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策劃】客舍梅水間,日久他鄉即故鄉(一)

策劃文圖 | 李克亮

走進客都梅州

綠水青山繞圍樓,香甜娘酒解鄉愁」,一杯娘酒承載了客家人滿滿的鄉愁。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習俗。然而「客從何處來」? 這向來是外地遊客感興趣的話題。一般認為,客家先民發源於中原河洛一帶,自東晉以來,為躲避戰亂和災荒,數次被迫大批向南遷移,輾轉閩粵贛交界之地,與當地的畲、瑤等土著族群不斷交流與融合,逐漸形成有別於漢民族其他支系,具有其自身獨特語言、意識、習俗等特徵的族群。因其不斷遷徙,每到一處如同過客,當地人稱他們為「客」或「客人」,他們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終「客家」即成其族稱。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這裡有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積澱,獨特的民俗風情,神奇的遷徙歷史,素有「世界客都」之稱。

走過梅州的山山水水,你會在「霾」外的桃花源里被那醇香的氣息所包裹,穿過古鎮村落的街頭巷尾,你會在時光的倒流中被那純樸的民風所感動。那規模宏偉,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客家圍龍屋以及厚重的祠堂楹聯,向我們傳遞著客家人耕讀傳家、守山護水的執著道統;那悠揚的客家山歌在詩經的古韻遺風中講述著客家青年男女在愛情上的悲歡離合和忠貞不渝的優良品德;那四世、五世同堂的屋檐下,百歲老人與兒孫促膝歡歌,描繪著一幅長壽之鄉的家事圖景;那「釀」出來的客家美食更是給舌尖上的中國添上了一筆詩化的生活哲學……

我想說,梅州很小很小,小得一杯酒就能裝下,梅州又很大很大,大得牽繫著世界各地的八千多萬客家人。梅州,一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嶺南小城,你可曾知,在這個歷來文風鼎盛的文化之鄉,辛亥革命以來,梅州更是出了25名中國兩院院士、227名大學校長、474名將軍。在這方梅江水滋養的土地上,在這個由他鄉遷徙於此,日久情更濃的故鄉里,到底還有多少覽不盡的山與水、還有多少講不完人與事,讓我們在這裡慢慢走,去尋找那故事裡的故事。

客從何處來?

從西晉到明清,中原漢民五次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近幾個世紀以來,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統計數字顯示,祖籍在梅州的華人華僑及港澳台同胞超過360萬。客家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梅州客家人從遠來說來自中原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區。近來說主要是福建汀州,即現在的長汀,梅州客家人的族譜大都說先祖來自福建的寧化縣石壁,而海外很多客家人又大都是從梅州遷徙出去的,所以說梅州正是客家長期遷徙的最後一個中轉站。

要想詳細了解客家文化,首選之地就是位於梅州市區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它是「世界客都」——梅州的重要標誌,它將何為客家、客從何來、客家文化、客家人精神一一娓娓道來。

一踏入客家博物館展廳,隨處可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味:入口處看著白色花崗石鋪就的牆上雕刻著幾平米大的「亻厓」字(客家話,意思是「我」)這是客家話中最常用、也是客家話中唯一的一個文字。在「客從何來」展廳,有一本特殊的數碼影冊族譜,大家不需要與這本「族譜」近距離接觸,只須用手在懸空的上方做翻書的動作,輕輕揮動一下手臂,「族譜」就會乖巧地一頁一頁翻開,幫助參觀者找到自己姓氏的由來和淵源,獲得認同感與滿足感。客家博物館就像一座客家「大觀園」,讓全世界客家人藉以回頭梳理客家人千百年來的浩蕩遷徙路,試著觸摸客家人從中原到「南荒」五次大遷徙的歷史脈絡:

第一次客家大遷徙:西晉「八王之亂」,持續170多年

西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二次客家大遷徙:唐朝「安史之亂」,歷時90餘年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客家大遷徙:南宋建立,「客家人」稱謂產生

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遷徙: 反清運動及移民運動

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土客械鬥」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梅州人口500多萬人,是客家民系最終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國唯一的純客家地級市。明清以來,梅州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後來居上,領先於其他客家地區。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擁有和保存著最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成為國內著名的客家文化之鄉。


推薦閱讀:

穿越情之叢林,抵達愛之故鄉
家鄉(一)
遊子,故鄉在對你呼喚
夢回故鄉[9P]
我的故鄉,我的故鄉

TAG:策劃 | 故鄉 | 特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