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共讀 | 讀懂這一點,你比諸葛亮更聰明!

孫子兵法-記篇 來自有書國學共讀 07:23

計,算也。日:計算何事?日:下之五事,所謂道、天、地、將、法也。

——孫子

有書的書友們,大家好!今天我們將一起共讀《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一起開啟通往智慧之旅。建議你閱讀第一章,計篇第一。

在閱讀之前,建議帶著以下幾個問題來讀:

  • 1.「五事七計」是指什麼?

  • 2.為什麼說《孫子兵法》研究的是不戰不法?

  • 3.為什麼說關羽是百戰百勝,一敗而亡?

  • 計,我們通常理解是計謀或是心計。其實這都是對《孫子兵法》中計的誤解,這裡說的計實際上指計算,並不是三十六計里所說的奇謀巧計。

    孫子是反對投計取巧、貪巧求速的「計」,他在《孫子兵法》中所寫是依靠實力而取得勝利的書,並非使用巧謀詭計。

    孫子所說的五事七計,五事是道、天、地、將、法。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道、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熟練、賞罰孰明。

    五事七計指計算雙方實力的對比,比較雙方在政治、天時、地利、人才和法治上的差距。

    孫子的計,相當於我們現代管理學中運用SWOT分析法,從敵我雙方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四個方面做分析。

    計算的目的就是比較五事七計的各個方面,在開戰前評估自己是否有「勝算」。

    《孫子兵法》雖是研究戰法的書,但孫子認為軍事雖然國家大事,系國家生死存亡,卻講究兵不血刃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研究的實際是不戰之法,講究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之心,孫子的戰是運籌為握,而不是在戰場的殺戮,他追求的是兵不血刃、未戰先勝、不戰而勝。

    這也是孫子和伍子胥雖同為吳國的將軍,一起扶助吳國,伍子胥留下很多戰爭中精彩的故事,可是孫子並有什麼故留傳下來的原因。

    如他在《孫子兵法》中說: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勝於易勝也。

    前面說孫子的「計」是計算的計,並非陰謀詭計的計,孫子並非不用計謀。「兵者,詭者也。「便是孫子的詭計,孫子的詭計目的造成對手的錯誤判斷、引導對方失誤。

    孫子的觀念是先勝後戰,不勝不戰。沒有勝算就不戰,一定要等到對方上當,失誤有勝算再戰,如果等對方不上當,就等。沒有耐心,不能等待,在孫子看來巨大的性格缺陷,等待才是戰爭上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熟知的勾踐為打敗吳國,十年卧薪嘗膽,還派出西施用美人計,才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這一思想的典型運用案例。

    孫子強調: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如果不能勝利,就要等待。如果明知沒有勝算,還心存僥倖等到戰場上再強取其勝,是不可為的。

    在敵方實在強的情況下,一要防備避戰保存實力;二要耐心等待;三要外交協調;四要伺其鬆懈,引他失誤,等他犯錯。看準時機,一戰而定。

    孫子的觀念是不要百戰百勝,要一戰而定。一直打來打去勞民傷財,沒有什麼結果那是將之罪,要看準時間,穩准狠一戰而定。

    歷史上百戰百勝,一敗而亡赫赫有名的關公。關羽雖然在民間被視為智慧、武功、德性於一身被神化,尊為「關公」。在清代更是被尊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可是以《孫子兵法》中觀點來看,關羽實在誤國之臣。

    正是因為關羽一敗失荊州,導致劉備在三國競爭的局面中失勢,之後諸葛亮雖使出渾身解數北伐中原,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前面講過《孫子兵法》說:真正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為真正的善戰者不是打仗多,不打跌宕起伏的仗。

    講究不戰而勝,未戰先勝,因此沒有那麼可歌可泣的故事流傳。用孫子對勝將的標準來看,關羽是相反的。

    諸葛亮作為歷史上使用奇謀詭計的第一人,民間流傳不少關於他使「三十六計」的故事,可是史實是他敗給了司馬懿。

    實則「三十六計」技術含量極低,《孫子兵法》的計,講的是「五事七計」,計算下來有勝算才到,沒有勝算繼續準備,韜光養晦。等到「五事七計」的各個方面都準備好了,有勝算才打。

    「五事七計」道理運用於現在代企業管理中,意思說只有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講究誠信,才是贏得和留住客戶的王道,並不是使什麼「招」。

    推薦閱讀:

    劉伯溫挖開諸葛亮墳墓時,嚇到全身出冷汗
    他是諸葛亮血親,聰明絕頂,最後卻死於亂刀之下
    為什麼諸葛亮沒能成功?
    諸葛亮墓為何一千多年無人敢盜?
    諸葛亮不用魏延子午奇謀並非用兵謹慎,而是...

    TAG:聰明 | 諸葛亮 | 國學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