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魯迅作品教學(轉)

中學語文中的魯迅作品教學

溫儒敏

不久前在北師大召開「魯迅與中學語文教學」會議,我在會上有一發言。4月28日《中國藝術報》對我的發言做了專門報道。見如下:

去年9月,當時的新學期剛開學不久,就有媒體報道,魯迅的《風箏》在人教版初一上學期語文教材中被刪除了。很快,關於「魯迅作品退出新版語文教材」的消息廣為傳播,被吵得沸沸揚揚的同時也引發人們的廣泛爭議,甚至還興起了一場「魯迅該不該退出語文教材」的論戰。近日,「魯迅與中學語文教學」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原北大中文系主任、著名語文教育研究學者溫儒敏在論壇上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近幾年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並未減少,只是做了結構性的調整,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和議論是對語文學科建設的干擾。同時,溫儒敏也指出了目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他希望人們把目光更多地關注到中學語文教育本身,而不是只討論魯迅作品的增減。

  魯迅作品調整是課程結構變化的結果

  近幾年,關於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調整,有些媒體解讀為「魯迅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被逐漸剔除了」。溫儒敏說,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即使解讀為「不斷減少」也是不準確的。

  據溫儒敏的調查和統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魯迅作品篇目減少是事實,例如人教版的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原來三學年6冊教材中選有5篇魯迅的文章,現只保留了《拿來主義》《祝福》 《記念劉和珍君》3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學課程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原來高中三年全是必修課,現在分割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佔據1. 75學年的課時量,而選修課佔1 .25學年。同時,中學的課程也更加豐富,語文課時總量被進一步壓縮。因此溫儒敏表示,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魯迅作品的篇目是隨著必修課課時的減少而減少,並非隨意刪減。而且,雖然必修教材中魯迅作品有所減少,但選修教材中又有數篇入選。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就有《未有天才之前》《魯迅論讀書》《鑄劍》3篇作品入選。這樣一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選修)的魯迅作品反而比原來的5篇多1篇。而其他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亦是如此,有的選修教材甚至還單列魯迅作品的專題。此外,溫儒敏還介紹了魯迅作品在初中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入選情況。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選錄7篇魯迅作品,小學雖基本不選錄魯迅作品,但與魯迅有關的課文也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 《有的人》3篇,部分教材還有「初識魯迅」的專題。

  基於以上的統計,溫儒敏表示,雖然不同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選錄魯迅作品的情況各不一樣,但總體來說,近幾年的變化只是結構上的調整,並未出現篇目的減少,因此更不能說「魯迅被中學語文教學逐漸剔除了」。

  選錄魯迅作品應首先考慮語文性和適切性

  雖然近年來熱議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不斷減少屬於誤讀,但如果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現代中學選錄魯迅作品的篇目的確有所減少。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魯迅作品的篇目一直保持在十餘篇左右,最多時甚至達到20篇以上。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到1955年期間,中學語文教材一共收錄魯迅作品16篇,包括《一件小事》《故事》 《社戲》 《記念劉和珍君》 《為了忘卻的紀念》 《葯》 《路》 《祝福》《藤野先生》等,這為之後各個時期選用魯迅作品奠定了基礎。到1978年之後,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比重逐漸下降,但也增加了《拿來主義》《狂人日記》 《阿Q正傳》 《雪》 《范愛農》等篇目以供選擇, 2000年之後,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等又相繼入選。對此,溫儒敏表示,從長期來看,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篇目的變化順應了時代的變革,滿足了現代教學的要求和現代課程結構的變化,而且在選錄的科學性上也有一定的提升。

  如何選錄魯迅作品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編著過程中的難題,因為每次調整,社會和大眾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和聲音。對於這個問題,溫儒敏認為,中學語文教材選錄魯迅作品應首先考慮語文性和適切性,認真分析魯迅的不同作品分別適合哪個年齡、學段,是否與不同階段的中學語文教學目標相契合,然後做出選擇,而不只是考慮魯迅作品本身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中學語文教材選錄魯迅作品是非常細膩的工作,要建立在大量調查研究的科學結論上。大眾關注魯迅文章的選錄,也應該從中學語文教育本身和教學實際出發,而不只是糾結於數量上的變化。」溫儒敏如是說。

  目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眾所周知,魯迅作品本身具有獨特性,內容深刻且豐富多義,這也決定了中學魯迅作品的教學比講解一般課文難度更大。有人說,目前很多中學的魯迅作品教學處於十幾年前的套路和水平。溫儒敏表示,雖然這樣的批評有些偏激,但根據自己的聽課和考察經驗,中學魯迅作品教學中的確存在類似的問題。

  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出現問題,溫儒敏認為,根本原因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讓教學方式受到束縛,從而變得僵化死板。為了應對考試,老師很難放開了講,學生也不敢放開了學。溫儒敏說:「有人將主要責任歸到中學老師頭上,其實老師如果改變教學方式,家長也未必同意。例如某些省市在試點新教學改革時,很多家長就不願配合,說拒絕自己的孩子成為試驗品。其實,家長的聲音就代表了社會的壓力。應試教育的束縛並不是老師說改變就改變了。」溫儒敏表示,教學的改善根本上要寄望於改革的深化,只有高考招生制度發生改變,擺脫了應試教育的束縛,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改變。

  不過,在應試教育環境一時難改的情況下,溫儒敏認為魯迅教學也並非無計可施,關鍵是教師水平,目前中學語文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溫儒敏的相關調查研究顯示,目前很多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文學閱讀量很低,只學習了文學史和文學概論等理論知識,因此他們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養令人擔憂,而中文系大學生正是未來中學語文教師的主力軍。「目前很多中文系的畢業生,你問他大學期間完整地讀過哪20本書,很多都回答不上來。大學期間沒受過紮實的基礎教育,也沒讀過多少書,不懂得怎麼分析作品,怎麼實現有效的語文教學?自然也就講不好魯迅。」溫儒敏說,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大學教育緊密相連,因此要加強尤其是師範類的大學教育。此外,中學語文教師群體也要加強非職業性閱讀,不能只為了備課或職稱評定而讀書,養成閱讀的生活習慣是提升自身水平最根本的途徑。

  最後,對於目前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出現問題,溫儒敏認為學術界也難辭其咎。「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盛行,引起了價值標準多元的同時也失去了重心。學術界的浮躁導致關於魯迅的研究出現了很多新的迷霧,魯迅被拉下神壇進行研究,面目反而開始變得模糊。」溫儒敏說,魯迅研究的迷霧也讓中學魯迅作品教學失去了核心標準。魯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學術界應該把魯迅研究成果沉澱出核心價值,轉化到中學語文教材中。「包括對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研究,我們的學者應該自覺地把一部分的精力轉移到這上面來,把學術研究真正轉化到中學教育中去。」溫儒敏

推薦閱讀:

燈下漫筆
魯迅作品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朝花夕拾》為什麼叫朝花夕拾?
《燈下漫筆》——魯迅
刪除魯迅作品,淡忘了民族精神

TAG:魯迅 | 魯迅作品 | 教學 | 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