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稿 錄音】曾奇峰: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秘密
【小小糖心理】大型主題微課
《中國父母的養育指南》分為5期
邀請5位國內頂尖心理學、育兒專家講授
《中國父母養育指南》系列微課
·性格養成·楊鳳池《培養心態陽光的孩子》
(戳藍色字獲取文字稿)·親子關係·曾奇峰《親子關係——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秘密》·發展規律·吳國宏《教育孩子,要抓住關鍵期》·健康發展·杜亞松《防範與預防兒童心理亞健康》·情商培養·李子勛《如何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下期微課預告,點擊下方藍色文字報名
▼
吳國宏:《教育孩子要抓住關鍵期》
獲取本次課程錄音
請在公眾號後台回復:親子關係
▼
《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秘密》丨曾奇峰
大家好,我是曾奇峰。今天晚上受糖心理的邀請,跟大家聊一聊親子關係。題目是:孩子不聽話背後的秘密。
孩子不聽話這個主題只不過是我們進入親子關係的入口。從這個入口進去會發現有無窮無盡的親子方面問題。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在他早年的時候跟父母親關係當中形成的。人格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人是關係的動物,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人只有一種關係,就是早年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在成年之後跟其他所有人的關係,都只不過是早年跟爸爸、媽媽關係的翻版而已。從一個成年人和其他人關係當中看出他早年和爸爸、媽媽的關係,當然這需要一些專業的眼光。
開始我們的話題之前,我先跟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多年前一個心理學的培訓班上,有一個年輕男性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反饋說,他當年之所以想學心理學,是因為想找到一些辦法,讓他兒子變得聽話。但是學了一段時間心理學之後,他的目標變了。變成了如何讓他自己成為一個聽兒子話的爸爸。這話真的是讓我非常地感動。所以十幾年過去之後,還記憶猶新。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他兒子有一個聽自己話的爸爸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我估計會覺得非常地幸福,想再活五百年。有很多很小的孩子,被逼迫成為一個要聽話的孩子的時候,有很多糟糕的感受。很多人告訴我說,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了。
我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很流行的概念:心智化。心智化有相關的書籍,大家可以去讀。
我先說一下自己對「心智化」的定義:能夠把他人和自己,感受成為一種心理的存在。想想我們小時候,因為那時候物質還非常匱乏,父母能夠做的就是讓孩子吃飽、穿暖,而很少會顧忌孩子心理上需要什麼。所以那時候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心智化程度非常不夠。現在物質生活已經極大改善,但是有多人仍然停留在僅僅是把孩子和自己當成純生物學的存在,而沒有考慮自己和孩子是一種心理上的存在。孩子和自己是一種心理上存在的表現是,孩子除了需要吃的和喝的以外,他還需要被尊重,被聽到,他有慾望,他希望從語言,或者是態度上面獲得支持。同樣,他們也可能會從語言、或者是他人的態度上受到心理的傷害。
人格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格的發展大概有三個階段,或者說三個境界。
第一個階段:處在嚴重的人生依附狀態
第一階段是處在嚴重的人生依附狀態。意思就是,這個人還沒有成長得好,以至於沒有別人他就活不下去。一個在早年非常聽父母親話的孩子,他們可能在成年之後仍然處在嚴重依賴父母親的狀態中間。比如說:30歲還沒有成家立業,或者是30歲還沒有固定的收入,還需要啃老,或者是患有嚴重的心身疾病,不能夠自食其力,最嚴重的狀況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千萬不要小瞧讓孩子變成聽話的孩子,有可能會對孩子製造成傷害。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評估,當父母成為聽話孩子的話的父母時,孩子的人格有可能發展得多麼健全。當然了,也許有人會問我說:你這不是瞎說嗎?如果孩子說他要我們父母把某某同學殺了,那我們是不是要去殺?這是典型的成人想法。我們想想,在我們做孩子的時候,我們希望父母親聽我們的話,會不會要求他們把誰殺掉?當然不會。
我把今天晚上的主題「孩子不聽話後面的秘密」,分解成幾個問題來說。首先,為什麼父母要孩子聽話?
讓孩子聽話的情況,不包括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隨意說的要孩子聽話的情況。例如,年輕的父母把幼小的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去度周末,臨走之前跟孩子說要聽爺爺奶奶的話,這種情況不算。
我們談論的情況是:父母長期以嚴厲的態度,或者是失控的情緒或行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從具體的表現來說,包括打或者是罵孩子,使孩子就範。
要求孩子聽話的第一個原因:父母有害怕被孩子拋棄的焦慮。
這樣的父母有可能在童年的時候受過分離創傷的攻擊。如果在此時此刻孩子沒有聽父母的話,父母當下就會有被拋棄感,而且還會「認為」,孩子此時此刻不聽話,是在預謀以後更大程度上的拋棄自己。
親子關係中間還有一個非常意味深長的事情:當父母親看到孩子高興的時候,他們很不爽。他們可能會說:你人來瘋,你有什麼好高興的,作業也沒做,隔壁的孩子考得比你的分數高多了。「意味深長」是因為父母親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包含了一個暗示,就是:你不可以快樂。快樂的孩子會讓有分離創傷的父母覺得被拋棄。他們想像中的、理想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一起吃苦,一起愁眉苦臉,而快樂是讓雙方分開的力量。
如果父母親沒有早年分離的創傷,那麼他們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快樂。大家都快樂的這種分化關係,不會激活他們創傷性的體驗。
我想到一個例子,我相信這個例子很多人自己體驗過,或者是看到過。一個兩、三歲的男孩跟他媽媽走一段路,路上坑坑窪窪,有些水。我們都知道小孩肯定不會走平坦的路,他會去走坑坑窪窪的路,踩那個水,因為這樣很好玩。很多媽媽可能會說:「你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子?有乾淨的、平坦的路不走,而一定要走坑坑窪窪的路?」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媽媽僅僅是怕鞋子、襪子,或者是褲子弄髒之後回去洗有點麻煩。我們看問題不會看表面的現象,會看得更深一點。這時候不聽話的孩子,會讓媽媽有失控的感覺。
如果我們用專業的眼光來看一看孩子的行為,他其實是對自己訓練,叫感覺統和訓練,而感覺統和的能力跟他以後認識漢字,或者是做答題卡非常有關。孩子感覺統和能力有問題的時候,他看左右結構的字,他看出來的是反的。舉個例子:比如說好壞的「好」,是「女」字旁在左邊而「子」字旁在右邊。對一個有感統障礙的孩子來說,他看的是反的,子字旁在左邊,女字旁在右邊。這樣的孩子只要生活當中沒有重大安全的問題,他想幹什麼幹什麼,比如說走路的時候故意走一些不平坦的路,這實際上可以自然而然地糾正他的感統障礙。如果父母親因為焦慮而阻止孩子做訓練自己的事情,那以後可能要花更多時間,以及付出金錢的代價去看感統的門診,經過一些訓練,才能夠治療這種障礙。
要求孩子聽話的第二個原因:父母有著脆弱的自尊,孩子不聽話就傷害了父母的自尊。
這種情況成人在單位里也會碰到。如果一個單位領導自尊非常脆弱,他要求下屬必須是百分之百地服從。我們知道一個自尊不是那麼脆弱的單位領導,他是不會要求每一個下屬都服從的,而且相反,他可能還比較喜歡那些很有活力,有時候不那麼聽話,很有創造力的下屬。這樣的下屬在下面工作會增加領導自己的工作效益。
剛才講到人是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完全的人生依附」。
第二階段:權利鬥爭
第二階段(更高級別的人生境界)是權利鬥爭。很在意誰對誰錯,這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親子關係中間,以及發生在很多夫妻中間。很多人一輩子不擇手段地追求權利,其實是因為他們的人格處在這個發展階段。
今天晚上的話題關於「聽話」,本質上是誰聽誰的話問題,所以其實也是一個處在第二個人格的發展階段上的人,經常碰到的問題。之前舉的例子,爸爸說要做個聽話的爸爸,這個爸爸我確定不在人格的第二階段——權利鬥爭階段。我覺得他已經到了第三個階段,因為愛他的兒子,所以聽兒子的話,這是主動地放棄了權利的鬥爭。
第三個階段:沒有對和錯,只有愛
第三個階段:沒有對和錯,無所謂誰聽誰的話,而只有愛。當我們在愛中的時候,誰聽誰的話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權利鬥爭這個階段,誰聽誰的話,關係到面子的滿足,關係到自尊,關係到權力鬥爭中的利益。親子關係搞成了政治鬥爭,權利鬥爭,人生將是非常悲慘的事情。
要求孩子聽話的第三個原因:是因為父母親限制了自己對「智力」的使用。意思是:我智力低下,或者是心智化不足,耐力不夠。如果你聽我的話,我就可以不使用更高的智力。實際上這也需要相應的人格來墊底,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智力相差真的不是太大,但是智力運作的平台,也就是這個人的人格差異會非常非常大。在智力差不多的情況下,智力發揮到什麼樣的程度就是由這個人的人格來決定的。有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當中,當孩子有輕微違背他們意願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就上來了。有個原則,就是在家庭關係當中,誰肆意地使用情緒,誰就是晚一輩的。換句說話,家庭中誰使用智力越多,誰就是爸爸,或者是媽媽,誰使用情緒越多,誰就是兒子,或者是女兒。
對肆意地使用情緒、表達情緒的精神分析解釋,就是跟隨地大小便,或者跟隨意地把衣服脫光是差不多的。因為情緒的裸露和身體的裸露是一個級別的。我們社會對情緒的裸露懲罰不是太大,如果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就隨意地裸露他的身體,可能會有法律上的麻煩。所以從這一點看,我希望法律更加進步以後,要處罰那些不光是在家庭關係當中,還是家庭關係之外,肆意裸露情緒的人。我們現在的法律主要是管一個人的行為後果。
要求孩子聽話的第四個原因:他們只不過在重複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要求而已。這就是某種關係的模式在家族鏈中代代相傳的證據。我們曾經要求聽話,實際上是剝奪了我們自主的權利。那麼這種對自主權剝奪的「傳家寶」也需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這一糟糕的「傳家寶」不會傳遞呢?就是當我們用心理學的目光,來洞見這些行為後面意義的時候,這個「傳家寶」的傳遞就可以被中斷了。所以當我們改變一個家族中的某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改變整個家族鏈。
要求孩子聽話其實是對孩子創造力的限制。有些大規模的研究顯示:中國的孩子跟其他國家的孩子相比,在知識量上超過了別人,但是在創造力上,我們遠遠地不如別人。我們還可以從更大的範圍來說,最近兩百年,有兩百個對人類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創造發明,沒有一樣是我們中國人做出來的。這後面的原因真的值得深思。
創造力其實是一種敢於對父母不滿的能力。意思是說:父母或者先輩創造出來的條件或者世界,不能夠完全滿足我。我需要創造一些新的東西,創造一些你們沒有創造的東西,來滿足我自己。這裡面包含著不滿,這種不滿在我們文化當中是被禁忌的。即使不滿意,你不能夠說出來。要表現出來對父母的孝順,才能夠獲得社會的認可。聽話的孩子是沒有創造力的,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意願,不敢創造新的東西,來滿足自己不能夠被父母親滿足的願望。所以他們可能就會一輩子聽話下去,活在父母創造的世界中。
如果孩子聽了話會怎樣?
我們再從孩子的角度來談一談今天晚上的話題:如果孩子聽話了會怎麼樣?
我們生而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實際上沒有任何人願意聽別人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做他人的附屬品,哪怕是做父母的附屬品。天性使然,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已經表現出了希望聽自己的傾向。剛剛會說話的孩子,他們說「不」比說「是」要多得多,而這個「不」就是表示拒絕他人對自己的操控,要聽自己內在聲音的意思。
1.一個孩子如果是聽話的孩子,那麼就表示他壓抑了自己的願望,他可能會一生都為他人活著。孩子當然也會反抗,第一個反抗的時間是青春期,我說的第一個是指除了他剛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在父母親持續嚴厲的要求之下,他真的可能在青春期前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現在我有了一點傷感的感覺,因為我腦海里浮現出了很多曾經很聽話的孩子,他們的青春期,或者是中年是怎樣(糟糕地)度過的。
青春期是一個整合的機會,在青春期的孩子他需要搞定一件事情:我活著到底是聽別人的,還是聽自己的。以及我應該怎麼活著。我們都知道這真的是人生的終極問題。人生沒有任何問題比這個問題更大了。相對於這個問題來說,上什麼大學,從事什麼職業,跟誰結婚,要不要孩子,都是太小的問題了。青春期不能解決剛才我所說的問題,那麼還有一個機會在等著,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一個過好了青春期的人,不會出現波動太大的中年危機。
再往前推,一個在童年時候就獲得了自己主宰自己權利的人,也就是不被要求做一個聽話孩子的人,他也不會有過於動蕩不安的青春期。不管是青春期,還是中年危機都只不過是在反抗小時候被要求聽話的那些力量而已。這個情況實際上可以濃縮成一句非常簡單的話:兒時聽話,老來折騰。
2.聽話之後還有另外一個後果:患各種各樣的心身疾病。人的幾大生物學系統,每一個都有一樣典型的心身疾病。比如:呼吸系統的哮喘,皮膚系統的各種皮炎。今天沒有辦法具體談每一個心身疾病的患者,Ta早年跟爸爸、媽媽關係有什麼樣具體的鏈接。早年跟父母親的關係,也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程度。有一個名詞直接叫「客體關係性心身疾」。簡單的說,就是早年和父母的關係使自己成年之後得了某種具體的心身疾病。
孩子表現出不聽話的形式還可以是這樣的:他們在性格、價值觀,還有社會成就、地位上面都跟父母截然不同。這是非常高級別的「不聽話」。這種情況的動力學解釋:父母親壓抑的那些不好的東西,墮落的東西,通過潛意識的途徑投射給孩子,然後孩子代表父母墮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父母親都是從家庭狀況不是太好的家庭當中出來,然後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了現有的成就和地位。我們可以想像他們當年並不是出於,或者說大部分不是出於對學習感興趣,而是出於要改變自己的現狀來學習的。所以他們內心裏面肯定有很多對學習的厭惡。學習的厭惡會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讓孩子代表父母親厭惡學習。這種情況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模型——被父母親壓抑的東西,就一定會在孩子身上冒出來。
現在我想直截了當地回答一下今天晚上的主題所提出的問題:孩子不聽話後面的秘密到底是什麼?
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已經有了答案。孩子不聽話後面的秘密,是因為他想成為他自己。孩子想為自己活著,而不是為別人活著。孩子不想辜負老天給他只有一次的生命。這讓我想到了有一本書的扉頁上寫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最要命的事情,就是你想成為自己。為什麼要命呢?因為爸爸、媽媽不允許。
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智慧,或者心胸:不是讓孩子成為聽話的孩子,而是使父母自己成為「孩子變成他自己,實現他自己的願望和夢想」這個過程中的幫助者,而不是阻礙者。
好,時間到了,我們進入提問的環節。
互動問答環節
問題1:初中的孩子不聽老師的話怎麼辦?
答:我們剛才已經分析過了,孩子不聽爸爸媽媽的話,背後心理學的原理到底是什麼。這實際上也可以轉換到孩子跟老師的關係中間去的。初中學生和老師的關係變成了誰聽誰的話,誰更有權利的關係,這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的師生關係。所以我們需要跟孩子,以及跟初中老師聊一聊。我這樣一說以後就後悔,因為跟老師聊這個事情是有相當大難度的,這個我知道。我這樣說吧,這個也需要跟孩子聊一聊,就是他在學校裡面不聽老師的話,後面一定有性格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在別的同學能夠適應初中老師的各種規定的情況下,如果某一個孩子特別不能夠適應的話,那後面一定會有原因的。這個原因我猜測,有可能是他跟爸爸媽媽關係向外投射的結果。
問題2:孩子在別的方面很聽話,但是學習方面不聽話,這是怎麼回事?
答:可能是,在別的方面聽話是孩子主動了放棄自己的權利。但是一個人如果總是放棄自己的權利,肯定會不舒服的,所以他把在學習上面不聽話,或者讓自己的學業變得不好,作為了跟父母親進行權利鬥爭的戰場。
一下子出來很多問題,要一個個解答不太現實,我還是說一下原則上的一些理解。如果孩子的某一種能力的喪失,有可能這個能力是被爸爸媽媽剝奪了。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都不能自己吃飯,而需要別人喂,那我們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爸爸媽媽剝奪了他自己吃飯的權利。這個在很多家庭裡面也可以看得到,因為父母親害怕孩子吃飯,把飯弄到桌子上去,或者把衣服弄髒了,不好洗,所以給孩子喂飯吃,一直喂到他很大。
在別的方面也是這樣子的。我發明過一個詞,叫做「自我功能外包」,跟它相對的就是「自我功能剝奪」。自我功能包括學習的功能、跟人打交道的功能、吃飯的功能、自我管理的功能等等。如果某一項功能嚴重的缺損,那麼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父母親在跟這個功能相關的事情上做得太多了,對孩子實施了該自我功能的剝奪。
問題3:孩子厭學怎麼辦?
答:厭學的一個動力學的解釋就是,在孩子與學習有關係的事情上面,父母親干預得過多,使他覺得學習不是他的事情,而是父母親的事情。具體的表現就是,他自己不太在乎學習成績,而父母親比他更在乎得多得多,這就會讓他覺得好像學習不是我的事情,而是父母的事情,這就會讓他厭學。
問題4:父母離異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怎樣避免壞的影響?
答:關於離異家庭的孩子,這個有很多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離異不一定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有的夫妻如果不離異,他們在孩子面前吵來吵去,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會更大,所以離異不是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必然原因。相關的研究證明,離異之後,如果夫妻或者說父母兩個人還能夠分別執行母親和父親的功能,就是「該做什麼做什麼」,那對孩子的影響就會減少到最低程度。
我還是要說原則,因為我看到太多的問題了。我說關於孩子的問題的兩步曲,你如果發現孩子有了問題,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判斷一下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經常有這種情況,就是你如果陷到孩子的某一個問題上去了,那麼你會越來越覺得這個問題嚴重,但是如果你用比較的方式來看一看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也沒那麼嚴重。
有一個例子,一個小男孩在轉了幼兒園之後不說話,但是在家裡說得很好,在學校里只是不說話而已,其他的跟同學玩啊,服從有些管理啊,都完全沒問題,在家裡能夠跟父母、爺爺奶奶交流得非常好。媽媽就覺得非常焦慮。那麼我們處理的方式就是,給他的兒子這種情況打分。
假如兒童精神分裂症、孤獨症,或者是嚴重的智力障礙,這樣一些心理問題是10分的話,那麼你孩子這個問題是多少分?我覺得這一招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應該學會,想一想嚴重的心理問題是10分的話,跟這個比較,你孩子的心理問題是多少分。剛才我說這個案例的結果是,我們絕大多數人跟這個男孩的打分不到1分,甚至是0分。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到底糟糕到什麼程度也有這樣打分的標準,就是青春期孩子能夠做的最壞的事情是什麼,吸毒、殺人放火、不歸家在外面流浪。這個如果算10分的話,那麼你就可以想像一下,你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個星期偶爾曠曠課,只不過談了一個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應該是被打多少分了。我們說了,判斷問題的第一個絕招就是,在一個譜上面,一個連續譜上面,跟極端情況比較來打一個分,你就能知道孩子的問題有多麼嚴重或者是多麼不嚴重。
我說的第二步曲就是,你自己不相信的時候就找一個心理醫生問問,現在是「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時代。我強烈反對父母學了心理學之後,親自操刀來解決孩子的問題。這個原則叫作,「解鈴不能系鈴人」。實際上也是這樣子的,有很多學心理學的父母親,他們只是想更科學地來操縱孩子而已,或者更狡猾地讓孩子變得聽話。
問題5:父母親學心理學有什麼好處?
答:我當然提倡所有的父母親都學一點心理學,這個好處不是可以更好地操控孩子或者治療孩子,這個好處是父母親自己可以變得更加健康,而這就是孩子變得健康的最好的環境。在心理學上面有一句話,大家也可以把它記住,就是「父母親是什麼人,意思就是父母親健不健康,比父母親怎麼做,要更加重要」。
問題6:我的孩子喜歡玩遊戲機,剛才他剛好聽到您講的課,然後他對我們說,你們要做聽話的父母,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很好玩,就是孩子喜歡玩遊戲機,這個孩子剛才也聽到了姓曾的那個人講的課,然後孩子就開始對父母說,你們要做聽話的父母。我估計現在這對父母有可能非常非常的不爽,估計把我掐死的心可能都有。在這樣的有張力的情況下,我怎麼說可能都沒用。我說的不是在某一個單次的事情上面,比如說孩子現在要玩遊戲機,以前你可能會阻止他,但現在呢,他拿出姓曾的那個人的語錄來攻擊你,這直接把我放在了跟爸爸媽媽對立的位置上面。這種情況其實是經常發生的。我的建議是避開今天這樣的一個急性的場景,然後在明天或者是大家都不那麼激烈的情況下,討論一下,到底在哪些方面爸爸媽媽應該聽你的話,哪些方面你應該聽自己的話。因為孩子他自己實際上也有好好學習、少玩遊戲機的願望的。
我舉個例子,大概兩年前給我女兒買了一個iPhone 6。大家都知道手機對孩子有很多的吸引力,比學習的吸引力要大很多很多。我是在路邊把這個手機交給她的,我給她說了這樣一句話,「買手機是我的事情,怎麼樣對待手機,每天玩多少時間手機,多少時間學習,是你的事情,爸爸就不管了」。然後她當時的反應很有意思,她說,「你這樣一說,我就想手機都不打開就去學習了」。我們在這些事情真的需要仔細地去體會一下,如果我們是孩子的話,我們該怎麼做。
也許我下面要說的一個人本主義的信念能夠幫助到大家。信念是這樣說的,「我們要相信一個人自己就有需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觀接受的願望,所謂主流社會的價值觀就是,好好學習、獲得成就、獲得認可、獲得尊敬」,而獲得這樣的認可真的是需要努力地學習,努力地工作,為他人做好事來得到。這樣的願望如果是被父母強迫的,那就相當於置換了孩子內心裏面最強大的動機,這樣做非常非常的不好。這樣做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我們把孩子自然的願望,變成了來自父母親的壓力。
這個信念,我可以換一個簡單的說法,當然大的方面需要管,比如說關於安全、基本的禮貌等等,這個讓孩子服從是沒有什麼大的問題的,大家都服從。還有就是在讓孩子服從的時候,態度比內容重要,就是你要他服從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什麼樣的方式或者態度達到你的目的。
剛才那個說法可以把它變成更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孩子,如果你不通過各種嚴厲的或者苛刻的或者是有那麼一點點施虐的方式來對待他,他自然而然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或者是被尊敬的人。但是如果我們用了剛才所說的那些惡劣的態度,那他成為罪犯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得大。
再說簡單一點就是,不管,他成為好人的可能性會變大;如果管得過於嚴厲,他變糟糕的可能性就變得非常得大。
再說一個籠統的回答,就是當孩子變得糟糕,比如不上學、在外面亂交朋友、長時間沉溺於網路、不幹什麼正經的事情、打架鬥毆,這些都是反應性的,而成為一個被主流社會接納的人,這是他的原發性的、本質性的願望。反應性的意思很簡單,通俗地說,就是被逼成那個樣子的。當然,導致這個結果不是父母親願意的,我們要說的是,父母親的潛意識有可能幹了一些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情出來。
我們一說到潛意識的時候,可能會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潛意識實際上說的就是,你不知不覺就做了什麼違背你本來意願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事與願違的事情的原因,特別是關於孩子的成長上面。父母親的願望和孩子的實際狀況實在是相差得太遠了,而且你在意識層面完全沒有辦法解釋。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動用探測潛意識的工具。
問題7:孩子上初中了,做作業還希望父母親坐在旁邊,這是怎麼回事?
答:現在就說到孩子的潛意識了,孩子初中還希望父母親陪在旁邊,實際上是在滿足父母親想坐在旁邊的願望。因為我們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這個時候孩子正是要去獨立的時候,如果父母親還在旁邊,顯然會影響他的獨立,以及影響他使用他的智力來解決那些題目的可能性。這又可以把它籠統歸納成一句簡單的話,就是「孩子讓自己某一個能力的喪失,或者是讓自己出一個心理上面的問題,是在向父母行賄,就是父母親需要他這樣子」。但是估計這句話說出來,有很多父母又在拍桌子說,這小子又在胡說八道,一晚上都在胡說八道,我們根本就沒有要他用這種方式向我們行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個例子講過很多遍,就是有一個媽媽,她有一個五歲的兒子,這個媽媽告訴我說,她先說了一個也是原則性的問題,就是孩子要長大從來不是問題,關鍵是媽媽不讓孩子長大。如果回到剛才這位朋友問的問題,就是孩子從心底來說,不希望自己在初中的時候還要媽媽陪著做作業,是父母需要,所以孩子就滿足父母的需要。
還是這個媽媽級別的女性的諮詢師,她說的這樣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她和她五歲的兒子之間。她在訓練他兒子在他自己的房間裡面獨自睡覺。她把他兒子送到兒子的房間,給他把被子蓋好,看著他的眼睛說,「你是小男子漢,媽媽今天晚上不陪你睡」。他兒子聽到很高興,就說,「媽媽今天晚上我一個人睡」,很自豪的小男子漢的感覺。媽媽就關了燈,把門關上出去,然後在房間裡面晃了一大圈,又把兒子的門打開,把燈開開,盯著兒子的眼睛說,「媽媽今天晚上不陪你睡」。這個時候兒子看出了媽媽的潛意識的需要,想了兩秒鐘說,「不,媽媽,今天晚上我要跟你睡」。
這個例子說明,孩子對爸爸媽媽潛意識裡面到底是希望自己獨立還是希望自己依賴,是非常敏感的,當他們能夠感覺到爸爸媽媽會因為他們的長大而有喪失感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犧牲自己某些能力,把這個作為禮物送給爸爸媽媽。
問題8:以下籠統地回答關於孩子學習的問題
答:我還是想籠統地回答關於孩子的學習的問題,我知道這對於中國的家庭來說,是天字第一號的問題。孩子如果出現厭學,或者學某一門功課學不進去,最好的辦法還是正規地求助心理醫生。簡單的說,就是這個事情,父母親越插手,事情就越糟糕。
舉個例子,有一個女性,她自己也是心理諮詢師,她向我求助一個問題。她女兒數學成績非常的糟糕,大概在全年級倒數多少名。這位媽媽不服氣的地方就在於,她自己高考的數學成績是滿分,120分。我覺得我數學成績實際上也可以,但在面對一個高考數學成績120分的女性的時候,我覺得我自己連兩位數的加減法可能都不會算了。這種感覺也可能是她女兒在面對她媽媽的時候的感覺。
這個媽媽在女兒小學、初中、高中整個階段,下很大決心,花了很多的時間,要親自提高女兒的數學成績,但是沒有達到目的。然後就發生了奇蹟,這個奇蹟就是,她的女兒去國外念書,讀的是理科,必須學數學。剛開始的時候數學是C,過了一段時間變成C+,又過了一段時間變成B,又過了一段時間變成B+,數學成績在直線上升,在她女兒大學畢業的時候,數學成績是A+。
這麼媽媽還是悟性挺好的,覺得可能是自己的問題。但是她無論如何都想不清楚:不管是從遺傳還是從環境角度來說,我都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我的女兒數學成績會是這個樣子。學了精神分析之後,她終於找到了答案,就是她在潛意識層面可能跟她女兒合謀定了一個合同,這個合同就是媽媽為自己的數學成績很自豪,那女兒你就不要把自己的數學成績搞好了,免得影響媽媽在數學成績方面的自豪感。
這樣的潛意識的東西,如果你第一次說給一個完全沒有聽說過精神分析的人聽,他會覺得四個字:胡說八道。當你學了一些精神分析這樣的關於潛意識的知識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這個說得太對了,因為你從意識層面真的是沒有辦法解釋這樣一個媽媽為什麼有數學成績那麼差的女兒。
問題9: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幾年沒有喊過媽媽,而且媽媽一直都在監督她的學習,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答:我剛才已經說過了,首先你評估一下,就是直接操作我剛才說的兩步曲。第一,評估一下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我大概評估了一下,幾年沒有喊媽媽,這個嚴重程度不高,不太是個事兒。有很多的青春期孩子,他為了讓自己更加的獨立,或者說要迴避內心裏面對媽媽過度的依戀和愛,他們爸爸媽媽這幾個字是叫不出口的。如果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不叫爸爸媽媽,恰好證明他在內心裏面跟父母親非常非常的親。他需要用語言上面不叫爸爸媽媽,來把自己跟父母親隔開一點點。這個術語叫做「反向形成」。當他們真正的人格變得獨立之後,他們就不會因為自己叫一聲媽媽,就覺得自己又融化在媽媽的懷裡了,沒有長熟的時候肯定有這種威脅,一叫媽媽的時候,好象就回到了嬰兒期,融化在媽媽的懷裡。用剛才說的第一步來判斷一下,你女兒在青春期的時候不叫媽媽這個問題不是太大的問題。
緊接著就是第二步,要不要通過心理醫生的干預,既然問題不大的話不干預也可以。但是,我鼻子聞到你說到你監督她的學習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後面可能還是涉及到我們今天晚上的主題,就是權利鬥爭。我會有一點點擔心,就是你通過對她學習的控制或者監督,來滿足你的其他方面的某些需要,我不知道是什麼。所以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也可以找心理醫生談一談。
問題10:是不是凡是意識層面不能解釋的問題,都可以從潛意識裡找到答案?
答:這個問題比較原則,我怎麼覺得這個問題有點陷阱的味道,但是我還是決定跳下去。我這麼說吧,我把「凡是」去掉——很多意識層面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可以從潛意識找到答案。
我從事這個職業很多很多年了,我的感覺就是好像我遇到所有的問題都差不多可以從潛意識層面找到答案,有沒有百分之百我不知道,90%是沒問題的,而對大多數人來說90%就夠了。
問題11:孩子4歲多,做事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容易發脾氣好哭,該怎麼辦?
答:我覺得,這個時候需要跟心理醫生談一談,不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多嚴重,而是因為一個媽媽在遇到這樣的孩子的時候,自己的反應會很嚴重,所以需要找心理醫生正兒八經地談一談。
第一,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媽媽怎麼做了,或者說媽媽潛意識裡面發出了一些什麼樣的信息,使孩子處在這個狀態。
第二,學會怎麼樣在孩子是這樣子的時候,做什麼。這時候找心理醫生,需要媽媽了解自己在孩子拖拖拉拉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問題12:我兒子今年18歲,一直很聽話,學習成績好,現在輟學在家裡怎麼辦?
答:在中國大概有幾十萬這個年齡的孩子輟學在家,我覺得還是剛才那個兩步曲,就是我們先判斷這個問題有多嚴重,然後再第二步該怎麼辦。我個人判斷,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是已經到了需要第二步看心理醫生的問題。
有很多的爸爸媽媽會問,說那孩子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大家記住下面一句話,就是「心理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也不是父母親的問題,而是父母親孩子關係出了問題」。這也是我們今天晚上的主題,也就是親子關係。
注意,如果孩子不願意去,父母親單獨去見心理醫生也是可以的。為什麼,既然是關係出了問題,那我們改變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改變這個關係。從系統論來說,一個局部的變動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變化。
還需要說一下,父母去看心理醫生,好的心理醫生不會把跟你的諮詢做成對你的批鬥會,好的心理醫生也不會過度增加你因為孩子這樣或那樣了而產生的內疚感,好的心理醫生也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你身上,當然同樣也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孩子身上。心理醫生會非常中立地幫助你理解你和孩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你搞懂了你跟孩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之後,你就會自動調整。
問題13:一味地不要求孩子聽話,孩子會不會做出不正確的決定?
答:有人問說一味地不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就怎麼怎麼著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剛才我已經用一條信念做過回答,這條信念就是,我們如果不對孩子施虐,不對他過度苛刻的要求的話,他自動會走正道,或者說做主流社會所要求的事情。
問題14:孩子跟媽媽都學了精神分析方法,用精神分析過招,會使用很多精神分析術語,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答:也很好玩,很多夫妻之間也是這樣的情況,就是大家都學了精神分析以後,精神分析沒有變成各自探索內心世界的工具,反而成了權利鬥爭的工具。
這個結果當然不是我們這些教精神分析的人所希望看到的,短期內用精神分析這樣過過招,玩一玩,獲得一些樂趣,用爭吵的方式來表示親熱,當然沒問題。
但精神分析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傷害他人的工具,我個人覺得這個不是太好。所以在你們都用精神分析做武器過招的時候,我決定不單獨給你出主意,因為這會使力量不均衡。最好的辦法是,你們兩個人一起來找我,當然這是說的好玩的,我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問題15:關於「學習」
答:繼續說一下學習,我們學習什麼東西,實際上是先要建立跟這個東西良好的關係,當我們跟這個東西的關係好了之後,在象徵層面,如果我們想像一下,假如跟這個東西好到白天抱著它,晚上睡覺也枕著它,離開之後想念它,跟它在一起就覺得高興,那麼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沒有學不會的東西。
如果我們僅僅是出於我必須學習,去跟學習的對象打交道,那麼看起來我好像每天跟它很長時間在一起,但是在內心裏面是非常排斥它的,那樣的話,我們肯定不可能把這樣一個東西學好。
下面要說的關於學習的事情就會非常的關鍵。我們之所以跟要學習的某一樣東西關係不好,有可能是把我們對父母的憤怒投射給這個科目了,這樣導致了我們內心裏面對它們的攻擊。我們跟一個人的關係不好,也可能是在象徵層面把它看成了父母的一部分,把早年跟父母親關係的衝突,投射到跟這個人的關係中間。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早年有一個非常嚴厲的、非常權威的,但是內心非常虛弱的父親,這樣的孩子可能在長大之後會跟權威,或者是跟單位的領導有問題。因為他會投射性地,要麼把領導看成一個外表非常強悍,可能會傷害他的人;要麼會因為看透了領導的內心的虛弱,而主動地攻擊領導。
結語
時間過得非常快,我們馬上就要結束了。我最後想說的是:這樣的微課當然非常好,也謝謝糖心理對我的邀請,能夠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些關於親子關係的知識,關於精神分析的知識。我覺得心理學對人的研究已經有很多的成就,心理學已經有很多的結論,這些結論我真的非常希望能被大家所接受。但是我也知道糖心理,或者是其他的心理機構所舉辦的這樣活動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於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的人來說,他們一下子接收到這麼多,聽起來有點胡說八道的信息,確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能夠猜測有些朋友在聽到我講的課之後有很多的憤怒,或者對精神分析這門學問有很多的憤怒,或者孩子聽了這樣的課程之後,可能會使跟父母之間關係的平衡被打破,而導致家庭新的衝突。用這種方式授課,有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
我再說一遍,我實際上非常地支持這樣的授課形式,因為的確可以讓更多的人分享心理學帶給我們的關於人性的知識,關於關係的知識。但是我們也可能要充分地評估這樣做所產生的一些副作用。
最後的建議,如果你覺得今天晚上有些東西給了你一些觸動,讓你可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那麼我覺得非常高興。如果今天晚上有些東西讓你覺得反感,我希望你僅僅是反感我個人,而不是反感整門學問。彌補這一遺憾的具體的做法,就是學習更多的精神分析知識,或者是心理學的知識。
好,那我們今天晚上就到這兒。再次謝謝糖心理對我的邀請,也謝謝今天晚上聽我「胡說八道」,或者是聽我聊親子關係的每一個人。再見。晚安。
獲取本次課程錄音
推薦閱讀:
※中華文字千千萬,哪個詞語深得你心?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六九集(文字版)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二八六集(文字版)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五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