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報告全文並附評論)
2012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麥可思研究院 編著
編者按:
7月中旬,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報告國家版首次面向社會發布。這是高等職業學校辦學者、管理者與教學者梳理過去、釐清現狀、展望未來的一種努力與嘗試,對於提高辦好職業教育的認識,增強辦好職業教育的信心和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有著重要意義。報告發布後,本報職教周刊用整版篇幅進行了及時報道,摘要刊發了報告內容,並請報告編寫者介紹了報告發布的背景。報告的發布,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許多讀者致電本報,希望能夠一覽報告全貌,因此本報此次將報告全文刊出,以饗讀者。另外,本報還搜集了一些政府部門、社會團體、高等院校、企業界專家學者對報告的點評,希望能更好地幫助讀者閱讀與理解報告。
2011年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發布的第一年,將與1980年、1999年和2006年共同記入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200多所高等職業學校和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開發布人才培養質量報告,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專業建設由點到面,部分院校縱向科研經費大幅增長,有的院校突破2000萬元,標誌著高等職業教育努力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面提升質量,增強服務能力,走上新的歷史起點。
1 概覽與歷程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產生的高等教育新類型。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橫跨了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兩大領域,為廣大適齡青年提供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並掌握就業技能的機會,對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1.1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中主要實施專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教育。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建立在高等學校教育框架基礎之上的,目前處於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高等學校教育)中的專科學歷層次,這是基於中國基本國情的戰略選擇。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職業學校數量達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60%。
職業教育中以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面向廣大適齡青年,是為他們提供進入高校學習並獲得就業技能機會的職業學校教育。招收對象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和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學制一般為3年;學生畢業後頒發正規的高等學校學歷證書。2011年全國普通高職院校招生數為325萬人,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總數的47.7%。
培養目標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其肩負的使命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在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處於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故又被稱為高端技能型人才。他們首先要具備以德為先的基本素質,同時要具備通過職業教育掌握的就業技能,以及通過高等教育積累的專門化知識底蘊。
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等職業教育正在不斷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极參与、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不斷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了以學校為主體、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養模式。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高等職業學校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准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堅持培養面向基層生產第一線與實際工作現場所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時,高等職業學校注重與行業對接,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辦學道路,產學研結合的理念、機制和途徑在辦學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1.2 從舉旗起步到法律地位確認(1980-1998年)
改革開放初期,為解決地方應用型人才嚴重匱乏和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部分中心城市舉辦了一批以「收費、走讀、不包分配」為主要特點的地方短期職業大學,率先打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旗幟。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要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改變專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狀況。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通過現有的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仍不滿足時,經批准利用少數具備條件的重點中等專業學校改制或舉辦高職班等方式作為補充」,即後來被統稱為「三改一補」的基本方針,拓展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頒布,明確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的法律地位。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頒布,進一步明確了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學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法律地位。
1.3 從規模擴張到發展方向定位(1999-2005年)
世紀之交,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加快轉型,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需求和高等教育資源供給的矛盾日趨突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校擴招的主力軍,招生規模連年增長。
2004年,《教育部關於以就業為導向 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高等職業院校必須堅持的辦學方針和培養目標,即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准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5年,國務院召開第六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百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高等職業教育迎來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1.4 從示範引領到全面質量提升(2006-2011年)
2006年,《教育部 財政部關於實施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 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和《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聯袂頒布,標誌著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政策在強化特色、加快改革、提高質量方面的重點引導。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了高等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政策導向,引領高等職業教育走出一條不同於普通大學的類型之路,高等職業學校顯示出空前活力和勃勃生機。在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和普通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歷史新高的雙重壓力下,高等職業教育顯示出其特有的生機活力,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提高。
2011年,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於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教育部先後發布《關於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實施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以點帶面,在示範建設的良好基礎上普遍提高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全面質量提升的歷史新階段。
2 學生與發展
2.1 2011年實現近300萬家庭高等教育「零」突破
從全日制學生數量統計來看,2011年全國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329萬人,在校生總數達960萬。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88.1%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為家庭第一代大學生,並且連續三屆穩定在這一比例。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等職業教育為全國近850萬家庭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零」的突破,實現了教育代際向上流動,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有著重要的意義。
2.2 「在家門口上大學」使更多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學生由於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往往更期望在不需要遠離本土的條件下就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而大量設置在地級甚至縣縣級城市的高職院校布局給他們提供了這種機會。2011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12.7%來自於貧困地區,22.2%來自於西部地區,16.2%來自於民族地區。根據麥可思調查數據,來自以上三類地區的高職畢業生23%是在本市入學,83%在本省入學。對於這些地區的老百姓來說,高職院校不但幫助他們的孩子圓了「大學夢」,又能夠在自己的「家門口」讀書,而且「上得起」。所以,從滿足弱勢家庭與貧困地區的高等教育需求來說,高等職業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扶貧工程,也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支撐。
2.3 就業率與薪資連續上升
麥可思調查數據顯示,2011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為89.6%,與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基本接近,實現連續兩屆較快增長。2011屆高職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為2482元,實現兩屆連續上升,比2009屆上升了近三分之一。
2.4 對母校滿意的畢業生比例逐年提高
重視學生髮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努力讓學生對學校滿意,逐步成為高等職業學校的自覺行動。在被調查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中,有80%對母校整體表示滿意,比2009屆上升了12個百分點;其中,理工農醫類高職畢業生有63%的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專業相關,與前兩屆基本持平。在被調查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中,有3.7%升入本科學校繼續學習,比2009屆上升了1.1個百分點。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對就業狀況抱有更高的期望,需要我們在學生髮展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工作。
實例1:
為學生服務從新生開始,強化校友文化感召「未來校友」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連續三年編印《新生入門指南》,與錄取通知書同時寄送給學生,詳細介紹了大學的生活、學習和專業發展定位,並列出書目指導學生入校前閱讀,縮短新生適應時間。
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友事業成功後不忘報答母校,如陝西亞鴻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86級校友)捐建二級學院辦公樓和文化長廊,北京金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93級校友)捐資600萬元設立獎學金;還有眾多校友向母校捐建文化景點、實訓設備。對為母校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校友,學校加以顯著標識,以感召在校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2.5 為各行業企業一線崗位提供有素質的技能人才
根據被調查的2011屆畢業生在各行業的就業比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輸出主要在「建築業」(10.5%)、「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8.6%)和「零售商業」(7.7%)。根據畢業生在各職業的就業比例,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貢獻主要在「銷售」(13.6%)、「財務/審計/稅務/統計」(10.5%)、「行政/後勤」(8.8%)。
在被調查的2011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中,有2.2%自主創業,同屆本科僅為1.0%。按此比例推算,在過去三年里,高職院校培養了近18萬創業人才。麥可思調查顯示,在2011屆自主創業的高職畢業生中,僅有7%是因「未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創業」,其主要的創業動機依次為「理想就是成為創業者」(46%)、「有好的創業項目」(19%)和「未來收入好」(12%)。這些數據說明創業理想、項目質量和預期收入成為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三大驅動力,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這一目標。在被調查的2011屆高職畢業生中,自主創業最集中的專業依次為物流管理、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建築工程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等。
實例2:
創業課程納入教學方案,重視學生創業意識和能力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創業通識教育、專門化教育、SYB創業培訓、模擬公司實訓和創業園實踐層層遞進的創業教育體系,出台了《關於在校生自主創業教學管理原則意見》,針對自主創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將創業教育融入教學之中,將知識產權課程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連續三年師生專利申請量為300多項,2011年超過500項,2010年授權量達208項,列廣東全省高校第二,有效地為學生畢業創業提供基礎,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達3.6%。
2.6 學生價值觀有效提升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對學生品德的養成教育提出了史無前例的挑戰,面向一線職業崗位的高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尤顯重要。這不僅關係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職業道德的滿意程度,也關係到中國未來整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德育在新時期的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中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包括了傳統道德的回歸——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還有健康衛生、關注社會、遵紀守法、包容精神等現代文明道德。而學生價值觀的培養,需要從校內方方面面去營造品德的養成環境,把德育自然而然地貫穿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麥可思調查顯示,過半數的高職學生認為自己在校期間在人生的樂觀態度(59%)、積極上進(58%)、關注社會(55%)、包容精神(50%)方面得到了提升,在人文美學和健康衛生方面也有超過四分之一的高職學生認為自己在校期間有所提升。
實例3:
注重在課堂內外提升學生價值觀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營銷與策劃專業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要求每天專業課開始前開展10分鐘「做人與成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開展每堂課前的「五分鐘德育」活動,讓學生唱主角,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有機結合,不斷創新五分鐘德育形式,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注重建設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特色的課程體系,將心理素質訓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列入學院必修課,構建完整的就業課程體系。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在職業技能實訓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實踐中提高專業技能」的感恩教育模式。學院義工社擁有註冊會員8355人,是全國高校最大的義工組織之一,已形成了「義務家教」、「科技下鄉」、「老年護理」、「結對幫扶殘疾家庭」、「家電維修」、「節約資源」、「環境保護」、「心理諮詢」、「義務導遊」和「文化進社區」十個工作品牌。四川國際標榜職業技術學院入學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教新生怎麼排隊、不浪費、放回碗具,由老生擔任戴袖章的「文明督導員」進行提醒,通過對校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來塑造校風,新生進校一周後都養成了好的進餐和節約習慣。
3 學校與改革
3.1 院校布局均衡合理
中國的高等職業學校總數為1276 所。高職院校地區分布圖顯示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滿足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需求。除西藏、青海、寧夏以外,其餘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20所以上的高職院校。從區域來看,有25%的高職院校位於西部地區,19%位於民族地區。這種院校布局有利於滿足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高等教育和文化發展需求,促進了高等職業教育入學機會的均衡。
此外,從學校分布的城市類型來看,66.1%的中國高職院校坐落在地級城市或縣級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在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深入至地市一級地區發揮著主導作用,也對所在地域及其社區的文明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
3.2 引導專業建設適應產業發展
專業是高等職業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專業建設是高等職業學校提高質量的核心內容,也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立足點。2011年,全國高等職業教育共有953種專業,專業點數達到48121個,校均擁有專業點37.7個。其中,農林牧漁類專業點數超過1300個,製造類超過1500個,財經類超過7500個,文化教育類、藝術設計與傳媒類分別達到6000和4000多個;2011年新增設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68 種,專業點數101個。其中,新增農林牧漁類專業點4個,製造類8個,文化教育類、藝術設計與傳媒類各7個。
由於高等職業學校具有專業設置自主權,運用政策引導學校專業建設至關重要。國家實施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以來,200所示範(骨幹)院校共計重點建設788個專業,農林牧漁類重點專業為60個,所佔比重為7.6%;製造類176個,佔22.3%;交通運輸類88個,佔11.2%;電子信息類81個,所佔比重為10.3%。其中,2011年啟動建設的骨幹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達到116個。
如果說國家示範高職項目重點建設專業的選擇,是從國家角度考慮產業布局及重點產業發展的需求,發揮了政策引導的功能,那麼2011年實施的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則進一步考慮了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財政部、教育部文件明確要求在全國高等職業學校中,重點支持每所院校1-2個產業支撐型、人才緊缺型、特色引領型、國際合作型的專業建設。2011年,950所公辦高職學校立項建設1753個專業。各地按照區域產業發展要求,重點建設的專業結構為先進位造業(19.6%)、戰略性新興產業(27.2%)、生產性服務業(11.7%)、生活性服務業(5.1%)、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產業(7.6%)、現代信息技術產業(7.6%),著力於專業建設多樣化發展與區域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與國家總體產業布局相協調的發展格局。
通過建設若干示範專業,形成了一批共享型教學資源。中央財政已經支持建設28個高等職業教育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部分專業已經進入驗收階段,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批具有示範性的專業教學模式,帶動了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數控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高速鐵道技術、道路與橋樑工程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園林技術、畜牧獸醫、建築工程技術等專業建設成績顯著,專業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高。
實例4:
初步建成若干引導性專業,形成共享型教學資源
由於產業發展特點,東西部地區都對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需求旺盛,專業發展的區域差異也比較小。目前該專業通過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已初步建成包括專業級、課程級和素材級三層的共享型教學資源,形成了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技能大賽、校企合作服務和就業信息服務四個功能模塊,構建了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演示錄像、任務工單、學習手冊、測試習題以及企業案例在內的課程開發八要素「學習包」,篩選出企業一線系統化的「案例包」。邢台職業技術學院在該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類似,東西部地區對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專業的要求也具有共通性。由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牽頭,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專業從專業建設出發,建成了課程中心、資源中心、案例中心、虛擬實訓、培訓中心、考評中心、就業平台、交流平台和專業展示等平台資源,編寫了12門核心課程的標準、學習指南及考核方案,完成了57個教學任務的教學設計,建設了多元化的教學素材資源,形成典型的工程案例150餘項,建成了校企之間、學校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平台。
數控技術專業制定了普適性的數控技術專業建設基本要求,開發了12門普適與特色兼顧的專業課程標準,建立了有效性課程教學資源規劃設計方法,系統設計了高職數控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牽頭建設了該資源庫。
3.3 人才培養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特點。高等職業學校校外實習基地達到8.5萬個,校均96個,校外實習基地平均使用天數達140天。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為在校學生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相當提供了重要保障。頂崗實習專業覆蓋率達71.4%;產學合作專業覆蓋率達到63.6%,其中訂單培養專業覆蓋率21.4%,訂單培養學生35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5%。
中央財政繼續支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2011年新增221個高職項目。至此,自2004年啟動以來,共建設了1068個中央財政支持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基本覆蓋了所有高等職業學校(新增院校除外)。實訓基地的區域、產業、學校、專業覆蓋面進一步拓寬,為中西部地區尤其是地縣城市培養人才提供了實訓基地保障,對提升院校實踐教學水平發揮了引領作用,全國高職院校各類校內實踐基地使用達到193375萬人時。
利用實訓基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平台,高等職業學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以崗位能力和職業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頂崗實習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實踐,在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性教學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實例5:
改革培養模式,突出實踐教學,育人功能不斷提升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引知名企業入校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科技產業園,共提供600餘個實習崗位,與參與企業共同抓好認知、專業、頂崗和畢業等四個實習實訓環節,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人才培養針對性和開放性。學院還利用企業資源,共建教師工作站,推進學生成立創業企業,建立聘請企業兼職教師制度。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建設「校中廠」,以產促學,教師、學生和企業人員共同進行產品生產和技術研發,將課堂車間融為一體,將產品作業融為一體。
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廠專業實施「雙重身份,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同時具有學生身份和企業認證的「職工身份」雙重身份,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實施職業能力培養。
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按照「建築文化的博物館、技能訓練的實訓場、技術開發的孵化地」的理念設計,採用「顯現式結構」和「展示式裝修」建造技術建設的建築技術館,使20000平方米大樓空間使用功能與實訓功能雙向結合,建成了融建築文化、技術展示、專業訓練、實訓教學於一體的開放性教學與展覽空間,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精湛建築文化的熏陶。
3.4 校企合作凸顯質量提升
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2011年,以校企合作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著力點,高等職業學校廣泛搭建產學結合聯盟平台,加強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內部機制建設,通過改革董事會(理事會)管理體制,改善企業參與的運行機制,創新「校中廠」、「廠中校」等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
校企合作辦學進一步深化,學校更加註重校企合作的質量和規範。產學合作專業覆蓋率、校企共同開發的專業課程比例、企業兼職教師人數等均有提升。校企共同開發課程比例達到8.1%,其中專業核心課程由校企共同開發的比例為12.5%,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來自行業企業的兼職教師人數達到5.8萬人,比上年增長20%。
實例6:
提升校企合作質量,提高合作育人水平
天津交通職業學院與企業的合作內容,正由以訂製接收實習生、畢業生為主向產學雙方合作育人方向拓展。學院與聖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確定合作國家骨幹校項目的建設內容;與沃爾沃(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牽手共建「沃爾沃集團卡車業務能力發展基地」,在教學內容上填補了汽檢專業大型柴油車的空白。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二重、東方汽輪機廠等共建「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引進企業設備超過5500萬元,「企業兼職教師人才庫」超過600人;四川省在學院設立「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中心」、「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學院與重裝企業合作共建「四川工程產學研園」等。
淄博職業學院自2011年起,畢業生頂崗實習實行課程化、信息化管理。每月匯總頂崗實習單位匯總表,專項檢查學生頂崗實習周記、頂崗實習報告以及教師指導日誌;通過頂崗實習管理系統,從用戶管理、企業管理、崗位管理、查詢統計、設置、信息公告諸多方面形成一體化管理模式。
高等職業學校更加註重提升自身技術創新研發、人才培訓功能,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吸引行業企業更深入參與到學校合作辦學、合作育人的過程中,提高育人質量。高職院校校均為企業培訓達1241人次,比上年增長近三成;校均合作企業66家,較上年增加三成。
實例7:
積極提升社會服務能級,促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
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近5 年先後承擔了部、省、市級縱向科研項目300多項,累計科研項目經費超過6420萬元。其中,2011年科研項目經費突破2020萬元(此外,橫向科研服務經費572萬元);學院開發國家級二類新獸葯2個,填補了江蘇省二類獸葯的空白。學院獲得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農業科技推廣三等獎1項。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秉持「鐵路修到哪裡,校企合作就延伸到哪裡」的理念,提升服務行業企業水平。2011年,學院主持的中鐵三局「大深度高水壓條件下盾構管片背後注漿技術研究」科技攻關項目通過階段驗收。學院為哈爾濱鐵路局、中鐵三局廣州分公司、哈爾濱地鐵公司、中鐵電氣化局等累計培訓6000餘人次。
3.5 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逐步完善
根據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各地制定了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實施細則,全國已評估的院校達到400餘所;1206所院校建立了人才培養工作狀態資料庫,學校覆蓋率達95%;浙江、江蘇、廣東等省每年分析全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67%的院校分析本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依據。教育部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2011年有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237所高等職業學校撰寫並在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上公布了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公開人才培養質量信息,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
建立和完善學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正在成為高等職業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共識。近50%的高等職業院校建立了質量保障與監測機構,浙江省32所學校建立質量監測部門,校均專職監測人員4人。
重視社會及第三方機構的質量評估成效初步顯現。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評估主體進一步優化,評估方式方法更加完善。以第三方機構為代表的獨立評估,關注行業、企業、用人單位等對教育質量的評價以及學生對教育教學的反饋。多所學校引入教育數據諮詢和教育質量評估專業機構麥可思研究院開展第三方評價,為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信息參考。
實例8:
構建質量監控保障體系,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淄博職業學院建立了「全程監控、動態反饋、持續改進、循環提升、追求卓越」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機制。基於全面質量觀,學院建立目標監控機制,每年從服務環境、服務主體、服務載體、服務過程和服務成效等維度採用逐級分解的方式,確定各要素質量目標,形成質量目標體系;基於全程質量觀,學院建立全過程監控機制,對招生、入學、人才培養、頂崗實習、就業、畢業生跟蹤、新專業設置等每個環節進行監控;基於持續改進和循環提升的原則,學院建立動態反饋跟蹤機制,以質量部門、教工、學生、企業代表等為主體,形成每周通報和改進機制,教學質量循環提升;基於客戶中心全員質量要求,學院建立年度培養質量報告機制;基於客戶評價質量理念,每年各部門撰寫基於數據的質量分析報告,匯總形成年度質量報告向社會發布,接受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合作夥伴、辦學及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評價監督;基於質量卓越理念,學院建立績效考核激勵機制,不斷提高質量。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並逐步健全了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完善了督導制度、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從質量管理目標、質量管理計劃、質量管理標準、關鍵要素管理、質量監控措施等方面著手建立了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
3.6 校園文化呈現育人特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新類型,既堅持就業導向更注重育人為本,校園文化建設重視工業文化和企業文化,更重視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對學生的熏陶和引領。高等職業學校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開展文化建設,注重把區域文化、產業文化、專業文化、職業文化融為一體,通過建設學校普識文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先進文化傳播,強化學生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素質教育,加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促進人人成才,逐步形成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大學文化。
實例9:
打造特色校園形態,弘揚發展優秀文化
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提出「傳承教育」理念,引領大學生傳承優良傳統和發揚時代精神。學院弘揚慈善文化,構建了「學院助困、企業幫扶、心靈關愛、互助成才、感恩回報」五位一體的慈善愛心工程,設立慈善愛心基金,成立慈善愛心超市,形成幫困助學合力。學院整合近70年辦學資源,建設了集農史展覽、生物標本展覽、植物和花藝展覽於一體的農業教育博物館,成為社科普及示範基地。學院還以南通籍老一輩革命家劉瑞龍家屬所贈900餘冊農業類藏書及研究資料為素材,建立「劉瑞龍圖書館」和「瑞龍文化廣場」等育人陣地。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把「大愛育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實施職業生涯發展引領計劃、專業與人文素質提升計劃、創新與創業素質拓展計劃、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計劃等,加強對學生人生與職業的引導。學院開展文化與專業雙百講壇,邀請著名學者和行業企業專家舉辦學術講座。學院還以青年志願服務為突破口,社會實踐項目為載體,形成了「一滴水」、「天使紅袖套」、「愛心小棉祆」、「首家愛心流動血庫」等志願服務品牌和三線城市新名片。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建設了以孝文化為特色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學校湧現了兩名全國「十大孝子」、一名「全國道德模範」、一名「中華慈孝人物」。學院在全國道德模範譚之平的帶動下成立了義工社,並聯合武漢城市圈高校組建了武漢城市圈志願者聯盟,吸引了「1+
借鑒行業企業文化,建設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校園文化。高等職業學校根據自身特色,注重將行業企業文化精髓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源泉,把行業企業文化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進一步縮小,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地方,發揮社區教育和文化傳播平台功能。
實例10:
借鑒行業企業文化,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舉辦溫商創業論壇、開通創業教育網路課堂、組織創業文化節,把「敢為人先」的溫州人精神教育引入到創業教育中去;以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為主要內容,開展與專業緊密結合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日周月」學風檢查為載體,以早起、早練、早讀和結合專業的晚活動,即「三早一晚」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把校園建設與區域旅遊有機結合,整體創建國家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周邊駐有北京軍區領率機關和其他兵種、武警共31個團以上單位,他們倡導服務社會的高校功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學院與石景山區委區政府和北京軍區共同發起「強軍育才接力工程」,為駐區部隊現役官兵免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實現官兵「入伍即入學、在伍有作為、退伍即成才」的目標開啟了良好開端。
3.7 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
教師質量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2011年,高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規模達到42萬,教師隊伍中具有行業企業從業背景和工作經歷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國家實施高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目標任務和相關要求。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來自行業企業的校外兼職教師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力量,師資隊伍的結構進一步優化。數據顯示,2010年,高等職業學校更多招聘企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比例為24.2%,比上年度提高4.4個百分點。兼職教師承擔了14.5%的授課任務,比上年度增加7.7個百分點;在兼職教師承擔的授課任務中,實踐課比重佔83.6%,比上年度增加10.6個百分點。
在高等職業學校自己的教師隊伍中,有30.6%的人擁有行業企業的工作經歷。高等職業學校的專任教師和來自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結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實踐教學的質量。高職院校校均實踐教學課時比重達到49.5%,比上年度提高18個百分點。
隨著各行各業的快速發展,教師面臨教學能力提高和專業能力更新的雙重壓力。《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出台,「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正式啟動,教育部還專門制定了《高等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培訓項目管理辦法》,確定了《高等職業學校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2011年度項目名單》,立項188個高職培訓項目。高等職業學校師資培訓力度不斷加大,有44.4%的教師參加培訓,比上年度提高2.6個百分點;參加培訓教師人均達到23天,平均到每個教師的培訓日達到10.3天。同時,校本培訓也日趨活躍,提高辦學能力、專業建設和教學能力逐步得到高等職業教育戰線的普遍重視。
實例11:
開展教師三級培訓,綜合提高師資隊伍水平
山東省全面啟動高職學校專業骨幹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提升計劃項目,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實施國家、省、學校三級培訓,確定20個省級師資培訓基地和30個專業教師企業頂崗實習基地,承擔國家級專業骨幹教師培訓610人,組織開展省級培訓2000人。
重慶市教委委託該市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會和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承辦「五說」系列活動提高管理和教學水平,由校長說辦學、教務處長說教學、專業帶頭人說專業、骨幹教師說課、學生說學,收到良好效果,並已經推廣到本科院校,成為以「說」為特徵的教師質量提升工程。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重視「人才強校」,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達到80.3%;學院在8個重點建設專業實行「雙帶頭人」制,由行業企業專家和學校專業主任共同擔任專業帶頭人,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程學時比例達35.1%。貴州省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注重「教學名師、行業名人」師資隊伍建設,一批教師受聘縣鄉政府和企業任「技術幫手」、「技術總監」、「技術顧問」,例如受聘任科技助農公司總畜牧師、現代化雞場技術顧問、鄉鎮農業發展技術顧問、農化工程公司科技專家等,在科研服務「三農」中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
高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雖然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新進年輕教師缺乏行業企業實踐經驗,來自行業企業的校外兼職教師缺乏准入要求,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和學歷結構亟待優化,這些問題仍將制約教學質量的提高。
3.8 經費投入有所增長
2010年,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經費收入有所增長。數據顯示,當年校均教育經費總收入達8391.93萬元,比上一年度增長11.5%。在高等職業學校的各項收入中,學費高達45%,學費所佔比重仍然最大;其次是財政性經費,佔41.9%,其中財政經常性補助與專項分別佔26.5%和15.4%;社會捐贈和其他收入所佔比例較小,分別為2.1%和11.0%。從經費支出角度看,在高等職業學校經費支出總量中,設備採購費、日常教學經費、教學改革及研究經費和師資建設費的比重均有所上升,佔了經費支出總量的24.1%,與上年度的21.6%相比有明顯提高,反映出高職院校對內涵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加大。
2011年發布的《教育部關於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高等職業學校逐步實現生均預算內撥款標準達到本地區同等類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預算內經費標準」。從各地高等職業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來看,大部分省份低於當地普通本科學校的支出水平。《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水平達到5410.85元,只佔普通本科學校的65%;全國只有遼寧省高於普通本科,重慶、青海、海南、安徽和上海等5個省市不到當地普通本科50%。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並結合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特點,江蘇省、浙江省寧波市等地區已經明確要進一步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
實例12:
努力提高高職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標準
江蘇省確定高職院校生均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係數,一般高職院校由普通本科的0.7上升到0.8;省級示範高職院校由普通本科的0.75上升到0.9;國家示範性(骨幹)高職院校按照普通本科標準,即1。在實際水平上,2010年江蘇省普通本科學校生均經費撥款基數為7600元(不含專項經費),在此基礎上理科係數為1.1,工科係數為1.2,農林係數為1.5,醫藥係數為2。這樣,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已經超過10000元。
近年來在公共財政資金尤其是財政專項資金的支持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積極進展。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財政尤其是財政經常性經費投入不足,高等職業學校多元籌資能力不強,院校預決算管理能力和預決算制度的執行水平亟需提升,是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4 政策與項目
4.1 明確以提高質量為核心
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關於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行業指導作用的意見》三個重要文件,引導高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顯示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戰略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新一輪改革與發展的新亮點。
從適應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出發,要求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等職業教育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在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引領的關鍵,在於高等職業學校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創新體制和辦出特色為重點,優化結構,強化內涵,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高等職業教育,系統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重視政府統籌,充分發揮政策調控與資源配置作用,建立教育與行業對接協作機制。要求制定和落實高等職業學校學生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學生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使高職學校逐步實現生均預算內撥款標準達到本地區同類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預算內經費標準,進一步明確和落實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等的法律責任和權利,提高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評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首次明確提出,各地和各高等職業學校都要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
4.2通過項目實施推進改革創新
「點」上示範:進一步推進國家示範(骨幹)院校建設計劃項目的實施。從2010年開始,教育部、財政部在建設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的基礎上,實施進一步推進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分三批建設100所骨幹高職院校。2011年,除上一年度立項的40所骨幹院校建設工作持續推進以外,又增加了新立項的30所骨幹建設院校。
骨幹高職院校建設明確要求地方政府要會同建設院校舉辦方,引導學校創新辦學體制機制,以專業建設為核心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計劃項目的推進,有效拉動了地方政府對高職院校的資金投入,改善了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帶動了區域高等職業教育整體水平和質量的提升。例如,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在省國資委和工信委的支持下,聯合行業協會、裝備製造企業、科研院所和職業院校牽頭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優化專業結構,專業建設重點轉向服務全省裝備製造業。示範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繼續推進。例如,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通過創新體制,與國際著名企業共建「WPP學院」和「水晶石數字藝術學院」,引入具有國際水平的教學標準,整個教學環境開始向國際標準靠攏。
實例13:
示範(骨幹)建設有效拉動中西部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甘肅省以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為契機,積極開展國家級和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工程。到2011年,國家示範(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和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共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專項經費達1.5億多元,省財政按國家要求1:1配套投入。
山西省專門組織國家級示範(骨幹)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與其他高等職業院校對口幫扶與交流合作活動,每所國家示範校選擇兩所類型相同、專業相近的院校,開展「一幫二」對口幫扶活動。共有4所國家示範校與11所結對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
湖南省在國家示範(骨幹)建設基礎上,新增一批省級重點項目推動高職學校內涵建設,包括示範性學校、示範性特色專業、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生產性實習實訓(教師認證培訓)基地等項目,省級財政投入9000餘萬元專項引導資金,帶動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投入上億元。
由「點」到「面」:全面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能力項目。2011年中央財政投入20億元,重點支持高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實施「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這是中央財政第一次面向全國所有的公辦高等職業學校,在每個學校重點支持1-2個專業建設。這標誌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持開始從「點」的帶動轉向「面」的拓展,成為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普惠項目」。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950所公辦高職學校的1753個專業立項,總體布局結構符合國家「十二五」產業規劃部署和重點發展領域方向。
項目帶動了各地建設重點專業的積極性,有效提升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例如,遼寧省開展「對接產業集群省級職業教育示範專業建設」,2011年遴選確定省級財政支持的對接產業集群的職業教育省級示範專業建設項目91項,省級財政予以2470萬元專項經費;雲南省採取對原有專業進行「專業置換」(退1個老專業,補1個新專業)和新增設專業的方式,使高職設置19個大類的專業數達到1449個,並結合實際遴選了39個特色引領型、產業支撐型、人才緊缺型、國際合作型專業;福建省圍繞省政府頒布的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一批產業調整和振興方案,制訂了集成電路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工藝美術產業、交通運輸產業、石油化工產業、軟體產業等一批與產業調整振興對接的人才培養專項規劃。
實例14:
針對國際大都市產業體系特點推動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建設
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正從工商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轉變,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國際大都市發展特點的產業體系。由此,上海緊密圍繞這一產業體系的需求,重點推動中央財政支持的17所高等職業學校共24個專業建設,包括涉外護理、廣告設計與製作(傳播策劃方向)、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數字出版、工程監理、國際航運業務管理、飛機製造技術、運動休閑服務與管理(體能訓練方向)、康復治療技術、汽車運用技術(新能源汽車)、動物醫學等,適應了上海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第二產業優化升級、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的產業體系發展趨勢和特點。
該項目的策劃與實施承上啟下,不僅是示範建設成果的推廣,更是示範建設的進一步深化。承擔建設任務的專業有例可循具有後發優勢,通過國家示範驗收的專業則有進一步深化的責任與壓力。項目有針對性地深化質量建設,要求建立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企業滿意度、創業成效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並對畢業生畢業後至少五年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該項目的實施為建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全面輻射:擴大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的規模。教育部按照「共建共享、邊建邊用」的原則,在2010年首批立項批准數控技術等11個專業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的基礎上,於2011年又連續批准了兩批共17個專業立項,使該項目建設規模擴大到28個,覆蓋了園林技術、高速鐵道技術、藥物製劑技術、軟體技術、畜牧獸醫、輪機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及應用等,示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共可使得30萬高職學生和300萬企業職工及社會人員從中受益。
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有效促進了各地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改革,特別是在雙師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精品課程建設、學校信息管理平台建設等方面作用顯著。例如,遼寧省制定了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五年規劃,著重加強信息化綜合性雲服務平台體系、數字化與智能化資源庫和數字化虛擬模擬實訓基地建設;上海市配套投入經費1200萬元支持建設護理專業、特警專業、藝術設計專業和印刷與數字印刷技術專業等4個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陝西省38所高職院校聯合省內外400餘家企業制訂、修訂了全套人才培養方案,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各高職院校重點專業均建成信息化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新開發特色教材1168本。
實例15:
資源庫平台建設有效促進了校園管理和公共服務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自主研發了以「讓學校變透明」為核心價值的「校園資源計劃」平台。該系統由80多個軟體組成,全方位覆蓋學院教育教學、行政後勤、招生就業管理。通過有效採集、匯總、識別和規劃校園狀態信息,實施學校內、外部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和共享,優化和提升資源價值的校園數字化系統。系統以「標準化體系」(ISO9000質量標準、ISO14001環境標準、OHSAS18001安全標準)為基礎,各系統模塊相互貫通和連接,當一個任務指令觸發,則多個工作環節響應,多個系統模塊聯動,系統每時每刻自動採集數百萬條數據,透過數據,學校變成了完全透明。
4.3 地方政府政策突破取得成效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進展。2011年,加快推進地方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工作,以地方政府制訂資源配置向職業教育傾斜政策,確保高職生均經費投入、高等職業學校專項辦學經費等足額到位,改善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等為改革試點的突破口,取得了明顯成效。例如,寧波市政府決定兩年內將市屬高職院校日常生均經費撥款標準提高到本科同類專業標準,新增經費主要用於高職院校內涵建設。2011年寧波市屬高職院校生均經費撥款標準已達到本科同類專業撥款標準的85%。又如,上海市專門實施了「行業高職院校提升計劃」,建立起有利於行業高校發揮優勢、彰顯特色的運行機制;同時加大對民辦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經費投入,民辦高職院校生均補貼按照每生1000元標準開始實施。
實例16:
部分城市積極探索建設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
江蘇常州市計劃把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資源共享示範區,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優質資源的開放共享,建設20個公共實訓平台、20門品牌專業(群)課程互選、60個「零距離園、行、企合作基地」、8大新興產業合作聯盟、1個統一的數字化園區平台(共享教學、實訓、師資、技術、招聘等資源)。
山東日照市由市政府牽頭,日照水產集團、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等12 家企業、學校組建校企合作的水產職教集團。集團的生源鏈、產業鏈、師資鏈、信息鏈、成果轉化鏈和就業鏈環環相扣,開展海洋緊缺人才培訓、漁民職業技術培訓、工廠化養殖技術培訓,實現「半滑舌鰨人工養殖技術」等近百項科技成果轉化,有力促進了日照海洋經濟快速崛起和陸海一體化進程。
各地積極出台推進區域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政策,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統籌管理,因此各地鼓勵高職院校創新辦學體制、深化校企合作、強化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更加有效地服務區域經濟和人的發展。2011年,許多省市設立新的專項支持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例如:山東省財政設立校企合作專項資金,並要求各地市(縣、區)設立校企共建專項基金,目前全省由政府主導共建立了1056家省級高校企業實訓基地;遼寧省遴選確定了98個省級財政支持職業教育創新型實訓基地立項建設項目,省級財政共撥付專項資金超過1億元;上海市組織開展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試點工作,2011年共有78所院校參與校企合作項目,開展涉及147個專業項目的培訓,共培養學生5.2萬人;湖南省積極推進「兩型園區」建設,投入高職建設經費近9億元,共為學校化減債務4.9億元,市、州政府投資14.8億元的長沙職教基地已建成並投入使用,計劃總投資100億元的「株洲職教科技園」已完成投資23億元,佔地6000餘畝的「懷化職教城」正式啟動。
實例17:
開拓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的新途徑
陝西省組織高職院校依託行業協會制訂崗位職業標準,38所院校聯合省內外400餘家企業制訂、修訂了全套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並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新開發特色教材1168本;各院校重點專業均建成信息化的專業教學資源庫,校企合作建成省級以上精品課程38門。
為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高職院校民族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今後對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民考民」)將實施一年預科教育加三年專業學習(「1+
5 成效與貢獻
5.1在服務農村改革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面對農民、面向農戶、面朝科技、直接服務農業生產,是高等教育中農業類和涉農高等職業學校的重要領域。這些高職院校在服務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培養農村「赤腳科技員」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2011年,全國涉農高職院校達343所,佔到全國高職院校總數的27%,其中農業類專業點達到1042個,在校生近70萬人。尤其是200所國家示範(骨幹)高職院校中農業類高職佔到了10%。他們貼近「三農」,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戶家,讓農民的收入翻番,為農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迎來了農業科技發展的春天。
實例18:
貼近「三農」,服務「三農」,引領特色產業發展
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幫助濱海縣陳濤鄉實施白鵝養殖項目,實現產值1.5億元,收益2000萬元,戶均增收6300元;幫助八巨鎮引進自主培育的蘇姜黑豬,年出欄量4000頭,年提供優質後備母豬1200頭,增收600萬元,並推廣帶動5萬戶農民從事養殖生產,年增收3000萬元,示範戶平均增收達20%以上,使濱海「掛縣強農富民工程」成了農民的「幸福工程」。
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改制實驗農場為玉米制種企業,制種面積10萬畝,培育了10多個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行銷內地七省區,輻射全疆各縣市,帶動了3萬多戶農民脫貧致富。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以技術服務農戶,引領糧食生產,2011年獲省委省政府頒發的「糧食生產貢獻獎」。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緬甸建玉米育種基地400畝,為東南亞國家提供自育玉米品種;學院還為越南培訓農技人員800多人。
湖南省永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校內建年產100萬株桉樹種苗的植物組培室,研發出5種適合永州市種植的桉樹樹種,年提供桉樹種苗100萬株,發展桉樹種植30餘萬畝。浙江省麗水職業技術學院使用套袋技術,使雲和雪梨的市場價格每隻由2元提升到10元;發明菇棒中溫滅菌技術,時間減少50%,能耗降低50%,成活率提高8%,產量增加11%。
5.2成為中小微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助推器
中小微企業往往是骨幹企業產品外包和服務質量的核心。伴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步入均衡時代,中小微企業異軍突起,而高技能人才短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卻日益凸顯。高等職業學校主動對接產業,培養大批緊缺人才解決企業生產技術難題,有效地助解了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人才和技術瓶頸問題。全國在30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規模企業就業的高職畢業生約三成,成為促進區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推動中小微企業產業集聚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其中不少已成為企業建設生產服務一線的骨幹。
實例19:
專業對接產業,高職畢業生成產業領域生力軍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德陽,為二重、東汽、東電等重裝企業開發核電容器焊接工藝、五軸數控加工等培訓項目28個,培訓員工8000餘人;為400餘家中小企業提供工藝技術服務,獲國家專利8項;畢業生佔到東汽葉片分廠大型設備主操手的80%,佔到東電500噸「巨無霸」三峽轉輪焊接技術攻關團隊的73%。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與35個行業協會、307家民營企業合辦「正泰班」、「奧康班」、「德力西班」等30多個訂單班,與民營經濟互動,與企業行業共贏,被《光明日報》譽為「高職教育的溫州模式」。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8個教學系專業完全與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布局對應,近6000名畢業生在開發區就業,該院電子工程系與中山科普斯特公司合作研發,擁有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30項,企業產值總量達4億元。
5.3助力地縣城市發展,為和諧社會建設做貢獻
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大背景下,比之大中城市,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縣城市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撐。呈現均衡發展的高等職業學校布局,為地縣城市區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全國100所骨幹高職院校中,超出50%的骨幹校位於地縣城市,如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十堰職業技術學院、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等,個別院校還是當地僅有的一所高校,他們不僅肩負著為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擔負起促進當地文明建設、推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
實例20:
立足地方,產學結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濱州職業技術學院研發「Outlast空調纖維/棉纖維混紡高檔面料染整工藝」和「海藻纖維混紡高檔面料染整工藝」,為企業創匯3000萬美元。與民俗工藝產品出口企業合作,成立了「民俗工藝品開發中心」,開展柳蒲編、剪紙等魯北民俗工藝品研發。開展「金鑰匙」培訓工程,完成新農村建設、企業職工上崗和技術應用等培訓5.3萬人次,培訓收入700餘萬元。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與龍岩市東藝廣告發展有限公司共建製作實訓中心、旅遊產品研發中心和創意中心;承接紫金礦業集團環境監測分析任務,單項進校資金達60萬元;為龍岩劍橋電子有限公司、賽億方案集團等企業產品的轉型換代提供技術支持;為上萬名龍岩市會計從業人員培訓。
5.4 推動東西部均衡和中高職協調發展
東部高校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10年,也是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快速發展的10年。東部高職院校在對口支援西部高等職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26所高校參與支援新疆19所高職院校和西藏3所高職院校。支援高職院校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無償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受援高職院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西藏職業技術學院、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等一些原來基礎條件比較差的受援高職院校實現了歷史性重大發展,增強了自身的發展能力,對均衡東西部高等職業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高職院校發揮高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以結對幫扶帶動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與提高,推進中高職協調發展的作用愈加明顯。
實例21:
對口支援,結對幫扶,服務職教均衡發展大局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成立服務戰線與支援西部辦公室,對口支援地區數和院校數實現翻番,地區數由示範校建設前的3個增至11個,學校數從3個增至20個,培養教師總數從30名增至470名,對西部招生比例從零到11.8%。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無償提供人力、智力、物力援助,通過教師免費培訓、頂崗掛職、學生對口專業就讀,為西藏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建設、教材建設、實驗實訓場所建設的規劃、設計和實施提供指導、支持和幫助。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託管了唐山職教中心、唐海職教中心、開平職教中心、玉田職教中心、古冶職教中心等中職學校,使這些學校全部成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學校。其中唐海職教中心在校生人數從200多名增至2000多名。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以構建泛北部灣高等職業教育聯盟為目標,與北海職業技術學院、貴港職業技術學院、河池職業技術學院等9所職業院校建立對口支援、合作幫扶關係,累計為對口支援院校培訓教師261人,支援與共建合作開發課程14門,聯合開展課題研究4項,聯合培養學生601人。
5.5 為高職院校所在地區貢獻人才
對2009—2011屆全國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半年後的調查顯示,2011屆高職畢業生有35%在院校所在市就業,68%在院校所在省(含本市)就業。這兩項比例連續三屆均明顯高於本科。高等職業教育為所在地貢獻了較多的人才,為本地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支持。
5.6 為西部、民族、貧困地區貢獻人才
在被調查的高等職業學校2011屆畢業生中,有51.8%在地級城市及以下就業,19.6%在西部地區就業,13.9%在民族地區就業,4.9%在貧困地區就業,為落後地區的發展作出了人才貢獻。
5.7 為民營經濟貢獻人才
在被調查的高等職業學校2011屆畢業生中,有66%的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可見高職院校為民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6 挑戰與展望
未來5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加強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學生髮展能力、提升就業質量的重要舉措,是增強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三線城市能力的重要基礎。高等職業教育畢竟還很年輕,還存在很多問題,面臨很多挑戰。展望未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將以其獨特的活力、不可替代的服務領域和重要的社會價值,贏得政府和全社會更多的關注。
6.1 挑戰一:師資隊伍不適應產業發展要求
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迫切需要高等職業教育不斷提升行業服務能力,但目前師資狀況很難滿足產業發展要求。教師的科研服務和攻關能力普遍欠缺,為企業發展提供的研發服務非常有限。能成為行業知名人士,憑藉專業能力與行業領軍人物建立穩定合作關係的專業帶頭人更是鳳毛麟角。高等職業學校自身價值及其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無法彰顯。在教學上,專業教師追蹤產業發展的意識淡薄,知識更新和技術進步跟不上行業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的要求。而隨著未來5—10年適齡生源尤其是應屆普通高中畢業生源的不斷下降,高等職業學校生源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很多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教學手段和方法不能適應培養模式轉型的要求。專業帶頭人的行業影響、教師專業化水平和科研服務能力,日益成為高職院校提升自身服務能力的主要制約因素。
6.2 挑戰二:管理能力不適應內涵建設要求
隨著辦學自主權的增加,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種社會資源的不斷豐富,高等職業學校迫切需要提高綜合管理能力,加強學校領導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充分利用各類政策資源設計管理制度,避免管理的隨意性和主觀性;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能力,充分運用好各種社會資源,建立起密切、穩定的產學及校企合作關係;迫切需要加強多渠道籌措經費的能力,改變坐等教育經費投入的慣性,使學校募集到更為充裕的辦學資金;迫切需要提高財務預、決算能力,保證辦學經費及其他各項資金收入的正確使用方向,提高資金利用率和經費使用效益,使學校教育教學條件建設能夠得到有力的保障,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
6.3 挑戰三:辦學理念不適應現代職教體系建設要求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職業教育既適應經濟發展,又體現學生髮展理念,還要實現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理念上的價值衝突使其面臨兩難選擇:迫切要求解決好教學與崗位「無縫對接」的功利性與學生終身發展的育人性的矛盾,迫切要求解決好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與構建中高職銜接帶來的就業和升學的矛盾,迫切要求解決好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首崗勝任能力要求的針對性與增強學生髮展潛力和崗位遷移能力的矛盾,實現滿足國家中長期發展需要、企業當下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和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提高需要之間的動態平衡。
6.4 展望一:更加重視產業適應性,服務學生可持續發展
面向未來,高等職業教育將更加貼近地方產業,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合作,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提供重要的人力資源。國家示範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以及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等項目建設將取得明顯成效,進一步發揮重點建設專業對專業群及學校整體發展的引領輻射作用,促進高等職業學校更好地服務區域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在主動適應產業發展要求中,高等職業學校將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著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對未來職業的憧憬,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6.5 展望二:更好引領「三農」,服務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
基於國家區域均衡發展戰略的迫切要求,引領「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面向三線城市,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服務域」,也將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發展域」。高等職業學校具有與城鎮、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直接對接的天然優勢,已在推動我國城鎮化建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尤其是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職業教育將進一步明確服務於「三農」領域,加大培養能夠留在本地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解決農業生產、農民增收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強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方式,進一步發揮高職院校在城鎮化建設、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等領域的高端引領作用。
6.6 展望三:有效助推中小微企業,服務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中小微企業是為骨幹企業提供產品配套和服務外包的核心力量,對解決就業問題、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高等職業教育為解決中小微企業技能人才匱乏、技術研發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問題發揮了積極作用。高等職業學校將通過搭建技術服務平台,與企業共同組建技術研發中心,為處在產業低端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新產品開發服務,向中小微企業推廣先進技術,增強中小微企業集聚地區的技術研發能力;加強中小微企業的實用性技術培訓,幫助中小微企業及時掌握信息和技術,提高中小微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提升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
6.7 展望四:促進協調發展,服務國家區域戰略
「十二五」期間,加快三線城市發展,提升地縣城市發展水平,是國家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基本形成地級市各有一所高等職業學校的布局結構,三線城市的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多樣化人才服務,在促進區域職業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進一步優化院校布局,找准高職院校在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充分發揮其了解區域發展需求、學生區域認同感強等優勢,專業對接產業,更多更好地培養區域發展急需、「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技能人才;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與諮詢服務,積極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搭建終身學習平台,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要求,在區域發展戰略急需而「英才陽光」難以照射到的區域、產業和企業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推進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力量。
6.8 展望五:湧現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高職院校
隨著國際交流和合作步伐的加快,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將在教育國際化趨勢中「學會共存」,進一步瞄準國際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進一步拓展中外合作辦學渠道,進一步加大國際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標準和評價標準的引進力度。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外優秀教師、跨國公司專業技術人員來校授課的比例將不斷增加,國際化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等將進一步融入教學內容。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高等職業學校將在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向東盟、非洲和南美洲國家等輸出教育資源的重要教育類型,也為發展中國家更多人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創造條件;境外學生、跨國公司員工到高等職業學校留學、訪學和培訓的比例將不斷提高,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也將不斷擴大。
《中國教育報》
高職質量報告大家評
中法合資羅蓋特生物營養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哀謙:
近10年來,高職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質量受到企業界廣泛認同。質量報告的首次發布,表明政府的政策措施有力度、有成效,也肯定了企業參與的作用與重要性,具有激勵效應。報告中提出的矛盾與不足,既是高職系統內部今後工作的著力點,也是外部合作參與的新的切入點。期望加大對報告的宣傳力度,以增進各界對高職教育的全面了解。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九江船舶工業公司副總經理 倪志:
本報告引用了大量的案例來支持觀點,其中有很多來自行業、企業的案例,不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而且對提高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指導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具有現實意義。希望高職質量報告長期搞下去,並更多地介紹各地行業、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經驗和政策,為實現校企合作的制度化發揮積極意義。
湖北省亨運集團董事長 張建忠:
該報告數據翔實、案例生動、指標客觀。作為高職院校合作辦學的企業方,我們更多關注的是企業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地位及獲得的收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如何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何滿足本土化企業的人才需求,是值得思考的課題。
黃岡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陳少敏:
該報告充分展示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特點,顯示出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強大生命力!高職的人才培養質量,讓公眾和政府看到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關心和支持高職院校的建設和發展。
中國水利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彭建明:
該報告從學生、家庭、學校、地方、社會等多個層面以翔實的數據、具體的實例對高職教育進行了全方面的反映與評價,展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及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為社會和企業對全面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參與職業教育提供了客觀真實的參考依據。
鄭州大學教授 左其亭:
這是一份有價值、有特色的報告,報告用數據說話,圖表直觀,案例翔實,不但展示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特色和貢獻,也提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職院校、學生家長等都具有參考價值。
武漢船舶工業公司黨委書記,教授級高工 殷國強:
這些年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於經濟社會、服務於企業的意識越來越強。各高職院校採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和企業「以師帶徒」相結合的方式,對高職學生開展學徒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後還應完善高職教育培養評價機制,推進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逐步適應企業建立培訓考核與使用相結合、業績貢獻與待遇相結合的用人制度的需要。
江西省建材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江西省建材工業協會會長劉明壽:
該報告從第三方角度,面向社會大眾、學生和家長、各級政府部門和用人單位,客觀地展示了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育人觀、辦學觀和質量觀,反映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條件、過程和人才培養質量與市場需求的實際情況,為行業企業選拔技術人才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參考依據,得到了社會和行業企業的廣泛認可。
江西省註冊會計師協會秘書長 李家謙: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職質量報告以翔實的數據說明了高職教育在促進就業,特別是促進貧困和中西部地區農村家庭孩子就業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期待高職教育在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均衡和可持續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
江西省交通運輸廳總工程師 胡釗芳:
該報告從學生與發展、學校與改革、成效與貢獻和挑戰與展望等六個方面,展現了我國2012年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數據充分,圖表清晰,實例生動,較為客觀地闡述了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報告所述的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支持,職業教育對新農村建設、城鄉化建設和工業化建設的貢獻,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業績,均將鼓勵職業教育工作者堅定信念,愛崗敬業。報告較為客觀地闡述了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所面臨的挑戰,師資隊伍不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管理能力不適應內涵建設要求,辦學理念不適應現代職教體系要求等,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攻克的方向。
《中國教育報》
推薦閱讀:
※【引用】引用 轉:教師職業倦怠的自我管理對策 - 彤珊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八字如何斷職業?
※以下職業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留學選專業要三思而後行
※《歡樂頌》學劉濤穿職業裝變總攻
※在西昌,適合做女友的十大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