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海昏侯金製品文物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幕。展出的441件文物中,金光閃閃的金餅、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諸多金器,分外引人注目。截至目前,海昏侯墓主墓已出土金餅285枚、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塊,金器總數達378件。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漢墓考古發現金器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一次。

  經過文物部門測量,展覽中的麟趾金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馬蹄金重量則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而且,包括金餅、金板在內的這些金器純度在99%左右。

金器上的「上、中、下」字至今無解

部分馬蹄金內含有琉璃等物

  在開展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海昏侯墓主人已被確認為第一代海昏侯劉賀,也就是歷史上的漢廢帝。身為第二代昌邑王、僅僅在位27天的西漢皇帝,以及第一代海昏侯,劉賀竟擁有如此之多的隨葬金器,這是否可以證明,西漢黃金保有量的確驚人呢?

  令人不解的是,進入東漢,巨量黃金卻突然消失。文獻中,黃金賞賜極為少見,即使有,也僅為十斤、百斤,早已不是西漢時期動輒萬斤、幾十萬斤那般「豪氣」。

  緣何消失:良幣說佛事說外貿說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實施新政,四次進行幣制改革。對此,中國經濟史學家傅築夫認為,這是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突然消失的謎底所在。所謂黃金從東漢初年起即突然消失,是說黃金自那時開始,不再作為貨幣使用,既然不再是貨幣,當然就不會再在市場上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誰都會把具有忠實價值的黃金和優質銅錢收藏起來,不再拿出來使用,這就是劣幣之所以能驅逐良幣的原因所在。

  良幣被驅逐,不是說良幣被淘汰,而是劣幣把良幣驅回到各自的金庫中,不再在市場上露面了。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其所以表現得很突然,是因為此事關係各人的切身利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不約而同地都把自己的寶貨藏起來,於是黃金就突然不見了。

  不過,對於這種看法,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並不同意。

  「從考古發現來看,王莽新政期間,主要流通的有兩種錢幣———貨泉和大泉五十。這兩種錢幣,雖然在錢文、大小和重量上與五銖錢有所不同,但材質上同樣是青銅,在形制上同樣是方孔圓錢。因此,不存在錢幣驅逐黃金一說。」白雲翔說,在漢代,馬蹄金和麟趾金基本用於皇室貴族之間的賞賜、饋贈和供奉,不作流通之用。金餅作為黃金貨幣使用,但在市面上也少有流通。西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開始鑄行五銖錢,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王莽時期之外,300多年間,五銖錢一統天下。「類似於現代,一般流通的貨幣都用紙幣,黃金在民間也有,但不會拿出來做日常交換之用。」

  過去曾有說法,認為是佛事興盛,金佛、金殿消耗巨大,導致西漢巨量黃金消弭於無形。對此,白雲翔、段清波都予以否認。東漢明帝永平年間 (公元58~75年),中原遣使西域取回 《四十二章經》,佛法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佛教大為興盛,從「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也可見一斑。但從時間上來說,巨量黃金消失於東漢在前,佛教大肆興起在後。

  段清波說,以常識而論,「佛事說」也講不過去。「眾所周知,黃金的延展性非常好,我們現在能夠買到的金箔,10塊錢就有很大一片。哪怕一個鍍金的座佛,也沒有那麼珍貴。從東漢時期鎏金、錯金等細金工藝水準推斷,給佛鍍金身,不可能消耗那麼巨量的黃金。」

  還有一說是「外貿說」,即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主要是因為漢朝用於購買汗血寶馬、珍貴琉璃等西方奇貨。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解釋說,西漢時期,對外貿易是一個雙向流通的過程,雖然有進口,但張騫出使西域以後,絲綢之路開通,貿易總體以順差為主。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賺進的黃金,其實比外流的量要多。

  「還有一種假設,古中國和古羅馬做交易,雙向流通中,巨量的貨幣黃金散落在中間地帶,比如說,中亞、西亞地區。但從目前的文獻來看,我們發現,在東漢時期,中亞、西亞的黃金並未出現一個突然增加的數量。」劉瑞說,因此,不能將外貿的流出作為西漢巨量黃金消失的謎底。

  史載黃金數量之巨或與計算偏差有關

  劉瑞提出,西漢是否存在如史料記載中那麼多的黃金,值得深思。他說,西漢海昏侯墓出土了378件金器,實屬特例。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西漢諸侯王墓和列侯墓以前也挖了不少。比如說,比列侯等級更高的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黃金就很少。還有,山東濟南漢濟北王劉寬墓(雙乳山漢墓)的黃金量也不是很多。而且,這些都是沒有被盜過的墓葬。甚至山東巨野紅土山昌邑哀王劉髆墓,就是劉賀父親的墓里,也沒有什麼黃金陪葬。」

  為什麼到了劉賀這裡,就有這麼多黃金隨葬呢?劉瑞分析,這與劉賀的特殊經歷有關。首先,劉賀是第二代昌邑王,又當過27天皇帝,通過繼承父親財產和利用帝王之職,積攢了大量黃金,存下來並帶到了海昏侯國。

  其次,劉賀因為受到漢宣帝的監視,沒有多少機會花錢。《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中記載:「賀嚚頑放廢之人,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每年8月,侯王和列侯都要按封國人口數獻黃金助祭,也就是酎金 (漢時諸侯於宗廟祭祀時隨同酎酒所獻的黃金),而劉賀連參與的資格都沒有。

  最後,逝世前,劉賀從原本「食邑四千戶」被削減至一千戶;逝世後,海昏侯國被廢,他的所有遺產不能被子女繼承,只能深埋地下。「劉賀墓中發現這麼多金器,我們不能簡單推論,西漢真有巨量黃金。」

  在劉瑞看來,西漢黃金數量凸顯,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史料記載中,西漢賞賜的黃金,存在一個等值換算的問題;而在東漢,衡量物不以黃金為標準,照實物登記在冊。「比如說,衛青及其部下受賞20多萬斤黃金,可能在當時只是一個衡量的尺度。皇帝不一定要從國庫中拿出這麼多實物黃金,而是用絲帛、銅錢等予以替代。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200萬枚五銖錢,僅以一萬錢等於漢代一斤黃金計算,摺合約200斤黃金,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劉賀墓里有這麼銅錢!」

  另一方面,史料記載西漢的黃金數量,有可能存在重複計算的偏差;到了東漢,既然不以黃金為標準,這種偏差就消失了。類似於今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計算,拆房子有產出,蓋房子也有產出。「比如,給衛青時,總體上的確拿出了一部分金餅、金板等物,但到了分賞給部下和士兵時,又計算一遍。」

  白雲翔認為,重複計算的偏差,有可能是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消失的一個原因,但應該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白雲翔和段清波都判斷,海昏侯墓出土如此之多的金器,恰恰用實物證明了西漢存有巨量黃金確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段清波說,劉賀的個人際遇非常傳奇,由王及帝再侯的短短34年人生,結局很悲慘。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得勢的「過氣皇帝」、「千戶侯」,都有378件金器陪葬,可見西漢出世的黃金數量之豐富。

  「個人覺得,西漢關於黃金數量的史料記載是靠譜的。」段清波說,比如,海昏侯墓出土這麼多的馬蹄金、麟趾金,肯定是皇帝賞賜的,不太可能由被監視的劉賀私自鑄造。

  還有西漢流行的「酎金律」,數量有要求,成色也有限制。政府規定,諸侯國要按人口數來計算酎金,每1000人上繳4兩黃金,不足1000人的小諸侯國也按4兩算。以中山國為例,人口66.808萬,需要交納2672兩黃金。僅酎金一項,西漢政府每年可得黃金1600斤左右。加上其他方面的賦稅收入,皇帝每年的斂金量絕不在少數。新朝王莽瘋狂斂金六七十萬斤,也不在話下。

  《史記·平準書》記載:「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這固然是漢武帝削藩的一種手段,但由此也可以推斷得出,西漢黃金遍存於各諸侯王手中。

  段清波補充說,西漢黃金數量突出,也可能與煉丹術的興起有關。漢朝官方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金官」管理黃金冶煉,但在民間,有很多人從事黃白之術。「真金沒有煉出來,卻製成了多種貌似黃銀和白銀的假金。這些從數量上突出了西漢黃金的保有量,但質量上卻不一定是高純度的黃金。」

  迄今未現漢代金礦遺址—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

  從消費和生產來考量,金礦開採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

  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複使用,後世墓葬即使發掘了,如今也沒法甄別其「生於何時」。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教授唐任伍曾在 《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惟一的答案就是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窖藏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使其窖藏的黃金遁於世。

  對此,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白雲翔說,隨葬在墓中,只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海昏侯墓的發掘就是實證。但西漢黃金數量如此巨大,不可能全部埋藏地下。「簡單來說,皇室貴族和朝廷高官用黃金陪葬很容易理解,但就平民來說,有黃金也不可能用來陪葬。」

  開採量驟降或是主因

  據白雲翔推斷,最有可能導致東漢黃金數量大幅驟減的原因在於,黃金開採量本身的減少。為什麼開採量會驟減? 可以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考量。

  從需求層面來看,西漢時期,非常注重喪葬制度,強調「事死如事生」。時至東漢,儘管同樣強調「事死如事生」,但這種觀念在弱化,東漢墓葬出土的冥器日漸增多,說明黃金作為厚葬「必備品」的地位在不斷下降。

  同時,東漢年間,酎金制度仍在繼續,但早已不像西漢那麼嚴苛。漢武帝因為酎金成色不足削藩106位侯王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

  「我相信,到了東漢時期,金礦的開採和黃金的冶煉技術已經不是什麼高科技,但既然社會上不需要那麼多黃金,自然就沒有人去開採冶煉了。」白雲翔強調說,需求減少影響供給,供給減少也會抑制需求。

  從供給層面來看,西漢如火如荼的金礦開採,究竟是因為王莽新朝戰亂而「關停並轉」,還是憑藉當時的技術,可採金礦資源至東漢已瀕臨耗盡,至今無法確證。「個人推測,從消費和生產兩方面來考量,金礦開採量的減少是導致東漢黃金不及西漢的重要原因。但這只是推測,至今仍沒有找到相關的遺址和作坊作為實際證據。」白雲翔說。

  黃金流轉導致甄別困難

  白雲翔特別提醒說,西漢、東漢各220年左右,黃金數量相差如此巨大,是不是真的少了?他仍心存疑慮,因為黃金存在一個流轉問題。一方面,黃金作為貴重的稀有金屬,經長期積累,理論上是越來越多的一個過程。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黃金,不會憑空蒸發。

  另一方面,出土的黃金究竟怎麼斷代、區分地域,技術上還是難題。從已發掘的墓葬來看,除了江蘇徐州楚王陵、河南永成芒碭山樑王陵以及山東曲阜魯王陵之外,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墓和列侯墓多數以深挖的土坑或石坑為主,而東漢改變了這種傳統,諸侯王和列侯墓皆以磚石砌築的磚石室墓為主。

  「看上去,好像西漢的土壙墓不及東漢的磚石室墓牢靠,實際不然。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有『摸金校尉,以來,東漢墓葬被盜十分嚴重。」白雲翔說,被盜之前,東漢墓葬中是不是有大量金器,我們現代人並不清楚。「墓葬中到底有沒有巨量黃金是一回事,但考古有沒有發現,又是另外一回事。」據粗略統計,海昏侯墓發現以前,全國考古發現的西漢金餅,總共也不過幾百枚。然而,僅海昏侯主墓就出了285枚金餅,超過了此前半個多世紀發現總數的三分之二。

  以目前的技術手段,黃金在歷朝歷代的重複使用,東漢及後世的墓葬即使發掘了,也沒法做技術甄別。「比如說,隋唐用了東漢窖藏的黃金,又重新入葬,今人只會認為這是隋唐的黃金。簡言之,從已知的考古和文獻來判定,東漢黃金比西漢黃金是驟減,但看不到不等於沒有了。」白雲翔說,西漢巨量黃金到東漢「消失」,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有待未來繼續考證。

推薦閱讀:

這位長相溫婉的24歲姑娘 竟是黃金大盜
交友的七大黃金法則
吸引男人眼球的「黃金」裸女
中美貿易戰背後,黃金盈利的秘密

TAG:黃金 | 文物 | 西漢 | 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