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諶業鋒
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2004年第14期
(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6-2068 國內統一刊號:CN31-1676/G4)2004年7月P.28- P.31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不僅有利於教師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有利於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關係極為密切。一方面,一個人的生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軀體性疾病、生理缺陷會給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狀態帶來負面影響,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抑鬱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際關係的和諧。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響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養健康的身體。例如,樂觀、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態有助於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襲,從而促進身體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長期的過度焦慮、憂慮、煩惱、抑鬱、憤怒,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或病變,引發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說是主要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呈現身體癥狀的軀體疾病。人是一個生理和心理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精神和軀體在同一生命進程中共同起著作用。那些與情緒聯繫密切、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器官系統更易患這種疾病。 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觀地評價、自如地應對客觀環境,其心理傾向和行為與社會現實的要求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協調。個體與環境能取得積極的平衡,就能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對待矛盾和處理問題,也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會因偶爾的失敗而喪失信心,其工作和學習效率必然優於心理不健康的人。 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還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它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 教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係——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於壓力之中以至於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教師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端正認知 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教師這一職業是如今最「開放」的職業。他的工作得接受許多人直接或間接的檢查和監督——學生、校長、教研員、學生家長、教育局等等,以至整個社會。所有的這些人和社會團體都認為自己對教師的工作有評價的權利。對於教師應該怎麼做,應該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都有自己不同的觀念和想法。僅僅是與以上提到的這些人相處就可能讓教師產生焦慮,不管是正常的焦慮還是神經過敏性焦慮。並且,教師自己心裡也有「一桿秤」,隨時隨地都在監督著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別人更嚴格、更苛刻。 因此,教師應該樹立正確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所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把一個人的各種習慣、能力、觀念、思想和情感組織聯結在一起,貫穿於經驗和行為的一切方面。個體只有樹立正確而穩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並愉悅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給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目標。同時,個體因為對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夠客觀地評價別人,接納並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對世事中的不平、不滿、不盡善盡美之處能處之泰然。這種心態對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自我概念是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正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知識的積累是分不開的,前面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教師心理健康水平與受教育的程度有正相關。所以教師應多學習,多接受新知識,以加強自身修養。 教師也可以堅持收集有關他的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資料。這些資料不僅能用來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而且能使教師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達到了自己預定的目標。教師對自己教學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學生是否接受這些方法,就對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認識就更客觀,自我概念就越堅定,評價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對自己也就更自信。 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調整的能力,從職業中獲得滿足和樂趣的能力,免於患上神經過敏性焦慮的能力。而教師對失敗的看法是自我維護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 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特別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麼去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充滿信心的老教師對學生家長和社會上其他人員對課程提出的不同意見會處之泰然。與教育界之外的人談論關於課程的時候,他心態平衡,語氣堅定,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他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問題的直接接觸更多,因而對整個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觀的把握。他從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學生對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為他幫助差生並真的使其成績上升,因為他客觀地知道教學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能接受這些失敗,並從中總結經驗,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來勇敢面對失敗。 換個角度想問題。客觀地講,教師是無法滿足別人以及他自己對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許多期望,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極端的。比如,一位數學老師或許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完全掌握某節課所教的數學理論,他也知道有許多他所無法控制的因素使這種希望不能實現。然而,在整年的數學教學中,他都懷有這個希望,而且,他的行為也表現出似乎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但是,他也許會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對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調整。他不再幻想張三和李四能學得一樣好,畢竟他們的數學抽象能力相差很多。而且,班上還有幾個學生似乎根本就沒想學數學。當然,他仍然很關心這些學生並給他們一定的壓力,讓他們知道,他希望他們努力學習,需要的話他會儘力給予幫助。那麼,期末考試的結果是,班上有60%的學生很好的掌握了數學理論,20%多的學生可視為勉強過關,還有幾個根本就沒弄懂。他失敗了嗎?這有賴於他對「失敗」的主觀看法。有兩種可能,他或許對自己非常苛刻,覺得遠遠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或許會對自己感到滿意:我已經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做得很好了。 採取先前想法就會有挫折感,體驗到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而採取後一種想法卻能心安理得地繼續工作。這裡想說的是,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生活中所謂的「失敗」。很多時候,這種失敗實際上只是教師個人主觀上體驗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觀的。 教師有時可以改變思維方式,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也可以說是適時當一下阿Q。比如許多教師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班上某個學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學校的處分。其實,教師不必因此而過分內疚自責,正如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所言,有些學生問題的「病因根植於家庭,病象顯現於學校,病情惡化於社會」,並非僅僅是教育失當那麼簡單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師只要盡到了責任,就可以問心無愧。 調適情感 情緒控制。情緒控制指個體對自身情緒狀態的主動影響。這裡主要講教師在學生面前應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不把挫折感帶進教室,更不要發泄在學生身上。教師覺得在工作中受到了委屈,很自然地容易把氣發泄在座在自己教室里的學生身上,因為學生常常就是讓他們受委屈的「罪魁禍首」之一。本來,適當地刺激一下搗蛋學生的自尊對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可能是有效的,然而教師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很難把握好這一尺度,常常就可能傷害學生,也破壞了自己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如果教師是因為自己遇到了挫折而煩躁,並且因此而斥責學生,學生們是能夠意識到的。他們不僅不願再尊重教師,聽教師的話,還可能會報復教師。 情緒控制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從認識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緒的原因,看自己的反應是否合理、是否適度;從情緒本身方面控制可能發生的衝動行為,採用合理或間接手段適當疏導。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緒激動時不要批評學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氣和地冷靜處理問題時再批評學生,防止過激言行。在這方面,如果調整得法,可以化消極被動情緒為積極主動的建設性行動,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說的升華。 合理宣洩。如果不良情緒積蓄過多,得不到適當的宣洩,容易造成心身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持續時間過長或強度過高,還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師也應該選擇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洩可以從「身」、「心」兩個方面著手。「心」方面如在適當的環境下放聲大哭或大笑,對親近和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傾訴衷腸,給自己寫信或寫日記。「身」方面如劇烈的體力勞動,縱情高歌,逛逛街,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等等。還可以出門旅遊,從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從其它地方尋求滿足感。如果教師覺得在學校中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可以試著在教室以外尋求成就感。培養一項有創造性的愛好,比如集郵、寫作等等,是一個好方法。個體能夠隨這些愛好的深入而體驗到滿足。 另外,教師應努力營建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美滿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進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能在個體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緩減個體的心理壓力。這一點對於中小學教師尤為重要。在工作中遇到困擾、受到壓力的教師如果回到家中能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在工作中本應體驗到而沒有體驗到的滿足感就能夠在家庭中得到彌補。而沒有配偶及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的教師很難在工作之外獲得情感上的舒緩和心理上的安慰,因而很容易產生孤獨、憂鬱等消極情緒,不利於心理健康。 改變行為 角色學習。角色學習是預防焦慮的途徑之一。當多種角色發生衝突時,當教師已分不清自己是誰的時候,焦慮就容易產生。事實上,教師適應職業生涯的主要問題就是學會扮演好合適的角色。在新教師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裡,幾乎把時間都花在教師這個新角色的學習上。當教師開始覺得他所扮演的這些角色有效而且合適時,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他的焦慮水平就會減低。因為這時,即使面對在教學工作中不得不面對的各種情況時,教師也知道該做什麼,該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學生。新教師的許多焦慮之所以會產生,大多是因為他們不能預料將發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處理。通過職業角色學習,可以減輕或消除教學情境的這些不確定因素和難預測性。這樣,角色學習也就幫助教師消除或降低了教學中可能會產生的焦慮。 當然,角色學習也有它的弊端:一些教師太依戀於現在所扮演的角色,即現在所使用的教學法、所採用的教材、所例行的程序而不願嘗試新的方法,接受新的思想。事實上,他們是害怕如果放棄已經證明可行的方法(雖然這些方法也許效率不高),他們會再一次體驗曾體驗過的焦慮。如果學校領導強行執行新的教學手法,教師很有可能會產生焦慮、煩躁、無奈、甚至怨恨等消極情緒。 個別或集體討論。與其他眾多的教師進行討論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有效途徑,也是減輕壓力和煩惱的好辦法。人們甚至教師自己往往都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無所不能的。所以許多教師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情願壓抑自己的情緒,在強烈的心理壓力下繼續工作,也不願與其他人討論問題或是尋求幫助。他們害怕(有時這種害怕也不是全無道理)承認自己在教學中有困難,教學工作有待改進就等於承認自己能力不夠或教學失敗。 其實,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有困難,沒有人是樣樣精通、無所不能的。與同事交流討論不僅是解決問題、增加工作經驗的好方法,而且也是獲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徑。 堅持鍛煉。前面曾討論過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身體健康能促進心理健康,因此,堅持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生理疾病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過,教師在體育鍛煉時應注意量的問題,不要適得其反,因疲勞而影響了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尋求專業幫助。尋求專業幫助在這裡主要是指教師在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時應尋求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一項調查結果表明,95%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學生;89%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使他們有更大心理承受力去接受那些有敵對、慍怒、反叛情緒的學生,並能更好地教育他們;73%的教師認為心理治療提高了他們走近那些畏縮、難以接近的學生的能力。接受調查的教師還說心理治療使他們更喜歡自己的同事和夥伴,更喜歡本職工作。 教育的首要目標應是幫助兒童和青少年發展自我認識能力。當然,對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了解更深的教師對和學生的關係就更敏感。能意識到自己的敵對感、內疚感和焦慮的教師能理解這些衝突在他的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能更好地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和指導。傑西德研究中89%的教師指出,心理治療使他們在幫助學生處理個人問題時能更好地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不僅僅是教師,各行各業的人都正逐步認識到,心理治療,不管是短期的還是連續的,都能幫助他們更愉快、更有效地工作。以前,一提到心理治療,人們就會把它與精神病掛鉤。但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求助於心理治療的教師是誠實、有勇氣、願意進步和發展的教師。要一個被心理問題所困擾的教師硬撐著低效率地工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結果很有可能是教師把他的消極情緒投射到他所教的學生身上,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積极參与繼續教育。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的知識層出不窮,要想靠在學校學習的十幾年就學會人類經歷了幾千年的知識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說今天呈幾何級增長的新知識。而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是人類知識的代言人,因此,教師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學習新的知識,就成為必然之舉。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如果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跟不上社會的發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強,求知慾強,特別喜愛並能接受新事物,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代溝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學生還有可能會因此而不尊重教師。 所以,積極的參加繼續教育也是教師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措施。身為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儘快適應新的教學觀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達到新的教學要求,才能尋求新的發展,也才能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開拓自己的視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以更平和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不盡人意之處,更少地體驗到焦慮和挫折,對維護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尋求新的工作體驗。一個盡職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鬆。充當「無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確。使人精疲力盡。因此,教師可以試著在假期做一份其他領域的工作。新的工作體驗不僅能使教師得到放鬆,而且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加教師的知識面。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體驗中獲得的經驗、積極情緒帶到教育工作中來,更好的促進教育工作。 調換環境。這當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走的最後一步棋。教師如果真的認為自己所在的學校一無是處,給自己的只有困擾,或許最好的方法就只有離開那個是非之地了。惡劣的環境的確使人無法忍受,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傷害極大。在這種情況下,調到另一個學校、另一個地區或是乾脆換一種工作是明智的而不是怯懦的表現。這不僅幫教師解決了問題,對他所教的學生來說,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作者單位: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
推薦閱讀:
※貿易戰槍聲響起,誰能在醫療器械中拔得頭籌
※【生酮入門】適應期
※醫生一聽就頭痛,而患者不覺得過分的醫患對話有哪些?
※求解決,我臉上毛很多不是一般的多!
※矯正牙齒不僅美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