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源十說
蒙古族源十說
(一)匈奴說
蒙古起源匈奴說曾經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其中堅持最力者是國外學者,蒙古族史學家拉西朋斯克最早認為匈奴人就是蒙古人。俄國東方學家H·R·俾丘林根據匈奴和蒙古住地相同為由,認為匈奴是蒙古人古時族名,並提出匈奴、東胡均為蒙古族的前身。(《古代中亞各族史料彙集》莫斯科-列寧格勒,1950年)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則是從比較語言的角度進行考察,從語言辭彙的相同來論證蒙古族與匈奴的關係。西方其他學者如帕拉斯、道爾吉蘇榮也持這種觀點。中國學者持之最力的是方壯猷,他在《匈奴語言考》中考釋出26個匈奴語辭彙,認為匈奴語和今蒙古語通則相似,由此認定匈奴為蒙古種之元祖。黃文弼則從人類學的角度,比較匈奴人像,綜合語言和形貌,得出了同樣的結論,但認為蒙古血統中也有東胡和漢人的因素。佟柱臣、謝再善也主張蒙古源於匈奴說。
隨著研究的深入,匈奴說受到的質疑也越來越多,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亦鄰真教授對匈奴起源說進行了有力的駁斥,學者們更多認可東胡說。但仍有一些學者繼續在這個方向上探討。如趙展認為蒙兀室韋屬於通古斯族系,並非蒙古族先祖,並從歷史、地理、語言的角度,提出蒙古源於匈奴余種的觀點。(《對蒙古族起源於「蒙兀室韋」說的質疑》,《學習與探索》1982年2期)楚倫巴根(《與蒙古族族源有關的匈奴語若干辭彙新釋》,《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8年2期)選擇了幾組和蒙古族族源有關的匈奴語辭彙,從語言學和民族學的角度,重新解釋,進一步論證了匈奴人和蒙古人的淵源關係。芒·牧林通過對蒙古族稱的考釋,認為MONGGOL起源於古代人稱代詞複數形式(man),漢語作「蠻」。他們自古居於北蠻,即古代陰山河套地區為中心的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遠足,遠在史前時期被稱為蠻氏、蠻戎,或作荊蠻,後來被山戎、獫狁、戎狄和匈奴等名稱取代,魏晉後又被稱為蒙兀、萌古,宋元時以蒙古定型。(《蒙古族稱(MONGGOL)考》,《內蒙古社會科學》1994年3期)最近,作者進一步提出了蒙古族是一萬多年前誕生的蒙古人種的「犬」「鹿」氏後裔的論斷。(《蒙古族族源新說:一萬多年前誕生》,《內蒙古晨報》2005年12月21日)
匈奴說的主要文獻依據是宋人彭大雅《黑韃事略》中的記載和有關疏證,更多的則是依靠比較語言學來論證。但正如亦鄰真教授指出的那樣,語言比較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因此在論證族源時不夠有力,加之文獻材料不足,匈奴說逐漸式微,即使白鳥庫吉本文也轉而倡導蒙兀室韋說。
(二)突厥說
突厥說最早的提出者應該是南宋人趙珙,他在《蒙韃備錄》中指出韃靼出於「沙陀別種」,而沙陀則屬突厥系統。拉施特也在《史集》中提出:「蒙古昔為諸突厥民族中之一民族。」多桑、霍渥斯等也持此說。突厥碑文釋讀後,成為突厥說的重要依據,俄國學者持之最堅。近代以來,受到西方蒙古史研究的影響,突厥說在國內也引起了很大反響。柯劭忞《新元史》中明確指出「蒙古之先出於突厥,本為忙豁侖,譯音變為蒙兀兒,又為蒙古」;洪鈞在《元史譯文證補》中認為蒙古襲突厥語,族源傳說拾「突厥唾餘」,或與突厥同出一源,亦未可知;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岑仲勉、馮家昇。呂思勉的《中國民族史》(東方出版中心,1987年11月)也提出突厥與蒙古同祖的論點,但也認為蒙古之名來源於蒙兀室韋,蒙古族是由韃靼和蒙兀混合的產物。
突厥說的主要依據是突厥和蒙古的狼崇拜,二族在起源傳說上有很大的相同之處,此外,蒙古語和突厥語相合處也頗多,這成為該說的主要依據。
同樣是文獻不足的緣故,突厥說也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但其中也有值得參考的部分,如關於狼鹿交配的民族起源的傳說,是研究蒙古起源無法迴避的;蒙古語和突厥語相近的地方,也難以用突厥化一語蔽之;關於蒙古族接受游牧文化,突厥族起到的作用同樣無法忽略。
對突厥說的合理成分,後來在其他主流學說如東胡說和混合說中也得到了體現。
(三)吐蕃說
較系統提出吐蕃說的是明朝出現的一系列蒙古史著作,如《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綱》、《蒙古青史》、《蒙古逸史》等。由於信奉喇嘛教的原因,該說在蒙古族民眾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但近代以來,這種觀點已經受到嚴厲的批駁,並且導致了學者們對這些史書本身的研究,如對《蒙古源流》一書的研究,中西學者致力者頗眾,如陳寅恪討論了其受彰所知論的影響,洪業辨析了其版本流傳情況等,撰述不絕,最後到烏蘭形成了結晶性的成果《蒙古源流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
但至少到目前為止,吐蕃說並沒有太大的發展,國內學者基本上持否定態度。
(四)蒙漢同源說
蒙漢同源說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觀點。民國以來,由於外蒙獨立,一些國外學者別有用心地強調蒙古族和中國文化的異質性,否認其為中華民族一員,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國內學者更強調蒙古族和中原各族特別是和漢族的血肉聯繫,進而提出蒙漢同源的學說。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種考》一書,該書認為蒙古是匈奴遺種,而匈奴是夏後苗裔,因此蒙古、匈奴和華夏族一樣,同為黃帝子孫。曾厚載的《蒙漢同源之初步探討》一文(《新蒙古》1944年1期)也認為蒙漢血統相同。該說堅持者較少,但不能說毫無啟發。一般學者多將蒙古追溯到室韋、東胡或其他秦漢以後民族,但對於更遠古的民族源流則關注不夠。由蒙古族開始上溯,追尋其先秦的民族祖先,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民族格局的形成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蒙漢同源說證據不足,但它開啟了我們將族源上溯遠古的視野。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很多學者將蒙古族的族源研究從魏晉上拉到夏商,如李德山、何光岳、泰亦赤兀惕·滿昌、易華等,都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五)混合說
混合說是在注意到蒙古族在體質、住地、語言、風俗、經濟等多方面和許多其他民族的相似性這點上提出來的。較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輕根(《蒙古種族考》,《大中華》雜誌1卷11期,1915年11月),他認為,蒙古是由室韋、突厥、吐蕃三種人混合之種族。張振之認為唐以前沒有蒙古族,唐以後塞外各族相互往來,互相同化,產生了蒙古民族(《蒙古種族是那裡來的》,《新亞細亞》2卷4期,1931年7月)
混合說與其說是一種觀點,不如說是一種方向。探索一個民族的族源,無論是從語言、文化還是血統,都很難得到單一的答案。實際上,在任何一個民族的形成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各族的影響。而史料中體現的相互矛盾的說法,只有通過混合說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此後無論是突厥說、匈奴說還是東胡說,當再追溯這些民族的來源時,同樣遇到這種問題。正因如此,很多學者開始注意到,在追溯民族主源的同時,不能忽略其中體現的「異族」因素。特別是20世紀後半期,混合說越來越成為一種主導思想,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學說中。
如呂思勉就認識到,蒙古雖與突厥可能更同源,但必然受到蒙兀室韋的影響。邵循正在《蒙古的名稱與淵源》一文中也認為蒙古是是室韋和突厥的混合部落,採用母系的氏為部名,採用父系的特點為氏,至少乞顏部長宗族有突厥血統。(《史地周刊》3期,1944年2月18日)
美國學者托馬斯·愛爾森儘管認同蒙兀室韋說,但也提醒成吉思汗的祖先並不只是建立在唯一的父系血統基礎上,部落和氏族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產生的,是用編造系譜、用神話傳說的祖先給血統上無關的各部分提供虛構的血緣親屬關係來實現的。
孫進己是該說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的提出了「蒙古族的多源多流」的學術觀點,可以看作是混合說的發展。他認為蒙古民族形成是蒙古高原上許多先後活動於此的許多民族的成分,逐漸混合、融合而成。在歷史上,先後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民族活躍在蒙古高原。其中有些是突厥語系,如匈奴、突厥、回紇,有些是蒙古語族,如東胡、鮮卑、蒙古等,兩個語族的許多民族長期混合形成了蒙古高原上一個突厥語、蒙古語混合語種的韃靼民族,最後才被蒙古語族的蒙古部融合成今天以蒙古語為主的蒙古民族。其中主源是室韋系各族,蒙古族是以室韋系各部為主體吸收其他各族成分融合而成。蒙古王族或所謂純潔的蒙古諸部起源於蒙兀室韋,而其他普通的蒙古部則起源於其他室韋部落,後來蒙古族又融入了許多非室韋系的部族。(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2版)
關於該說的最新觀點是易華提出的,他的《蒙古族源:人類學透視》一文從人類同源的角度論述蒙古族起源問題,認為民族是一種動態的歷史文化共同體,並沒有明確的邊界,一個民族的形成可以源於不同的民族,而不同意蒙古族起源於某地某族的簡單說法,認為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發展過程中的環節。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通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於蒙古人種,而另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於印歐人。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游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於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於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作者提出蒙古族是蒙古人種和印歐人種混合而形成,視野廣闊,很有啟發性。(《海拉爾謝爾塔拉墓地》,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從多源、混合的角度審視蒙古族源流,可以極大地開闊研究者的視野,有力地解釋史籍記載的矛盾和衝突之處。但到目前為止,由於考古材料還不夠充分,這一觀點仍然需要進一步充實。不過這是以後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六)白狄說
提出這種觀點的是蘇日巴達拉哈,他先後發表了兩篇論文,出版了一部專著,提出蒙古族源於公元前20世紀的狄歷。「狄」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稱謂,來源於北方民族「狄歷」,漢譯為「天」,簡稱為「狄」。因其居於北方,故曰北狄,後來演變為丁零——高車——鐵勒——柔然,柔然汗國是蒙古人創建。突厥、蒙古同源於狄歷,突厥尚赤,屬於赤狄,蒙古尚白,屬於白狄。作者還認為,東胡系諸族尚黑,蒙古族尚白,以此反駁了東胡說。(《蒙古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榮祥的《蒙古族起源的問題淺談》中也主張蒙古族源於白狄—匈奴—柔然,不同的地方在於將匈奴也納入到白狄一系,視為蒙古族族源。
該說持之者不多,缺少有力證據,未受到廣泛關注。但將蒙古族源上溯到數千年前,還是很有意義的。
(七)東胡說
東胡說實即室韋說,最早提出者是南宋洪皓的《松漠紀聞》;李心傳在其基礎上提出蒙古源於唐代室韋蒙古部的說法(孟廣耀書)。魏源提出的蒙古源於韃靼,也基本與此一致。近代以來,屠寄《蒙兀兒史記》以蒙兀室韋和室韋蒙瓦為據,提出蒙古源於東胡、室韋;沈曾植從語言考證,認為蒙古語和鮮卑語相差無幾(《海日樓札叢》);王國維根據兩唐書的記載,認為漢籍中的梅古悉、謨葛夫、萌古子、蒙國斯,以及蒙兀、朦古、萌古、蒙古里等,都是「蒙古」的同名異譯,從而揭示了蒙古與蒙兀室韋的族源關係(《萌古考》);馬長壽將烏桓、鮮卑、契丹都劃為蒙古語族,屬於東胡語族後裔(《北狄與匈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東胡說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國外,白鳥庫吉也放棄了他原來堅持的匈奴說,改為東胡說。蒙古學者蘇赫他特爾在《論蒙古民族起源》中也指出蒙古族源與東胡鮮卑有關,其中拓拔鮮卑是其祖先。蘇聯學者維克托羅娃、法國學者韓百詩、美國學者托馬斯·愛爾森等也認同這種觀點。
20世紀後半期,東胡說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這個領域林幹和亦鄰真影響最大。林幹將北方民族分為匈奴、突厥、肅慎、東胡族系,通過辨析匈奴和東胡的族系區別,反駁了匈奴說,提出東胡起源說。他認為東胡自成一系,包括東胡、烏桓、鮮卑,及從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拔、乞伏、禿髮、吐谷渾部,及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蒙古出於蒙兀室韋,屬於契丹系統,語言和契丹相類,服飾、辨發、實用角弓的習俗也和鮮卑相同,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屬於東胡族系。(《東胡早期歷史初探》,《北方文物》1987年3期)
劉光勝、鄭英德的《試論室韋諸部都是蒙古族源》(《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2期)、蔡美彪主編《中國通史》第七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蒙古族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等),陳得芝主編的《中國通史》第八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等,都認可東胡說。
亦鄰真的《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一文對該問題研究的典範之作,他以豐富的文獻資料為依據,深入探討了蒙古族族源問題,認為蒙古族源於東胡,東胡的後裔室韋—達怛人構成了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屬於室韋—達怛人的原蒙古人主要是尼魯溫蒙古人和迭列列斤蒙古人,室韋—達怛人以外的原蒙古人部落是構成蒙古民族的基本成員。
儘管一些學者對室韋族屬還有不同看法,如趙展、孫進己,有的學者認為將室韋和達怛視為一體稍嫌草率,但多數學者還是認同了東胡起源說。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東胡說已成為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繼承亦鄰真的方向繼續對該問題進行更深入、系統研究的是張久和,他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討了了與室韋—達怛有關的問題,並於1998年出版了《原蒙古人的歷史:室韋—達怛研究》一書,堪稱是突破性的成果。(高等教育出版社)
持東胡說的學者主要從地域、語言、風俗習慣、經濟生活等領域比較,尋找蒙古族和室韋各部乃至鮮卑、烏桓、契丹的相同之處,特別是語言的一脈相承,認定蒙古族是東胡後裔。所不同的是,很多學者開始注意到蒙古族身上的非東胡因素,亦鄰真教授也認為,蒙古族也吸收了以部分外族人口。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很難說東胡說已成定論,對於室韋的性質和族屬,至今仍有不同意見,如趙展認為室韋屬於通古斯系統,拉切聶夫認為室韋人血統混雜,有通古斯系,也有蒙古系,孫進己認為室韋自成一系,並非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而是一個種族和語言的共同體,它包括了許多個在種族起源和語言族屬相同相近的許多個民族共同體——部落和部落群。後來也逐漸分化,一部分成為後來的蒙古族,另外部分則融入到其他民族中。
東胡說將蒙古族的非東胡因素歸結為突厥化過程,很有解釋力,但對於蒼狼白鹿的傳說、狼圖騰、游牧文化以及其他一些問題還沒有徹底解釋清楚。此外,將蒙古族追溯到東胡而止讓人覺得意猶未盡,這也是很多學者即使接受了東胡說,還要繼續向遠古追溯的原因。如何光岳認為,蒙古起源於皇帝之孫顓頊之後的蒙人,最初分布於山東、山西,後逐漸北遷,到黑龍江上游,加入室韋聯盟,被稱為蒙兀室韋。豕韋也是從中原遷出,乃顓頊之孫祝融八姓之一,有一支遷到黑龍江流域,融入東夷各族,形成諸部室韋。(何光岳:《東胡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該說自成一體,不過可議處甚多。這也給研究者們提出了更重大的課題,將蒙古族源問題和中國古族研究結合起來,通過對先秦古族的研究,更深入地探討蒙古族源問題,對於了解我國古代民族形成發展演變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八)蒙朝同源說
該說是韓國學者周采赫今年提出的新觀點,主要是利用新出土的一些考古材料,加以文獻比較得出的。作者認為,「貊槁離」就是「蒙槁離」,即Mongol,貝爾湖一帶是朝鮮族和蒙古族的一個起源地,蒙古族與朝鮮族有共同的祖先。(《蒙古和朝鮮族的起源——「蒙Gooli」和「貊Gooli」》,《蒙古學信息》2003年1期)
這種觀點有新意,但證據還很不充分,不過對於了解蒙古和東北貊族的聯繫,從更廣闊的背景考察民族起源問題仍有啟發意義。
(九)蟒圖騰說
泰亦赤兀惕·滿昌主編的《蒙古族通史》在論述蒙古族源的時候,從蒙古人種的起源和演變考察蒙古族的源流,對學術界較少關注的史前至13世紀的蒙古族歷史進行了詳盡的敘述。該書認為,「蒙古」一詞起源於蟒、蟒惚斯,源於蟒信仰、蟒圖騰,形成於8000多年前,以蟒嚯勒-蠻-蒙古的形式流傳下來,夏時為獫狁蒙古(即乞顏,獫狁的祖先鯀),商代為北狄蒙古,以後又有胡奴蒙古(匈奴)、鮮卑蒙古、尼倫蒙古(柔然)、突厥蒙古的分化。作者不同意蒙古起源於室韋-達怛人的說法,認為室韋與韃靼都是蒙古各部落中不同的兩個分支之名。乞顏蒙古部祖先是斡難河畔蒙瓦,蒙瓦的先民即曾以「蒙陳」的稱謂出現在《隋書·鐵勒傳》中。該書吸收了其他學說的見解,特別是關於蟒圖騰,很有創意。蒙古人崇拜龍,或與此有關。不過總的來說,這種觀點還有很大的附會成分,缺乏嚴密的論證。(遼寧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
(十)東夷說
李德山考察了東北各古民族和東夷族的淵源,分別論證了遼西地區古民族、穢貊系諸族、東胡系諸族、肅慎系諸族與東夷的淵源。第四章對東胡的起源和流變做了深入的分析,認為,東胡與犬夷其實是一個民族的不同稱號,是我國古代最先發明燒制壺器的東夷支族,其族本應為「壺」,輾轉而署為犬、畎、昆、混、緄、胡等與「壺」音同或音近的字。「壺」發音由邾婁之「邾」而來。壺的發明,始於邾婁。東胡族的族源是出於東夷族系的邾婁一族,意思是居於東方的壺人。其中以部分人和母族分手後,廣泛散居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遂被轉而通稱為「胡」或「胡人」。室韋即豕韋,族出東夷,近族為祝融,姓大彭氏(即大風氏,伏羲氏後代),夏代曾為諸侯,商代被封為商伯,周代商後,國滅,其中一部逃避征伐,遷徙東北,與諸同源民族如東胡、鮮卑、烏桓、肅慎等雜糅,北魏時始為中原所知。室韋實際上並非源出鮮卑,而是和鮮卑一樣,源出於東夷族系的邾婁一族。後來以蒙兀室韋部為核心形成了蒙古族,另一些部落,加入到女真民族中。(《東北古民族與東夷淵源關係考論》,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推薦閱讀:
※蒙古帝國的興亡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包頭科技少年宮【圖文】
※鏡頭下:外蒙古的窮人到底有多窮
※他是開國將軍之子 他在內蒙古做了四十多年的牧民
※蒙古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