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鼓應:我的學術人生 | 鑒書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歷經對立與交流的種種曲折。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折,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困」而知之,不斷激發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後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台大哲學系事件》、《走進白色恐怖》、《台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系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悲劇哲學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了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注今譯》。可以說,從尼採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線。借著他們,我將現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繫在一起。

大學期間,受先師方東美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影響,我體會到,如果不能了解一個民族的災難,也就不能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個體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下並行演進著,恰恰體現了老子禍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間,我常處於逆境中,尼採的沖創意志和莊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與超越的心境,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我迎難而進,永葆生命的昂揚氣概。

台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了白色恐怖,我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著作反映了我內心對於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獻和學術論著方面打下基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那段時空中,我雖然經受著現實環境的衝擊,卻還能積極地參與學術、文化上的反思。透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詮釋,我不僅得到傳統人文思想的熏陶,還表達了對極端化與絕對化的神權思想的反感,闡發了對威權體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運動的批判。這一時期,我以尼采和莊子為主的論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傾向。接下來,《道家的人文精神》和《莊子的人性論》兩書的內容,又可以說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現。

《陳鼓應著作集》共二十本,它們分別在海峽兩岸不同的時空中寫成。有關尼采哲學和存在主義的介紹以及老、庄的註譯,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台大校園裡完成的。1973年春夏,因為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我和王曉波在「台大哲學系」事件中首遭整肅。自此以後,我的學術人生被迫中斷十餘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學重啟學術生涯。

在北大哲學系執教期間,我除了陸續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詮釋,也針對當時大陸學界的研究現狀,著力於圍繞以下三個議題表達不同的觀點,並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發表相關論作:第一是中國哲學開端的議題;第二是《易傳》的學派歸屬問題;第三是理學開山祖的問題。這三個重要的議題構成了我的《道家哲學主幹說》的中心議題,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學術專著。

「9·11事件」之後,整個世界更加動蕩不安,就像司馬遷所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也像泰戈爾《演講集》中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描述:「西方人習慣於按照人們所歸屬的半球不同,而將人類世界斷然劃分為好的和壞的。這種傲慢的分裂精神嚴重地傷害了我們,給我國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實上,戰爭與衝突的根源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為此,我更願意站在地球村的視角思考問題。中國哲學儒、墨、道、法各家,傳承數千年而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各有其普世的價值。這種普世價值,是指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庄的思想都散發出普世的情懷,即老子的貴柔及其寬容心態、孔子的恕道及其家庭倫理、墨子的兼愛與非攻思想、莊子的藝術人生和齊物精神。

我們這一代都在內憂外患中度過重重的困境,我生長在動蕩時代的福建客家山區。從我有記憶開始,日本軍機就在我的家鄉頻繁轟炸,導致平民死傷無數,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由於長時期目擊了強權帶給人類災難的戰爭,逃難、流離、思鄉之情始終擾動在我的生命中。然而,尼採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莊子》的「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的洒脫心境,卻賦予了我在困境中思索與寫作的動力,使我能夠在尼採的思想中,尋找到精神的家園,在《莊子》的天地中,尋找到心靈的故鄉。

台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這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從台大哲學系退休之後,晚年又重返北大哲學系任教,有賴於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教授的邀約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鵬程瀚宇公司孫寶良總經理幫我安頓入住到北大中關新園寓所,使我有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安心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這一套著作集系列的籌劃和出版,是由北京中華書局顧青總編輯積極促成的。對於上述諸位的雅情高誼,我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除了少數的幾部書稿,著作集中的大部分書稿都曾在兩岸出版過,此次彙編再版,都以最新或經過修訂的本子作底本排版;除了少數幾部新作外,凡舊稿中的前言或序言皆一仍其舊,予以保留,不再另行撰寫。

2015年出版十種,即——

《悲劇哲學家尼采》

《尼采新論》

《道家的人文精神》

《中國哲學創始者——老子新論》

《老子註譯及評介》

《莊子的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

《管子四篇詮釋》

《易傳與道家思想》

《周易今注今譯》

《道家易學建構》

2016年將出另外十種,敬請期待,即——

《耶穌新畫像》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從陀思妥也夫斯基到沙特》

《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

《古代呼聲》

《莊子哲學簡介》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莊子的人性論》

陳鼓應,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後就讀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台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表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了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台大哲學系事件」。1979年離台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台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又回到台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

陳鼓應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他撰寫的《老子註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餘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典讀本。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於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於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幹說」,影響日益廣泛。此次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

轉載自:中華書局,統籌:啟正;編輯:劉宏

推薦閱讀:

偷4800萬篇科研論文,被滿世界通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精誠大醫趙炳南——燕京趙氏皮科流派學術特點與特色療法
學術專題-演講,對談與沙龍-張善根:轉型中國的法律社會學研究——以人與作品為對象的實證分析...
學術論文的寫作
轉載]空海學術中的曼荼羅思想

TAG:學術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