殘寇還一逞,桂 水 湘 江 多 哭 聲 。 八 年 苦 戰 愁 如 海 ,歷 盡 艱辛終不悔。 一朝世運轉鴻鈞,薄海風雲顏色改。美人揚威東海東,原子兩彈墮長空。 血肉模糊亘十里,櫻花落盡火花紅。更驚朔方鼙鼓動,遠來鐵掌懲頑凶。倭人噬臍嗟何及,君臣相對徒飲泣。昔時吒叱駭風雷,今日蕭條鎩羽翼。 經營慘淡八十年,繁華一夢渺如煙。應悔鑄成此大錯,同 根奚事苦相煎。吾儕痛定還思痛,濡筆來書勝利頌。但願萬國為一家,從此兵戈不再用。??
在這首 448 字的長詩中,江問漁飽含激情,回首八年抗戰,曆數八年中重大事件,從蘆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到台兒庄大戰,從襄陽防禦戰到派遣赴緬甸遠征軍,再到美 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 蘇聯紅軍入境參戰。在 70 年後的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 江問漁的 長詩都深深地感染我們並給我們以啟迪。江問漁是從我市走出去的、我國職業教育的開拓者,社會活動家,同時還是一個詩人,在八年抗戰中,江問漁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積極參預 抗戰大事的議政、 協商,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主張, 為全面奪得抗戰勝利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與此同時,他也創作了不少詩詞,用筆墨記下了八年間國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望。在抗戰勝利之時,他的興奮和激動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飽經戰爭 磨難,渴盼和平的人才能寫出這歡慶勝利、感人肺腑的動人詩章。
詩家序跋草叢深處詩猶在 野徑秋風獨自吟何鶴
我 私 下 認 為 《 榆 林 詩刊 》 在 目 前 上 千 種 詩 詞 刊 物 里做 得 最 好 , 而 《東海詩詞》,除了頁碼 少些外,與《榆林詩刊》的封面、內頁設計等等幾無所異,於是,也讓挑剔的我非常喜歡。後 來,從《 東海詩詞》上看到「桃林酒杯」詩詞大獎賽的徵稿信息,創作了一首《浣溪沙·桃林酒 鎮醉吟圖》,有 幸 獲 得 了 大 獎 賽 的 第 一 名,也 因 此 結 識 了《 東 海詩詞》的王家麟先生。從此我 們相互組稿給對方,漸漸地就熟了。前幾天,王家麟先生囑我為其學生趙春女即將出版的一 本詩集寫序,並發來了她的簡歷、詩詞作品及《自序》。 看罷《自序》,讓人唏噓。那唯美的文字,詩化 的 語 言 ,不 能 不讓人對這位才女趙春女刮 目相看。從詩中序里, 不難發現: 她喜歡 「尋常百姓籬園內,月月可觀枝上新」的 月季 花 ;她 欣 賞「 老 牛 獨 自 溪 邊 卧 ,難 舍 西山一抹霞」的 山 村 秋 色 ;她 珍 惜「 清 風 不 要 一 錢買 ,溫 煦 還 將 萬 朵 催 ……殷勤最是村籬酒,拌入春光醉幾回」的 春日作客;她陶醉「四面青山擁我看,一灣碧 水自東回」的 村頭 佇 立 ;她 甘 於「 少 小 便 能 分 韭 麥 ,平 生 樂 得 住 煙 霞 ……慣有鳥歌來作興,梅 花別去又桃花」的 山 居生 活 。 通 觀 趙 春 女 詩 詞 ,給 我 的 感 覺 有 以 下幾個方面, 即: 新穎、 唯美、大氣、 深刻。鄰家小女著紅衣,花 轎 來迎嗩吶飛。 偏是綠蘿情不舍,牽裙欲問幾時歸?這首《嫁》,前兩句狀景寫實,倒也平常。第三句則異峰突起:姑娘出嫁,不但是家人不捨得,就連「綠蘿」也不捨得。第四句則順水推舟,更讓綠蘿纏住了姑娘的裙子,還要問上一句: 「幾時歸?」端的是情趣盎然,讓人憐愛。再來看《伴》: 夜半寒風空轉廊,孤燈黃卷女兒妝。 可憐月色高天冷, 喚入案頭陪墨香。此詩的前兩句同樣無奇:將眼前之景,做一番白描;後兩句則想像大膽:害怕高天的月 兒寒冷, 把她喚進書房,讓她陪著墨香。真的是組句不羈,妙不可言。這就是所謂的詩性思維,也有人稱之為新詩思維,沒有這樣的思維想寫出好的詩句,似乎很難。如果說以上兩首 窯71窯 71窯 窯(上接 P70)在這首 448 字的長詩中,江問漁飽含激情,回首八年抗戰,曆數八年中重大事件,從蘆溝橋事變、淞滬會戰到台兒庄大戰,從襄陽防禦戰到派遣赴緬甸遠征軍,再到美 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 蘇聯紅軍入境參戰。在 70 年後的今天,我們紀念抗戰勝利, 江問漁的 長詩都深深地感染我們並給我們以啟迪。江問漁是從我市走出去的、我國職業教育的開拓者,社會活動家,同時還是一個詩人,在八年抗戰中,江問漁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積極參預 抗戰大事的議政、 協商,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主張, 為全面奪得抗戰勝利獻出自己的綿薄之力。與此同時,他也創作了不少詩詞,用筆墨記下了八年間國家和人民遭受的苦難和他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渴望。在抗戰勝利之時,他的興奮和激動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飽經戰爭 磨難,渴盼和平的人才能寫出這歡慶勝利、感人肺腑的動人詩章。小詩讓我們領略了趙春女詩作的新穎和唯美的話, 那下面這首《題石獅子圖》則讓我們體會到的更多是深刻。 飲恨當年血染河,盧溝橋上彈痕多。 而今更向長天吼, 欲喚龍人醒睡戈。此首七絕,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時局的關註:想想當年血染的河水,看看今天依然清晰的彈孔,聽聽夢中石獅子那低沉的怒吼,醒醒吧國人,我們要做好時刻迎擊日寇再犯的準備。 短短几句,詩 人 憂國之情,便躍然紙上。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歷來是優秀詩人特 有的氣質, 這首小詩則把趙春女的這種詩人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趙春女不但對絕句有足夠的把握,對律詩照例是駕輕就熟。來看這首《感時》: 何須長嘆事多秋,自 古 哪 朝 無 濁 流 。 淡 看 土豪多醜態,閑尋柳翠問邊酋。 家徒四壁猶能酒,夢起三更不賦愁。 紛擾紅塵猶自醒,杯中明月可忘憂。從這首詩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詩人的家國情懷,既能感受到詩人「何須長嘆事多秋, 自古哪朝無濁流」的 無奈,更是欽佩詩人「紛擾紅塵猶自醒,杯中明月可忘憂」的 清 醒 。 詩 人 在 嫻 熟 地 掌 握 了 創 作 技法進而進入到了藝術層面後,那她所追求的更高一層便是哲理層面。這需要有對人生的徹悟, 對社會的深度思考。許多人,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都止步於此。到了這時,不是在比拼技巧,而是在看胸襟氣量。趙春女有「平生不屑名 和利,素志唯求節與操」的 淡 定 ,有「 他 人雖 喜 溜 須 話 ,我 自 偏 無 拍 馬 詞 」的 個 性 ,所 以 能 夠 「 酒 無 佳 釀 心 先 醉 ,詩 入 中 年 膽亦 殊 」、所 以 能 夠「 得 借 清 風 來起舞,心 香 一 瓣 任 神 馳 」,所 以 能 將 詩 打 上 鮮 明 的「 趙 春女 」烙 印 。 「 拙 筆 敢書天下怨,直教歧路變通衢」的 趙 春 女 ,作為女人,在「二十年來呵膝下」的 兒 子 即 將「 三千里別到他鄉」參軍的時候,同樣有著「班車漸遠一襟淚,戎路遙牽九曲腸」的 兒 女 情 懷 ,可 貴 的 是 ,獨 撐 門 戶 的 她,雖 然「 何 堪 正 值 團 圓 夜 」,卻 能「 忍 向 繁 枝 說 桂 香 」。 這 是 何 等 的 女 人 ,這 是 何 等的 胸 懷 。 這 樣 的 女 人 ,這 樣 的 胸 懷 ,必 定 將 在 中 國詩壇上大放異彩。
二○一五年三月十日於北京
推薦閱讀:
※詩詞意境漫談(五)
※有意境的句子
※唐詩三百首最有意境的寫景古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意境美圖 竹林聽簫
※建盞—返璞歸真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