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合格的家長,必須懂孩子的心理

一個合格的家長,必須懂孩子的心理

一個合格的家長,必須懂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因為家長不懂兒童心理造成的。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幸福,給父母帶來希望。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會產生矛盾,甚至會產生很嚴重的衝突。比如,孩子幼小時,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東西都像摸一摸、動一動,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可是父母的口頭禪卻是:「別動!小心摔著(碰著、燙著、燒著)!」孩子在外邊玩耍,喜歡玩水,玩沙子,玩泥巴,喜歡蹦蹦跳跳,家長知道了,怕孩子弄濕、弄髒衣服,怕孩子受傷,偏偏不讓孩子玩;孩子長大一點,在學校里調皮搗蛋,老師找到家裡來了,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訓;孩子上了中學,開始不大服大人的管教,迷戀流行歌曲、追星、穿奇裝異服、結交「壞」朋友,對此,做父母的認為孩子不幹正事,學壞了,於是打罵孩子,限制孩子外出活動,限制孩子與朋友來往……諸如此類的矛盾,往往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沒有考慮它們的年齡特徵,用成人的心理標準來要求孩子所造成的。還有的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比如挑食、馬虎、依賴性強、性格暴躁、焦慮……父母責備孩子,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往往是家長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比如父母本身不愛吃某種食品,對孩子說這東西不好吃,孩子自然接受了父母灌輸給他的印象,也覺得這東西不好吃;或是孩子在小時後,家長見孩子愛吃某種食品,就天天給他準備,久而久之,孩子吃膩了,再也不吃了;父母對孩子呵護備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什麼都包辦代替,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發現孩子連繫鞋帶都不會,雞蛋也不會剝,這也不幹,那也不會,這時候家長開始抱怨孩子懶、笨、沒出息,這能怪孩子嗎?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的機會;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就生大氣,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事,實際上,是家長經常對孩子發脾氣,使孩子學到了你的錯誤經驗。可見,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有問題。

因此,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要使家庭和諧、幸福,家長懂得一些兒童心理的科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才能反省自身,改進自己行為方式和教育方式。

要當好家長必須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

1、正確認識遺傳和教育的關係。影響孩子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環境、教育、實踐活動和個人努力程度等因素,其中遺傳因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環境和教育起著決定作用。

就拿智力來說吧,研究發現,智力50%由遺傳決定,剩下的50%有環境決定。遺傳決定智力的一個範圍,如同人的身高一樣,所以,一個兒童如果不具備某種遺傳因素,即使後天收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發展。比如,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家長非逼著他學習音樂不可,並期望他在這方面有所成就,這無異於緣木求魚。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生活中不乏這樣現象,父母自己智商平平,學習不好,卻要求孩子要成績好,考重點,上名牌,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氣質類型也與遺傳有關。從兒童出生的時候起,就表現出不同的差別。有的嬰兒安靜些、容易入睡;有的比較活躍、愛哭愛動……長大後,孩子的性格也表現的千差萬別,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好奇心特彆強,有的對什麼都興趣淡漠;有的特別敏感細膩、小心謹慎,有的則粗枝大葉,大大咧咧。這本身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但是有些家長刻意將孩子像一個所謂的「理想性格」方向培養,沒有考慮到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強迫子改變自己的性格,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給孩子帶來很大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搞不好還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難以接納自己,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影響自信與自尊水平的發展。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以孩子天生的個性為基礎,幫助她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不要想把內向的孩子變成外向大方的孩子,但是幫助增加一些和別人交往的能力和興趣,幫助她提高自我表達的願望和能力等等,然後再附加上他原來就有的內秀特點,孩子就能夠健康的成長了。

家長還應該了解,遺傳因素對心理發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作用和影響也不完全相等。例如在身體素質方面、氣質方面、遺傳的影響就比較大。而在個性、道德、行為、習慣方面遺傳的硬性就比較小。從年齡階段來說,年齡越小,遺傳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年齡越大,他的影響就小,。而環境的影響就越大。

總之,家長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遺傳素質上的差異,正確認識遺傳與教育的關係,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發揚遺傳中的優勢,以適當的教育彌補遺傳素質中的不足,促使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提高。

2、了解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家庭教育的任務

我們所說的了解孩子心理有兩個含義:一是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年齡特徵,二而是了解孩子獨有的的個性。前者可以從書本上學習了解,後者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這樣才有助於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的。

幼兒期心理特點和發展任務

幼兒期(主要是學齡前階段)身體快速成長,大腦迅速發育,4歲時腦的大小已與成人十分接近,動作、語言都得到飛速發展,思維具有片面性(指兒童此時的思維有集中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傾向)和自我中心性(指兒童傾向於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認為別人的思維方式應該與自己完全一致,還沒有意識到別人可以由於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的特點。

幼兒階段的重要心理發展任務是培養親密依戀。所謂依戀,是指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雙方互有得親密感受以及互相給予溫暖和支持的關係。依戀行為是於嬰兒期,在出生後的第一年最為關鍵,母親(或者看護著)的接納、喜歡、擁抱、軀體撫慰和精神貫注,將促進孩子與母親(或者看護者)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能讓孩子變得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和自尊。如果母親(或者看護者)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管理疏忽(讓孩子處於饑渴、冷、濕等不安狀態),或不願親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養在別處,甚至虐待孩子,那麼孩子就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出現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自憐型人格障礙等。

少兒期心理特點和發展任務

少兒階段(主要是小學階段),力量和運動技能得到更大發展,逐漸掌握書面語言,能夠進行邏輯思考,開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個方面,基本克服了思維中的自我中心性,發展了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從而增進了自己與他任溝通的能力,開始重視並建立同伴關係,發展出自我概念與自尊。

這一時期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首要是發展自尊與自信。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因為競爭意識的受挫、羞恥心的產生、學習的不順利等,突然感覺不那麼相信自己了,有些孩子的心裡會暫時退化到幼年時期,更多的依戀父母,向從父母那裡重新獲得自信的資源。家長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及時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堅定的信任,降低孩子的焦慮,同時家長要努力幫助孩子尋找並發現自己的長處,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這樣的感覺就會讓孩子獲得必要的自信和自尊。千萬不要擴大孩子的缺點,或因為孩子的學習不好而全盤否定孩子,這樣會給孩子在建構自信自尊的心路歷程上增加沉重的負擔。

推薦閱讀:

妹子要找程序員男友是怎樣一種心態?
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沒有動力怎麼辦?
心理學家語錄集20則(12)
對於吸煙者,一天吸一兩根和一天吸一兩包,哪個更容易戒?
缺乏母愛與缺乏父愛在心理上的區別?

TAG:孩子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