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龍年話玉龍 20120603

2012年06月03日 星期日 新民晚報龍年話玉龍

▲紅山文化C形黃玉龍

▲漢代白玉雙龍首璜(局部)

▲紅山文化玉豬龍

▲商代玉龍

▲商晚期玉龍

▲西周龍紋佩

▲戰國變體S龍

▲晉代龍紋玉帶飾

▲明代龍紋玉帶板

  ◆顧寧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作為十二生肖之一的龍,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具備風雨雷電的力量,又有群山莽川的雄姿,始終得到人們廣泛的尊重與喜愛。《易經》第一卦也以龍為喻,源遠流長的龍文化早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話說伏羲氏時,也是由於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了文字,中華文化從而得以推陳衍化、代代傳承。龍從水中來,孔子云:玉為水之精,管子說:玉者陽之陰也,故勝水,其化如神。龍與玉在精神上若合符契,註定相生相遇。龍行天下,德化天下,玉雕龍作為華夏民族最早的圖騰象徵,其形象是歷代藝術形式經久不衰的題材之一,其神聖的社會功能也在歷代得到延伸變化,但其真正的身世卻始終撲朔迷離。

  以龍為主題紋飾的玉器,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顯示了強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其歷時之久遠,形式之多變,內涵之豐富,均為其他玉器所不及。如果說龍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種凝結,那麼玉龍則堪稱龍文化延續時間最長的從未間斷的物質載體。從史前到現代,從神秘質樸到繁複精美,從原始的自然崇拜走向藝術審美,從天上降入人間,歷經五千年變化,形成了各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徵。玉龍凝聚著中華文明深刻的文化內涵,記錄著人世的風霜雨雪,也呈現著時代的文明變遷。

  一

  迄今最早的玉雕龍當屬紅山文化時期的玉豬龍和C形龍。其中被公認的中華第一龍——C形玉龍作為重要的部落圖騰和祭祀神器獨立存在於紅山文化時期,其餘歷代均未見。對於C形玉龍的形式和功能,學術界多有爭論,有認為C形龍的形式起源於蛇身、馬首,其功能是紅山先民溝通天地用於祈雨的神器;也有學者認為C形龍是紅山時期最大的部落圖騰。但無論哪種說法至今尚缺乏明確的考古學依據,雲龍曼衍,天雨繽紛,不知何處是安身立命的原鄉?

  當然,C形玉龍作為遠古時期原始拙樸的藝術形態,不可能憑空產生,必定會與先民的真實生活或自然界有著必然的聯繫,也存在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蛇身馬首的說法似乎不能將C龍與祈雨的原始功能相聯繫,馬和蛇均與降雨無關。通天近神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一絲線索:C龍背部的打孔位置應該是破解答案的密碼所在。館藏兩件C形龍用繩穿系懸掛後,謎底浮出水面:C形龍的龍嘴及龍尾完全在一個水平面上!由此可知,原始先民使用C龍時並不是以目前館藏陳列的豎列形態出現的。可以想見,紅山先民頂禮膜拜的高高懸掛的C龍正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雨後彩虹的化身,雨神與龍文化的內涵在此微妙重疊。龍與水本來就相依相生,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曾有應龍(一種有翼的龍)以尾劃地,為禹指出疏導洪水的路線,於是才有後世江河的浩蕩。因此先民們虔誠祭拜的正是給他們帶來滋生草原萬物的雨露的彩虹,有著久旱逢甘霖的喜悅,更代表著萬物新生與龍的傳人代代繁衍,那是一種神諭的力量。C形玉龍也是紅山文化時期至高無上的神權的象徵。目前館藏的兩件C形龍經考證均為單獨埋葬,足夠說明它在紅山文化時期的重要地位。

  紅山文化玉雕龍的另一代表「玉豬龍」也是當時「唯玉為葬」習俗的典型器物,雖形態、神韻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每件玉豬龍都有著外觀刻畫的共性:身體呈蜷曲狀,立耳,重環眼或水滴眼,龍身首尾相接部位或有缺而相連者,亦有完全斷開者,龍身光素無紋。其面部刻畫或繁或簡,神態各異,或面目猙獰,或拙樸憨厚,或輕盈靈動,或神采飛揚……無論何種神態,凝神觀望之間,默然相對之時,總能感覺到一種力量與生命的奇蹟,一種神秘的呼喚和昭示,那是人與玉龍之間跨越五千年時空的對話。

  由尊貴的C形龍與玉豬龍拉開中華玉雕龍的序幕,玉龍文化從此生生不息,如長江黃河一般,滋潤灌溉了中華民族龍之傳人的血肉土壤。

  二

  如果將玉豬龍和商代早期的玉龍進行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其演變傳承關係。商代玉龍在紅山文化玉豬龍的基礎上衍生了「龍角」,即俗稱的「蘑菇角」,龍眼也由紅山玉豬龍的重環眼或水滴眼演變成商代特有的「臣」字眼。龍身增加了豐富的陰刻線紋飾。商代玉龍身形似蛇且短,尾部勾卷,張口吐舌,多以管鑽技法刻出獠牙,神態獰厲威猛,肢體細部特徵也得到充分刻畫,龍身陰刻線紋飾有雙陰線和單陰線兩種,折線及弧線轉折有力,時代特徵明顯,俗稱「折鐵線」。商代晚期紋飾則出現減地陽線,弧線轉折較早期流暢,表現更加豐富。如果說紅山文化玉龍是中華龍文化的萌芽期和孕育期,那麼足趾畢現、頭頂生角、蓄勢待發的商代玉龍則宣告了中華龍文化時代的真正到來。

  相比於商代玉龍,西周玉龍龍身更為細長,玉龍體態逐漸舒展,龍身紋飾更為複雜,多用綿延流暢的弧線表現豐富的裝飾效果。早期龍身的出脊齒紋比商代繁密,且更盛行。龍首蘑菇角消失演變為耳形角,眼睛仍有菱形眼、橢圓眼或臣字眼,但臣字眼眼角拉長且向內勾卷,形成特有的西周風格。這時期玉龍多作為個體形象出現,即使是人龍複合型玉器,龍紋也仍佔主體。相較於個體玉龍,西周還出現兩條或多條玉龍相互纏結的形態,龍身紋飾也一改商代早期的幾何紋飾,多採用羽紋、魚鱗紋、竹節紋等。

  春秋時期玉龍龍身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線紋,更突出了龍形輪廓線,龍身更長,呈「S」形、「W」形或變體「S」形,龍身多密布捲雲紋及組合隱形龍紋。春秋早期捲雲紋相對飽滿繁密,立體感強,砣工乾淨利落,底子平整。春秋時期龍眼多為單陰線或雙陰線圓圈眼、橢圓眼或丹鳳眼。組合隱形龍紋分吐舌及不吐舌兩種,有的龍舌用絞絲紋表示,古樸生動,似有混沌初開之感。

  戰國時期玉龍的造型完全擺脫了商周時期嚴謹規範的藝術風格,構思巧妙大膽,身形誇張,體態富於變化,單體龍紋越來越少,出現大量的組合龍紋玉佩件,布局疏密有致。戰國龍紋除沿用春秋玉龍的主要器型外,還增加了大量鏤空雕玉龍。淺浮雕技藝趨於完美,三層立體淺浮雕技藝為戰國龍紋玉璧的典型特徵。從已出土的玉龍佩看,戰國玉龍身體扭曲翻轉,各種姿態的玉龍佩更有生動豐富的變化發展。早期龍身多以淺浮雕勾雲紋裝飾,中後期普遍裝飾淺浮雕的谷紋、乳釘紋和水滴紋、網格紋、雲紋、竹節紋、S紋等以遊絲線刻畫的紋飾。淺浮雕、鏤空雕相結合,錯綜繁複,局部用遊絲線區分面與面的關係,豐富了整體構圖的裝飾層次,密而不亂,疏而不松。琢工地子平整,拋光精細,柔和渾厚的玻璃光澤是戰國玉雕器表拋光的典型特徵。

  戰國玉龍與西周玉龍相比,龍首變小,龍角也演變成近似耳朵的樣式,有些龍紋在腦後有勾狀長角。吻部一般長而上卷,下唇呈圓弧狀,口微張。也有龍嘴大張,並露出尖銳牙齒甚至吐出長舌的,視覺衝擊強勁有力。龍尾多分叉,少數將龍尾雕成鳳首狀。龍眼早期沿用了圓圈眼及圓角方形眼,後期多為橄欖形眼和杏眼,眼瞼部位一般用兩條細雙陰線各向外側減地,突出眼瞼的陽線效果。眼睛部分打磨修整精細,突出圓雕效果,使整件玉龍更為傳神威猛,這樣的工藝技法也許比繪畫藝術的畫龍點睛更為立體精妙、生動直觀吧。

  戰國玉龍身姿矯健,形態各異,較為多見的有蟠龍、行龍、應龍、夔龍、虯龍等。刀法嫻熟洒脫、遒勁乾淨、動感強烈、出神入化,充滿了張力和霸氣,充分顯示了戰國時代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不愧為玉雕龍歷史的第一個高峰時代!

  三

  漢代是玉龍造型的真正定型期,在形式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漢代美術整體上具有雄深雅健的風格,漢代玉龍也在戰國時期自由奔放、生機勃勃、姿態萬千的基礎之上,更呈現出尊貴威武之態、翻雲覆雨之勢、氣韻生動之神采。此期玉龍多與鳳紋組合出現,少有單獨出現,龍身亦扭曲多變。早期龍身飾淺浮雕谷紋、勾連雲紋等,中後期多素身,僅以遊絲線刻畫細部。漢代玉龍開始出現四肢,形若走獸,四肢關節處以密集排列的遊絲陰刻線表現腿毛。龍爪多呈團球狀,一般為三爪,長尾翻卷,多分叉,少數身軀上出現雙翼,稱之為應龍。頭部較長,眼部多為丹鳳眼。眼瞼部位多為雙陰起陽線,眼梢拉長。龍睛微凸,口部大張,斧形嘴,上下各雕出一顆尖齒,部分呈吐舌狀。雲形耳,部分玉龍出現長而分叉的角。漢代玉龍較之戰國少了威猛猙獰和矯健,卻多了一份成熟的內斂穩重和雄渾。任何一件玉雕作品的神韻氣質都是與其所處時代背景及時人審美心態密切相關的,如果說商周戰國時期是玉龍演變的發展期,漢代則是玉龍發展的成熟期,從漢代開始,玉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皇權的象徵。

  需要指出的是,漢代玉佩飾上大量盛行螭龍紋飾,甚至可以稱為龍紋的主流紋飾。「螭」紋在戰國晚期玉佩飾上開始出現,最早見於商周青銅器,屬蛟龍類紋飾。螭龍的原型應該是自然界中的壁虎。北方謂之地螻,其形狀盤曲而伏者稱為「蟠螭」。《說文·虫部》釋:「螭,若龍而黃」。民間關於螭龍的傳說有兩種,一種認為螭為海獸、水精,能防火災,另一種認為螭龍是龍生九子中的第二子。螭龍在戰漢玉佩飾中往往成對出現,象徵男女美好的愛情和人們對美好吉祥的祈望。螭龍紋在玉雕中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到清代,幾未間斷。至於各時期螭龍的特徵區別,鑒於篇幅不再詳述。

  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蕩,「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勞動人民,都對倏忽變幻的人生充滿恐懼和不安,各自都有朝不保夕之感,玉雕藝術幾乎停滯不前,工藝上完全沿襲漢代風格,細部紋飾亦趨於簡化,整體神態欠佳。

  唐代文化在魏晉南北朝人文覺醒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經歷了數百年動亂和苦難的洗禮,變得更加成熟了。唐代玉雕完全擺脫了漢風,開創玉雕歷史之新河,主題更貼近生活,龍的形象也更貼近自然界中的動物。此時的玉龍威武雄壯,昂首奮髯,俯仰翻騰,具有一種如日中天的壯年豪情。玉雕龍身體兩側刻有兩條明顯的陰刻線,腿足飽滿有力,龍身出現魚鱗紋及斜線網格紋,頸部至尾部滿布紋飾。頭長尾禿,張嘴吐舌,嘴角過眼角,小腿關節處多有腿毛,此為唐代玉雕龍的典型特徵。

  兩宋崇文抑武,工藝美術上出現雅化傾向。玉龍相比唐代更為活潑精細,但不及唐代粗狂有力。鏤空雕玉龍增多,頭型與唐代相似,龍嘴無唐代大,且嘴角不會超過眼角,上唇翹得很高,下唇微微翹起,龍額後部出現兩根細長龍角,角端向上勾卷。宋代玉龍素身較多,龍腿較長,後腿彎曲度增加,稍乏力度。腿關節處有勾形或用短陰線表示的腿毛。龍爪一般三或四個,尾巴出現火焰狀,這種火焰尾一直沿襲到明代成為龍尾及其他瑞獸尾部的普遍特徵。

  元代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玉龍工藝也在前代基礎上有所變化、融合、發展。整體盤旋曲折,上下翻騰,氣勢磅礴。多採用三層立體透雕工藝,輔助紋飾多為祥雲花卉等。額後部兩根細長角,丹鳳眼,粗眉緊貼眼上部,目光炯然。此期玉龍多以側面形象為主,同時又刻畫出雙眼,龍嘴與宋代相似,上唇往上翻卷,呈勾雲式,龍發細長向後漂浮,線條自然優美,頸細長,鼓腹禿尾。龍的頸部多用粗陰線斜刀斷開以強調頭部,此為元代玉龍的典型特徵。

  五

  明清時期,龍的形象已基本定型。民間用玉上龍紋較少見,若有也是草龍、夔龍、螭龍等。

  明代工藝美術與世俗生活緊密結合,整體表現出自由、健康、活潑的精神風貌和濃重生活氣息,在玉龍塑造方面更突出龍的祥瑞特徵。明代龍頭刻劃的陰刻線寬且深,臉寬長,多為側臉,露兩眼;眼睛為圓眼,以管鑽雕出,中間的小圓乳釘為眼睛,突出很高,俗稱「蝦米眼」。髮型的典型特點是短髮,從根部就向上前方直衝。明代中晚期龍紋的小腿細、直,無骨骼感。中間刻有密集的短陰線;在大腿與小腿之間的關節處有刀口很深的捲雲紋,並在關節後面出現似山羊鬍子樣的腿毛;爪子為風車狀,有三至五爪之分,多見的是四爪龍、五爪龍。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龍,整個身體用斜格紋來表示鱗紋,身體瘦長,尾部裝飾有雲紋、火焰紋。總之,明代玉龍總體風格較為粗狂,不注重細部修整與拋光,器表多呈較硬的玻璃光澤。

  清入關後,出現了「康乾盛世」。乾隆時期又打開和田玉內運的通道,促進了玉器工藝的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玉文化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清代玉龍造型繁複多變,數量龐大,用料上乘,雕琢工藝精湛,拋光精細入微。此期玉龍一般頭額寬闊飽滿,龍角距離較寬,龍頭比明代短,髮型不規律,尾部裝飾種類繁多,龍爪也是三至五爪。清晚期龍頭扁短,缺少神韻,紋飾瑣細,偏於呆板,應和了時代氣息。玉龍從新石器時代的樸拙自然、通天近神,到戰漢成熟階段的無所不能、雄視天下的形象,再到唐宋元明的貼近生活、精彩多姿,乃至晚清垂暮將逝的衰弱頹唐,每個時期的玉龍形象都印證著典型的時代特徵和風貌。

  以玉為載體的中國龍文化,見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歷史,生生不息、和諧萬古,成為橫亘世界人類歷史而沒有中斷的唯一偉大文明,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貴氣質。龍能升能隱、能巨能細,乘時而變化,而仰觀前賢、寄望將來,和諧與兼容才是龍文化的主體精神,其強大的生命創造力,福壽綿延、和諧祥瑞的吉祥意境也必為每個中國人所喜愛。


推薦閱讀:

【2012收藏】經典留言(1)
中石油2012年國內外油氣產量當量2.78億噸
2012淨土大經科註(第201集-第220集)
王素娟-2012春季國際長走大會暨北京第三屆鬱金香文化節將舉辦
蒼穹上演「雙星抱月」 2012.03.27 BZRXZ zhuantie

TAG:2012 |