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聯可以不講平仄嗎

一、 傳統楹聯的要求從文學角度來看,對聯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 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 下聯,第二句,也稱對句; 橫額,也叫橫批或橫披。 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璧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對聯在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傳統的楹聯與格律詩一樣,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規律。中華書局《文史知識》編輯部在《怎樣作對聯》一文中,作了系統的歸納。現摘錄如下:(一)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複的字。(二)上聯的末一句必須是仄聲,下一聯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一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一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說一事,也不妨分說兩事。對聯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例如: 雲帶鐘聲穿樹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過江來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古詩的音節主要有兩種,一是兩字一頓,叫「雙音步」,一是一字一頓,叫「單音步」。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為主,第一字可不嚴格要求,對聯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仄-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聯中的「窗」和下聯中的「門」是平對平,「西」與「東」是仄對仄。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係:(1)律詩的平仄格律適用於對聯: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與五言、七言律詩中的頷聯(三、四句)或腹聯(五、六句)完全相同。(2)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五、七言詩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乃律詩之大忌,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對聯的要求,可以歸結為「四講」,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一定的聯繫,但不能雷同或重複,雷同的對句俗稱為「合掌對」,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為這樣的楹聯犯製作楹聯的大忌。二、對聯可以不講平仄嗎「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是傳統楹聯的要求,而隨著對聯藝術的發展,這些格律要求已被逐漸打破,出現了一些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全新的佳聯。不拘平仄的楹聯被稱為非正宗聯寫法。它不過分強調平仄、工仗、用韻。這種聯語作品,長期以來被斥為「非正宗」的楹聯作品。其實,從對偶修辭手法孕育了楹聯的客觀實際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的句式、句法、結構是同時具備的;從貼桃符到貼楹聯這一民俗習慣看,不拘平仄的楹聯與平仄協調的楹聯,也是同時產生和發展的。不拘平仄楹聯的寫作靈活自由,可以根據實際內容量體裁衣,完全適應推廣普通話的新形勢,具備強烈的時代感,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樸實、穩重的藝術風格,在聯海中閃耀著奇光。 不拘平仄楹聯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強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對。因為這種格局、程式和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程式相悖,故歷來不為人們所重視,更是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並沒有因此而絕跡,相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元代,中原紅巾軍初起之時,寫在戰旗上的「旗聯」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副「旗聯」充分反映了紅巾軍浩大的聲勢和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在寫作格局和程式上,並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但其影響極大。在爾後明代中葉劉六、劉七起義時,西路軍戰旗的旗聯僅改「大宋」二字為「混沌」而已:「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混沌之天。」 在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軍佔領南京之後,在龍鳳殿兩旁柱子上又見到了這副楹聯的身影,只不過仍是更易二字: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在明朝,據郎瑛《七修類稿》(下)「對聯條」載:「吏部許尚書讚,乃尊亦吏部尚書也。己先為戶部尚書,兄詔,亦尚為南戶部尚書也。吾友俞子木為作一對云: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銓衡; 兄司徒,弟司徒,總兩京之會計。」 該聯上下聯均有同字「之」相對。在清朝,據梁章鉅《楹聯叢話·格言》載,胡可泉知蘇州,揭一聯於門外,聯語是: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豐者,各請免見; 撐廳者,鋪堂者,撞太歲者,俱聽訪拿。 這說明那種不強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對的楹聯,當時在官廳衙門亦有所張貼。又據徐珂《清稗類鈔·文學類·紀文達所見馬神廟聯》載云:「紀文達在京師,嘗偕友過馬神廟。廟門左掩一扇,上有聯云:『左手牽來千里馬。』友謂文達曰:『且勿觀下聯,試各思之。』文達曰:『下聯當為前身終是九方皋。』及審視,乃右手牽來千里駒也。」這段記載再次說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強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創作楹聯是很常見的。這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民間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手居多,像上舉的「左手」、「右手」聯即是;二是文人雅士,為準確表示自己的聯作主旨,不願受傳統的楹聯寫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縛,明知違律而有意為之。但總體來講,這種不拘平仄的楹聯在過去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五四」運動之後,新文化運動衝擊了整個學術文化界,這種楹聯逐漸多了起來,並為人們所接受,一些名人也開始創作這種聯語。比如我們現在在許多學校常見到這樣一副聯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為南京曉庄師範校園內陶行知先生墓門所題寫的楹聯。再如,1930年12月,紅軍總前委在寧都縣召開軍民誓師大會時,毛澤東在主席台兩旁親撰一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三、平仄之爭的結論詩,未必是工對比寬對好,古今詩史上有不少名作名句,都不是工對的。林黛玉論詩,也主張「不以詞害意」,「有好句子,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對聯亦同理。對聯應注重平仄,但如遇特殊需要,則可不受平仄限制,不必因律害義。特別是初學者,如對之過於苛求,反倒會使之望而卻步;還會使聯友的圈子越來越狹小,從而使對聯在人生樂趣中發揮的特殊作用大打折扣。附:對聯的一些常用的作法正對法:根據要充分表達到內容,讓上聯合下聯各從一個正面直接敘述某事某物,或講清某種道理。如:工業為主導自力更生建祖國,農業是基礎奮發圖強奪豐收。反對法:把上下聯的內容對立起來,一聯講正面,一聯講反面,或一聯講過去,一聯講現在;先從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再使人受到啟發,獲得教益。如:憶苦思甜莫忘舊社會苦難,溯源追本牢記共產黨恩情。描繪法:以白描手法繪景蓄情,給人一種俊秀明快、意味深長之感。如:溪旁電機唱萬盞明燈亮山村,山顛銀鋤舞千畝新苗綠荒坡。比擬法:藉助恰當的比喻或用擬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形象,既便於人們領會,又易懂易記。如:共產黨象太陽普照革命千秋業,總任務似燈塔輝映江山萬代紅。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緻描繪深化對聯說要表達到中心思想。如:馬列主義旗幟紅光四射普照大地,民族解放運動波濤洶湧威震四方。辨音法:我國文字豐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況很常見,也很特殊,運用這一特點巧妙地編寫對聯,引人辨音,十分有趣。如溫州的江心亭上曾有過這樣一幅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上聯中一、三、四、六、八之「朝」,讀音為「朝夕」之「朝」,其餘讀為「朝拜」之「朝」,下聯中一、三、四、六、八之「長」,讀音為「長短」之「長」,其餘讀著「生長」之「長」。
推薦閱讀:

唐伯虎為一個富商寫對聯,富商叩謝而去,眾人卻差點笑掉大牙
中國名人名家對聯大全*
對聯書法作品欣賞
讚美岳飛的對聯
精選對聯,淬鍊千年的真知灼見

TAG: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