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投資——中國富豪的美麗陷阱
藝術品投資——中國富豪的美麗陷阱
——答《收藏》雜誌記者問(節選)
記者:您在書中寫到了被藝術品套牢的一族,這些富豪因為聽信了藝術品具有保值升值的屬性,因此拿出巨額資金購買文物藝術品,結果在需要變現的時候發現,這些東西根本賣不出理想的價錢,有行無市,不少富豪因此損失慘重,您是怎麼看這樣事件的?您認為文物藝術品升值保值是不能成立的謊言嗎?
吳樹:不能簡單說藝術品投資行還是不行,而是要分析。歷史上的、國內外的,這麼多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人,其中的成功者是誰?這個面兒到底有多大?
以我所了解的範圍觀察,無論國內外,一些成功投資藝術品的人除了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外,同樣還有很高的知識成分在其中,即使沒有知識成分,也有很可靠、品質很好的經紀人——這是前提,這兩個基本條件是必須具備的。國外做藝術品投資,大部分有經紀人,這些經紀人除了對商業的了解外,要對收藏的文化也有詳細的了解,對價格的發展能做出很好的判斷。做藝術品投資是在經營,不能盲目。這就決定了,其實這個面兒很窄。
原來我在國內刊物上看到,國外富人理財投資是三個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房產,三分之一股票,三分之一藝術品,但我採訪接觸得到的信息是,國外真正進行藝術品投資的不多,都是商業精英,中檔收藏的人是高學歷人群,如律師、醫生,普通大眾沒多少人涉足藝術品投資這個事。
在我們中國,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具備藝術品投資的要素?我們也缺少成熟的藝術品經紀人。那些商人在某個領域,比如房地產領域能夠成功,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但到了文物藝術品市場,按照以往的經驗,往往就要吃敗仗了。我這樣說不是無根無由的,是做過調查的,這些在我的書里都有實例,我接觸不少從境外市場高價買回大量「國寶」的富豪藏家,大部分都陷入惴惴不安的狀態,實在讓人同情。
記者:關於拍賣行業規範,國內在探討當中也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市場中缺了一個環節,即品牌古董店。在國外,古董店的價格高於拍賣行,因為坐在國外拍賣行進行競價的,以古董商人為主,他們競拍到自己需要的古董後拿到店裡,以高於拍賣行的高價出售。他們是行家,對古董進行了把關,也有自己多年經營的品牌,會對自己售出的古董真偽負責,這就是高價的理由。作為一個古董外行,他們的選擇應該是古董店,而不是拍賣行。國內的情況實際上很類似,儘管拍賣場上關於古董的真偽、鑒定責任等爭得一塌糊塗,但是這些問題在古玩行家的圈子內似乎不是問題,一件東西往古玩行里一放,開門、不開門、有爭議,很清楚,各有各的價錢,所有的亂相發生在外行並與外行有關的業態上,所以,我覺得還是那個問題,就是藏家對於拍賣行要有一個定位,而對於拍賣行的制約可能只有一種東西,那就是拍賣台下藏家的眼睛,下一波潮流應該是古董店的興起,您覺得呢?
吳樹:我覺得你的想法、預測過於理想化,過於樂觀了,為什麼?我有兩點理由:第一,我們的古董店是什麼狀態?在多長時間能改變目前的狀態?從目前來說,古玩城裡的這些古董店,無論從商品品質和經營品質,短時間內還達不到比拍賣更可信、更高檔、更好,更不要說能賣得更貴。在高品位的藝術品上,古董店還遠遠不是拍賣公司的對手——有哪一家古董店可以競爭得過嘉德、保利?一般的平民階層,中產階級,也很少進古董店買東西,大部人去潘家園去「撿漏兒」。還有就是通過熟人買,認為某一個人可靠,然後買這個人的東西。
第二點,你要賣高檔商品,你不可能不涉及到富豪階層。這些富豪,江浙有一批,山西有一批,廣東原來有,後來不幹了,上海有點買畫的……這些富豪,大部分是在發家致富後進入藝術品市場。他們當中多數人自身文化素質都不是太高,不了解藝術的真諦,也不能正常認識文物藝術品真正的價值。他們憑什麼買東西?那就是看別人買了什麼,有沒有賺錢。和炒股炒房是一樣的。以小商品經營者的意識搞藝術品投資,風險相當大。他看某某買東西是不是賺錢了,那某某又是根據什麼呢?就是根據拍賣公司,像蘇富比、佳士得。對國內的古董店,他們都不會進門的。作為有經濟實力的藏家,他的選擇,買東西的場所,也都是拍賣公司。短時間內不會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
記者:您在《誰在拍賣中國》一書結尾中對日本記者「佳士得恐懼症」描述觸目驚心。此前,我們對於日本藝術市場的描述頂多是隨著經濟持續低迷,藝術品市場一蹶不振,而日本記者卻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日本藝術品市場的崩潰是血淋淋的崩潰,他們被陰謀暗算了,他們從全球頂級拍賣行以世界紀錄價格購買的藝術品竟然是假貨,日本人投資藝術品不是血本無歸的問題,而是投資人投海自殺,以生命代價了結的……在書中沒有看到您更多的評價,您是怎麼看日本文物藝術品市場崩盤這件事的?您覺得我們今天的文物藝術品市場和日本當年,相似度有多少呢?
吳樹:《誰在拍賣中國》以蘇富比開篇,以佳士得結尾,確實是一個有意的安排。也是提醒國人,在日本發生的事情,不要重複在我們身上。日本人的心態是「小國大民」,他們在經濟崛起後急於找回「大民」的感覺,因此落入了陷阱之中。日本企業家自殺的不是一個兩個,很慘的,是血淋淋的,甚至油畫買回來,還沒拆開呢,就被銀行拿走了。
我們的問題是還沒感覺到什麼。我們是「大國小民」,在帝國的溫床中生存了幾千年,一聲炮響,把我們一個封閉的、自傲的民族徹底打趴下了。再經歷了二戰劫難、文革劫難,就變得很自卑。中國人現在雖然富起來了,但並沒有從心裏面站起來,很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衝擊,人家樹立起來一個標杆,我們就順著向上爬。中國人的這一波收藏熱興起不是偶然的,是有原因的,一種商業和一個地區人格現狀也是分不開的。我們今天的收藏市場狀況在歐洲不可能發生,在亞洲卻發生了。
好在我們重蹈不了日本覆轍,因為我們的贗品太多。日本人是買西方的油畫,我們都去了潘家園,買贗品最多也就是幾千塊、幾萬塊錢,不會因此傾家蕩產,像日本那樣「傻玩兒」買東西的少,像日本那樣的心態,那種張狂的心態是沒有的。不過,這並不值得我們慶幸,我們雖然沒有像日本人一樣自殺,但在收藏上面,卻在經歷一場民族性的整體瘋狂。
推薦閱讀:
※梵高與高更如何從惺惺相惜到慘然決裂
※藝術的構建性與世界藝術史大會
※=王鑒 湘碧居士仿古冊頁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圓珠筆畫素描原來這麼美,重點是。。。。省錢!
※參遇話手作——一貝藏天地,一刀刻乾坤,老祖宗的技藝真是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