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礙你人際關係的不是你的原生家庭,而是你對原生家庭的指責
近
來常有人在後台留言:自己現在夫妻關係不合,越來越覺得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感覺在以前的家裡很少感受到父愛和母愛。
在我接手的心理諮詢個案中,確實有一大部分人,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從而在人際交往、親密關係、戀愛婚姻中出現困難。
於是,戀愛婚姻的失敗、人際關係的困擾,甚至事業上的失敗,似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這一罪魁禍首。
我曾經在帶領父母「心」課堂的 「童年回溯」時,有位男士回憶說,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太嚴格了,做作業一旦錯了一道題,父親會要求再做十道同類型的題目。
還有位男士說,從小覺得父母並不怎麼關心自己。
只是安排好吃穿用度,正常送去上學,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創傷和問題,但總是感受不到父母是愛自己的,現在覺得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去愛自己的家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雙「足夠好的父母」:能給予我們足夠的安全感、照料、尊重和愛。
我們都希望能從原生家庭中汲取到足夠的生命養料,讓我們不費力的成長。
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若是我們都將自己現在的問題歸罪到父母和童年經歷的頭上,那麼這種「家庭悲劇」就只能代代相傳,循環往複了。
出現夫妻關係問題,或者人際交往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指責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種不良的歸因方式。
歸因就是為事情找出原因。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問題解決行為。
歸因三維度
內部 vs 外部
事情的主要原因是:
個人條件:能力、努力、身心健康狀況等等;
還是
外部原因:機會、環境、他人的支持、甚至氣候濕度等等。
可控性
這件事情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控制和改變:我的父母是誰我無法決定、我出生在何時何地我無法改變,地震海嘯這些自然災害也不在我的控制中。
穩定性
事情的發生時偶然的,還是經常如此?
每一個維度都會影響我們最後如何去解決問題。
內外部歸因會影響你改變的主動性:
如果你覺得問題出現的原因是自身,那麼你可能產生更多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總覺得失敗是由於缺少外部資源、沒人幫你支持你,那麼你更可能「破罐破摔」地放任自己。
當然,如果過度將失敗歸結於自身會使自己自尊降低,這樣也是不好的。
和愛人、孩子出現矛盾和爭執的時候,你覺得是自己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呢?還是沒有準確的察覺到自己的情緒?
或者每次你都拿著「缺點放大鏡」看周圍的人:覺得是愛人「不講理」,孩子「不懂事」呢?
可控性歸因會影響自身的價值感:
如果總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則會降低自身的價值感。
地震海嘯帶來的死亡和創傷,我們完全無法控制和改變,只能儘力擺脫這些陰影帶來的傷害。
父親和母親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童年經歷也無法改變。
但我們能做的是,認識到父親和母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究竟給了我們什麼,哪些是我們需要的,而哪些是我們不願重蹈覆轍的。
穩定性中蘊藏著我們的「情結」: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寫道:所有發生過一次的事,可能永遠不會再發生;但所有發生過兩次的事,肯定還會發生第三次。
所以當你和某個人總被某個特定的「導火索」點燃,那麼最好拆開這個導火索背後的炸藥包仔細研究看看,這個炸藥包里也許包著你童年時的「情結」。
所以當你在關係中遇到問題時,先想想:
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的問題;
如果是出在自己身上,那麼哪些事情是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而哪些事情是無法改變只能接納的;
這件事情是偶然的么?如果不是,那麼反映出自己在關係中究竟存在什麼「情結」,和童年的成長經驗又有什麼聯繫呢?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沒有人是「足夠好的父母」或者足夠好的「愛人」。
童年也好,夫妻也罷,每一段關係,每一段經歷都會帶給我們喜悅與傷害。
出現問題,不是將罪過推到原生家庭頭上我們就「解放」了,而是仔細思考原生家庭究竟給了我們什麼。
感激父母給過我們的照料與愛;
接納他們在育養我們時造成的傷害;
努力實現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未來。
最後送你一段禱告詞: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並努力增長區分這二者的智慧。
▲來這裡說出你無處相告的心事
推薦閱讀:
※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你得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當初的生存或生活條件,才有資格去評價原生家庭,對嗎?
※離異或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們,(現在已經是成人了)你們過的好嗎? 可以談一下原生家庭對你帶來的影響?
※原生家庭太爛怎麼辦,一夫一妻多妾制分你一杯「紅利」
※邀請你來一同寫書,關於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法存在哪些常見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