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國引進蘇27戰機對空軍無幫助 應購買米格29
廣空重型蘇-27部隊戰機接連升空練空戰戰術
國慶閱兵歷來都是中國公開展示軍事技術成果的重要舞台。相比各種展覽上層出不窮又型號繁多的武器項目,國慶閱兵只展示裝備型號的特點更能夠展示中國軍隊的實際裝備水平。國慶50年空中編隊中的重型戰鬥機在60周年閱兵中同樣盛裝出現。
十年前的1999年大閱兵中,蘇27SK/UBK被稱為新型重型戰鬥機。僅僅十年後,同樣的編隊不但已經成為國產先進戰鬥機,而且在閱兵裝備的介紹中也清楚地將型號公開為殲-11。僅僅十年的時間,同樣的戰鬥機不但有了全新的名稱和國產標準,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可以自行生產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的國家之一。
中國空軍引進的蘇-27SK是航空兵戰鬥力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台階,也是前蘇聯在解體前達到服役狀態的最先進的戰鬥機,其整體設計至今仍然屬於世界一流水平。
在軍費相對充足的支持下,俄軍開始大量列裝新戰機替換老舊機群。目前,已經陸續列裝的蘇-27SM2、蘇-35、蘇-30SM、蘇-30M3、蘇-34戰機等新型主力戰機。近日,俄軍又公開了最新列裝的蘇-27SM3改進型戰機。
中國空軍在上世紀90年代裝備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SK後,不但在裝備性能上直接跨進第三代重型戰鬥機的行列,同時也獲得了比較可靠的全天候超視距空戰能力。在隨後出現的台海危機中,蘇-27SK有效發揮了空中威懾作用。但是依靠採購成品飛機不可能滿足空軍裝備規模的需要,引進技術自行生產和改進蘇-27SK才是維持和發展戰鬥力的必然要求。因此,殲-11的名稱證明了蘇-27SK在十年的時間裡完成了根本性的蛻變。
蘇-27SK的引進和殲-11名稱的意義
蘇/27SK是中國與前蘇聯重新開始軍事技術貿易和交流後,在引進先進作 戰裝備的整體規劃中投資最大的項目,也是中國空軍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裝備現代化進程的代表項目。中國和前蘇聯 在1990年5月開始以全面恢復軍事技術 交流為目標,以系統引進先進軍事裝備和生產技術為手段,利用國家力量為軍隊進行大規模裝備技術更新。中國對蘇-27SK的引進計劃是按照購買許可證的方式自行生產,但在空軍迫切需要新裝備以及前蘇 聯解體後俄羅斯方面急需資金的共同作用下,中國首先採購了相當數量的蘇-27SK成品引進的蘇-27在填補國內裝備 急需的同時,也是獲得生產許可證的門票。中國從俄羅斯採購的首批26架蘇-27SK/UBK在1992年8月轉場,1993年5月正式裝備部隊,隨後又利用成品採購的方式獲得了多批蘇SK/UBK戰鬥機。中國空軍為有效提高航空兵的戰術攻擊能力和精確打擊水平,在1999年8月又從俄羅斯引進了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
空、海軍裝備的蘇-MKK/MK2也成為 國內第一型多用途戰鬥機。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用十年的時間先後引進多批約200架蘇-27/30戰鬥機,在滿足國防需要的同時,也建立了比較系統的使用和維護體系。這些準備工作為國產殲-11裝備後順利形成戰鬥力打下了基礎。
最近有俄羅斯網站曝光了幾張俄軍蘇-27戰機依靠機腹進氣道和彈藥掛架迫降的照片,事故是因前起落架無法正常放下,當然也不得不佩服飛行員過人的膽量和沉穩的駕駛技術。
蘇-27SK的引進在中國戰鬥機技術和型號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引進蘇-27SK時中國戰鬥機技術發展已經長期停滯,殲-7和殲-8的技術水平遠遠落後於國際標準,自行發展的三代戰鬥機殲-10仍然霈要相當長的發展與試驗時間。蘇-27SK使中國空軍和航空系 統首次系統接觸到了第三代先進戰鬥機,這個機型的使用緩解了空軍裝備需求和供應上的矛盾,也填補了中國戰鬥機型號中缺乏重型高性能戰鬥機的空白。蘇-27SK裝備後體現了很強的技術先進性,但單純依靠引進來滿足中國空軍需要對經濟的壓力非常大,缺乏自行生產補充 和改進完善能力也限制了裝備的作戰效能。
中國引進生產蘇-27SK可以系統地獲得三代機的生產供應體系,將國內戰鬥機的生產條件迅速跨越到三代機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引進生產的蘇-27SK可以直接進入批量生產,以解決急需先 進戰鬥機裝備的中國空軍的緊迫要求。
中國引進蘇-27SK的關鍵目標是建立獨立的生產、改進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不能僅限於獲得組裝生產能力,而是要從最基礎的製造到成品供應的整體配套綜合,真正建立起與整機相配套的完整順暢的生產系統。相隔十年的國慶閱兵中殲-11重型戰鬥機的亮相,宣布了該機是真正由中國自行生產的戰鬥機。
引進生產戰鬥機的不同過程
世界上每個重視裝備發展的國家都希望裝備先進的戰鬥機,但是,有能力研製先進戰鬥機的國家卻屈指可數。沒有研製能力或在技術上存在不足的國家想裝備先進戰鬥機,從能夠設計和生產先進戰鬥機的國家採購是通常採用的方法,而引進技術仿製生產又是比引進成品更進一步的措施。國際上引進生產戰鬥機的方法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其中,引進成品和散件自行組裝是最簡單、粗淺的方法,而在引進核心成品的基礎上自行生產和裝配相對來說是個進步。引進技術後逐步過渡到自行生產和裝配屬於完整的引進生產,通過吸收學習,將引進的先進技術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助力則是最高的成就。
據theaviationist網站報道,近日,1架瑞典空軍的S102B電子偵察機在波羅的海上空執行任務時與1架俄羅斯空軍蘇-27戰機相遇。據瑞典方面的描述,俄羅斯戰鬥機做出了危險的接近動作,最近時兩機相距不到10米。從圖片中看,這架蘇-27戰鬥機掛載了多枚空空導彈。
有需要但裝備規模有限的國家顯然沒有必要具備獨立生產戰鬥機的能力,這樣的國家引進生產技術大都是作為補償貿易的經濟手段,在引進中進行散件裝配或有限規模的生產是普遍採用的方式。有的國家具備引進戰鬥機的途徑,卻沒有必要建立完整的航空生產體系,那麼引進後獨立生產對這些國家也就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引進核心成品並按照本身的能力生產部分零件再裝配,在經濟上和政治、技術方面都容易被合作雙所接受。如果考慮到通過引進提高自身航空科研生產的能力,利用引進的方式借力發展自己的先進戰鬥機設計和生產體系,那麼這個引進必然要經歷系統、完整的消化和吸收過程。
以中國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在天津合作的A320生產線為例,空中客車公司 直接向中國出口A320的大部件和配套成品,天津的生產線將這些部件和成品組裝成完整的飛機。生產方在這種引進生產方式中只具備自行組裝和調試的能力,無法通過合作獲得真正的核心製造技術。印度、韓國和土耳其從其他國家引進生產戰鬥機的模式相對複雜,這些國家的航空企業大都具備生產部分飛機零件的能力,但關鍵零件生產所需要的材料仍然需要從引進國採購,發動機和機載設備也主要依靠引進成品來供應。這些國家對引進的飛機具備部分生產能力並可獨立完成總裝,受到核心技術限制卻不具備獨立對飛機進行改進和改型的能力,在切斷外來成品供應的情況下,無法依靠本身的航空力量進行保障。
中國戰鬥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是以引進前蘇聯技術為基礎建立的。但是,因為中國空中力量擁有獨立的國防需求和裝備供應體系,因此中國航空工業從最初引進米格-17(殲-5)戰鬥機幵始,就採用了分階段逐步過渡完善後獨立生產整機的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利用國內力量完成生產並具備獨立改進完善的基 礎。中國引進戰鬥機的方式相對來說最為完整和複雜,通過分階段引進、消化吸收生產技術和機載成品生產能力,從飛機本身到地面設備建立起完整的生產保障體系。這樣完整的引進方式雖然投入較大,也需要承擔較大的技術風險,但是能夠具備獨立生產能力,並可以根據需要自行改進和完善。中國在前蘇聯終止技術支援後仍然能夠生產、改進引進的飛機,就是因為引進技術的完整性在整個生產體系中發揮的作用。
共同社5月25日電 日本防衛省24日晚發布消息稱,當天上午11點和12 點左右在東海的公海上空,海上自衛隊OP-3C圖像信息採集機和航空自衛隊YS-11EB電子偵察機被中國軍隊的2架蘇-27戰機異常接近。這是中國戰機首次與自衛隊飛機發生異常接近。圖中蘇27戰機加掛R73格鬥導彈。
從中國引進生產戰鬥機的傳統分析殲-11的基本技術狀態
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27SK是該系列飛機的第一個出口項目。因為蘇-27SK的出口是在俄羅斯經濟緊張困難下的應 急措施,因此,其航空工業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對飛機進行改造,前蘇聯時期弱化出口飛機戰鬥力的方法大都沒有在蘇-27SK實施。俄羅斯空軍對出口中國的蘇-27SK進行的弱化措施大都集中在電子設備上,這些措施部分影響了戰機的戰鬥力,卻保留了基本的技術標準。這些措施對中國空軍在接機後的使用產生了好壞參半的後果。好的方面是蘇-27SK的雷達航電相對比較完整,技術性能指 標與俄羅斯空軍使用的同型飛機差異不大:壞的方面則是蘇-27SK保持了前蘇聯戰鬥機的特有技術標準,這套以前蘇聯航空作戰體系為基礎的系統並不適合 中國空軍的標準。中國空軍早期還無法應用蘇-27SK很多較先進的作戰性能,其航電設備在中國空軍作戰系統中也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直到第一次台海危機的東南大演習,蘇-27SK還沒有真正融入到空軍的作戰體系中。蘇-27的戰鬥力對當時中國空軍的綜合戰鬥力並無大的幫助,反倒是該機在指揮協同和軍兵種配合方面表現得格格不入。完善蘇-27SK並使之真正適應中國的航空作戰體系成為使用單位的共識。
由國內生產蘇-27SK的基建項目和準備工作從1997年開始進行,生產的蘇-27SK被命名為殲-11。殲-11的生產和 裝備是中國航空工業系統首型批量生產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國在生產初期克服了生產線不完整和引進工裝成品缺陷多的困難,依靠國內的力量對殲-11生產線的缺漏部分進行補充,在較短的時間裡複製和建立了比引進生產線更現代化的生產體系。通過生產系統的完善,為國內自行改進殲-11提供了基礎保證。中國通過完成早期引進樣機的組裝和試飛啟動了生產線,隨後按照合同和生產計劃並始批量生產殲-11。國內生產的殲-11在2000年前後開始向空軍部隊交付。
4月26日,雪域高原某機場,蘭空航空兵某團戰機在雪後低溫條件下升空,展開對抗空戰訓練,錘鍊飛行員複雜氣象條件下作戰能力。
殲-11經歷了與殲類似的從引進部件裝配到自行生產的幾個階段。中國用兩年的時間打通了生產線,相關企業也先後完成了殲-11項目中各自承擔的任務。殲-11到2002年按照節點要求完成了飛機的國產化工作,當年開始進入空軍部隊服役。引進生產和第一代國產化殲-11的批量裝備緩解了空軍裝備上的緊張局面,而且在生產過程中也根據國內相關技術發展的成果,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成品對該機進行改進和完善。在提高裝備戰鬥力的同時,也為殲-11的後續發展進行了技術實踐和準備。第一代國產化殲-11的生產和交付證明瀋陽飛機公司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生產體系。雖然這個期間殲-11的發動機和航電等成品仍然按照合同由俄羅斯提供,但國內依靠殲-11的平台也開始了國產動力和航電武器的研製。真正實現全面國產化並在戰鬥力上有明顯提高的改進型,也在2000年前後由瀋陽飛機設計所牽頭開始研製。
中國航空工業在初創時與前蘇聯有 著非常密切的軍事技術合作,早期幾個型號的戰鬥機都是依靠引進前蘇聯技術仿製生產的。這個時期中國在引進戰鬥機生產技術上採取了完整轉移的方法,該方法在技術完整性和合理性上是經受實踐檢驗的成功方法。其中,以米格-17的引進生產在階段目標和成果上最有代表性。中國航空工業在米格-17引進和仿製過程中應用和掌握了成功的生產方式,最終完成了從散件組裝到完全獨立生產的引進過程。引進米格-17的成功使中國航空工業迅速具備了生產噴氣戰鬥機的能力,也成為中國之後從國外引進 軍用飛機所採取措施的標準模板。中國引進蘇-27SK所採用的方式,應該也是與引進米格-17類似的過程。但相比米格-17從機載設備到發動機的全面引進和仿製的完整轉移方式,蘇-27SK的引進生產主要集中在機體和相關材料的仿製上。作為戰鬥機核心生產技術的機載成品和發動機並沒有配套引進,而是由俄羅斯航空企業按照預定的生產規模直接提供成品進行裝配。
引進蘇-27SK過程中沒有配套引進核心成品是因為俄羅斯預防性的技術措施,主要目標是通過把持動力系統等核心裝備的供應,控制和掌握中國自行生產該機的速度和生產規模。並且依靠成品壟斷來避免中國完成蘇-27SK後可能出現的市場擴散。「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中國引進蘇-27SK生產技術的基本目標。但是,因為蘇-27是前蘇聯整個航空工業技術的結晶,整個飛機的成品涉及到前蘇聯整個軍工系統內的幾百家企業,這麼多的企業和這麼多的特殊成品在蘇生產和使用中都是必須的。中國本身的國防工業中也有比較完善的航空和電子科研生產系統,蘇-27上使用的大部分成品在國內也有類似產品。但是,利用國內成品替代俄羅斯成品或仿製俄羅斯產品,相對於可能的裝備規模來說,在經濟上並不可取。
解放軍殲11西南掛彈升空練實戰,巡邏中緬邊境
引進的最終目標和殲-11的技術標準估算
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接觸到西方國家先進的航空技術和思想,反襯出曾經從前蘇聯獲得的技術和成品的落後情況。中國軍工系統和空軍經過近十年的調整後,認同了西方的思想,通過逐步對原有航空科研和生產系統的改造,來轉化基礎技術的發展方向。中國與西方的軍事交流雖然在技術上表現出很高的層次,但西方國家對中國政府的疑慮 並沒有因為共同的威脅而放鬆。先進戰鬥機的出口雖然有條件放開,卻拒絕生產技術的輸出。中國從90年代開始重新打通從前蘇聯引進軍事技術和成品的道路。前蘇聯末期的困難局面和俄羅斯時期加劇的經濟問題,也使中國得以引進其當時最先進的實用化裝備。俄羅斯在對中國的高技術裝備輸出中採取了遠比西方開放的態度,當時服役中的幾乎全部戰術飛機都被放在出口目錄上,而且在戰鬥機出口的同時也存在獲得技術輸出的可能。
中國當時能夠引進的俄羅斯先進戰鬥機有米格-29和蘇-27兩種,這兩者都代表著當時俄羅斯實用成品的最高水平。相對於已經廣泛出口並在尖端技術上擇制較小的米格-29,蘇-27應用了更多的先進技術,卻有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在產難度。中國全面引進米格-29在當時並沒有任何難以克服的困難,長期使用米格系列戰鬥機的中國空軍也更容易適應該機。而且米格-29的低成本和低維護要求也有利於擴大裝備規模。中國最終確定引進蘇-27SK應該說出乎很多方面的意料。引進蘇-27SK不但在同樣投入下獲得的飛機數量較少,而且投入到該機維護保障上的資源和精力也比米格-29高得多。
中國空軍在引進蘇的同時, 開始談判引進生產蘇-27SK。但對俄羅斯來說,蘇427SK的應用技術遠比米格-29更有價值。中國和俄羅斯確定的蘇-27SK引進生產許可證是個合作性的項目,按照俄羅斯相關企業和媒體近年來公開的該項目合作的內容來看,俄羅斯向中國出售了數百架蘇-27SK的生產許可。但是,這個項目中關鍵的航空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必須由俄羅斯提供。合作項目中並沒有涉及到AL-31F發動機的技術輸 出和生產內容,因此,蘇-27SK的引進只是涉及到機體生產轉移的項目。(作者署名:現代兵器)(未完待續)
緬甸空軍目前有12架米格-29型戰機,這批戰機是2001年向俄羅斯米格公司採購的。2009年,緬甸空軍再次向俄羅斯訂購了20架米格-29戰機。中國殲10與FC-1戰機參與了當年的招標活動,但是最終緬甸空軍拒絕中國特價戰機選擇米格-29。
推薦閱讀:
※印媒:中國戰機不是西方戰機的對手
※土耳其為什麼擊落俄羅斯戰機?
※中航系「五虎上將」聯手 50億增資兩大戰機集團
※土耳其擊落俄戰機 中東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嗎?
※中國這一款老戰機竟發生如此變化, 美軍大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